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今天,我看到爸爸在吃酒酿,闻着可真香,于是我乘着爸爸不注意,偷偷尝了一勺。嘿,别说,这个酒酿的味道可真香,口味香甜醇美,醇厚的口感、甘甜的滋味,略带一丝酸味。就这一口酒酿,不仅让我喜欢上了酒酿,也深深的勾起了我的求知欲,为什么米可以变成酒?为什么米酒是酸酸甜甜的?为什么爸爸说米酒是最好吃的东西?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是否可以制作米酒? 于是,我和爸爸一起上网查询了米酒的历史、制作过程和反应原理。下面来听我讲一讲吧。</h3> 米酒历史 <h3> 原来,米酒又称酒酿、甜酒、醪糟,是我国的传统酒类,其酿制工艺简单,口味香甜醇美,含酒精量极低,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目前可追溯的史据都比较早。比如,《孔丛子》有言:“尧舜千钟。”这说明在尧时,酒已流行于社会。在长沙马王堆一号出土的汉墓竹简,就有“米酒”字样。而周朝的《诗经》也有云:“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都证明了米酒起源的古老。从记载里我们知道,古时候的米酒是用稻谷、水和酵母制作的,是最早的酒类之一。</h3> 米酒制作方法 <h3> 1.米酒发酵原理:糯米发酵成米酒,靠的是我们的酒曲,酒曲中主要靠根霉菌、酵母菌两种菌种进行发酵。根霉菌能够产生糖化酶可以将糯米中的淀粉转化成葡萄糖,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发酵米酒会甜的原因,这个过程叫做糖化。与此同时,我们的酵母菌会将葡萄糖转化成酒精,这就是我们米酒为什么会产生酒味的原因,这个过程叫做酒化。发酵米酒一定是先糖化后酒化。 2.发酵温度:发酵的温度要30度左右是最合适的,温度太高活菌会被杀死,酒曲就失去了作用,温度低了发酵缓慢,或者发酵不成功,很容易失败。夏天做米酒温度正合适,也很容易成功。春秋冬季温度略低时要借助加热工具。 3.卫生:蒸好的糯米接触到的所有用具都需要无生水无油,这样才能确保米酒能发酵成功,不被别的菌干扰。</h3> 科学对比实验 <h3> 想来想去,为什么30度左右的温度是最适合做米酒呢?让我们用做实验的方法来验证下吧 制作米酒需要的材料:糯米、甜酒曲、若干个玻璃罐、纱布、勺子、筷子等。注意:在整个制作过程中,所有的工具都要洗干净,用开水烫过。</h3> <h3> 第一步:淘洗并浸泡糯米。 取500g糯米,对糯米进行4次淘洗,看到淘米水已经基本清晰,把糯米放到阴凉的地方(餐桌上)浸泡6个小时。</h3> <h3> 第二步:蒸糯米。 将纱布平铺在蒸笼内,将浸泡6小时的糯米均匀平铺在纱布上,并在糯米中抠几个小洞,方便蒸汽通过。</h3> <h3> 第三步:拌入酒曲。 将蒸熟的糯米放凉,取甜酒曲4g、凉白开200g,将甜酒曲倒到凉白开内搅拌均匀,再将酒曲水倒入凉糯米中搅拌均匀。</h3> <h3> 第四步:装糯米。 把拌好的糯米用勺子小心地装到玻璃罐内,轻轻压实,再用一根筷子在中间掏出一个小洞。另外,我们一个罐子只装了一半,上面一半是空着的。妈妈说这是为了根霉菌更好的生长,因为根霉菌的生长需要氧气。</h3> <h3> 第五步:发酵。 米酒发酵是根霉菌、酵母菌活动的过程,根据研究,根霉菌的适宜生长的温度是30度左右,于是我和妈妈设计了一个对比实验,探究温度是否会影响米酒发酵。我们一共装了4个糯米罐子,为了排除实验偶发性,我们就把4个罐子分成2组,每组2个。我们将1组罐子放在餐桌上,保持室温,最近的温度是26-34度;另外1组罐子放入冰箱冷藏,冷藏的温度是0度左右。 每天起床、晚上回家,我们都会观察糯米罐子是否发生了变化。</h3> <h3>0小时,原始状态。糯米轻微湿润,贴紧玻璃罐内壁。</h3> <h3>24小时,室温组底下有微微一点点水分,冷藏组无变化。</h3> <h3>24小时,室温组细节图。</h3> <h3>48小时,室温组罐子底下已经出现明显透明液体,没过约70%的糯米,并且液体中有许多小气泡,可以看到小气泡时不时往上升。冷藏组依旧无明显变化。</h3> <h3>60小时,室温组的糯米已经几乎全部浸泡在液体中,依旧有小气泡往上升。冷藏组还是没有明显变化。</h3> <h3>60小时,我们拿起室温组的糯米罐,可以看到糯米已经完全脱离了罐子,不会像刚放进去的时候贴着玻璃罐的内壁,可以随意晃动,但不会散掉。液体为微微白的半透明状。我和妈妈觉得米酒已经基本完成了,所以决定终止实验。接下来就是品尝实验成果是否成功啦!</h3> 对比实验小结 <h3> 我们打开玻璃罐子,闻到一股清新的淡淡酒味,用勺子可以看到液体呈现半透明的白色,放入嘴里品尝,甜甜的味道,吃了几颗糯米,糯米已经变得很松散,可以说入口即化(刚蒸熟的时候我偷吃了几颗是有点硬的),我大呼“比超市买的还好吃”!</h3> <h3> 通过实验,我们也得出了实验结论。 1.米酒制作:米酒的制作可以通过糯米和酒曲发酵完成。米酒发酵需要一定的时间。 2.对比实验结论:温度会影响米酒的发酵。30度左右的室温比0度更有利于米酒的发酵。</h3> <h3> 妈妈说:米酒也算酒,喝了米酒也不能开车!</h3> 科学观察拓展 <h3> 第二天,嘴馋的我再次用勺子品尝米酒的味道,可是我发现酿好的米酒产生了微妙的变化,好像甜味变少了,酒味却却浓了。难道酿好的米酒还会继续产生变化?于是,我马上决定好好记录下米酒口味的变化并做好记录。</h3> <h3> 随着一次次探究,我发现,原来米酒会继续发酵,发酿时间越长,酒味越浓, 甜味越淡。 观察记录结论:发酵时间会影响米酒的口感。时间越长甜味越少,酒味越浓。</h3> 接下来,我要总结啦! <h3> 原来,米酒的制作并没有那么难,可以通过糯米和酒曲发酵完成,发酵需要一定的时间与温度。制作过程要注意器皿的杀菌消毒,要控制好酿造时间来获得最佳的口感。 当然,爸爸跟我说每次科学实验完成后,要回过头来复盘,寻找自己所设计的科学实验是否存在缺点或者不合理的地方,才能让自己下次的科学实验设计更加严谨。于是我和爸爸对这次科学实验做了讨论,我发现我设计的对比实验,室温和冰箱冷藏温度相差太绝对,而且大多数酒曲中的菌在0度是失去活性的,虽然这样的科学对比实验很直观,但是不利于我们发现在不同温度区间的发酵程度。 我们可以设置0°、10°、20°、30°的实验温度,来更好的探究温度对米酒发酵的影响。另外,虽然我们为了保证实验成功率,在每个对比组放置了两罐米酒酿制玻璃罐,但是在后续做发酵时间对米酒口感的影响观察记录时,我每次都是打开同一个玻璃罐品尝味道,这样就导致有新空气重新进入玻璃罐内,而且随着勺子的搅动,破坏了米酒发酵的状态,这有可能会导致我的观察记录出现偏差。这些问题,在我的下次科学实验里可都要纠正。 通过科学对比实验和观察记录,我学到了很多课堂上未涉及的科学知识。科学对于我来说,是神奇的未知领域,好玩的科学实验深深地吸引着我,我在科学实验中能积累科学知识经验,提升科学探究能力,发展观察实验、科学思考、表达交流、设计制作等能力。这次科学小实验和观察记录让我收获颇多。</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