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罪前行 巨著惠万代 太史公司马迁

青鸟

<p class="ql-block"> 司马迁祠 司马迁墓</p><p class="ql-block"> 司马迁墓和祠,位于陕西省韩城市南乡芝川镇南面临黄河的高岗上,后人始建于西晋永嘉三年(310年)占地4.5万平方米的衣冠冢。</p><p class="ql-block"> 司马迁祠,依山而建,共分四个高台,各台之间由石阶相连,层层上升,共九十九级。自下而上,最后一台是司马迁墓。</p><p class="ql-block"> 司马迁墓,山顶而座,面朝黄河,墓冢古柏松林护围。墓前有一通清乾隆年间(1736年至1796年)陕西巡抚毕沅书写的“汉太史公墓”碑。</p><p class="ql-block"> 1982年,司马迁墓和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祠的北面大型广场上,有司马迁塑像及《史记》中十二本记的群雕。</p> <p class="ql-block"> 挥毫三千年 一日阅古今</p><p class="ql-block">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年—?),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p><p class="ql-block"> 中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继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著有《史记》等。</p><p class="ql-block"> 司马迁少年时随父司马谈读书,并且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向董仲舒受学《公羊春秋》,向孔安国问疑《古文尚书》。汉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二十岁出游,满怀求知欲望,历经长江、湘江、沅江、淮水、泗水、黄河等流域,了解风俗,采集传闻,沿途考察名胜古迹,访问历史遗事,调查社会风俗,游遍名山大川。通过对历史遗迹和西汉建国前后的史史的实地调查,司马迁开阔了雄襟,增长了知识,成为后来编纂《史记》很好的奠基雄厚基础。司马谈去世后,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有条件看到大量的图书文献和国家档案,对司马迁编写《史记》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司马迁初任郎中,曾随汉武帝出巡西北诸郡县。</p><p class="ql-block">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奉命出使西南。元封元年(前110年)父亲司马谈去世,遗嘱继志著史。元封三年(前108年),任太史令,阅读皇室所藏典籍,开始搜集史料。子承父业,著书历史。到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我国第一部历书《太初历》完成。前104年司马迁接续父亲的意愿,继续修撰《史记》。</p><p class="ql-block"> 汉武帝天汉二年(前99年),李陵率兵随李广利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向司马迁询问对李陵的看法。司马迁说:“李陵投降是因为众寡不敌。没有救兵,责任不全在李陵身上。”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有意替李陵开拓,贬责汉武帝的爱妃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天汉三年(前98年),因替败降匈奴的李陵之事辩解触怒武帝,获罪入狱,处以腐刑。太始元年(前96年)三年后出狱任中书令。司马迁受刑之后忍辱发愤,艰苦发奋撰述,根据《尚书》《春秋》《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等史书及诸子百家的著作、官府所藏的典籍档案以及亲身考察访问得来的资料,终于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p><p class="ql-block"> 汉武帝年间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史记》全书基本完成。从传说中的黄帝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p><p class="ql-block">122年),阐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司马迁说,全书包括十二本纪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少十篇,由汉元帝、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写过《史记》补助。《史记》包罗万象,融会贯通,脉络清晰的记录了上古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p><p class="ql-block"> 太史公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创作了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的《史记》,影响极为深远。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p><p class="ql-block"> 太史公司马迁用残忍的伤痛,用坚毅心灵的记录,给我们留下三千年上到帝王将相,下到贩夫走卒,游侠商贾刺客的历史。太史公司马迁一身的厚礼,从三皇五帝到西汉武帝,可以说太史公司马迁是给帝王家“造家谱”的鼻祖,给我们留下五千年口碑最佳、流传最广、故事最精彩、含义最丰富的史书,文明史流传千古。</p><p class="ql-block"> 太史公司马迁逝世后,《史记》藏于家多年,至汉宣帝时(前73~前49年),由司马迁外孙杨恽才把这52万字的不朽名著公布于世。除《史记》外,司马迁的著作存于今者尚有《报任安书》、《素王妙论》、《悲士不遇赋》。</p><p class="ql-block"> 太史公马迁撰写《史记》,用了2万根竹子制作成大量的竹简。先秦至魏晋时代的书写材料,通常削制成狭长形状,用于记录文字。由于《史记》是一部庞大的历史著作,包含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叙述,因此需要大量的竹简来完成。</p><p class="ql-block"> 太史公司马迁写完《史记》后,抄了两部传世。副本藏于汉朝政府的国家图书馆,涉及汉朝皇帝的敏感内容遭到了大量删改。另外一部藏在山洞的正本留给了自己的女儿。</p><p class="ql-block">‌ 司马迁去世后,《史记》并没有立即流行或被重视。到了汉宣帝时期,司马迁的外孙杨恽通过努力,开始让《史记》流传开来。</p> <p class="ql-block">  太史公司马迁抱负宏远,英气逼人,刚劲不屈的气慨,让我们心中怀着对太史公的敬仰之情,以追忆史圣风骨。</p><p class="ql-block"> 赞美司马迁的诗句:</p><p class="ql-block"> 《司马迁墓》</p><p class="ql-block"> 唐 作者: 牟融</p><p class="ql-block">落落长才负不羁,中原回首益堪悲。</p><p class="ql-block">英雄此日谁能荐,声价当时众所推。</p><p class="ql-block">一代高风留异国,百年遗迹剩残碑。</p><p class="ql-block">经过词客空惆怅,落日寒烟赋黍离。</p><p class="ql-block"> 《司马迁》</p><p class="ql-block"> 宋 作者: 王安石</p><p class="ql-block">孔鸾负文章,不忍留枳棘。</p><p class="ql-block">嗟子刀锯间,悠然止而食。</p><p class="ql-block">成书与後世,愤悱聊自释。</p><p class="ql-block">领略非一家,高辞殆天得。</p><p class="ql-block">虽微樊父明,不失孟子直。</p><p class="ql-block">彼欺以自私,岂啻相十百。</p><p class="ql-block"> 《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司马迁》</p><p class="ql-block"> 宋 作者: 林同</p><p class="ql-block">悲哉执手泣,论著谨毋忘。</p><p class="ql-block">岂识迁它日,能紬石室藏。</p><p class="ql-block"> 《司马迁》</p><p class="ql-block"> 宋 作者: 秦观</p><p class="ql-block">子长少不羁,发轫遍丘壑。</p><p class="ql-block">晚遭李陵祸,愤悱思远托。</p><p class="ql-block">高辞振幽光,直笔诛隐恶。</p><p class="ql-block">驰骋数千载,贯穿百家作。</p><p class="ql-block">至今青简上,文彩炳金雘。</p><p class="ql-block">高才忽小疵,难用常情度。</p><p class="ql-block">譬彼海运鹏,岂复顾缯缴。</p><p class="ql-block">区区班叔皮,未易议疏略。</p> <p class="ql-block">  史圣司马迁</p><p class="ql-block"> 司马迁,宁子长,西汉夏阳(陕西韩城市)人,约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卒年不详。汉武帝时司马迁官任太史令,他持血性为文章,布大信于天下,用毕生心血著成了《史记》这一鸿篇巨著。同时。司马迁刚直不阿、幽而发愤的伟大精神,也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成了千百年来炎黄子孙生生不息的脊梁,后人以无比崇敬的心情尊称司马迁为“史圣”。</p> <p class="ql-block"> 史记 十二本纪文化园景观石雕群</p><p class="ql-block"> 太史公司马迁祠广场,有宽阔的祭祀大道,大道两边是盛大的石刻雕塑群,依次为:</p><p class="ql-block">“五帝园”、“夏本纪园”、“殷本纪园”、</p><p class="ql-block">“周本纪园”、“秦文化园”、“楚汉园”、</p><p class="ql-block">“吕后园”、“文景园”“武帝园”。</p><p class="ql-block"> 这些石碉形象生动,与人物的性格特征相符,再现故事情节,不由得让我回想,这么厚重的历史,这么复杂的智斗,这么厚的竖版繁体字的十本书《史记》,毛主席就看了巨著十多遍,伟人博览群书啊!</p><p class="ql-block"> 五帝文化、夏文化、殷文化、周文化、秦文化(包括秦本纪和秦始皇本纪)、楚汉文化(包括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吕后文化、文景之治文化(包括孝文本纪和孝景本纪)、武帝文化等九个景观区,以及中国自远古以来传说中的人物直到周、秦、汉、唐等历代帝王为主题,展示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概括。体积大,工艺精良,延绵百米,让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  太史公司马迁《史记》写作于公元前104一前90年,历时14年。</p><p class="ql-block"> 《史记》是史书,更是文学书,哲学书、社会学书,要读懂、读透、读出心得,很不容易。几年前瞻仰了司马迁祠和司马迁墓,因为太鸿著、太精辟、太深奥,一直不敢写。读着读着,太史公司马迁不是那么遥远了,一座座石雕大致意思也能理解一点;一幅幅画册的经典故事也能看懂了。</p><p class="ql-block"> 《史记》130篇全部涉及了先贤将相们的行事成败的关键,以及他们的行为得失。了解了一些世家、豪门、王侯、国家的兴衰的关键,探索历史变化的形态、规律,了解古代文史知识和观点。通过读历史看透事态变迁,处事接物、事之利害、时之祸害。</p><p class="ql-block"> 太史公司马迁受挫后忍辱负重,背着罪名字字血泪写《史记》,披肝沥胆为之付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名。鲁迅先生说“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p><p class="ql-block"> 钱穆先生说:“任何一国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该有所知。必附有对本国以往历史之温性与敬意。”</p><p class="ql-block"> 读《史记》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启发思维,了解人性,提升自我。</p><p class="ql-block"> 我的美篇想让还没有去过韩城司马迁故乡的朋友,看了美篇后,略知一点。 如有不正确之处,请指导,加深理解。</p> <p class="ql-block">《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p><p class="ql-block">炎帝神农氏 距今(6000一5500年)</p><p class="ql-block">黄帝(前2717一前2599年)</p><p class="ql-block">轩辕元年为(前2697年)</p><p class="ql-block">尧帝(前2377一前2259年)</p><p class="ql-block">舜帝(前2277一前2178年)</p><p class="ql-block">禹帝(前2081一前1978年)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华夏起源</p><p class="ql-block"> 三皇五帝华夏起源。</p><p class="ql-block">燧人、伏羲、神农、</p><p class="ql-block">黄帝、帝颛顼(zhuanxu)、帝喾)ku)、</p><p class="ql-block">帝尧、舜帝,</p><p class="ql-block"> 《楚辞天问》:“华即日,太阳也。”光、花灯。在甲骨文中,华的地位崇高圣洁。古籍华、夏作为中原。大约从春秋时代起,合称“华夏”。凡遵周礼、守礼仪之诸侯,为诸夏。也是周王朝的自称,至汉代以后,成为汉族的别称,带有民族文化的概念。</p><p class="ql-block"> 在重庆巫山大庙区龙骨坡, 发现古人类臼齿和下颌骨化石,巫山人经科学鉴定,其地质年代距今201—204万年前,更远于云南元谋人。这一新发现不仅把中国人的进化史向前推进了200万年前,而且为我国境内寻找更为古老的人类化石,以及文化遗存,为人类起源于中国,起源于长江流域提供了新的佐证。</p><p class="ql-block"> 在榛莽丛生,森森郁郁,一片亚热带的草原和森林,有原始的爪蹄兽、枝角鹿等第三纪残存动物在这里出没。这里是云南元谋县的元谋人,距今170万年左右,是我国已经发现的最早的人类,确定了华夏起源和存在。</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时期,西迁汉中的西北联大老师在汉中市南郑县梁山龙岗寺发现了梁山龙岗新石器遗址。1992年考古学家在龙岗原有的遗址下深层,又一次发现了原生土,展示出了120万年一50万年前的旧石器遗址,填补了我国古人类繁衍生息的发祥地,规模深渊到亚洲人类起源三大遗址之一。</p><p class="ql-block"> 从人类出现,到人类文明的出现,国家的形成,300万年的图腾,相合,进化,文明之光。</p><p class="ql-block"> 《史记•五帝本纪第一》“黄帝者,少典之子,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p><p class="ql-block"> 黄帝和炎帝阪泉之战后的结盟,黄帝和蚩尤逐鹿之战的独立,共工和颛顼战争,从原始到奴隶,古代文明社会、经济、文化、发生了巨变。</p><p class="ql-block"> 《五帝本纪》记载的是远古传说中相继为帝的五个部落首领:</p><p class="ql-block">黄帝、颛项( zhuan xu )、帝誉( ku )唐尧、虞舜的事迹,同时也记录了当时部落之间频繁的战争,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以及部落联盟首领实行禅让,远古初民战猛兽、治洪水、开良田、种嘉谷、观测天文、推算历法、谱制音乐舞蹈等多方面的情况。</p><p class="ql-block">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就是从这远古的传说开始的。黄帝和炎帝两个部落之间联合、战争,最后融为一体,在黄河流域定居繁衍,从而创造了华夏远古时代的灿烂文化。</p><p class="ql-block"> 五帝时期,在龙山文化时期的原始社会的父系始祖公社。五帝开创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的开端,确立了历史发展的根基。</p><p class="ql-block"> 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三皇五帝(燧人氏、有巢氏、神农氏 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帝),燧人氏钻木取火使人们吃上了野外熟食;神农氏尝百草以得粮食,使人们的食物充足;嫘祖发明了养蚕制丝,使老百姓穿上了衣服。诸侯之间的战争,黄帝征服了炎帝,打败了蚩尤,统一华夏。</p><p class="ql-block"> 帝颛顼:有谋知事,以天象作鬼神制义,以教化,絜诚以祭祀。</p><p class="ql-block"> 帝喾: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意。仁而威,惠而信,做事天下服。取地之材,而节用之;挽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郁郁,其德嶷疑,其动也时,其服也士。</p><p class="ql-block"> 尧帝者,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尧帝五德:父义、母慈、兄友、弟</p><p class="ql-block">恭、子孝。尧帝的五德主要体现在他的治国理念和行为上,包括任贤修身、广开视听、安然度劫、禅让于贤以及无为而治。‌尧帝观日月出没、星辰位次,制定历法:春分、仲夏、夏至、仲冬,告诫百官,各守其责。</p><p class="ql-block"> 舜帝制五常之规,从家治理到社会治理,到国家治理,天下之众德必行,困能行,逆能行,心必坚。</p><p class="ql-block"> 舜帝朝时皋陶曰:“行有九德,言其有德。始事事,宽而栗,柔而立,愿而共,治而敬,扰而毅,直而诅,简而廉,刚而实,强而义,章其有常,吉哉。”皋陶治国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皋陶,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司法鼻祖。</p><p class="ql-block"> 尧一一舜一一禹一一启,公天下到家天下。</p><p class="ql-block">涂山之会:夏王朝建立 。</p> <p class="ql-block">  《史记卷二 夏本记第二》</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p><p class="ql-block"> 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有能使治者?夏族首领治水有功,取得帝位,从而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p><p class="ql-block"> 夏朝,世袭第一人,“家天下”代替了禅让制,成为王位世袭制。</p> <p class="ql-block">大禹治水:</p><p class="ql-block">道九州:</p><p class="ql-block">冀州、兖州、青州、徐州、豫州、</p><p class="ql-block">荆州、杨州、雍州、梁州。</p><p class="ql-block">道九山:</p><p class="ql-block">岍山、壶口、底柱、太行、西倾、</p><p class="ql-block">嶓冢、内方、岐山、熊耳。</p><p class="ql-block">道九川:</p><p class="ql-block">弱水、黑水、黄河、莽水(汉水)长江</p><p class="ql-block">沇水(济水)淮水、渭水、洛水。1</p><p class="ql-block">被九泽:</p><p class="ql-block">大陆、雷夏、大野、彭蠡、震泽、</p><p class="ql-block">云梦、荥泽、菏泽、孟诸,九泽及九个大湖泊。</p><p class="ql-block"> 于是九州攸同,四奥既居,九山刊旅,九川涤原,九泽既陂。四海会同,六府甚修。众土交正,致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中国赐土、姓:“衹台德先、不距朕行。”</p><p class="ql-block"> 所有的山川河流都治理好了,从此九州统一,四境之内都可以居住了,九条山脉开出了道路,九条大河疏通了水源,九个大湖筑起了堤防,四海之内诸侯都可以来京城会盟和朝觐了。金、木水、火、土、谷六库的物资治理得很好,各方的土地美恶高下都评定出等级,能按照规定认真进贡纳税,赋税的等级都是根据三种不同的土壤等级来确定。还在华夏境内九州之中分封诸侯,赐给土地,赐给姓氏,并说:“要恭敬地把德行放在第一位,不要违背我天子的各种措施。”</p><p class="ql-block"> “涂山之会”,禹为夏主。</p> <p class="ql-block">夏朝十件大事</p><p class="ql-block">1、大禹治水 2、讨伐三苗</p><p class="ql-block">3、涂山之会 4、皋陶作刑</p><p class="ql-block">5、钓台之享 6、太康失国</p><p class="ql-block">7、少康中兴 8、季杼江东之战</p><p class="ql-block">9、孔甲乱政,伊尹辅政 </p><p class="ql-block">10、呜条之战</p><p class="ql-block">商成汤灭夏桀。</p> <p class="ql-block">  “钓台之享”,“家天下”夏禹之子启为天子。作甘誓,伐有扈氏后,天下来朝贺。</p><p class="ql-block"> 夏朝太康失国,不理政事。后羿代夏,不修民事。少康中兴,夏强盛,破九夷。孔甲乱政,淫乱地衰。暴君夏桀,“赋敛无度,万民甚苦”。</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1600年,汤替天行道,与夏桀九夷之师决战,桀走呜条(洛阳)。</p><p class="ql-block"> “景亳之命”(河南偃师),汤践天子位,商朝建立。</p> <p class="ql-block"> 《史记卷三 殷本纪第三》</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p><p class="ql-block"> 简狄几人在河川去洗浴,吞鸟蛋,生下了殷商始祖殷契。</p><p class="ql-block"> 《史记》: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封于商,赐姓子氏。契兴于唐、虞、大禹之际,功业著于百姓。百姓以平。</p><p class="ql-block"> 《诗经》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p><p class="ql-block"> 商朝甲骨文,保留了我国最早的日食,月食,星辰的纪录。</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1600年,成汤灭暴君夏桀,建立商朝。商王发明了分封制,成为封建社会。</p><p class="ql-block">契至汤八迁,景毫之命,</p><p class="ql-block">九世之乱在于商朝继承制度兄终弟及王室内部对于权力的争夺。</p><p class="ql-block"> 商纣王千古第一暴君,荒淫无耻。脑聪明,力气大。打胜仗。修鹿台,人工湖,酒池肉林,寻欢作乐,好色之徒,自高自大,祸害百姓的纣王。其倒行逆施,导之天顶之灾。</p><p class="ql-block"> “牧野之战”血流浮杆,鹿台自焚,武王灭讨,商朝灭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商朝大事件</p><p class="ql-block">1、商汤灭夏桀 商都西亳 前1600年,景亳之命 桀逃呜条 </p><p class="ql-block">2、伊尹辅政三年 伊放太甲(汤之孙)</p><p class="ql-block">3、近百年九世之乱 </p><p class="ql-block">4、盘庚迁殷 活了殷商</p><p class="ql-block">5、武丁中兴(前1250一前1192)修政行德,天下咸驩,殷道复兴。</p><p class="ql-block">6、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之间的一次决定性战斗,最终导致了商朝的灭亡。周武王击败了商纣王,导致商纣王自杀,从而结束了商朝的统治。</p><p class="ql-block">图 商部落的图腾。</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史记卷四 周本纪第四》</p><p class="ql-block"> 周王朝:公元前1046至前256年</p><p class="ql-block">800年周朝分有:先周、西周、东周。(前1046~前771年为先周、西周)‌</p><p class="ql-block"> 周武王时期分封的诸侯国数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和类型:</p><p class="ql-block">1.追封上古先王的后裔:</p><p class="ql-block"> 周武王追封了上古已经灭亡的王国霸主后裔:</p><p class="ql-block">如尧的后裔被分封在蓟地;</p><p class="ql-block">黄帝后裔被封于祝地或蓟地;</p><p class="ql-block">神农氏后裔被封于焦地等;</p><p class="ql-block">姬姓王族成员的分封:</p><p class="ql-block">姬姓王族成员,如虢仲、虢叔、仲雍后裔等也被分封,这些封国辈份较高,地位尊贵,被称“公”。</p><p class="ql-block">对武王克商有功的异姓方国的分封:</p><p class="ql-block">包括庸、彭、卢、濮 等国的分封。</p><p class="ql-block">周武王还可能分封了其他一些诸侯国包括:</p><p class="ql-block">鲁、齐、卫、滕、虞、宋、虢、毛、郕、霍、曹、沈等。‌这些诸侯国在周朝的政治和军事体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们的建立和灭亡反映了周朝历史的重要事件和变迁。</p><p class="ql-block">鲁国‌:</p><p class="ql-block">由周公旦的长子伯禽受封,位于今天的山东济宁,是周朝的重要诸侯国之一,存国795年,传34位君主。</p><p class="ql-block">‌齐国‌:</p><p class="ql-block">姜子牙受封,位于今天的山东淄博,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大国之一,存国826年,传26位君主。</p><p class="ql-block">‌卫国‌:</p><p class="ql-block">康叔受封,位于今天的河南淇县,存国</p><p class="ql-block">832年,传41位国君。</p><p class="ql-block">‌滕国‌:</p><p class="ql-block">姬绣受封,位于今天的山东滕州,滕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46年,共传23世,于公元前296年被宋国所灭。</p><p class="ql-block">‌虞国‌:</p><p class="ql-block">位于今天的山西平陆县北,存国约600年,最终被晋国所灭。</p><p class="ql-block">‌宋国‌:</p><p class="ql-block">微子启受封,位于今天的河南商丘,存国约800年,最终被齐、楚、魏三国联手所灭。</p><p class="ql-block">‌虢国‌:</p><p class="ql-block">分为东虢和西虢,东虢位于今天的河南荥阳市汜水镇,西虢位于今天的宝鸡陈仓区虢镇,虢国的历史反映了周朝的政治变迁和军事策略。</p><p class="ql-block"> 周朝分封制更加系统,71个诸侯国中,50多个周姓王国位于黄河中下游。这些诸侯国的建立和灭亡不仅反映了周朝的政治格局和军事策略,也体现了周朝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诸侯国的存在对于维护周朝的统一和稳定周朝,同时也促进了地区间的交流和融合。</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1046年,姜太公助武王伐纣,灭商建西周。</p><p class="ql-block"> 商纣王的灭亡原因:信鬼神,不仁义,残暴奢靡。 </p><p class="ql-block"> 西周治国:以人为本,以德治国。用音乐维持稳定,用礼仪维持秩序,保持和谐社会,创造礼的西周文化。 </p><p class="ql-block"> 礼乐治世,礼乐是西周治世之道,礼以正身,乐以正心,是华夏神洲之浩然正气。</p><p class="ql-block"> 周文王、周武王两代人的文治武功,由弱胜强,建立强大的西周王朝。建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度,杜绝争夺王位的混乱。宣扬仁义兴邦的道理,周文王曾增演《易》的八卦为六十四卦。武王打败敌人不难,壮大自己很难,讨周边的人喜欢更难。周建立贵族体系,拥护周天子。</p><p class="ql-block">武王成功三部曲:</p><p class="ql-block">一 分封制 创业的核心动力;</p><p class="ql-block">二 分封周公、昭公贵族体系;</p><p class="ql-block">三 打天下到治天下,暴力到法治守纪。</p><p class="ql-block"> 成王年少,周公摄政,“周公吐哺”作《周礼》,成王礼乐制,平定戎狄判乱,迁九鼎与洛阳。成康之治,国力强盛,刑错不用。太史公在《史记》中把文王、武王、成王,周公儒家思想中的圣主贤臣突出的表现,刻画深动,跌宕生动。</p><p class="ql-block"> 周天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p><p class="ql-block"> 天下朝宗,幅员辽阔的强大的奴隶制的周王朝, 君臣之间协力相助、共图大业,或各持己见。历王杀人止谤,国人暴动。</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841年,共和行政,确切纪年,共和国的来源。</p><p class="ql-block"> 周幽王宠爱褒姒,想废掉太子,让褒姒的儿子做太子,乱了宗法,“厌孤箕服,实之周国。”周幽王“峰火戏诸侯”,犬戎攻幽王,骊山之难幽王死立周平王,秦襄公护送平王周平王东迁洛邑,西周结束,齐、楚、秦、晋开始强大。</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771年周武王灭殷商到西夷犬戎灭周幽王,257年,西周尽。</p> <p class="ql-block"> 东周</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770一公元前256年</p><p class="ql-block"> 春秋五霸:</p><p class="ql-block">齐桓公:公元前685~公元前643年</p><p class="ql-block">宋襄公:公元前650~公元前637年</p><p class="ql-block">晋文公:公元前636~公元前628年</p><p class="ql-block">秦穆公:公元前659~公元前621年</p><p class="ql-block">楚庄王:公元前613~公元前591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p><p class="ql-block">老子、庄子、孔子、孟子、</p><p class="ql-block">韩非子、墨子、孙子、荀子;</p><p class="ql-block">先秦诸子六家九子;</p><p class="ql-block">1.儒家: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荀子》;</p><p class="ql-block">2.道家:老子《道德经》、庄子《庄子》、《黄帝四经》时期;</p><p class="ql-block">3.墨家:墨子《墨子》;</p><p class="ql-block">4.法家:管仲、商鞅、韩非子;</p><p class="ql-block">5.名家:惠施、公孙龙(逻辑学)</p><p class="ql-block">6.阴阳家:邹衍 阴阳五行 应用《周易》《尚书》《邹子》;</p><p class="ql-block">7.纵横家:《战国策》纵横捭阖术创始人鬼谷子,苏秦合众抗秦,张仪力破合众。</p><p class="ql-block"> 从西周到东周,孔子三问老子。</p><p class="ql-block"> 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的大分裂、大统一,中国文化史诸子百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展示了一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创者,春秋战国的主宰者,轴心时代的最强音。 </p><p class="ql-block"> 春秋战国分界线</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476年</p><p class="ql-block">‌‌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标志着春秋战史没有战国时期战史激烈,也是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春秋时期,‌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国之间频繁进行争霸战争,形成了‌春秋五霸的局面。</p><p class="ql-block"> 战国时期则是各国之间的战争更加激烈,最终以‌秦国的统一结束。</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476年‌:这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的说法,认为公元前476年是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这一年,周元王即位,标志着旧有的春秋秩序彻底崩溃,诸侯之间的战争从争霸转变为兼并,战国时期正式开始。‌</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联手在‌晋阳打败‌智氏,逐步将晋国瓜分,形成了‌战国七雄的格局,因此也被视为春秋战国的分界点。‌</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册封韩、赵、魏为诸侯,标志着战国七雄格局的正式形成,因此也被视为春秋战国的分界线。标志着旧有的春秋秩序崩溃,诸侯之间的战争从争霸转变为更为残酷的兼并战争,战国时期正式开始。</p><p class="ql-block">东周四次王子争夺:</p><p class="ql-block">一 惠王与叔父王子退之争;</p><p class="ql-block">二 襄王与弟弟叔带之争;</p><p class="ql-block">三 景王三子之乱(王子朝、王子猛、王子丐);</p><p class="ql-block">四 贞定王三子之乱(哀王、思王、孝王)。</p><p class="ql-block">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周平王的孙子桓王,对郑庄公礼节不周到,鲁、郑背着周天子进行天子的土地买卖。</p><p class="ql-block"> 从公元前712年,周恒王伐郑国。前679年,齐桓公始称霸,霸主换齐。天子赐诸侯,为伯齐桓公。平、桓、莊、惠皆受郑国好处,周襄王对郑不礼,姜齐被田齐取代。</p><p class="ql-block"> 第二霸主晋杀了周叔带,践土之会。前666年,楚庄王问鼎中原。</p><p class="ql-block"> 前375年韩、赵、魏三家分晋。</p><p class="ql-block"> 前343年,秦孝公王。秦国召见西周君,东周和西周打仗。</p><p class="ql-block"> 前281年,白起率军攻克了韩国、魏国和赵国。</p><p class="ql-block"> 前249年,秦庄襄王派相国吕不韦,兼了东周土地,周朝国运危机。</p><p class="ql-block"> 前247年,赢政登位,26年吞了天下。</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结束了数百年的诸侯国割据的局面,统一大国建立。</p><p class="ql-block"> 图(战国)城门立木</p> <p class="ql-block"> 《史记卷五 秦本纪第五》</p><p class="ql-block"> (前221~前206年)</p><p class="ql-block"> 《史记》秦之先,帝颛琐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大费是大禹一起治水土的助手。舜帝因大费有功,赐赢姓,赐黑色旌旗飘带,大费为舜帝训养禽兽。</p><p class="ql-block"> 大费的玄孙费昌的子孙,住在中原和夷狄,夏桀时归了商汤辅佐殷商。赢后代给周孝王训养繁殖马匹,孝王赐给赢后代土地做周的附属国,以秦地作为封邑,号称秦赢。</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821年,秦庄公击败西戎,周宣王赐天水、咸阳之地。</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771年,秦赢后代秦襄公因周幽王宠爱褒姒要废除太子而立褒姒儿子为太子,犬戎和申侯在郦山下杀周幽王,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徏洛邑,营救周朝有功,周平王封秦襄公为诸侯。</p><p class="ql-block"> 秦人由赐姓、赐地、赐封邑、赐诸侯。秦人孙多显贵,几代人的励精图治,成功诸侯。</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750年,秦文公讨伐西戎,周朝的移民归己有,秦地盘扩大到岐山。营造城邑,祭天地,设史官记,开始与西戌、晋国作战。</p><p class="ql-block"> 卫、燕国攻打周王室。</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655年,晋献公灭了虞国和虢国。</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第一霸主, 齐、晋为强国。</p><p class="ql-block"> 秦穆公惜才以五羖让百里奚为大夫,百里奚“谋无不当,举必有功”。秦、晋交好。</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648年,晋大旱民饥饿,秦助粮。两年后秦大旱,晋趁机攻打秦,晋国失大体。岐山民“以抱食马之德”赶走晋军,秦地盘扩大到黄河。</p><p class="ql-block"> 宋襄公第二霸主。</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637年,秦穆公从楚国迎送重耳回晋国,称晋文公。</p><p class="ql-block"> 晋文公第三霸主。</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623年,秦国攻打戎国,增加了12个蜀国,开辟了千里疆土。秦穆公渡过黄河进攻晋国,把晋国打的大败。秦穆公为“殽山之役”报了仇,反思了当初不采纳蹇叔、百显奚的计谋造成的过失。穆公东服强晋,西霸戎夷。</p><p class="ql-block"> 华夏之治,仁政、德政,以身作则,不能权力势压。</p><p class="ql-block"> 道家主张顺其自然,仁与善;</p><p class="ql-block"> 儒家主张人文教化,礼乐制度。</p><p class="ql-block"> 秦穆公第四霸主。</p><p class="ql-block"> 《孔子 世家》齐景公与晏婴问孔子:“昔秦穆公国小处群,其何霸也?”孔子曰:“其志大,处虽群,行中正。”</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621秦穆公去世,安放在雍,陪葬177人,死而置百姓于不顾。《诗经 黄鸟》:“谁从穆公?……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征服郑国,问鼎中原。 </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594年,楚庄王征服郑国,又在黄河岸打败了晋军。 </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594年,楚庄王第五霸主。</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522年,楚平王想杀死太子建,楚国伍子胥与建逃到吴国,建又逃到郑国破杀。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与伍子胥攻打楚国 ,攻之江陵,秦援救打败了吴国。</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496年,吴、越战争,勾践破吴师,阖闾伤重去世。</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494年,吴、越之战,吴王夫差复仇,吴国胜。</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482年,吴王称霸,欺凌中原各国。</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478年,孔子去世。</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476年,周元王元年,东周灭亡,战国开始。</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453年,晋国内乱智伯被杀,韩、赵、魏三家分晋。 </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374年,周朝太史儋拜见秦献公说:“周与秦本来是合在一起的,后来秦分出去,分开500年又合在一起,合在一起17年后,将会有称霸统一天下的人出现。”秦周改朝换代的预言。 </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361年,果然,秦孝公与齐、楚、魏、燕、韩、赵并立,淮河、泗水间的10多个小国,与秦国接壤。周天子送祭肉,赐予霸主称号,诸侯各国都来祝贺,秦给后世开创了基业,盛大了辉煌。 </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359年,卫鞅劝说秦孝公执行变法,制订刑罚,致力农耕。公元前</p><p class="ql-block">340年卫鞅战胜魏国,秦孝公封列侯,号商君。两年后,秦孝公去世。国君的亲族对商君的法令怨恨,定商君反叛罪,处以车裂以徇秦国。</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337年,楚国,韩国,赵国,蜀国派人来秦朝见。参加秦惠文君二十岁冠礼,前334年齐国,魏国成王。</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328年,张仪做了秦相,张仪外交政策是横联,打破六国合作的计划。</p><p class="ql-block"> 前322年,张仪为魏国国相。</p><p class="ql-block"> 前318韩、赵、魏、燕、齐带领匈奴一起进攻秦国,在修鱼交战,秦杀了八万多人,其他国不胜而退。 </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317年,张仪再次担任秦相。</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313年,张仪任楚相。</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311年,秦惠王去世,秦武王继位,韩、魏、齐、楚、越(赵)国都归服秦国。张仪离秦国,逃到魏国后也死在魏国。</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去世,在燕国做人质的昭襄王继位。</p><p class="ql-block"> 楚怀王来秦朝见被扣留在秦国。秦国丞相由严君疾、孟尝君,换为魏冉。</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96年,齐韩魏赵宋中山五国共同攻打秦国,军队开到盐池无战而归。</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93年,白起在伊阙之战攻击东周与韩国和魏国的联合,杀了24万人,俘虏了公孙喜,攻克五座城 </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92年,大良造白起攻打魏国,占了垣城,后又还给了魏国,又进攻楚国,占了宛城。</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91年,左更措攻占了轵城和邓城,魏冉被开除丞相。</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89年,左更措攻打垣城、河雍,折断桥梁,占梁地。</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86年年,左更错进攻魏国,魏国献出了安邑。</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84年,都卫斯理离与韩、赵,魏、燕一起打败齐国。</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83年,秦攻取魏国安城,一直打到国都大梁,燕、赵国援救魏国,秦撤。</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80年,白起攻赵国夺取代地代。</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79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国,占了鄢城,第二年又攻楚国占了郢都。</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76年,白起攻打魏国占了两座城。第二年丞相穰侯打到大梁,杀了魏国四万人,魏国给秦三个县请求讲和。</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68年,秦昭襄王采用范雎“远交近攻”,秦开始兼并六国。</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59~前257年,秦五大夫王陵率军二十万“邯郸之战”,赵、魏、楚联军。赵平原君赵胜散家产于士卒,共赴国难,赵将军廉颇率赵军顽强拼搏。第二年,秦令白起替王陵,白起称病推辞,范睢举荐郑安平携重粮,支援王龁,围困邯郸。赵孝成王被迫求救于魏、楚两国。魏信陵君魏无忌率八万精兵,“窃符救赵信”,楚春申君黄歇率军救赵,打败秦国。百战百胜的白起,被罢其官爵,死于西安。</p><p class="ql-block"> 秦昭襄王公元前306年一前251年,在位56年,秦军一至在战与争,统一天下的野心毕露。</p><p class="ql-block"> 伊阙之战(前293年),白起攻韩、魏国,斩首24士卒万。</p><p class="ql-block"> 长平之战(前260年,白起攻赵国,坑杀降卒40万。</p><p class="ql-block"> 白起“人屠”的嗜血之路,为秦军作战无数,共歼灭六国军队100多万,攻六国城池大小约91座,战火连天,百战百胜,残酷壮烈,以规模之大的歼灭战。白起,战国晚期为秦国开路。</p><p class="ql-block"> 秦穆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等,他们广招贤才,许多著名的谋臣武将在春秋战国时期,为秦军开地千里,商鞅、张仪、司马错、樗里疾、甘茂、白起、王翦、范睢等,为秦做出了重大贡献。秦缪公之霸、秦孝公之强,让秦步步壮大。</p><p class="ql-block"> 春秋战国大变革时期,涌现出了著名的将领。吴起、白起、王翦、廉颇、李牧等大名将,卓越的军事才能为他们的国君而战功赫赫。</p><p class="ql-block"> 周武王分诸侯时,秦周是一家,秦由弱变强。从秦武王、秦庄襄王,让秦国扩张残酷,600年后秦为天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战国四君子的典故</p><p class="ql-block"> 他们在战国时代末期,为了对抗日益强大的秦国,竭力网罗人才,礼贤下士,广招宾客,形成了养“士”之风盛行的局面。</p><p class="ql-block"> 孟尝君田文:齐国人,以礼贤下士闻名。田文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最终成为齐国的相国。他的典故包括“鸡鸣狗盗”和“狡兔三窟”。</p><p class="ql-block"> 平原君赵胜:赵国人,以礼贤下士闻名。平原君在赵国存亡之际,通过“毛遂自荐”的故事,展现了其门客的勇气和智慧,最终促使楚出兵救援赵国。</p><p class="ql-block"> 信陵君魏无忌:魏国人,“窃符救赵”的典故。通过窃取兵符调动魏国军队救援赵国,展现了其英勇和智慧。然而,由于受到秦国的挑拨,最终被魏王处死。</p><p class="ql-block"> 春申君黄歇:楚国人。以游学博闻、辞辩闻名。春申君被封为令尹,以礼贤下士、招致宾客、辅佐治国而闻名。春申君的典故有"移花接木",展示了他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p><p class="ql-block"> (前221~前206年)</p><p class="ql-block"> 秦始皇本纪 秦王扫六合</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驾崩,13岁的赢政姓赵被立为秦王。秦国的疆域已经南有了南郡;北有上党郡;东有三川郡,由于赢政年少,朝政皆由丞相吕不韦了把持,叫文信侯。李斯为舍人,蒙骜、王𬺈、麃公等将军,委任秦国军事大处理。</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41年,因蒙骜、麃公、王𬺈等将军,不断讨伐晋、魏、赵,韩、魏、赵、卫、楚一起进攻秦国,攻占了寿陵邑。秦国出兵,五国停战。</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39年,长安君谋反,大军死在屯留。秦国大事、小事,由长信侯嫪毐决定。</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38年,嬴政举行冠礼,长信侯嫪毐作乱盗印玺,发动叛乱,赢政平息了叛乱。 </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37年,嬴政罢免了相国吕不韦,掌握朝政。</p><p class="ql-block"> 赢政雄才大略统一华夏,身边聚集的一大批文臣武将:李斯、尉缭、王翦、蒙恬等,先后用十二年,统一六园。赢政掌权后,大规模的驱逐异国官人。李斯劝说秦王废止了逐客令,并建议首取韩国,恐吓他国。李斯还献策秦王,用财物贿赂各国贵权大臣,打乱诸侯的计划。用计谋离间六国君臣,削弱各国力量。李斯又劝说秦王嬴政灭诸侯成帝业,一统天下,并遣谋士持金玉游说诸侯。</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30年灭韩;</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25年灭魏,引黄河灌城;</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23年灭楚,</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22年灭赵燕</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21年灭齐。</p><p class="ql-block"> 至公元前221年,嬴政先后完成了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全国的壮举。</p><p class="ql-block"> 千古一帝秦始皇,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自称秦始皇。皇权至上,大权独揽皇。</p><p class="ql-block"> “秦王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p><p class="ql-block"> 秦始皇制度创设:</p><p class="ql-block"> 建设皇帝制度:唯我独尊。</p><p class="ql-block"> 建立郡县制;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p><p class="ql-block"> 建设地方官制:废除分封制设郡县制。 </p><p class="ql-block">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格局 。 </p><p class="ql-block"> 统一车轨、文字和度量衡制度,采纳李斯建,禁私学,焚《诗》《书》,焚书坑儒,韩非子严刑峻法,刚毅严厉制定相应法令。北击匈奴,南征百越。筑长城,沟通长江、珠江水系。筑灵渠,修秦陵。</p><p class="ql-block"> 丞相王绾与廷尉李斯争议后,始皇把天下分为三十郡,收兵器做铜人,排除战争隐患。秦始皇不信任功臣,不亲近士民,抛弃仁政王道,树立个人权威,不顾仁德礼信义,以残暴苛虏作为治理天下。</p><p class="ql-block"> 秦始皇13岁继承王位,公元前221年39岁皇帝登基即位,创立明法度,天下归于一统,四方无不归顺。</p><p class="ql-block"> 秦始皇当上皇帝以后,还有一个最大的梦想就是长生不死。始皇多次去泰山封禅、刻石述功立碑传千古。始皇听齐人徐市(fu)上书,以求仙可得长生不老药。派人到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去寻找长生不老的仙药。始皇晚年疑心重重,寻求灵丹妙药。</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10年,李斯、少子胡亥跟随始皇开始第五次巡游天下。登会稽山考察民俗、过吴地达琅琊,询仙药、寻长生不老药仍无果。7月,始皇至沙丘(河北广宗)病重不治,50岁去世。70多万徒役郦山修墓,凿地三重灌注铜水,墓穴造宫观置官位,珍奇器物推满所有。上有天文图,下有江河大海,陪葬人无数。秦始皇的墓堆成一座山。</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10年,赵高、李斯玩弄阴谋,举罪名赐命在北部的皇子扶苏与蒙恬自杀,拥立胡言亥为帝,秦国进入了秦二世。</p><p class="ql-block"> 赢胡亥(前210年)20岁即位,进入更加暴政的时代。赵高“指鹿为马”,清除异己。</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09年,戍卒陈胜在原生楚国之地造反,自立为楚王。武臣自立为赵王,魏咎为魏王,田儋为齐王,大泽乡起义,项梁在会稽郡在兵。</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08年,秦军章邯北渡黄河,到钜鹿攻打赵王赵歇等。</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07年,胡亥被赵高拥立,两年后赵高杀了李斯,又逼死胡亥。赵高利用权威胡作非为,加速秦破国。</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07年,秦三世子婴接受国王印玺,谋略大事,奉天承命杀死赵高三族,歼灭二世周边帮凶,为二世报仇。子婴做秦王四十六天,楚将沛公打败秦军进入武关,接驻就到霸上,派人去招降子婴。子婴“素车婴组,奉其符玺,以归帝者。”一个月后,项羽驻咸阳杀死子婴。前有郑国以礼,庄王客气退兵。而项羽是盟主,杀了已降子婴和秦公子宗室所有,屠戮咸阳焚烧宫室,俘虏宫女,没收秦宫珍宝财物。项羽成为残暴,子婴成为羸弱。</p><p class="ql-block"> 太史公说,周朝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合乎根本大道,因而传国一千多年不绝。</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338年, 朝天子孝公死后,惠王、武王继承基业,遵循孝公的策略,向南兼并了汉中,向西夺得了巴、蜀;向东割取了肥沃土地,占据了险要郡县。诸侯都害怕了,举行盟会商议削弱秦国。不吝惜珍奇的器物、贵重的财宝和肥美的土地,用来招请天下贤士,实行合纵,缔约结交成一体。”</p><p class="ql-block"> “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个个明智忠信,宽仁爱人,尊重贤士,重用能人,他们结约合纵拆散连横,聚合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等国的众多军队。六国的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这些人给他们谋划,有齐明、周最、陈轸、昭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等为他们沟通各国的意见;有吴起、孙膑、带佗、兒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等为他们统率军队。他们曾经凭着十倍于秦国的土地,用上百万的军队去攻打函谷关打秦 国。秦国敞开关门把敌人放进来打,九国的军队不敢前进而退缩。秦国没有损失一箭的耗费,各国诸侯就已经疲困不堪了。因此,合纵离散了,盟约解除了,争着割让地盘以侍奉秦国。这就使得秦国有充足的力量利用各国疲困的机会去制服它们,追逐败逃之敌,杀人上百万,尸体遍地;鲜血流成河,可以漂起盾牌。秦国乘着有利的形势,控制了天下,切割诸侯土地,使得强国请求归服,弱国入秦朝拜。”</p><p class="ql-block"> “秦王满足一己之功,不求教于人,一错到底而不改。二世承袭父过,因循不改,残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祸患。子婴孤立无亲,自处危境,却又柔弱而没有辅佐,三位君主昏惑而不无觉悟,秦朝灭亡。”</p><p class="ql-block"> “到了秦始皇,继承了六代先人留下来的功业,举起长鞭驾驭各国,吞并东周、西周,灭亡诸侯,登临皇帝之位,统一了整个天下,用刑罚残酷统治全国,声威震动四海。又向南夺取了百越的土地,改设成桂林、象郡。百越的君长低着头,系上脖颈,把性命交付给秦国官吏。于是,派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戍守边防,驱赶匈奴使它后退七百多里,匈奴人不敢南下牧马,六国之士不敢张弓报仇。”</p><p class="ql-block"> “于是秦王废弃了先王的治国之道,焚毁了百家的书籍著作,对百姓实行愚民政策。拆毁名城,杀戮豪杰,收缴天下兵器,聚集到咸阳,销毁兵刃,熔化乐器,用它们做成十二尊铜人,以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据守华山当作城墙,凭借黄河当作壕沟,上据万丈高城,下临无底深沟,以此作为坚固的屏障。有优秀的将领、强劲的弓弩把守着险关要塞,有忠信的大臣,又有精锐的部队,摆开了锐利武器,谁人能奈其何?天下已经安定。”</p><p class="ql-block"> “仁义不施而攻守不势异也。”夺取天下与守住天下的形势不同啊!</p> <p class="ql-block">焚书坑儒</p> <p class="ql-block">  《史记卷七 项羽本纪第七》</p><p class="ql-block"> 西汉(前206~8年)</p><p class="ql-block"> 从《史记》得知,公元前232年楚国出生的将门之后、贵族之家,仇视秦国的西楚霸王项羽是一位英雄;</p><p class="ql-block">项羽的功绩:</p><p class="ql-block"> 一,天生神力,仗剑从军。公元前</p><p class="ql-block">205年,刘邦率军56万,东出函谷关,刘、项争夺大战开始。项羽在三省交界的萧县进攻彭城的刘邦。项羽指挥得当,楚、汉以3万:56万,刘邦败笔的经典之战,项羽收复家园。</p><p class="ql-block"> 二、志向远大,讲信义,许诺项伯“善遇”刘邦的进言,让刘邦在劫可逃。</p><p class="ql-block"> 三、项羽与韩信,并起军事天才。</p><p class="ql-block"> 项羽:力拔山,气盖世。披甲持戟,大呼天下。“近古以来未尝有”英雄,性情暴戾,连杀百人。咸阳席卷财宝,衣锦还乡,建都家乡。</p><p class="ql-block"> 从鸿门宴项羽无视谋士范增之言,放虎归山开始,优柔寡断,缺乏谋略和视野;勇在先,智在后;残忍有余,仁善不足;楚王西屠咸阳坑秦卒数十万,火烧秦宫室三月不灭,缺乏国君气质,不具帝王胸怀。</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08年,巨鹿之战,英布、蒲将军渡过漳河,项羽破釜沉舟,以一当十,以少胜多,战胜秦军,杀苏角,俘王离。</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03年,鸿沟和议,划分天下,汉王刘邦听张良、陈平计而背约偷袭。</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02年,汉王刘邦、韩信、彭越、英布合力,以受击少,击楚王。</p><p class="ql-block"> 该下之战,楚汉战争的最后一场战役,四面楚歌,楚王“灭亡我也,非战争之罪。”垓下怆然悲歌,而项羽吴江自刎而死。</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02年,楚汉尽西汉建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史记项羽本纪第七》典故成语:</p><p class="ql-block">拔山扛鼎 取而代之 破釜沉舟</p><p class="ql-block">四面楚歌 吴江自刎 搏牛之虻</p><p class="ql-block">才气过人 先发制人 四面楚歌</p><p class="ql-block">沐猴而冠 作壁上观 政由己出</p><p class="ql-block">亡秦三户 彘肩斗酒 衣锦还乡</p><p class="ql-block">霸王别姬 人为刀俎 我为鱼肉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题乌江亭</p><p class="ql-block"> 唐 杜牧</p><p class="ql-block">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p><p class="ql-block">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叠题乌江亭</p><p class="ql-block"> 宋 王安石</p><p class="ql-block">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p><p class="ql-block">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士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夏日绝句</p><p class="ql-block"> 宋 李清照</p><p class="ql-block">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p><p class="ql-block">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史记卷八 高祖本纪第八》</p><p class="ql-block"> 西汉(前206~8年)</p><p class="ql-block">西汉国都长安的辉煌;</p><p class="ql-block">东汉国都洛阳的神韵;</p><p class="ql-block">蜀汉国都景城的灵秀。 </p><p class="ql-block"> 汉朝是建立在秦朝疆域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开拓的疆土,是华夏民族疆域最鼎盛时期。 </p><p class="ql-block"> 刘邦(前256年一前195年),亭长押送刑徒斩蛇起事,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在萧何、曹参的协助下,沛县起事兵反秦,得张良投奔。</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08年,投奔项梁。</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07年12月,刘邦以《怀王之约》“项羽北上救赵,刘邦西征击秦”而率先入关。刘邦放弃复仇、还军坝上、约法三章,垓下定了疆域。项羽的巨鹿之战,打败了秦军,赶到关中,项强刘弱。项伯的旧情,项庄的舞剑、樊哙闯帐护主,张良的洞察,“鸿门宴”上项羽轻纵对手,刘邦临阵逃席。 </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06年4月,“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巴郡、蜀郡、汉中郡张良三次出谋,韩信随从,刘邦屈就汉王,来到汉中。 </p><p class="ql-block"> 在汉中,择黄道吉日,斋戒沐浴,筑坛拜将。50岁的刘邦对萧何力推军事天才韩信:“王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而登坛拜将,获取了韩信:“以仁义昭示天下,把城分给功臣,以老兵表率士兵,才能平定三秦。”的汉中对策的锦囊妙计。 </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06年8月,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韩信主动从勉县、凤县、大散关、陈仓,暗道到关中。明道从褒斜栈道出发,项羽的关中王疏于防范,12月刘邦兵胜,还定三秦。 </p><p class="ql-block"> 27岁的项羽,匹夫之勇,妇人之仁,失去民心。他对关中四个月之战坐视不救,是因为齐国之乱,田荣让项羽失去三个齐王,此时,刘强项弱。 </p><p class="ql-block"> 汉中是刘邦避其锋芒之地,它四周环山,天下粮仓,也是萧何为刘邦的粮食储备库和后期保障。 以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定三秦占关中。</p><p class="ql-block"> 公元205年:</p><p class="ql-block"> 彭城之战败于项羽之手;</p><p class="ql-block"> 成皋之战战胜项羽。</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03年,鸿沟之约楚汉天下。</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02年,该下之战大破秦军。</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02年2月,55岁的刘邦,在山东定陶登基称帝。</p><p class="ql-block"> 一个沛县的亭长,率领三千人沛县起兵,三年反秦摧毁强秦。四载奋斗屈就汉王、杀回关中、平定三秦、战荥阳、楚汉争斗、刘、项争霸,战胜了项羽;经历了一百多战,七年后,刘邦从布衣平民百姓,在张良、萧何、韩信等在军事上鼎力相助,曹参、周勃、樊哙、夏侯婴等文臣武将,为刘邦争霸天下的班底,成就了刘邦在长安换来了西汉天子之位,创建了四百多年的大汉王朝,开创了平民七年当皇帝。 </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01年,白登之围 ,樊哙平定代地。</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196年春天,淮阴侯韩信在关中谋反,夷灭三族。</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196年夏天,梁王彭越谋反,废掉王位。</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196年秋天,淮南王黥布造反,高祖前去讨伐。汉高祖刘邦在击败最后一个可对刘氏江山造成威胁的异姓诸侯王英布后,顺道返回故乡沛县。</p><p class="ql-block"> 七年前离开时穷困潦倒,归来时权倾天下,心情无比激动。请沛县儿时好友酒肉庆贺,尽显“人主之仪”之态。高祖豪迈唱出流传千古的《大风歌》。</p><p class="ql-block"> 刘邦取胜:</p><p class="ql-block"> 一、以名人为榜样,提高、完善自己,追求高度,这是和项羽的不同之处。</p><p class="ql-block"> 二、麾下人才济济,汉初三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张良;镇国家、抚百姓、供军需、给粮饷的萧何;指挥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国士无双”的战神韩信;樊哙、勒强、纪信、曹参、夏侯婴等忠诚效命和三大将军韩信、彭越、黥布勇猛夺战。 </p><p class="ql-block"> 三、工于心计,以他人为己用,天生狡猾,听从计议。关中与项伯定儿女婚姻之约,鸿门宴的逃席,四,遇事冷静,与项羽用智不斗力。五,有凝聚力,率先入关坚韧克己,得民心。六,坚实用人之道的储备力,文有张良、萧何,武有韩信、彭越、黥布。刘邦有好眼、好耳、好恼、好队伍、好心态,用人分层,用其所长。 </p><p class="ql-block"> 刘邦是中华民族的世势英雄,大汉帝国的缔造者。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史记卷九 吕太后本纪第九》</p><p class="ql-block"> 西汉(前206~8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吕后执掌朝权,一手遮天,连续杀了刘如意、刘友、刘恢三个赵王,废除了梁、赵、燕三个刘氏封国,用来分封诸吕为王。</p><p class="ql-block"> 赵王吕禄、梁王吕产,各自带兵分居南、北二军,他们都是吕家的人。</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180年,吕后去世,三邦(吕、刘、臣)满弓,势力猜疑,吕氏家族先出手“恐为变”,吕禄吕产兄弟俩酝酿阴谋威胁官贤、皇族。刘章、齐王信刘襄“一触即发”,乱中取胜,攻长安,诛吕氏,天下归刘。</p> <p class="ql-block">  诛杀 诸吕</p><p class="ql-block"> 高后去世,原汉高帝平定天下后,刑白马盟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p><p class="ql-block"> 吕禄、吕产想要在关中发动叛乱,但在朝廷,他们害怕降侯周勃、朱虚侯刘章等人,在外他们害怕齐、楚两国军队,又担心灌婴背叛他们,想等到灌婴的军队与齐王交战后再起事。</p><p class="ql-block"> 在内乱时刻,陈平、周勃、刘章未央宫夺印、夺命,还了刘氏天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史记卷十 孝文本纪第十》</p><p class="ql-block"> 西汉汉王二年(前205年),刘邦立刘盈为王太子。高帝五年(前202年),刘邦在定陶即位,立王太子刘盈为皇太子。性情懦弱的刘盈,高祖认为“不类我”,而宠妃戚夫人儿子赵王刘如意“类我”。张良邀来的“商山四皓”赖大臣争之,太子得毋废。</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195年,刘邦去世之后,高后行使皇帝职权。惠帝刘盈因吕太后“非人所为”“人彘”心理阴影不听政。公元前188年,惠帝去世,高后擅权专政,吕氏夺取刘氏社稷。</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180年高后去世,吕产自认为相国,吕禄为上将,擅自假托皇帝诏令取代刘氏。灌婴与诸侯共谋灭了吕氏。吕产图谋不轨产,丞相陈平、太尉周勃谋划,夺了吕产兵权。将相、列侯、宗师、大臣们诛杀吕氏大小,血洗京都。</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180年,丞相陈平、太尉周勃、大将军陈武、御史大夫张苍、宗正刘郢、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典客刘揭等忠于汉室的大臣们都推荐代王刘恒那位。</p><p class="ql-block"> 汉文帝(前203一前157年)在位22年。挽救汉江山,刘恒宽容平和无外戚之患。</p><p class="ql-block"> 刘恒即位之初,根基浅薄,励精图治,设立刘启为太子,封诸侯,大赦天下,巩固自身的地位。首先,大力封赏有功之臣,赐金五千斤到一千斤不等,所有诸侯、列候、郡守都有一定的赏赐。第二,通过“敲山震虎"”的方式,右丞相老将周勃免职,陈平任丞相。第二年陈平去世,又重任用周勃为丞相。文帝让列侯返回各自的封国,在朝廷任职的要派太子回去。第三,功臣集团封七侯。代国有功,六个代臣皆为九卿。</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179年,废除连坐法令。对天灾异常,自认为是德失严重。</p><p class="ql-block"> 文帝三年(前177年),济北王刘兴居起兵造反,被文帝平定;三年后,淮南王刘长举兵起事,文帝又拿下。文帝整治诸王的叛乱,让诸王不臣之心削弱些。</p><p class="ql-block"> 大臣贾谊针对诸侯王的势力“尾大不掉”的局面,上书《治安策》,请求文帝对诸王实施“釜底抽薪”的“削藩”的政策,以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稳固皇权。文帝以时机不成熟,无执行。</p><p class="ql-block"> 汉文帝着手治理国家说:“法令公正百姓就忠厚,判罪得当百姓就心服。治理百姓引导向善,要靠官吏。”</p><p class="ql-block">文帝对年农业非常注重,亲自带头耕作供给宗庙祭奠的谷物。</p><p class="ql-block"> 汉文帝治理社会,继续推动养生息的策略之外,还采取多项进一步减轻民众税负的措施。下令成年男子每三年为国家服役一次;准许私人开采国家的矿产等。这些措施的施行,均以安民为本,极大地减轻了民众的负担,使得西汉王朝的社会经济渐趋繁荣昌盛。</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169年,缇萦赎父刑罪。文帝说《诗经》恺悌君子,民之父丹》今人有过,没有实教就加刑罚,没有给予从善机会,也很残酷。文帝废除肉刑”</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162年,连续几年匈奴都来杀害边境百姓。文帝说:“我不英明,不能施恩于远方。德不厚,不能惠及远方。”派出一批批的使者,车子的辙迹道道相连,为的就是让单于回到从前友好相处,单于用和亲与汉结为兄弟于。</p><p class="ql-block"> 前158年,匈奴三万人入侵上郡,文帝命令勉骑将军、苏意将军、张武将军、周亚夫将军,驻守上郡四方,匈奴退去,汉军也撤回了。</p><p class="ql-block"> 文帝在个人私德方面,也极具楷模和表率。他勤政节俭,带头倡导节约。不准家人穿拖地衣服,陸墓不准用金银铜锡做装饰。文帝不接受臣子的贡献,不私自谋求利益臣,不扰百姓,若论德泽没有人比孝文皇帝所实行的更加盛大。 </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去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史记卷十一 孝景本纪第十一》</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188年,惠帝去世,景帝刘启出生。</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157年继位(前157一前141年)在位16年。孔子说过,“必世然后仁,善人治国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 。汉兴到孝文帝,已经历40多年,是德政最盛时期。</p><p class="ql-block"> 《太史公自序》说:“诸侯骄恣,吴首为乱,京师行诛,七国伏辜,天下翕然,大安殷富。作《孝景本纪》”诸侯骄恣、吴首刘濞为乱‌。</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154年,孝景帝因采取了晁错“削藩”政策,削弱诸侯国力量,引起了诸侯们的不满和反抗。特别是吴王刘濞,他联合了楚、起等,导致了“七国之乱”,联合反叛。袁盎为首的大臣们也纷纷蛊惑景帝,弹孩晁错。七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由,20万起兵,景帝将力主削蕴晁错杀了,但七国仍不罢兵。三个月后,大将军窦婴、太尉周亚夫率军平定叛乱,改封七王,加强了中央集权,为汉武帝时期的强盛打下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153年夏,立皇太子刘彻为胶东王。公元前150年立太子名刘彻。公元前141年正月甲寅日,皇太子举行冠礼。甲子日,孝景帝去世。</p><p class="ql-block"> 太史公说:“汉朝建立,孝文皇帝实施大德,使天下人心安定。孝景帝时,不再为异形王反叛而忧郁。”七王之乱后,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建议后,才使诸侯势力减羽,国家获得安定。</p><p class="ql-block"> 汉景帝执行重农抑商政策,废除不准商人、入赘女婿做官,和不准犯过罪的官吏,重新做官的法令。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匈奴入便雁门郡,积极防御匈奴袭扰。</p> <p class="ql-block">  《史记卷十二孝武本纪第十二》 </p><p class="ql-block"> 西汉孝武帝刘彻 </p><p class="ql-block"> (前140一前87年) </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156年,刘彻出生,是景帝刘启第十个儿子。公元前141—前87年在位55年。孝景帝四年(公元前175年)封为胶东王,景帝七年(公元前150年)景帝废长子刘荣册立刘彻为太子,景帝十六年(公元前141)去世太子即位。直到公元前135年建元六年,窦太后去世,刘彻才成为真正的汉帝。</p><p class="ql-block"> 汉武帝在祖父和父亲铺开的“文景之治”的基础上,汉朝天下太平民众安乐,国力增强。武帝招集贤良人士赵馆、王臧做公卿,举行封禅大礼、改革律历服饰颜色。起用大批儒学之土:丞相窦婴、太尉田蚡、大学士董仲舒,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方略,进行了全面改革。</p><p class="ql-block"> 西汉建元二年(前140年),汉武帝任命张骞为使者,公元前138年第一次出使西域。从长安出发途径陇西(向西行进)一一河西走廊抵达敦煌一一哈密巴里坤一一乌鲁木齐一一伊犁一一原苏联境内一一罗马。张骞出使另外一条路线到预计大夏国,因遭遇匈奴阻挠未到达。被匈奴俘虏并困在匈奴十年。张骞成功逃脱后西行至大宛,经过康居,最终到达大月氏,并访问了大夏,停留了一年多。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企图避免被匈奴发现,但改骞再次被扣押,直到匈奴内乱后才得以逃回长安。</p><p class="ql-block">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这条路线不仅展示了张骞出使西域的勇气和智慧,也为后来的商旅提供了重要的交通线路。此外,张骞的出使还打通了南北两条丝绸之路,不仅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也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从公元前133年开始,一些方士以方术行骗武帝,皇上对方士的遊说却深信不疑,封于厚赐。武帝希翼鬼神赐福于方士,为了追求长生不老,而且越听越信方士的荒诞和遇昧好仙术,不能自拔。</p><p class="ql-block"> 武帝仍然执着地“羁糜弗绝,冀遇其真”的守护边疆。</p><p class="ql-block"> 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将诸侯王的土地分给自己的儿子,儿子越多分出去的土地就越多。几代以后皇室远亲也逐渐权力变微,皇权巩固和提升。 </p><p class="ql-block"> 在社会经济发展上,武帝重农抑商开展农业的政策。</p><p class="ql-block">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匈奴先后袭掠代郡(河北蔚县)、雁门(山西右玉城南)、定襄(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上郡(陕西榆林)等地。汉武帝刘彻决定对右贤王和匈奴单于发起反击。</p><p class="ql-block"> 漠南之战</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124年西汉与匈奴的战争</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西汉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至六年开始,汉武帝三次派出十万大军,出击漠南(蒙古大沙漠以南)右贤王部和伊稚斜的作战。武帝以十余万骑兵击右贤王。以车骑将军卫青率3万骑出高阙(内蒙古狼山中部);并率将军苏建、李沮、公孙贺、李蔡四位将军远程奔袭右贤王庭;以李息、张次公为将军率部出右北平(辽宁)牵制左贤王部;卫青军出塞数百里袭击右贤王,右贤王慌忙率数百精骑逃走。卫青俘获其男女1.5万余,牲畜数十百万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元朔六年春,武帝命大将军卫青率中将军公孙敖,左将军公孙贺,前将军赵信,右将军苏建,后将军李广,强弩将军李沮等六将军共10余万骑出定襄击匈奴,斩首数千而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同年夏,卫青率六将军10余万骑又一次出定襄击匈奴,斩杀和俘虏1万多人。两出定襄累计斩杀匈奴1.9万人。</span></p><p class="ql-block"> 从元朔二年开始的漠南之战、河西之战获胜后,西汉武帝在河套地区设立了朔方郡、五原郡,又调发十万多人修筑并守卫朔方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年少轻狂者,必有天纵之才。 </p><p class="ql-block"> 西汉一代战神19岁的霍去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英勇的战斗精神,在三次西域经典战役中,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打出了千秋大业,万里江山。 </p><p class="ql-block"> 一、漠南之战‌ </p><p class="ql-block"> 霍去病仅18岁时,匈奴多次侵扰汉朝边境,汉武帝决定发起反击。‌霍去病跟随大将军卫青参与漠南之战。卫青率领800名勇壮骁骑,霍去病凭借一腔热血和勇气,深入敌后偷袭得手,斩首捕俘228级,取得了惊人的战果。 </p><p class="ql-block"> 二、河西之战‌ </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121年(汉元狩二年),分为两次。‌ </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汉武帝决定派遣霍去病征讨河西匈奴,以斩断匈奴与西羌、西域各国的联系。‌霍去病率一万精锐骑兵,穿越河西走廊,六天时间降服河西诸小国,并在皋兰山与匈奴主力决战,斩杀匈奴诸王及相国、都尉等,歼敌近万人,但汉军也付出了七千余人的伤亡代价。‌ </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霍去病在公孙敖迷路未至的情况下,孤军深入匈奴腹地两千余里,采取大迂回、大包抄策略,歼敌三万余人,俘虏、投降大部分,河西走廊从此纳入汉朝版图。 </p><p class="ql-block"> 三、漠北之战‌时间‌ </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119年(汉元狩四年)</p><p class="ql-block"> 汉武帝发起漠北之战,歼灭漠北匈奴。霍去病率五万骑兵北进两千余里,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与匈奴左贤王部接战。最终歼敌七万余人,俘虏近百人。霍去病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今蒙古肯特山),在此举行了祭天封礼,兵锋一直逼至北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 </p><p class="ql-block"> 匈奴人悲歌:使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使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汉帝国国力开始强盛,收复了秦帝国时代的领土。汉武帝刘彻控制了河西地区,开疆拓土,打通了西域道路。 </p><p class="ql-block"> 卫青夺取阴山地带之后,西汉王朝取得了对匈战略意义上的主动权,汉武帝得以实现将匈奴驱逐回漠北,甚至逼迫匈奴进一步西迁,使西汉王朝在蒙古高原建立起战略优势的目标。根据《汉书·匈奴传》记载:“至孝武世,出师征伐,斥夺其地,攘之于幕北。建塞徼,起亭燧,筑外城,设屯戍,以守之,然后边境得用少安。” 匈奴失去了阴山地带,丧失了进入中原地区通道。“幕北地平,少草木,多大沙,匈奴来寇,少所蔽隐,从塞以南,径深山谷,往来差难。边长老言匈奴失阴山之后,过之未尝不哭也”。为逐渐变成了稳定发展的农业生产地区,汉王朝又迁徙关东贫民72万余人,定居于陇西、西河、上郡、北地等地区。</p><p class="ql-block"> 卫青夺取了祁连山,打通了河西走廊,汉武帝随即在河西地区设置了武威(今甘肃民勤地区)、张掖(今甘肃张掖以北)先设两郡。几年后又设酒泉(今甘肃酒泉)、敦煌(今甘肃敦煌西)四郡,历史上称为“河西四郡”。</p><p class="ql-block"> 汉帝国国力开始强盛,收复了秦帝国时代的领土。汉武帝刘彻控制了河西地区,河西走廊纳入中国版图。开疆拓土,打通了西域道路。</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再次征召张骞,第二次出示西域。张骞率领一支300人的庞大使团,张骞和他的师团不再担心匈奴的威胁。他们携带丝绸,瓷器,茶叶等,驼铃声声,浩浩荡荡的向西域进发。由丝绸之路天山廊道(北道)途经乌孙等国,进一步扩大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顺利抵达了西域的乌孙、</p><p class="ql-block">大宛、大月氏、大夏、安西、毒身、于阗等地,进行各国访问和建立友好关系。</p><p class="ql-block"> 张骞使团将中原物产和生产方式,传到西域。西域的汗血马、毛制品以及银器、玉器等当地特产,也源源不断传到中原。西方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也纷纷进入中原。今天使用的葡萄、石榴、胡萝卜、西红柿瓜果蔬菜,以及骆驼,鸵鸟等物种,也传到了中原。张骞的第二次出使,奠定了中原王朝对新疆地区的开拓西域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117年9月,23岁的战神霍去病如彗星划过,灵魂铸就在河西走廊,一代战神没有看见公元前115年凿空西域丝绸之路的辉煌成就。</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114年,张骞与世长辞,归冢汉中。</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111年,汉帝国在河西走廊先后设制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扼守西部关口。</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110年,灭越南。</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109年,伐朝鲜。</p><p class="ql-block"> 太初一年(公元前103年),汉武帝登临泰山,皇上曾派使者继续前往,希望能遇上神仙。</p><p class="ql-block"> 前103年,西伐大宛。</p><p class="ql-block"> 前101年,天子东巡海上考察伸仙之事,没有灵验的。</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60年,大汉帝国建设立西域都护府,将西域三十六国纳入汉朝版图,新疆纳入中国版图,打开通向亚洲与中原的商路。</p> <p class="ql-block">  《史记卷十二孝武本纪笫十二》</p><p class="ql-block"> 西汉汉武帝刘彻 </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121年,彪骑将军霍去病率兵西征大败匈奴,打通了河西走廊。汉帝国在河西走廊先设河西为武威、酒泉两郡。 </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111年,又在河西增设张掖、敦煌两郡。</p><p class="ql-block">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征服了匈奴、收复河西后,“列四郡,据两关”。</p><p class="ql-block"> “四郡”分别是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敦煌郡,敦煌郡位于最西端,在敦煌郡西还设有两个重要的玉门关和阳关。 </p><p class="ql-block">武威 武功军威 </p><p class="ql-block">张掖 断匈奴之臂 张汉朝之臂掖</p><p class="ql-block">酒泉 扼守河西 要冲城 泉水若酒</p><p class="ql-block">敦煌 盛大辉煌 </p><p class="ql-block"> 敦煌市 阳关</p><p class="ql-block"> 位于敦煌市西南,是中西丝绸之路交通的重要门户。阳关遗址,始建于‌西汉武帝刘彻时期,是丝绸之路南路的重要关隘。它不仅是古代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还是西汉王朝对西域的控制和战略,成为通往西域的门户。</p><p class="ql-block"> 渭城曲 王维</p><p class="ql-block">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p><p class="ql-block">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敦煌 玉门关 </p><p class="ql-block"> 玉门关是位于敦煌以西北的一个重要关隘,是最古老的一座城池之一。</p><p class="ql-block"> 西汉时期通往西域的重要门户,和田的美玉经此关口进入中原而得名,玉门关也是丝绸之路的通商口岸,见证了古代商队络绎不绝的繁荣景象。</p><p class="ql-block"> 王之涣 《凉州词》</p><p class="ql-block">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p><p class="ql-block">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p><p class="ql-block">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p><p class="ql-block"> 千百年来,华夏泱泱,边城明月照戍军。戍边将士在玉门关、阳关西风吹蚀,烈日灼灼,与汉长城逶迤于戈壁莽野之中。他们用生命与热血,铸就玉门关的雄伟与坚固。 </p><p class="ql-block"> 一直到唐朝,玉门关和阳关都是丝绸之路的必经关隘。</p><p class="ql-block"> 从公元前121年至公元前101年的20年间,汉武帝下令修筑河西长城1600余公里,设关隘、布烽燧、屯驻戍军,形成了完整的防御体系。 </p><p class="ql-block"> 汉王朝修建一条西起甘肃敦煌西,东至朝鲜平壤南,长达1万多公里的“外长城”。是汉王朝修建的比明长城还要长的“外长城”。 </p><p class="ql-block"> 汉长城是一条以壕沟或利用自然地形作屏障,由烽燧、古堡、亭障等组成防御工事的“外长城”,在汉代书简中被称为“塞”。</p><p class="ql-block"> 汉长城一般都是就地取材则用沙子和石子。或凿石垒墙,或取土夯筑;而在沙漠杂以芦草和柳枝层层叠压而成,并在外长城各枢纽建立要塞,驻扎装备弩机和长戟的骑兵巡逻。</p><p class="ql-block"> 汉武帝在此筑城以屯田、养马,作为防御和进攻匈奴的基地茫茫戈壁阳关要道,寒风凛冽黄沙尘埃。</p><p class="ql-block"> 汉家将士金戈铁马,</p><p class="ql-block"> 冰刀冷枪戍边坚守。</p><p class="ql-block"> 寒光闪闪浴血奋战,</p><p class="ql-block"> 忠骨消魂长眠大漠。  </p><p class="ql-block"> 两千年, 历史沧桑。 </p><p class="ql-block"> 两千年,云雪聚散。 </p><p class="ql-block"> 两千年,断壁残垣。 </p><p class="ql-block"> 两千年,大汉长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99年,汉武帝刘彻时期,武帝令李陵率五千步兵,由张掖启程,从居延出发,向漠北进行。近30天,来到浚稽山,安营扎寨。李陵将所经山川地形绘制成图,送回朝廷得到武帝欣赏,是完全按照汉武帝的战略规划,从遮虏障出塞,到东浚稽山南面龙勒水一带。李陵在浚稽山遭遇单于主力,被三万多匈奴骑兵包围了。 </p><p class="ql-block"> 大敌当前,飞将李广之孙李陵并未惊慌,而是以大车作为营垒,摆开队伍,前排持戟和盾,后排用弓弩,与敌作战。匈奴见汉军人少,便直扑汉军营垒。李陵瞅准时机,千弩齐发,匈奴应弦而倒军败退,汉军追击,毙敌数千。</p><p class="ql-block"> 一支五千人的队伍,被三万大军包围,不能取胜,反遭败绩,让单于大惊,于是召集左贤王、右贤王部率八万骑兵来围攻李陵。李陵尽管率精锐之师,但敌我力量悬殊实在太大。大将李陵深知进军无望,只好且战且退,几天后,被困在一个山谷中。在其后两三天沿故龙城道突围和撤退中,汉军又斩杀匈奴数千。 </p><p class="ql-block"> 汉军处境更加险恶,匈奴依仗骑兵优势,一日数战,但依旧难以取胜。距离汉朝边关越来越近,于是匈奴再次准备撤军。但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一个叫管敢的军侯,投降了匈奴。他将汉军兵无后援、箭矢已尽的消息告诉了对方,匈奴闻之大喜。于是,八万骑兵合力围攻,箭如雨下。汉军在接近鞮汗山的一个地方,弹尽人疲,所剩三千多将士只好放弃战车,用车轮辐条当做武器,与敌战斗。因大山所阻,深入狭谷,汉军不能前进,作战愈发失利。 </p><p class="ql-block"> 夜晚,李陵和校尉韩延年一同上马,带领十多名壮士一道冲出。匈奴得知消息,数千骑兵紧追,韩延年战死。 </p><p class="ql-block"> 这次战役的结果人尽皆知,李陵兵败漠北成了战争被俘,投降了匈奴,汉庭震荡。</p><p class="ql-block"> 司马迁《报任安书》写道:<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单于举引弓之人,一国共攻而围(李陵)之。(李陵)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止至,士卒死伤如积。然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自流涕,沬血饮泣,更张空弮,冒白刃,北向争死敌者。”</span></p><p class="ql-block"> 司马迁以李陵的品德、功绩、为人,为李陵开脱,反定了诬上罪名遭宫刑!历朝历代留下了争论与观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上山前发现有个黄河渡口遗扯</p><p class="ql-block">八路军东渡黄河 出师抗日纪念地</p><p class="ql-block"> 陕西省人民政府立</p><p class="ql-block"> 1937年8月30日至10月上旬,抗日统一战线开始,东渡黄河的红军三个主力师:</p><p class="ql-block">一一五师、一二 O 师、一二九师,改编为八路军三个主力师,在总指挥朱德等将领率领下,从陕西韩城芝川渡口东渡黄河,在山西万荣县庙前渡口登岸,踏上山西大地,开赴抗日前线,抗击日本侵略者。</p><p class="ql-block"> 我在延安纪念馆看见介绍这个渡口的故事,今天终于走到了。</p><p class="ql-block"> 东渡黄河的红军战士的目光,愤然瞅向那“青天白日”的国民党帽徽,像狼牙一样狰狞可恶,它是罪恶的象征,激起多少辛酸、悲痛、血泪。党中央毛主席决定,为了抗日,为了民族兴旺,要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看成最高的利益!黄河两岸的老百姓哭着说:“娃呀,你为什么要穿和国民党一样的衣服,我们恨国民党啊!”红军孩子含着泪说:“八角帽红五星,我们装在心里,现在我们和他们一起去抗日救国,打日本鬼子。”红军和国民党军的爱国将土有着伟大的格局,坚定的信念,心里面满满的家国情怀,必须统一战线,必须一起抗日救国!</p><p class="ql-block"> 40多天时间,400多艘船,1000多名船夫从这里运送3万多名红军八路军抗日将士,穿梭在黄河水面。</p> <p class="ql-block"> 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纪念碑</p><p class="ql-block"> 基座寓意扬帆东渡的八路军和艰辛的八年全面抗战。基座托起的横碑刻有原八路军一二 O 师副师长、开国上将萧克题写的“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纪念碑”14个大字,横碑中部安放着一顶八角“红军军帽”,寓意八路军由红军改编,再将红军军帽还给抗日烈士,军帽表达了人们对浴血奋战、英勇牺牲将士的怀念之情。</p><p class="ql-block"> 整个纪念碑高12米,宽12米,有“双十二”事变促进国共合作、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之寓意。</p><p class="ql-block"> 碑体后部为一圆形花坛,将代表三个主力师的碑体完整统一起来,形成一个整体。</p> <p class="ql-block"> 红军主力<span style="font-size:18px;">改编为八路军</span></p><p class="ql-block"> 为了进一步推动全国抗战,中国共产党在坚持“保证党的领导”、“成为抗日的核心”总的原则下与国民党几度谈判终于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主力部队序列</p><p class="ql-block"> (1937年8月)</p><p class="ql-block">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抗日战争,红军主力改编为:</p><p class="ql-block">第八路军总部:</p><p class="ql-block">总指挥 朱 德 副总指挥 彭德怀</p><p class="ql-block">参谋长 叶剑英 副参谋长 左 权</p><p class="ql-block">政治部主任任弼时政治部副主任邓小平</p><p class="ql-block">第一一五师:</p><p class="ql-block">师长 林 彪 副师长 聂荣臻</p><p class="ql-block">原红一方面军与陕南红军第74师;</p><p class="ql-block">第一二O师:</p><p class="ql-block">师长 贺 龙 副师长 萧克</p><p class="ql-block">原红二方面军与红27、红28军部。</p><p class="ql-block">第一二九师:</p><p class="ql-block">师长 刘伯承 副师长 徐向前</p><p class="ql-block">原红四方面军4、31军与陕北红29、30军。</p> <p class="ql-block">  日本帝国主义侵华野心由来已久,特别是从1931年策动九一八事变开始,屡屡侵犯中国,1937年7月7日又以炮轰宛平县城和进攻卢沟桥为标志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妄图变中国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进而吞并亚洲、称霸世界。</p><p class="ql-block"> 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秉持民族大义,高举抗日旗帜,积极倡导、有力推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于1937年8月下旬至10月上旬,领导八路军总部及所辖一一五师、一二 O 师、一二九师主力先后从泾阳县、富平县等地出发,经韩城县芝川黄河渡口分批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最英勇、最坚决的斗争,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有力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彪炳史册的历史贡献。</p> <p class="ql-block">山上 司马迁词与墓</p> <p class="ql-block">  司马迁祠共分四个高台</p><p class="ql-block"> 第一台牌坊上写着“高山仰止”</p><p class="ql-block"> 第二台牌坊上书写“史笔昭世”</p><p class="ql-block"> 第三台牌坊上书写“河山之阳”</p><p class="ql-block"> 第四台是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书写的“汉太史公墓”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芝秀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斑驳陆离的司马古道</p><p class="ql-block"> 传说它始建于春秋时期,因地处沟通芝川河谷和韩原的坡上,是韩城及周边地区通往长安的必经之路。</p><p class="ql-block"> 西晋年间,因旁边的土崖上修建了司马迁墓祠,于是这条路的名字渐渐变成了“司马坡”“司马古道”。</p><p class="ql-block"> 脚下的石条为北宋时铺设,现仅存了300余米长。</p> <p class="ql-block">  800多年的历史,石条记载着踩踏风烛。</p> <p class="ql-block">  沿着司马古道上行不远,太公庙立于路旁,庙门横额刻字“古迹永垂”。“史记纪念馆”在对面,接下来是“千秋太史公展馆”。</p><p class="ql-block">“高山仰止”牌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太史公司马迁寝殿</p><p class="ql-block"> 寝殿是供奉司马迁塑像的地方,位于上山的路边。三间寝殿建于北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迄今已有近900年历史。</p><p class="ql-block"> 寝殿匾额题书“君子万年”,语出《诗经·大雅·既醉》“君子万年,永锡祚胤”句(祝你长寿达万年,福禄无疆子孙满堂),是祈望司马迁子孙蕃盛,福禄无疆。</p><p class="ql-block"> 寝殿内龛额匾题"穆然清风"。龛内为司马迁全身坐像,北宋时塑造,为泥塑像,至今保存完好。</p><p class="ql-block"> 祠内还保存有许多历代名人墨客凭吊题咏的碑石一百余通,内容涉及司马迁的人品与人格、司马迁祠墓的历史变迁、修缮祭祀活动、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评价,以及《史记》相关篇章中的名言警句等等。</p><p class="ql-block"> 司马迁墓位于司马迁祠院后,经西晋、不金、元、清五次修葺,墓系砖砌,呈圆形。</p> <p class="ql-block"> 不作威 不作福 靡有后羞</p><p class="ql-block">‌ 不作威,不作福,靡有后羞‌这句话出自《史记 三王世家》。</p><p class="ql-block"> 太史公司马迁告诚人们:不要依仗自己的权势地位去作威作福,这样就不会遭受屈辱和祸患。强调一个人在有权有势的时候,应该保持谦逊和低调,避免仗势欺人,以免在失势时遭受别人的羞辱。</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种处世哲学,提醒人们要谨慎行事,不要因为一时的权势而忘乎所以,否则最终可能会自食其果‌。</p><p class="ql-block"> 总之,告诫人们不要滥用权力,不要有权有势就随意欺压他人,这种不道德行为,给自己带来潜在的危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太史公司马迁墓</p><p class="ql-block"> 太史公司马迁墓,位于陕西韩城。具碑石记载,自西晋永嘉四年(公元310年),汉阳太守殷济为司马迁修墓建祠始,宋、金元、明、清历代曾多次对其进行保护修葺。</p><p class="ql-block"> 西晋人士在太史公去世400年后, 修建墓地、祠堂纪念。最神奇的是墓冢上面的柏树上分出五个巨大的枝杈,好像是张开的双手问天。</p><p class="ql-block"> 现存墓家为砖砌蒙古包形状,相传为元世祖忽必烈救命修建,体现了古人“事死如事生”的传统。墓冢高约3.08米,周长18米,墓顶有古柏枝分为五,人称“五子登科柏”,墓冢周围嵌以八卦及花卉砖雕图案,其“八卦”象征了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终极探索,因而司马迁墓也称“八卦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史记》</p><p class="ql-block">十二本纪 作十表 作八书 </p><p class="ql-block"> 三十世家 六十九列传</p><p class="ql-block">太史公自序</p><p class="ql-block">史记共卷一百三十</p> <p class="ql-block">  《史记》里10句经典名言,句句经典有哲理,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p><p class="ql-block"> 我们读《史记》时,不仅可以感慨兴亡,亦可从中学到为人处世的道理。</p><p class="ql-block">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p><p class="ql-block">——《史记·陈涉世家》</p><p class="ql-block">【释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比喻平凡的人哪里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p><p class="ql-block">【故事】秦二世残暴荒淫,各地百姓纷纷揭竿而起。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广首推陈胜、吴广起义。起义之前为人佣耕时,陈胜曾向同伴发出“苟富贵,无相忘”的感慨,但遭到众人的讥讽,于是他又喟叹:“燕雀安知鸿鹊之志哉。”说明了一个农民起义领袖的远大抱负和志向。</p><p class="ql-block">2、物有必至,事有固然。——《史记·孟尝君列传》</p><p class="ql-block">【释义】事物发展有它必然的归宿,人情世态有它本来的面貌。</p><p class="ql-block">3、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p><p class="ql-block">——《史记·孙子吴起列传》</p><p class="ql-block">【释义】能做的人不一定会说,能说的人不一定会做。</p><p class="ql-block">【故事】司马迁引用此谚语是用来感叹孙膑、吴起有过人的才智,却不能拯救自身的危难。司马迁认为这是很可悲的。后来,人们引用此谚语来指那些能实际去做事的人未必能高谈阔论,能高谈阔论的人未必就是脚踏实地做事的人。</p><p class="ql-block">4、家累千金,坐不垂堂。</p><p class="ql-block">——《史记·司马相如列传》</p><p class="ql-block">【释义】指休息的时候不要待在高大的厅堂下,不在有危险的地方停留。是指有钱有身份的人要爱惜自己的性命与已有的资产,不轻易涉险。</p><p class="ql-block">【故事】司马相如上书汉武帝说:“聪明的人能预见没有发生的事情,而智慧的人在无形中可以躲避危险,祸患往往藏于隐蔽的地方,但发生在人们忽略的时候。所以有这样的谚语:‘家累千金,坐不垂堂。’此言虽小,可以喻大。”</p><p class="ql-block">司马相如以此告诫汉武帝在国富民安时也要做到居安思危,小心谨慎,要有深谋远虑的智慧,做到防患于未然。</p><p class="ql-block">5、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p><p class="ql-block">——《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p><p class="ql-block">【释义】价值千金的狐皮衣,不是一只狐狸的腋皮制成的;楼台亭榭的椽木,不是一棵树上的枝条能建成的;夏商周赛赛的工业,不是靠一个人的智慧能完成的。</p><p class="ql-block">【故事】司马迁认为刘邦建立汉朝是集中了群雄智慧的结果。</p><p class="ql-block">他说,汉高祖出身平民,平定天下,筹谋方略和领兵作战的本领可以说是全都具备了,然而刘敬放下车杆提了一个建议,就建立了长期安定的格局。</p><p class="ql-block">叔孙通着眼世俗,根据当代事物而制定礼仪,进退去留依照时势的变化,终于成为汉朝的儒家大师,因此,一场伟大的 斗争,一项伟大的事业,需要多方面人才的共同努力,需要集中群众的智慧才能取得成功。</p><p class="ql-block">6、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p><p class="ql-block">——《史记·刺客列传》</p><p class="ql-block">【释义】男人愿意为赏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人献身,女人愿意为欣赏自己、喜欢自己的人而打扮。</p><p class="ql-block">【故事】豫让,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人,是晋国正卿智伯瑶的家臣。</p><p class="ql-block">晋出公二十二年(前453年),赵、韩、魏联手在晋阳之战中攻打智氏,智伯瑶兵败身亡。为了给主公智伯瑶报仇,豫让用漆涂身,吞炭使哑,暗伏桥下,谋刺赵襄子未遂,后为赵襄子所捕。</p><p class="ql-block">临死时,求得赵襄子衣服,拔剑击斩其衣,以示为主复仇,然后伏剑自杀,留下了“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历史典故。</p><p class="ql-block">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p><p class="ql-block">——《史记·儒林列传》</p><p class="ql-block">【释义】在上位的人本身行为端正,即使不下命令,人们也会遵守奉行。在上位的人行为不端正,即使发出命令人们也不会遵守奉行。</p><p class="ql-block">【故事】司马迁引用这句话是为了赞扬李将军的为人,说他诚恳质朴,虽不善言谈,但在他死的时候,天下无论认识他的人和不认识他的人都为他极尽哀痛。他的品质确实得到了士大夫们的信任。</p><p class="ql-block">由此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作为统治者要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不是用言语而是用自己的行为感召天下,“上行下效”,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国家兴旺起来。</p><p class="ql-block">否则,“上梁不正下梁歪”,就会招致国家的败亡,人心的离散,导致社会的混乱和无秩序状态的产生。</p><p class="ql-block">8、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p><p class="ql-block">——《史记·魏世家》</p><p class="ql-block">【释义】家庭贫穷就想到应有贤良的妻子,国家混乱就想到要有贤能的宰相。</p><p class="ql-block">【故事】魏文候选相时有两个人选,一个是魏成子,另一个是翟璜。魏文候不知道该选谁为好,犹豫不决,于是去征求李克的意见。</p><p class="ql-block">李克说:“平时考察他亲近的人,富贵时考察他交往的人,做官时考虑他举荐的人,穷困时考察他不做的事,贫贱时考察他不要的东西。”</p><p class="ql-block">这里,李克提出了辨别和选拔人才的方法问题。即看一个人操守品德如何,主要是看他面对贫穷与富贵、低贱与腾达时如何为人处事,而不是听他自吹自擂。只有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才称得上君子。也只有这样得人,才能担当起扶危定倾、理乱兴治的重任。</p><p class="ql-block">9、非人情,不可。非人情,难近。非人情,难亲。</p><p class="ql-block">——《史记·齐太公世家》</p><p class="ql-block">【释义】管仲临终时,齐桓公去见他,问道:“若你不幸离世,你看谁可以接替你做宰相,易牙这个人行吗?他知道我爱吃美味,就把自己的亲生儿子蒸了,做成菜给我吃。”管仲回答:“人哪有不疼爱自己的孩子的,做出这种事情的人是可怕的。”</p><p class="ql-block">【故事】齐桓公又问:“公子方这个人怎么样?他抛弃自己父母亲人和公子的地位,来投靠我,对我很好啊。”管仲回答:“连自己的至亲都可以抛弃的人,不可亲近。”</p><p class="ql-block">齐桓公最后问道:“竖刁这个人怎么样?他为了伺候我,把自己阉割了,对我可好了。”管仲回答:“人哪有不爱惜自己的身体的,残损自己的肉体来伺候君主的,不可亲近。”</p><p class="ql-block">管仲死后,齐桓公没有听他的话,重用了那三个人,结果他们联合起来作乱。</p><p class="ql-block">管仲所说的这三句,指出了凡是能做出超越正常人性、人情范围之外的事情的人,都是不可亲近的,一个人连自己的性命都不放在心上,也不会把别人的性命放在心上;一个人连自己和自己的孩子都不爱,也很难相信他会爱别人。</p><p class="ql-block">10、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p><p class="ql-block">——《史记·苏秦列传》</p><p class="ql-block">【释义】同样是我这个人,富贵了亲戚就敬畏我,贫贱时都轻视我,其他一般人更不用说了。</p><p class="ql-block">【故事】苏秦学纵横术,早年游说诸侯不成功,衣衫褴褛地回到家中,父母兄长都不搭理他,嫂子见了他连织机也没下,妻子也不给他做饭烧水。苏秦后来又去游说诸侯,成功后衣锦还乡,车马行李无数,他的父母兄长、嫂子、妻子跪在地上,不敢抬起头来看他。</p><p class="ql-block">苏秦问嫂子:“为什么以前态度傲慢而今天如此恭敬呢?”他的嫂子回答:“因为小叔子你现在地位高,钱又多啊!”</p><p class="ql-block">于是,苏秦大发感慨,说了上面这句话。</p> <p class="ql-block"> 前言</p><p class="ql-block">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p><p class="ql-block">五体:全书分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宇。</p><p class="ql-block"> 本纪以序帝王、世家以纪侯国,十表以系时事,八书以洋制度,列传以志人物,创造了五体结构的述史形式,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鸿篇巨制。它靠定了历史学的独立地位,开创了史学发展的新时代,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一座辉煌的里程碑。</p><p class="ql-block"> 司马迁著史,乘笔直书,不虚美,不隐恶,不为尊者讳,不为亲者讳,被封建统治者视为“谤书”,所以从西汉至隋代不为见重。从唐代开始,学者们对《史记》才逐渐看重起来。经宋元至明清,研究者既多,研究的论著也相当可观。建国后,党和政府对《史记》研究十分重现,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史记》研究热潮蓬勃兴起,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研究问题不断深入,研究队伍日益壮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可喜局面。</p> <p class="ql-block"> 千秋太史公</p><p class="ql-block"> 《史记》十句名句,字字珠玑,读懂一定受益一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p><p class="ql-block"> ——《史记·货殖列传》</p><p class="ql-block"> 天下人来人往,匆匆忙忙,都是为了利益。利己是人性,千年不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祸不妄至,福不徒来。</p><p class="ql-block"> 一一《史记 龟策列传》</p><p class="ql-block"> 不会胡乱发生,凭空而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p><p class="ql-block"> ——《史记 商君列传》</p><p class="ql-block"> 一千个唯唯诺诺的人,也不如一个敢于直言的诤谏之士可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众口铄金,积毁销骨。</p><p class="ql-block"> ——《史记 张仪列传》</p><p class="ql-block"> 众口所责,虽坚如铁石之物,也会熔化;毁谤不止,会令人难以生存,而遭毁灭。</p><p class="ql-block"> 舆论的力量极大,众口一词时,能颠倒是非,置人于死地。所以,谨言,慎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p><p class="ql-block"> ——《史记 项羽本纪》</p><p class="ql-block"> 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做大事的人,不拘小的礼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六、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彊。</p><p class="ql-block"> ——《史记 商君列传》</p><p class="ql-block"> 能够听取不同意见自我省察,这是聪睿;能够反省自身、正视缺点,这是明智;能够克服缺点、虚心改过,这是强者。</p><p class="ql-block"> 一个成功的人,无不具备兼听、自省、虚心的特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七、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p><p class="ql-block"> ——《史记 淮阴侯列传》</p><p class="ql-block"> 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p><p class="ql-block"> 聪明的人,也有失误的时候;愚笨的人,也有聪明的时候。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有所收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八、桃李不言,下自成蹊。</p><p class="ql-block"> ——《史记 李将军列传》</p><p class="ql-block"> 桃树李树,不会说话,可是,它们花朵好看,果实好吃,自然而然人们就会来到这儿,日子久了,树下就自然地被踩出一条小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九、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p><p class="ql-block"> ——《史记 项羽本纪》</p><p class="ql-block"> 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得不为喜,去不为恨。非其罪也,虽累辱而不愧也。</p><p class="ql-block"> ——《史记·日者列传》</p><p class="ql-block"> 得到也不欢喜,失去也不遗恨。不是你的罪责,即使羞辱加身,也丝毫不惭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方得大自在。</p><p class="ql-block">十一、前虑不定。后有大患。</p><p class="ql-block"> 一一《苏秦列传》</p><p class="ql-block"> 考虑成熟,免于祸患。</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 司马迁撰写的《史记》记述了中华民族上自轩辕黄帝下至西汉武帝约三千年的历史,其中很多故事千百年来广为流传,脍炙人口。对人们的生活习惯、思想感情、伦理道德,以及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一些人物已活在人们心中,成为真善美、假恶丑的化身和代名词。</p><p class="ql-block"> 在此,我们选取其中的一部分故事予以展示,希望使观者在瞻仰司马迁祠之后重温《史记》中的历史故事,增加对《史记》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巨书惠万代</p> <p class="ql-block"> 《史记 》</p><p class="ql-block"> 太史公司马迁名言名句大全</p><p class="ql-block">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p><p class="ql-block">2、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p><p class="ql-block">3、求学贵于博,求道贵于要。</p><p class="ql-block">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p><p class="ql-block">5、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p><p class="ql-block">6、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p><p class="ql-block">7、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p><p class="ql-block">8、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p><p class="ql-block">9、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p><p class="ql-block">10、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p><p class="ql-block">11、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p><p class="ql-block">12、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p><p class="ql-block">13、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p><p class="ql-block">14、不识其人视其友。</p><p class="ql-block">15、物盛则衰,时极而转,一质一文,终始之变也。</p><p class="ql-block">16、修身者智之府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符也,耻辱者勇之决也。</p><p class="ql-block"> 17、项庄舞剑,意在沛公。</p><p class="ql-block">18、众口铄金,积毁销骨。</p><p class="ql-block">19、恃德者昌,恃力者亡。</p><p class="ql-block">20、以权利合者,权利尽而交疏。</p><p class="ql-block">2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p><p class="ql-block">22、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源也。</p><p class="ql-block">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p><p class="ql-block">23、貌言华也,至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p><p class="ql-block">24、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p><p class="ql-block">25、以权利合者,权利尽而交疏。</p><p class="ql-block">26、至治之极,邻国相望。</p><p class="ql-block">27、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p><p class="ql-block">28、官非其任不处也,禄非其功不受也。</p><p class="ql-block">29、君子拙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p><p class="ql-block">30、因此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p><p class="ql-block">31、天下熙攘,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p><p class="ql-block">32、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p><p class="ql-block">33、道高益安,势高益危。</p><p class="ql-block">34、君子盛德,容貌若愚。</p><p class="ql-block">35、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p><p class="ql-block">36、民人以食为天。</p><p class="ql-block">37、窃钩者诛,窃国者矦。矦之门,仁义存。</p><p class="ql-block">38、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p><p class="ql-block"> 39、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p><p class="ql-block">40、修身者智之府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符也,耻辱者勇之决也。</p><p class="ql-block">41、以权利合者,权尽而交疏。</p><p class="ql-block">42、鱼生于水,死于水;草木生于土,死于土;人生于道,死于道。</p><p class="ql-block">43、得人者兴,失人者崩。</p> <p class="ql-block"> 太史公自序</p><p class="ql-block"> 《史记》最后一卷《史记卷一百三十 太史公自序第七十》,以对话的形式阐述自己著作《史记》的宗旨,和写作过程中的不幸遭遇,显示了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决心。</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太史公自序</span></p><p class="ql-block"> 汉 司马迁</p><p class="ql-block">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p><p class="ql-block"> 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p><p class="ql-block">'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子,大夫雍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p><p class="ql-block">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pin4)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人。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 》以道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易》曰:“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法之所为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太史公曰:"唯唯,否否,不然。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尧、舜之盛,《尚书》载之,礼乐作焉。汤、武之隆®,诗人歌之。《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span>德,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汉兴以来,至明天子,获符瑞,建封禅,改正朔,易服色,受命于穆清,泽流罔极,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p><p class="ql-block"> 于是论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 《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昔西伯拘菱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span></p> <p class="ql-block">  古文观止上册《报任安书》</p> <p class="ql-block"> 《报任安书》</p><p class="ql-block"> 作者:司马迁(西汉)</p><p class="ql-block"> 读《史记》必先读太史公司马迁遭受耻辱惨痛回忆的千古第一信《报任安书》。太史公叙述自己的志向与不幸,充满遭受气耻大辱的悲愤,也体现了自相自强不息的精神。文写的百转千回,真可谓:悲愤出文章。</p><p class="ql-block"> 任安,公元前91年的蛊惑之乱,遭汉武帝家难之灾受害。《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层次井然,前后照应,说理和叙事融为一体。</p><p class="ql-block"> 太史公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司马迁被任命为‌中书令,表面上看似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能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p><p class="ql-block"> 在这封信中,司马迁抒发了他内心郁积已久的愤懑与痛苦,也述说了他受刑后“隐忍苟活”的苦衷,表明他写作的愿望和动力。司马迁在信中陈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为完成《史记》而不得不含垢忍辱、苟且偷生的痛苦心情。太史公强调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超前生死观,这也是支撑他精神的重要力量。‌</p><p class="ql-block"> 《报任安书》</p><p class="ql-block">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慎于接物,推贤进士</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仆虽罢(Pi2)驽,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矣。顾自以为</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独抑郁而谁与语。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何则?</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若仆大质已亏缺矣,虽材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见笑而自点耳。书辞宜答,会东从上来,又迫贱事,相见日浅,卒卒无须臾之间得竭志意。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雍,恐卒然不可为讳。是仆终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则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span>请略陈固陋。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p><p class="ql-block"> 仆闻之:<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修身者,智之符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表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span></p><p class="ql-block">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而列于君子之林矣。故<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祸莫懵(can3)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span>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夫中材之人,事有关于宦竖,莫不伤气,而况于慷慨之士乎!如今朝廷虽乏人,奈何令刀锯之余荐天下豪俊哉!仆赖先人绪业,得待罪辇毅下,二十余年矣。所以自惟:上之,不能纳忠效信,有奇策材力之誉,自结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阙,招贤进能,显岩穴之士;外之,不能备行伍,攻城野战,有斩将搴旗之功;下之,不能积日累劳,取尊官厚禄,以为宗族交游光宠。四者无一遂,苟合取容,无所短长之效,可见于此矣。向者,仆亦尝厕下大夫之列,陪奉外廷末议,不以此时引维纲,尽思虑,今已亏形为扫除之隶,在阘(ta4)茸之中,<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乃欲仰首伸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嗟乎!嗟乎!如仆,尚何言哉!尚何言哉!</span></p><p class="ql-block"> 且事本末未易明也。仆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奉薄伎,出入周卫之中。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故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而事乃有大谬不然者。</p><p class="ql-block"> 夫仆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能相善也,趣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余欢。然仆观其为人,自守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与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已奇矣。今举事一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仆诚私心痛之。<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横挑强胡,仰亿万之师,与单于连战十有余日,所杀过当。虏救死扶伤不给,旃(zhan裘之君长咸震怖,乃悉征其左右贤王,举引弓之人,一国共攻而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然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自流涕,沫血饮泣,更张空卷,冒白刃,北向争死敌者。</span></p><p class="ql-block"> 陵未没时,使有来报,汉公卿王侯皆奉觞上寿。后数日,陵败书闻,主上为之食不甘味,听朝不怡。大臣忧惧,不知所出。仆窃不自料其卑贱,见主上惨怆恒悼,诚欲效其款款之愚,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之名将,不能过也。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与汉。事已无可奈何,其所摧败,功亦足以暴于天下矣。仆怀欲陈之,而未有路。适会召问,即以此指推言陵之功,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未能尽明,<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明主不晓,以为仆沮贰师,而为李陵游说,遂下于理。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因为诬上,卒从吏议。</span>家贫,财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视,左右亲近不为一言。<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圄之中,谁可告想者!此真少卿所亲见,仆行事岂不然乎?李陵既生降,颓其家声,而仆又佴之蚕室,重为天下观笑。悲夫!悲夫!事未易一二为俗人言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俗又不能与死节者次比,特以为</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出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筝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故士有画地为牢,势可不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等,幽于圜墙之中,</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抢地,视徒隶则心惕息。何者?</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积威约之势也。及已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且西伯,伯也,拘于菱里;李斯,相也,具于五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面称孤,系狱抵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于居室。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在尘埃之中。</span>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箍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缥继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span>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span>,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p><p class="ql-block">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戮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閣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span>今少卿乃教之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刺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谨再拜。</p><p class="ql-block"> 太史公司马迁的这封信披肝沥胆,字字血泪。负重致远,不屈不服,忍辱著书!</p> <p class="ql-block">  我听到过这样的说法:</p><p class="ql-block"> 一个人如何修身,是判断他智慧的凭证;</p><p class="ql-block"> 一个人是否乐善好施,是评判他仁义的起点;</p><p class="ql-block"> 一个人如何取舍,是体会他道义的标志;</p><p class="ql-block"> 一个人如何面对耻辱,是断定他是否勇敢的准则;</p><p class="ql-block"> 一个人建立了怎样的名声,是他品行的终极目标。</p><p class="ql-block"> 志士有这五种品德,然后就可以立足于社会,排在君子的行列中了。</p><p class="ql-block"> 祸患没有比贪利更悲惨的了,</p><p class="ql-block"> 悲哀没有比心灵受创更痛苦的了, </p><p class="ql-block"> 行为没有比污辱祖先更丑恶的了, </p><p class="ql-block"> 耻辱没有比遭受宫刑更重大的了。 </p><p class="ql-block"> 受过宫刑的人,社会地位是没法比类的,这并非当今之世如此,这可追溯到很远的时候。从前卫灵公与宦官雍渠同坐一辆车子,孔子感到羞耻,便离开卫国到陈国去,商鞅靠了宦官景监的推荐而被秦孝公召见,贤士赵良为此寒心;太监赵同子陪坐在汉文帝的车上,袁丝为之脸色大变。</p><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人们对宦官都是鄙视的。一个才能平常的人,一旦事情关系到宦官,没有不感到屈辱的,更何况一个慷慨刚强的志士呢?如今朝廷虽然缺乏人材,但怎么会让一个受过刀锯摧残之刑的人,来推荐天下的豪杰俊才呢?我凭着先人遗留下来的余业,才能够在京城任职,到现在已二十多年了。</p><p class="ql-block"> 我常常这样想:</p><p class="ql-block">上不能对君王尽忠和报效信诚,而获得有奇策和才干的称誉,从而得到皇上的信任;</p><p class="ql-block">其次,又不能从而得到皇上的信任;其次,又不能给皇上拾取遗漏,补正阙失招纳贤才,推举能人,发现山野隐居的贤士;</p><p class="ql-block"> 对外,不能备数于军队之中,攻城野战,以建立斩将夺旗的功劳;</p><p class="ql-block"> 从最次要的方面来看,又不能每日积累功劳,谋得高官厚禄,来为宗族和朋友争光。</p><p class="ql-block"> 这四个方面没有哪一方面做出成绩,我只能有意地迎合皇上的心意,以保全自己的地位。我没有些微的建树,可以从这些方面看出来。以前,我也曾置身于下大夫的行列,在朝堂上发表些不值一提的意见。我没有利用这个机会申张纲纪,竭尽思虑,到现在身体残废而成为打扫污秽的奴隶,处在卑贱者中间,还想昂首古时候虽富贵但名字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数不清,只有那些卓异而不平常的人才在世上著称。</p><p class="ql-block"> 西伯姬昌被拘禁而扩写《周易》; </p><p class="ql-block"> 孔子受困窘而作《春秋》;</p><p class="ql-block"> 屈原被放逐,才写了《离骚》;</p><p class="ql-block"> 左丘明失去视力,才有《国语》; </p><p class="ql-block"> 孙膑被截膝盖骨,才撰写《兵法》; </p><p class="ql-block"> 吕不韦贬谪蜀地才有《吕氏春秋》; </p><p class="ql-block"> 韩非被囚秦国,写《说难》《孤愤》; </p><p class="ql-block"> 《诗》三百篇,大都是一些圣贤们抒发愤懑而写作的。这些都是人们感情有压抑郁结不解的地方,不能实现其理想,所以记述过去的事迹,让将来的人了解他的志向。</p> <p class="ql-block"> 汉武帝在位年号</p><p class="ql-block">汉武帝刘彻(BC156--BC87年3月</p><p class="ql-block">谥号孝武皇帝 BC141--BC87年在位,约55年。</p><p class="ql-block">具体年号:</p><p class="ql-block">建元 BC140--BC135(6年)建元元年,实行“察举制”。朱买臣、司马相如、东方朔等</p><p class="ql-block">元光 BC134--BC129(6年)</p><p class="ql-block">元朔 BC128-BC123(6年)</p><p class="ql-block">元狩 BC122--BC117(6年)</p><p class="ql-block">元鼎 BC116--BC111(6年)</p><p class="ql-block">元封 BC110--BC105(6年)</p><p class="ql-block">太初 BC104--BC101(4年)</p><p class="ql-block">天汉 BC100-BC97(4年)</p><p class="ql-block"> BC99年:李广利、李陵出征</p><p class="ql-block">太始 BC96-BC93 (4年)</p><p class="ql-block">征和 BC92-BC89 (4年)</p><p class="ql-block"> Bc91,巫蛊之祸:八月太子自杀,任安受牵连。</p><p class="ql-block"> BC90春,正月,上赴雍。悔悟, </p><p class="ql-block"> 建“思子宫,归来望思之台”</p><p class="ql-block">后元 BC88--BC87(2年)</p><p class="ql-block"> BC87帝崩于五作宫(陕西省)</p> <p class="ql-block"> 高山仰止</p><p class="ql-block"> 『高山仰止』是司马迁祠一牌坊上的題词。</p><p class="ql-block"> 《诗经·小雅》有这样的诗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用这句话来赞美孔子,这里则是后人赞誉司马迁“功业像高山一样令仰叹服,連能像楷模一般使人遵循效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少小博览</p><p class="ql-block"> 司马迁少年时期聪颖过人。</p><p class="ql-block"> 《太史公自序》载,司马迁“年十岁則彌古文”。司马迁之父司马谈为西汉第一任太史令,公元前127年,十九岁的司迁居京城长安,拜孔安国学习《尚书》拜大儒董仲舒学习《春秋时又涉猎了大量的历史典籍,为著写《史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龙门耕牧</p><p class="ql-block"> 《太史公自序》曰:迁生走门,耕牧河山之阳。”</p><p class="ql-block"> 司马迁生于龙门(韩城古称“龙门”,龙门以后也成为韩城的代称),少年时期在家乡过着耕牧式的农家生活。这既让他体验到了皮人民的疾苦,又锻炼了他坚韧刚毅的性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江山揽胜</p><p class="ql-block"> 司马迁二十岁时,即游览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南到长江、淮河流城,北到山东和中原地区。在任郎中、太史令时,又先后四次到祖国各地访古,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为著写《史记》搜集了大量的資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承父著史</p><p class="ql-block">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时,非常遺憾国史中断,立定续写史书,并为之做了大量准备工作。</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110年,司马谈随汉武帝前往泰山封禅,至周南(今河南洛阳)病危,临終嘱咐司马迁一定要完成续写史书的大业。司马迁流泪答应。</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开始著述《史记》。</p> <p class="ql-block"> 犯颜争辩</p><p class="ql-block">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汉王朝抗击匈奴,李陵率領步兵五千自当一队,浴血番战,长驱直入,直达匈奴王庭。却因援兵不至,矢尽粮绝,最终兵敗被俘。汉武帝认为达有损国威,非常恼怒。</p><p class="ql-block">司马迁不顾冒犯龙顏,谏日:“李陵有国士之风,且素以国家为重,其败当属无奈,其功也不可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触颜入狱</p><p class="ql-block"> 李陵失利之没的主帅为贰师将军李广利。李广利是汉武帝宠妃李夫人之兄。武帝原想让李广利出征立功,然后封侯。然而事与是违,李广利未遇强放而败归。</p><p class="ql-block"> 司马迁据实谏言,武帝却认为司马迁是在替李陵辩护而“诅贰师”,于是下令将他押进大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含冤遭刑</p><p class="ql-block"> 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汉武帝派公孙敖营救李陵,敖无功而还。又传说李陵在替匈奴练兵(实为李绪),</p><p class="ql-block">武帝遂杀了李陵全家。</p><p class="ql-block"> 司马迁也因“诬罔主上”之罪被判处死刑。汉朝法律规定,获死罪者有两种方法可以免死,一是缴纳五十万钱赎罪,二是身受宫刑代替死刑。由于《史记》尚未完成,司马迁即自请宫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受辱守志</p><p class="ql-block"> 司马迁自请宫刑,并非贪生帕死。他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成轻于鴻毛”。认为人要死得其所。他之所以忍尋苟活,只是为完成父子二人的宏愿,著述《史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北国远眺</p><p class="ql-block"> 司马迁因“李陵素案”遭受宮刑,蒙受不白之冤。他的好友苏武出使匈奴,被流放至北海。苏武持节牧羊,忠心报国。</p><p class="ql-block"> 司马迁远眺北国,感慨良多,是对老友的思念,还是在诉说同处逆境而矢志不移的情怀呢?</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99年秋,李凌战败于浚稽山而投降,汉武帝杀了李凌一家,司马迁为李凌辩护而惨遭宫刑。</p> <p class="ql-block"> 忍辱愤书</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96年,为了有助于著写《史记》,司马迁担任了中书令。他隐忍苟活,绝宾客之欢,一心营务,夜以進日地写作,将全部心血都用在了著述《史记》上。</p> <p class="ql-block"> 忍辱著书</p><p class="ql-block"> “诟,莫大于宫刑”。司马迁遭此奇耻大辱,其所受打击摧残可谓大矣。然而他却能置之于不顾,忍人所不能忍,依然专注于著史。其忍辱负重的精神,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 凝神思定</p><p class="ql-block"> 司马迁遭受宫刑,精神受到极大的打击,“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急若有所亡,出則不知所注往。”但想到古代圣贤都是在困厄中有所建树:“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p><p class="ql-block"> 司马迁以这些先贤自励,更加坚定了完成《史记》的决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太史抒怀</p><p class="ql-block"> 汉武帝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司马迁完成了《史记》的著述。</p><p class="ql-block"> 《史记》的完成,使司马迁实现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家之言”的伟大报负,他无愧于父亲的临終囑托,无愧于自己所遭受的耻辱磨难,正如他说的:“仆诫已著成此书,……虽被万戮,岂有傳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愤著雄文 </p><p class="ql-block"> 司马迁从公元前99年到公元前97年,司马迁经受了两年多的牢狱之灾,又慘遭宮刑。身心受到极大摧残的司马迁没有屈服,不曲意逢迎。他著史恪宁“不虚美,不隐恶,不为尊者讳,不为亲者讳”这一原则,《史记》國而被称为“信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巨著映辉</p><p class="ql-block"> 司马迁用鲜血和生命著成的《史记》,记载了中华民族上起軒辕黃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元年大约三十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其内容包括十二本紀、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十五百余字,是我国第一部紀传体通史。</p><p class="ql-block"> 《史记》“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为我国的史学和文学树立了一座光辉的里程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春秋时期的鲁国,有一位名叫公仪休的人,因为德才兼优而被选拔为鲁国的宰相。</p><p class="ql-block">公仪休喜欢吃鱼,有人就送鱼给他,他拒而不受。送鱼的人说:"听说你喜欢吃鱼,为什么不肯接受我送的鱼呢?"公仪休说:"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更不能接受你的鱼!我现在做宰相,买得起鱼,自己可以买来吃,如果我因为接受了你送的鱼而被免去宰相之职,我自己从此就买不起鱼了,你难道还会再给我送鱼吗?这样一来,我还能再吃得到鱼吗?因此我是绝不能接受你送的鱼的。"</p><p class="ql-block">公议休拒鱼</p> <p class="ql-block"> 苏秦激友</p><p class="ql-block"> 《张仪列传》</p><p class="ql-block"> 苏秦与张仪是同窗。苏秦佩赵国相印,张仪却一事无成。于是,张仪就去见苏秦。去了几次,苏秦都借故不见。几天后苏秦见了张仪,坐在堂上连屁股也未抬一下,给了一碗饭叫其到堂下去吃,还说了许多瞧不起张仪的话。张仪受此羞辱,立誓要干一番事业。恰巧这时遇到一个好心人,不仅承担他的一切费用,还陪他一道去梁国谋事。</p><p class="ql-block"> 不久张仪就做了秦国国相,并决心报答这个恩人。此时,这个人把实情告诉了张仪,原来这一切都是苏秦安排的。张仪听后既感激又佩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孙庞斗智</p><p class="ql-block"> (孙子吴起列传)</p><p class="ql-block"> 孙膑曾和庞涓一起学习兵法,庞涓总贤妒能,阴险毒辣,畏惧孙膑比自己高强,假告罪名,处孙膑以断脚刺脸的刑罚。孙膑装疯卖使保全了性命,并伺机逃到齐国。</p><p class="ql-block"> 在一次赛马中,他用策略帮助齐国大将田忌获胜,齐威王知道了,尊他为军师。后来他用"围魏救赵"之计,打败了魏军,解了邯郸之围。</p><p class="ql-block"> 过了十三年又用“退兵减灶”之计,诱魏国大将庞涓于马陵道。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败,庞涓自知道穷末路,拔剑自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穰苴执法</p><p class="ql-block"> (司马穰苴列传)</p><p class="ql-block"> 齐景公任命穰苴为将军,抵抗晋、燕入侵。<span style="font-size:18px;">穰苴</span>任将后,首先制定了严格的军事纪律。本来约定中午集合,监军庄贾倚仗自己是“君之宠臣、国之所尊”</p><p class="ql-block">夕时才到,穰苴问明军法官,斩首示众。齐景公派使者传达赦免庄贾的命令,穰苴说:“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使者快马闯入军营,违犯军律,穰苴又问明实情,斩了使者的随从,并砍断了左车辕,杀了左边驾车的马,以示军法不可违犯。</p><p class="ql-block"> 在出征前,穰苴亲自安抚慰问士兵,把他的财物钱粮与士卒共分享。齐军士气大大提高,晋、燕两国得知,不战而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细柳营</p><p class="ql-block"> (绛侯周勃世家)</p><p class="ql-block"> 汉文帝改元后六年(约前173),匈奴入侵,朝廷派三个将军分别守卫京城附近三个战略要地。文帝到各营犒劳士兵,至霸上及棘门两处,毫无阻挡。到了周亚夫驻守的细柳营,见官兵都被披甲戴盈,张弓搭箭,完全处于戒备状态。</p><p class="ql-block"> 守门士兵在接到周亚夫的命令以后,才打开营门,放文帝车驾进来。并郑重宣告将军令,军营里车马不许奔跑。周亚夫全副武装,只以军礼相见。文帝出了细柳营,赞叹道:这才是真正的将军,这样的将军谁敢侵犯呢!后人因此称军营纪律严明者为“细柳营”。</p> <p class="ql-block"> 张良受书于圯上老人</p><p class="ql-block"> (留侯世家)</p><p class="ql-block"> 张良原是韩国贵族公子,少有大志,因在博浪沙锥击秦始皇没有成功,便逃亡到下邳。</p><p class="ql-block"> 一日,张良在下邳桥上见一老人将鞋掉到桥下,听他取上来,并伸着脚要张良给他穿上,张良勉强照办了。老人笑着说:“孺子可教也”,并约张良五日后黎明在此相见。前两次张良都迟到了,老人很生气。第三次,张良半夜就去赴约,老人来后给了他一部《太公兵法》,并嘱咐他善读此书,必有大用。后来张良辅佐刘邦亡秦灭楚,建立了西汉王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负荆请罪</p><p class="ql-block"> (廉颇蔺相如列传)</p><p class="ql-block"> 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合追秦王击缶,不辱使命,赵王封他为上卿,位在大将廉颇之上。廉颇很不高兴,扬言要找机会差辱他一番。蔺相如知道后,处处躲进,不愿与廉颇碰面。人问其故,蔺相如说:泰国不敢侵犯赵国,就是因为有我和廉颇在啊,如果将相不和,不正是给了泰国可乘之机吗!廉颇得知蔺相如这种以国家安他为重的高贵品格后,万分惭愧,便解衣露膊,背负荆杖,到蔺相如门上谢罪,二人遂成“刎颈之交”。</p> <p class="ql-block"> 毛遂自荐</p><p class="ql-block"> (平原君虞卿列传)</p><p class="ql-block"> 秦围攻邯绑,赵使平原君求救于楚。行前在门下食客中选有才能者十九人,差一人不能满二十数。门客毛遂自荐愿往。平原君说:有能力的人如锥处囊中,其末立现。你到我门下已三年了,怎么未有所闻呀?毛遂说:那就从今天开始置我于囊中吧!平原君与楚王商谈联合抗秦盟约,从早到午没有结果。毛遂按剑上阶,凛然之气震慑全场,并对楚王分析形势,晓之以理。楚王折服,终于答应签订盟约。</p><p class="ql-block"> 事后平原君说:我再也不敢说我会看人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弃官经商</p><p class="ql-block"> (越王勾践世家)</p><p class="ql-block"> 范蠡和文种辅助越王勾践灭了吴国,雪了会稽之耻,称霸诸侯。功成名就之时,范蠡却乘舟浮海而去,并给文种寄书一封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勾践为人,可以同患,难与处安。”劝文种速速离去。范蠡到了陶地,他看到这个地方是天下的中心,交通方便,是货物集散的地方,便定居下来,苦心经营,终成巨富,世称陶朱公。</p><p class="ql-block"> 文种迟疑不决,下不了离去的决心。不久,勾践踢给他一把剑说:你太有本事了,你有七条计,我只用了三条,便打败了吴国,报了仇,如果你把剩下的四条计都使出来,那还了得!你还是把这四条计带着,去说给我父亲吧。文种领会了勾践的意思,使用这把剑自杀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卧薪尝胆</p><p class="ql-block"> (越王勾践世家)</p><p class="ql-block"> 吴王阖闾兴师伐越,被越军射杀,其子夫差日夜练兵,决心报仇。越王勾践欲先发制人,率兵击吴,却被吴打败,围困于会稽。勾践听从范蠡计称臣于吴,吴乃罢兵。勾践从此苦身焦思,发奋图强,食不加肉,衣不重彩,卧薪而眠,是丹而尝,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忘记会稽之耻。</p><p class="ql-block"> 同时他厚遇宾客,与民同劳,经二十年,越国振兴,大败吴军,吴王夫差自杀。勾践得雪会稽之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火烧绵上山</p><p class="ql-block"> (晋世家)</p><p class="ql-block"> 晋献公宠幸骊姬,骊姬想让她的儿子奚齐当太子,就设法谋害其他公子。公子重耳被迫出国逃亡。十九年后,重耳由泰国军队护送入晋,即位为晋君,是为鲁文公。对在逃亡中相从的功臣,晋文公都给予赐赏。独介子推不愿接受赐赏,背着母亲隐居到绵上山中。</p><p class="ql-block"> 晋文公为求其出山,便环山而封,并使人烧山。但介子推却坚不山,负其母被烧死于山上。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即封绵上山为“介山”</p><p class="ql-block"> 谢谢关注,因是2019年9月8日瞻仰太史公司马迁祠和墓,对太史公司马迁巨著了解甚少。开始读《史记》后,略知道一点,以作了解历史,充实自己。有不正确请指出。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