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徽州之八 昌溪古村、阳产土楼

渔舟唱晚

<p class="ql-block">昌溪古村、阳产土楼,这是两个相对小众的景点。</p> <p class="ql-block">昌溪古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昌溪乡,四周群山环绕,昌源河穿村而过,水面波光粼粼,村内空气清新,宛如世外桃源。</p> <p class="ql-block">昌溪村建村于唐代,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村落,有“歙南第一村”之称。位于村口的千年龙凤樟和村内古老街道见证了古村千年兴衰。</p> <p class="ql-block">昌溪古村保存有大量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其中太湖祠、周氏宗祠、员公支祠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它们各具特色,是了解徽州古建筑和家族文化的重要窗口。</p> <p class="ql-block">太湖祠,又称叙伦堂,建于元末明初,是昌溪吴氏宗祠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地处吴姓始祖埋葬地太湖坵而得名。太湖祠占地面积约1100平方米,整体为砖、木、石结构,祠内砖雕、木雕、石雕等艺术作品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其中主厅内的两根楠木大柱尤为引人注目,柱围达5.1尺。大门枋上悬挂明太祖朱元璋御笔题赐的“第一世家”匾额。</p> <p class="ql-block">周氏宗祠,又名六顺堂,始建于明孝宗弘治十年(1497年),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重建。主体建筑面积747平方米,整体布局简洁,古朴庄重;雕饰精致,细腻入微,为明代徽派古建筑典型风范。正门高悬“钦点主政”、“恩赐进士”、“四世二品”等匾额,正厅大梁上悬挂有“进士”、“文魁”、“少廷尉”、“叔侄同榜”、“父子甲科”等众多匾额,昭示着周氏的显赫功名。</p> <p class="ql-block">员公支祠位于昌溪村中心,也称“寿乐堂”,建于清代嘉庆年间,是吴姓家族的支祠。祠堂梁柱全部采用优质柏木,又称“柏木厅”。最著名的是四柱三楼五凤楼木门坊,端庄大方,气势恢宏,匾额为楷体“员公支祠”。祠内悬挂有多块匾额,如御赐“七叶衍祥”匾额,以及“朝议大夫”、“林下清风”、“荣开千紫”等光宗耀祖的匾额。</p> <p class="ql-block">此外,昌溪古村还有忠烈祠、板凳桥、三眼井等景点可供人参观。</p> <p class="ql-block">阳产土楼距离昌溪古村不远,是一个隔世百年的神秘山村,也是徽州古村落中一个独一无二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阳产土楼坐落在皖南山区的群山之中,海拔近800米,是一个依山而筑的小山寨,道路崎岖,交通极为不便,但也因此保留了较为原始的自然环境和比较独特的建筑风格,是皖南最后一片净土。</p> <p class="ql-block">阳产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据传,郑姓山越人在狩猎时到阳产,见其四面环山、山泉清澈、古木参天,认为是块风水宝地,便决心迁移定居于此,过起自给自足、与世隔绝的生活。他们就地取材,以青石筑基,伐木为梁,以竹为筋,夯土为墙,建起了依山就势、千姿百态、错落有致的土楼群。</p> <p class="ql-block">阳产土楼群规模宏大,有300多幢土楼沿着山间顺势排列,由山麓一直延伸到山腰。每一座单体土楼都有其独特的魅力,而整个村落的土楼群则构成了一幅神奇、古朴、壮观、美丽的画卷,体现了徽派建筑风格的另类韵味。</p> <p class="ql-block">阳产土楼外观并非一概外墙裸露的土黄色,也有许多青砖黛瓦的传统风格,甚至还夹杂着部分具有马头墙结构的典型徽派建筑,说明阳产村虽处深山,终究还是摆脱不了徽州文化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阳产土楼不仅是徽州山越人智慧的结晶,也是落后生产力和高度文明两者奇特的混合体,展现了东方生土建筑文化的独特魅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