<p class="ql-block">吃 鱼 记 趣</p><p class="ql-block">文/田家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家乡居丹江河畔,小时候经常和一帮小伙伴在丹江河里逮鱼捉鳖,把所逮的鱼鳖拿回家中养了玩儿,很少吃之。因为家乡人没有吃鱼的习惯,嫌鱼腥味重,又有魚刺,害怕卡了喉咙。</p><p class="ql-block"> 有时候,孩童们把逮到的鱼用黄泥巴裹了,捡来树枝等柴禾,引燃,把那“泥巴鱼”埋在柴火里,等烧熟了,剥去泥巴“过会会"吃,那种童稚时的野趣烧烤至今还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 有时候把逮到的小鱼用小刀刮去鱼鳞,开肠破肚剔去魚肠鱼胆,于清水中洗净,拿回家中让母亲和了面糊儿裹了鱼身,放在油锅里炸了,名曰干炸鱼。吃在嘴里油香油香,连那鱼刺也嚼食得净光,并不见刺喉。</p><p class="ql-block"> 家乡的丹江河里除过通身发光的“五色板”鱼(也叫桃花魚)、小鲤鱼、黄鳝鱼、拐子鱼外,还有长长胡须的鲶鱼,大人们在秧田劳作,常常会在堰渠里发现此类鱼,但他们从来不去逮,任其在堰渠里游动。</p><p class="ql-block"> 有一年,一位在省城工作的南方 人下放在我们村劳动锻炼,发现我们这儿并不在海边,但小河小溪里不仅有鱼有蟹有虾,而且有蜗牛,不是江南而胜似江南。于是他经常把那鱼虾抓来吃,美美地享受了几个月口福。吃得他硬是不想离开这里。</p><p class="ql-block"> 家乡人现在不忌讳吃鱼了,城里的大酒店吃鱼成风,请客吃饭必有鱼上席,无鱼显得不上档次。酒席上有个约定成俗的规矩,即鱼头对着谁必喝酒三杯,鱼尾对着谁必陪喝四杯,名曰头三尾四。北方人不喜欢吃鱼头,嫌鱼头骨头多肉少,而南方人则喜欢吃鱼头,说鱼头营养丰富,补脑,所以席上若有南方人,鱼头便有了归属。于是我想南方人聪明,莫非是吃多了鱼头的缘故。</p><p class="ql-block"> 现今吃鱼的风气已普及到乡村,无论谁家过事,席面上不仅有酒有肉,还必须有鱼。鱼者余也,谐年年有鱼之意。记得昔时腊月农家人在集市购买年画时必选购一张“年年有鱼"的年画,一个胖娃娃抱着一尾大鲤魚,眉开眼笑,一派喜庆吉祥的样儿。</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