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歌(30)

梦里园林·孙震(原创)

老兵说事(561)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长话短说。</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回忆青春往事,记录过往时光,细说生活故事,描述工作过程,不忘初心,让明天更美好!</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368)</i></b>上世纪八十年代,公园都有专门的摄影点,靠为顾客拍彩照赚钱。那时的彩照、彩扩刚引进,胶卷都是富士、柯达的。</p><p class="ql-block">我自己有相机,经常拍彩照,让熟人羡慕。</p><p class="ql-block">我的相机是凤凰全自动的,是在老山前线作战时向甘肃光学仪器厂求购特批的,这事上过《工人日报》和《甘肃日报》呢!</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369)</i></b>芜湖市镜湖公园又夹杂着一个三八公园,两者在一起,只是划分出了一个地快。</p><p class="ql-block">1988年6月,我带着给女儿买的生日礼物——电动儿童车,在公园嘚瑟,让女儿过瘾。</p><p class="ql-block">现在已记不住买车准确的金额了,大概相当于我三、四个月的工资吧。那时候,我的稿费收入远比工资高,是日常支出的重要补充。</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370)</i></b>1988年6月,女儿两岁生日,在自家拍了几张照片留念。</p><p class="ql-block">那时为女儿买了一部很时髦的儿童电动三轮车,香港产、带音乐,主要是芜湖买不到。这辆车是我出差在武汉买的,据说卖的也不好,贵是一个主要原因。</p><p class="ql-block">这儿童车在我们住的院子里属于公用性质,同院子4个小朋友都享受过这“福利”。</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371)</i></b>这是我们一家三口在市文联彩扩店前的合影。照完这张照片,一卷胶卷拍完,正好去冲印。照片是由彩扩店的经理帮忙拍的,我们是熟人。经理是文联作家,在全民经商的年代兴办了实体。我是美篇[我们一起回忆青春往事]管理员,前段时间还经常见着他给我们美友圈投稿呢。</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372)</i></b>1988年7月下旬至8月初,我和单位办公室秘书两人在北京出差期间,去天安门广场看升旗、上天安门城楼和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长城参观。这次出差是去中关村为单位买电脑和复印机。</p><p class="ql-block">我们单位老总思想超前,在全市企业里第一个用“微机”记商品帐,做统计。买这些东西,只有上北京。</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373)</i></b>1988年7月下间,我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参观。从中关村到天安门广场,我们不熟悉公交车路线,“四通”公司经销商让一位东北大姐带我去,一会就参观完了。看时间还早,热情漂亮的东北大姐带我到北京大商场蹓跶,一晃转了半天,什么店名都没记住,什么东西也没买,只是觉得商品琳琅满目,比芜湖百货大楼的商品丰富很多。</p> <p class="ql-block">1988年5月25日,《芜湖日报》刋登了我写的新闻报道《芜湖百货站抓好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类似这样的消息比较难写难上报。</p><p class="ql-block">当年,从部队转业来的新书记走马上任,抓教育、抓学习很上心,有能力,把枯燥的政治学习,通过多种形式,搞得生动活泼,受到职工的欢迎。见此效果,我便写了这篇报道。</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374)</i></b>1988年7月下旬,我利用去北京出差机会,第一次游览了天坛公园和颐和园。国人对北京都很向往,总想把首都看个够。当时业务单位给我们派了向导,她很尽心,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带我们多看几个景区。由于时间久远,现在光看照片,除了有明显建筑标志的,已经分不清哪是哪了。</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375)</i></b>当年游故宫,没有限流,人也不多,走马观花,半天时间参观完。那次去北京替单位买电脑、复印机,我是电脑盲,同事也是一知半解,一天时间确定下来,火车托运,不用我俩操心,剩下的时间就是游览北京。没时间限制,靠自觉,我们感到差不多了就坐火车返回,是特别轻松愉快的那种公差。</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376)</i></b>在北京中关村,有很多人下海做生意发了财。1988年7月下旬,与我一同出差中关村的同事,他同学大学毕业后进入中纪委工作。他同学告诉他,马上跳槽到深圳的一家大公司去了。陪我们游玩的电脑公司美女告诫我们,北京的机会太多,拿批条发财的不少,但骗子也是一波又一波,要格外小心。</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377)</i></b>和众多老百姓一样,到了首都,总是想着去毛主席纪念堂瞻仰主席遗容,向他老人家鞠个躬。这次我到北京出差,办完公事,第一时间到天安门广场看升旗,然后排队进毛主席纪念堂。所有来瞻仰老人家遗容的,内心都是虔诚的,无论排队多长时间,无论气温高低,自觉肃静。</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378)</i></b>1988年5月号的吉林《今天》杂志,用头条重点推送了我的报告文学《诱人的第二职业》,总编徐宝林因此成为朋友。</p><p class="ql-block">那几年,我在《今天》杂志发了好些“大部头”的特写、深度报道,都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徐总的关爱,是我写稿的动力,也是我创收的一个主要渠道。后来我们聊说:写稿挣稿费,算不算第二职业?!</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吉林《今天》杂志1988年5月号样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379)</i></b>利用到北京出差的机会,我受单位领导委托并代表工会,去丰台看望了一位退休干部。</p><p class="ql-block">我们单位成立初期,有来自北京商业部的职工,有上海、杭州支援过来的骨干。这些同志到芜湖工作后,家属仍在原籍,直至退休后才回去与家人团聚,他们为我们单位的发展牺牲了很多,令人尊重!</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380)</i></b>1988年7月30日,我正在北京出差,《安徽商报》用一个整版刊登了《在改革中开拓前进的芜湖百货站》专题报道。这是应报社之约,我为报社“八·一”组的稿。我写的通讯《延续着的轨迹》,介绍以总经理柴春喜为代表的转业退伍军人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大显身手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1988年7月30日《安徽商报》样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381)</i></b>1988年7月,我们出差北京,去中关村为单位买电脑,有配给一台平价彩电指标,相比市场黑市,省一千多元。同事正想着换彩电,便买了下来。那时彩电的紧俏程度足以颠覆现在人的想象,几近疯狂。一台彩电,倒来倒去,价格翻番。这是我当年发表在《安徽青年报》上的《彩电大战》大特写。</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1988年7月19日《安徽青年报》样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382)</i></b>1988年7月,我到北京出差,去颐和园参观,特意留意了颐和园石坊前的长拱桥。‌这座桥位于颐和园昆明湖上,早已没有了大清王朝时期的水师学堂,而是成为了游客游览的景点。这座桥虽然经历了历史的变迁,但它依然是一座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古桥,成为了颐和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383)</i></b>胡诌,也是故事。芜湖海员报的朋友说,船员、水手难找对象,有找寡妇的,有找残疾人的。</p><p class="ql-block">我编了两段文字,算是讲了一段故事。</p><p class="ql-block">我是不懂诗的,以为把句子写短,排列在一起就是诗。很多诗人的作品,我是读不懂,太深奥,要下功夫去读,很为难我。还是李白写的作品直白,朗朗上口,意境优美,读后难忘。</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1988年第4期《芜湖工运》样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384)</i></b>1988年7月下旬,我和同事利用到北京出差的机会,逛了北京的主要景点。由于天气炎热,加上想要游览的地方很多,所以,每到一地都是匆匆忙忙,没有细究。特别是到了故宫,如同进了迷宫,几乎是进、出走了直线。几十年过去,没存留下什么印象,好在有几张照片可以印证去过、看过。</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385)</i></b>1988年7月下旬的北京“人民大会堂”,里面的设施是很简朴的,都是普通的木质靠椅和长条桌。当我们进去参观时,大厅里关闭着灯,里面无法拍照。我只好在大厅入口处依靠椅背,凑合着请人按下了快门,幸运得到了两张照片,以证明自己曾“到此一游”。</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386)</i></b>1988年7月底,我跟着北京一日游团队,由导游带着我们去人民大会堂参观,除我们几个游客外,大堂内空无一人。里面的布局远比想象的要欠缺不少,灯光不开大为逊色。想着在里面好好参观、拍照留念,都化作泡影。导游说,来过、看过就可以了,至于华丽的装饰,电视上不少见,就那样。</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387)</i></b>1988年7月底,我去参观天安门广场,甚感其壮观:广场中央矗立着气势磅礴的天安门城楼,城楼两侧是雄伟壮观的红墙,犹如一对巍峨的巨龙,守护着这座古老而庄严的城门。宽阔的广场上,人流如梭,各种肤色、各个国家的游客汇聚于此,共同感受着中国悠久的历史与文化。</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388)</i></b>1988年8月从北京出差归来不久,我收到了《安徽工人报》的一份样报,上面刊登了我的小说《房子》,一篇描写工会主席在单位分房过程中公正、公开,为困难职工解难的作品。</p><p class="ql-block">那时报社副刊为扩大影响,刻意在每篇作品后面标注作者姓名、年龄、工作单位等个人资料,吸引文学爱好者。</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刊登作者小说的《安徽工人报》样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389)</i></b>1988年7月下旬,我利用出差机会饱览了北京的名胜古迹、湖光山色。8月初,我回到单位就收到了出差前给《安徽商报》所投图片新闻的用稿样报。当年,单位家电部门生意红火,电饭煲销售量很大,维修任务很重。为此,我们单位专门成立了售后服务部,为消费者解除了后顾之忧,赢得了信誉。</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刊登有作者摄影图片的《安徽商报》样报)</b></p> <p class="ql-block">1988年8月17日,《新疆工人报》刊登了我的小说《出手意料》。那时,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工会都办有工人报刊,为我们工会人员投稿提供了方便:投本省工人报刊以新闻为主;投省外的主要是文学作品和大特写。那些年,《工人日报》、《浙江工人报》、吉林《今天》杂志等工人报刊都采用过我的稿件。</p> <p class="ql-block">1988年8月23日,我的小文“ 《园地》里的乐趣”在《工人日报》二版刊登。那些年,市工会系统的干部能在国家级报刊发表一篇新闻报道,会引起较大反响,很多单位出台规定,凡在省级以上媒体发表正面报道本部门、单位的文章,一律予以经济奖励。有的明文规定奖金为稿费的三至五倍,鼓励宣传本单位。</p> <p class="ql-block">1988年9月23日的《安徽工人报》一版刊登了我的文章《学技术不如混文凭——企业青工对“招干”反映》一文。那时,地方刚试行“招干”公开考试,但局限于“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之报名条款。作为工会,理当为青年职工讲话,一张试卷,设了门槛,体现不了公平。时过境迁,现如今没文凭,想考,门都没有。</p> <p class="ql-block">1988年9月号《今天》杂志头条再推我的报告文学《彩电大战》。杂志总编辑徐宝林比较欣赏我的这种写作方式:抓热点、抓问题、抓新闻,反思与探讨社会现象。后来,他引荐我认识了吉林人民出版社《新村》杂志的于二辉编辑。有人抬爱,本人理当加倍努力。之后,我创作了几篇作品,上了他们杂志的头条。</p> <p class="ql-block">1988年10月11日,《安徽工人报》再次用四分之三个版刊登我的《彩电现象》,引起轰动。这篇作品是报社老总针对当年彩电大热的现象,见我做过这方面深入的采访,特意邀我到报社商议,拿出大幅版面推送。老总说:“报纸创刊多年,发的几篇大特写都是你写的,开了一稿几千字篇幅的先例。”我是有点小激动!</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389)</i></b>1988年10月,芜湖市总工会召开的理论研讨会,别出心裁地选择在长江客船上进行。</p><p class="ql-block">我们10多位作者搭乘江芜号轮船,始发芜湖,终点汉口。轮船隶属于芜湖长江轮船公司,餐费减免。市总生产部江军部长的高招,10余块钱的船票坐到武汉,吃过早饭下船,过轮渡游黄鹤楼,完毕,再坐船返程。</p><p class="ql-block">往返4天,与会者无不称赞。</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390)</i></b><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i>在汉</i></b>期间,会议安排我们参会人员参观了武汉黄鹤楼。市总工会领导了解我这个老家在湖北的情况,便让我带队参观并作景点介绍。我对路线、景点熟悉,每次去就是拍拍照了事,对其历史典故还真说不出个所以然,有些丢人。好在大家对黄鹤楼有所了解,也就不用我讲解了。</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391)</i></b>1988年10月,我参加市总在芜湖至汉口客轮上举办的理论研讨会,提交的论文是《劳动竞赛与“双增双节”运动的一致性和存在方式的差异》,经评审获得优秀论文二等奖,并在《芜湖工运》“专辑”上登载。这次研讨会是有饭吃,有酒喝,有旅游,优秀论文有奖金,《芜湖工运》用稿有稿费,与会者大大的开心!</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刋登有作者论文的《芜湖工运》增刊样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392)</i></b>1988年,时任最高领导人对工会工作有过专门讲话和指示,从上到下十分重视工会工作。我们企业工会能与行政领导就企业管理对话,参与企业决策。在劳动竞赛、民主管理、劳动保护、职工权益方面,我们工会做了大量工作。</p><p class="ql-block">这是我当年10月参加市总理论研讨会时,在武汉黄鹤楼留影。</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393)</i></b>1988年10月,我参加市总研讨会、游览完黄鹤楼,便向主持会议的市总生产部江部长告假,坐中午的客车回老家看望父母及老家家人。</p><p class="ql-block">这是我坐上江汉油田长途汽车,从油田武汉招待所出发时在车上拍的一张照片。招待所可食宿,又有直达油田的长途客车,一站到家,十分便捷。</p><p class="ql-block">此次参会,收获颇丰,最惬意的是开会期间回老家,省钱了。</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394)</i></b>1988年10月,国家商业部准备创办《长虹文学》季刊,向全国商业系统单位发出征订启事。</p><p class="ql-block">时任商业部胡平部长重视商业文化建设,成立了全国商业文化基金会,旨在繁荣商业文艺,推动商业文艺创作活动,推进商业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商业改革,丰富商业职工业余文化生活。</p> <p class="ql-block">该刋主编王建中,副主编主彥林,编委由王利器、刘心武、蒋子龙、梁晓声等16人组成。安徽省商业厅推荐我为该刊通讯员。1988年12月20日,我为该刊在《安徽商报》发了一个消息。</p> <p class="ql-block">1988年10月25日,《工人日报》“读者来信”刊登了我写的《彩电卖高价,为何没人查》一文,并配有编辑点评,以及芜湖市物价局给报社的一封推卸责任的答复信。这是当年轰动一时,在芜湖满城风雨的一篇批评报道。</p><p class="ql-block">初生牛犊不怕虎,我敢写,是因为我手上有大量证据证明市物价检查所不尽职责,不作为。</p><p class="ql-block">其实,物价检查所负责人就是从我单位调去任职的,与商业系统人头熟,有关系,有牵连。家电销售单位,在官倒盛行的大环境中,利用彩电紧俏的市场,搭配销售,违规加价渔利,或个人谋取私利,使市场混乱不堪。</p><p class="ql-block">文章见报后,报社记者要求跟踪报道,这才引起了芜湖市有关领导的重视。在市人常委会上,人大领导质询、监督市物价局,让他们认识到工作不到位,对舆论监督不重视,不整改的错误,才平息了这场风波。</p> <p class="ql-block">11月24日上午10时,从湖北崇阳流窜到芜湖的王星等4人,分头到我单位综合经营部了解收录机批发价格和现货可供量。下午,其中一人来该部开了一盒中华牙膏,价值14.16元,付数后问清了发货仓单。</p><p class="ql-block">下午4点4左右,这伙人模仿开单员笔迹自己填上25台 “康迪”收录机、价值8954元的提货单交一位三轮车夫前往仓库提货,当即被早有准备的仓库保管员和业务员识破。</p><p class="ql-block">原来,10月25日和11月14日两次有人用伪造印章的办法,开单不交款骗提了毛毯、羊毛被、被面和床单等价值7000多元商品。10月25日,该部仓库与业务对帐时发现了这一问题,公安部门正在组织侦破。</p><p class="ql-block">当诈骗分子再次前来作案时,使案件露出倪端。经营部职工一面稳住三轮车夫,一面向保卫部门报告。原站副经理方培之、业务员朱望德等人迅速在北京路该部门前寻找诈骗分子。</p><p class="ql-block">当他们发现正在东张西望的诈骗分 子王星时,职工瞿强迅速扑上去,在王树林、胡勇等职工协助下,将其扭送到办公室,交公安机关处理。</p><p class="ql-block">我在现场见证了全过程,并据此采写了《提货单上的诈骗案》一文,投给了《芜湖日报》,12月19日报纸刊登了此消息。</p> <p class="ql-block">1988年底,国家商业部创办的《长虹文学》季刊创刋号出版发行,何济海副部长祝贺创刊号出版,王蒙、梁晓声、谌容、刘心武等著名作家分别题词、发表文章祝贺《长虹文学》创刊。值得庆幸的是,我的近五万字的报告文学《彩电现象》在创刊号靠前位置发表,页码占据杂志的近1/4。稿费相当于我一年的工资。</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刊有作者作品的《长虹文学》创刊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刊有作者作品的《长虹文学》创刊号)</b></p> <p class="ql-block">1988年12月20日,《工人日报》刊登《向读者汇报》一文,总结全年“读者来信”。其综述写道:“批评市场乱象的报道,反映最强烈的是《彩电卖高价,为何没人查?》”全国各地读者就此展开强烈批评,其中,仅我收到读者声援我的信件有几十封。报社收到的读者来信不计其数。这一切,都源于我投给《工人日报》那篇《彩电卖高价,为何没人查》一文,刺痛了某些小官老爷,他们自以为是。他们给一家国家级报纸粗暴的解释,显得大失水准,严重低估了媒体的力量和读者的智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p> <p class="ql-block">1988年12月27日,《安徽工人报》头版“江淮新星”刋登了我拍摄的“宋善超”图片新闻。</p><p class="ql-block">宋善超是我们单位工会主席,我作为工会干事,对他十分了解:他1984年从事工会工作,几年来,他关心职工生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积极组织职工开展民主管理,支持经理工作,使党政工三者关系和谐;他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优秀工会工作者”荣誉称号;1988年1月当选省七届人大代表;被省政府授予安徽省劳模称号。他还当选为全国工会“十一”大代表。</p><p class="ql-block">图为宋善超与年近八旬老工人龚益之谈心。</p><p class="ql-block">龚老瘫痪在家20年,无儿无女。他经常到老人家问寒问暖,背老人理发、背老人到医院就诊,龚益之逢人就讲:“我晚年生活幸福,多亏了站领导的关心。”</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68z0vld" target="_blank">岁月如歌(29)</a></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1988年完,敬请关注1989年度图文)</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