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书房一小角!</p> <p class="ql-block">文化自信一一中华民族不朽的秘密</p><p class="ql-block">中华大地,是人类开始的地方,考古发现,最早的人类诞生于中华大地上。从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猿人遗址到2万年前,在中国发现的众多古人类遗址中,他们的旧石器制造技术大多采用了一种主流方式,我们称之为第一模式。不过,也有少数地方能找到采用另一种不同技术,即第三模式的石器,这确实让人感到好奇。从中国元谋人遗址的铲形门牙到1万年前中国各人类遗址的铲形门牙来看,这美丽富饶的土地,一直是中华大地的人在生活在劳动。勤劳勇敢的中国人,开启人类文明史,数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中华文化一直领跑世界各国,辉煌灿烂。美国著名学者罗伯特·坦普尔不得不承认:“奠基现代世界的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以上均来自古代中国。”</p><p class="ql-block">对此,很多国人可能会嗤之以鼻,认为罗伯特言过其实,听者信之不过是“自我陶醉”或者“自嗨”,但实际上,我国的四大发明对现代世界文化的促进与模范,是有目共睹的!无论从火药、火枪,火炮、水雷、地雷、手榴弹、天然气管道、眼镜、放大镜、擒纵器、钻井技术、水密舱、牙刷、诸多农技与农具、风车、齿轮、十二平均律等等,都是中国原创,此类实在多不胜数。唐朝中期书籍最早提到了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北宋时火药已广泛在军事上使用,东京设立专门机构,制造火药和火器; 南宋时发明了"突火枪",管形火器的出现,开创了人类作战史的新阶段。 我国发明的火药在13世纪中期传入阿拉伯,后来又由阿拉伯传入欧洲。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成就有:夏朝的历法"夏小正",载有一年中各个月份的物候、天象,气象和农事情况。商朝的干支纪日法,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纪日方法。 商朝甲骨文保留了我国最早的日食、月食和新星记录。春秋时留下世界公认的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比欧洲早670多年。历法已经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统,基本上确立了十九年七闰的原则,比欧洲早160年。战国时的《甘石星经》是世界最早的天文学著作,人们还测定了一年的季节。 东汉的张衡发明了浑天仪和地动仪(比欧洲早1700多年)。</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更多,西周的商高讲过"勾三股四弦五"这一勾股定理特例,载于《周髀算经》。 春秋的九九乘法表。西汉的刘歆推算圆周率为3. 1547。南朝的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的医学成就有战国扁鹊发明的"四诊法",成为中国中医传统的诊病法。医学分科,有著名的医学著作《内经》。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 东汉的《神农本草经》、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后人称张仲景为"医圣"。华佗擅长外科手术,被誉为"神医"。他发明的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唐朝杰出医学家孙思邈著的《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学成果,有许多创见,在我国医药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等等。中国古代的地理成就如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原则。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作《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地理著作。农业、手工业论著《齐民要术》为北魏贾思勰著,是现存一部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其中《梦溪笔谈》为北宋沈括著,是我国科学发展史上的珍贵遗产。等等。</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在商朝时就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和月食记录。 春秋鲁国天文学家留下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战国甘德、石申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宋元时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发明了指南针并用于航海。 沈括的"十二气历"比英国早800年。郭守敬的《授时历》比现行公历确立早300年。</p><p class="ql-block">清末至民国中国之落后、乃至不堪,不代表中国祖上不行,因为近代不行就彻底否定祖上,这不是“不是蠢就是坏”是什么?中华文化,自秦代至清初,先进西方数百年,因此,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不朽必备的武器与力量源泉!</p><p class="ql-block">除此之外,数学上只是没有公式化,但中国古代已经达到微积分临门一脚的地步;农业上的农技与农具(尤其中国犁)促成了西方近代农业革命,在此基础上才有工业革命;还有道德经等经典,比如黑格尔一边不屑中国文化,一边却大段抄袭道德经等。又比如夏历农历,农历是中国古人千年智慧的结晶,也是古代历法中最为先进的,不仅能如实记录四季轮回,岁月更替,更是能准确指导农业生产,具有无比重要的现实意义。</p><p class="ql-block">因此,明清之际的主流不是“西学东渐”,而是“东学西渐”,故而欧洲在18世纪才会形成“中国热”。毋庸置疑,中国对西方是有大恩!</p><p class="ql-block">然而,西方如何报答中国恩情的呢?学过近代史的都知道,可以说没有丝毫报恩,只有殖民掠夺,同时还各种污蔑、贬低、妖魔化中国。更可气的是,一边使用中国大量原创技术,一边还说中国人没有创新精神,世上最卑鄙的事情莫过于此。就像中医,日美一边一直抵毁,一边偷师中医秘方,名曰:汉方!在这里,证明一个道理,就是国弱民贫时,就没什么历史话语权可言,他国他人可以任意曲解,乃至胡说八道。当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西方好的科技与文化,我们要借鉴学习,取长补短,不可狂妄自大,要谦虚谨慎。纵观中华文明,上溯万年,有承有创。中华文明长河有源有流,伟大民族有根有魂。中华文明,悠悠本路,追根溯源,文化自信,斯文在兹,文化自信,融古通今。</p><p class="ql-block">国家的气象,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我们生在盛世时代,国泰民安,繁荣太平,所有的成功都是时代赋予的,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就是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华文化,需要继承创新发展!在科技创新方面,中国发射了世界第一颗量子卫星,华为手机技术销量世界第一,电动汽车遥遥领先……中国制造,创新能力超强。</p><p class="ql-block">作为中国人,一定要传承中华历史与文化,崇尚英雄先烈,爱家爱国,铭记:文化自信一一中华民族不朽的秘密!</p><p class="ql-block">让世界对中国文化着迷!</p><p class="ql-block">一一作者题记</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岭南历史民俗学家翁烈辉先生。《羊城晚报》记者摄影。</p> <p class="ql-block">翁烈辉先生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羊城晚报》记者赵映光摄影)</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潮学优秀成果奖获奖者翁烈辉:向海洋探索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日前,首届暨南大学“潮学终身成就奖”“潮学优秀成果奖”颁奖仪式在广州暨南大学举行,关注潮学事业的各界人士齐聚一堂、共话潮学。其中,广东省疍民文化研究会理事、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翁烈辉凭借《南海雄风——汕尾疍民历史文化研究》一书斩获“潮学优秀成果奖”。以疍民族群为研究对象,《南海雄风》有着“疍民百科全书”的美誉。近日,记者专访《南海雄风》作者翁烈辉,听其讲述汕尾疍民“战天斗地”的垦拓史。</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锴跃 赵映光</p><p class="ql-block">来源:羊城晚报</p><p class="ql-block">时间:2023年05月16日</p><p class="ql-block">版次:A06</p><p class="ql-block">作者:《羊城晚报》记者陈锴跃、赵映光</p><p class="ql-block">日前,首届暨南大学“潮学终身成就奖”“潮学优秀成果奖”颁奖仪式在广州暨南大学举行,关注潮学事业的各界人士齐聚一堂、共话潮学。其中,广东省疍民文化研究会理事、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翁烈辉凭借《南海雄风——汕尾疍民历史文化研究》一书斩获“潮学优秀成果奖”。以疍民族群为研究对象,《南海雄风》有着“疍民百科全书”的美誉。近日,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专访《南海雄风》作者翁烈辉,听其讲述汕尾疍民“战天斗地”的垦拓史。</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羊城晚报:您为什么会关注到疍民这样一个群体?又是因为什么原因决定写《南海雄风》?</p><p class="ql-block">翁烈辉:我出生于现汕尾市城区东涌镇龙溪村。龙溪自古就是“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的疍民停靠船只的地方。疍民的传说与歌唱,永远印在我生命中最亲切的土地上,也体现在我描写风土民俗和生活情态的文字中。</p><p class="ql-block">2014年7月,我在立项《南海雄风》这一“2015年潮汕文化研究课题”之前,发现国内外学者对汕尾疍民的研究,多着重于广府疍民,很少写到讲福佬话的“瓯船”疍民。而汕尾本地的学者,对于汕尾疍民的起源、演播、发展以及疍歌的采写,只着眼于历史渊源、演播文化的资料性撰写,没有全面写出讲福佬话的“瓯船”疍民和讲“白话”的“拖船”疍民的历史。“欸乃一声涛四溢,凌空破浪驾云驹”,汕尾疍民是一个“特别”的族群,其向海洋拓展活动空间的勇敢行为,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p><p class="ql-block">羊城晚报:一直以来,《南海雄风》都有着“疍民百科全书”的美誉,您觉得著作所进行的疍民研究的贡献是什么?</p><p class="ql-block">翁烈辉:一方面,一部汕尾疍民史,就是一部南海垦拓史。南海诸岛沧海桑田的背后,不只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有代代勇敢海上垦拓者的接续奋斗。</p><p class="ql-block">另一方面,著作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学习疍民那“乘槎摇斗极,触手摘星辰”向海洋探索的英勇行为,开发海洋、维护海权,爱护国家海域。向海洋探索,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著者用历史学方法来寻找汕尾疍民的文化依据,用民俗学的手段来挖掘汕尾疍民的文化传承,运用地方认同、文化认同的研究方式,用流动的眼光,在世界范围内看汕尾疍民历史文化。汕尾疍民历史文化研究,着眼于其经世致用的文化价值,能给汕尾疍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p><p class="ql-block">羊城晚报:这本著作对疍民这一族群的历史文化研究横跨数千年,请您跟我们谈谈《南海雄风》这本书的采写历程。</p><p class="ql-block">翁烈辉:从2014年开始,我对疍民书籍和资料进行全方位的收集,相关资料大概有1000多本。从中我尽可能筛选出准确真实的数据,尽量做到引文权威,取舍有道。比如陆丰甲子有“元人加入疍民族群”故事,有人认为这是不可能之事,我查阅《明史》,有与之相关的文化信息,因而采纳。</p><p class="ql-block">自2017年1月开始,我借调到汕尾市城区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办公室,接手汕尾市城区和红海湾区全粤村情的调查和研究工作,对两区近300个村落特别是重点渔村,进行了全方位的了解。</p><p class="ql-block">羊城晚报:疍民独特的族群文化是否会随着疍民“上岸”而逐渐消亡,还是会以新的方式传承下去?</p><p class="ql-block">翁烈辉:因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原因,疍民独特的族群文化将随着疍民的“上岸”而逐渐消亡。对其独特的族群文化,我认为保存之道就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重点是成立疍家文化研究院或者海洋文化研究院。可以拍摄疍民生产纪录短片,用独特的眼光与视角、原生态的追踪记录、独特的剪辑与故事化的呈现,发掘这种即将消失的社会生活与生产形态。可以记录研究“原生态疍歌”“海路经”“海岛谣”的文化,发掘其经世致用的文化价值。也可以分门别类建立疍家博物馆,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做大、做深、做响“中国侨乡、海洋明珠”品牌,促进品牌出海以及国际传播推广。</p><p class="ql-block">编辑:郑健龙</p><p class="ql-block">来源:金羊网</p><p class="ql-block">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林如鹏教授发言</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相关链接:</p><p class="ql-block">在暨南大学首届“潮学终身成就奖”“潮学优秀成果奖〞颁奖现场,暨南大学党委书记、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林如鹏教授致辞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暨南大学潮州文化研究院院长陈平原教授在致辞中通过“学问、思想与情怀”三个关键词的阐述,展现了建设潮州文化研究院、开展潮学研究的思路和途径。他指出,潮学的发展壮大需要“研究队伍、学问标杆和精神氛围”,期待通过研究院的建设,为学界提供丰厚的文献整理、精细的田野考察以及众多专深的研究著作,未来能够“建立有关中国历史与社会文化的新的研究范畴和视角”。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暨南大学潮州文化研究院院长陈平原教授致辞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教授在致辞中阐述了地方文化研究与中国底蕴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的关系,希望从潮州文化的局部加深对中华文化的整体理解,在“出思想”的要求和“数字人文”时代下,展望新时代潮州文化研究的意义,而暨南大学潮州文化研究院的成立与建设正是这一背景下具有宏远战略眼光的重要学术举措。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教授致辞暨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潮州文化研究基金管理委员会主任夏泉教授主持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潮州文化研究院理事长程国赋教授报告研究院建设情况。研究院借助协同创新中心多学科交叉的学术资源,汇聚一批潮学界专家和中青年学者开展系列具有开创性的研究和活动,如联合广东省社科规划领导小组开展“潮州文化专项”省级课题招标、编撰《潮学集成》大型丛书、设立暨南大学“潮学终身成就奖”“潮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推动潮学研究发展创新。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潮州文化研究院理事长程国赋教授汇报工作广东省暨南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王婷女士介绍,暨南大学潮州文化研究基金由广东省暨南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发起并成立,以5A级社会组织管理标准贯穿日常工作,支持研究院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项目策划,切实产出标志性成果,助力学校打造文化传承传播示范窗口,擦亮暨南金字招牌。广东省暨南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王婷女士介绍潮州文化研究基金颁奖环节中,林伦伦教授、吴仲文主任、潘启亮研究员为李志贤、林春雨、胡少东、李宏新、翁烈辉、吴巧瑜、张新民等7位首届暨南大学“潮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获得者颁奖。夏泉教授为首届暨南大学“潮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获得者吴国钦颁奖。陈平原教授、陈春声教授、林如鹏教授为詹伯慧先生、曾楚楠先生、杨方笙先生等3位暨南大学“潮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颁奖。首届暨南大学“潮学终身成就奖”获奖者詹伯慧领奖首届暨南大学“潮学终身成就奖”获奖者曾楚楠领奖(陈贤武代领)首届暨南大学“潮学终身成就奖”获奖者杨方笙领奖(吴二持代领)首届暨南大学“潮学优秀成果奖”获奖者吴国钦领奖首届暨南大学“潮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获奖者胡少东、林春雨、李志贤(孔亚楠代领)首届暨南大学“潮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获奖者翁烈辉、李宏新领奖首届暨南大学“潮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获奖者张新民、吴巧瑜领奖。</p><p class="ql-block">来源:暨南大学官方网</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会后合影</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与中国著名语言学家詹伯慧教授(90多岁)同获奖。</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大师伍人谈文化(从左到右:林伦伦,陈平原,詹伯慧,陈春声,吴国钦)</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暨南大学党委书记为我们颁奖。</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翁烈辉在暨大颁奖现场。</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获奖专著展。翁烈辉著《南海雄风一一汕尾疍民历史文化研究》(33万字,潮汕文库立项课题,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出资出版。)</p><p class="ql-block">2021年汕头大学出版社。</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颁奖签名仪式大匾。</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首届暨南大学“潮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得主简介一一</p><p class="ql-block">翁烈辉,男,广东汕尾人,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中国民俗学会会员,广东省疍民文化研究会理事,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汕尾市社会科学专家库专家(2020至2023)、汕尾市地方志专家库专家(2020至2024)、汕尾市非遗专家库专家、汕尾广播电视台特约评论员(2021至2026),诗词作品入选《当代中华诗词库》;论文《关于修志的“因”和“创”之探讨》荣获广东省人民政府地志办2016年省地志理论研讨优秀论文三等奖;民俗专著《广东汕尾民俗漫谈》荣获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第七届潮学奖”三等奖,论文《“百善孝为先”在当代社会的意义》荣获2016年11月潮州市文化研究中心举办的“孝文化”全国征文优秀奖;著作获首届汕尾市文艺奖文学类金奖、首届暨南大学"潮学优秀成果奖"(面向全球潮学研究领域)二等奖;参与撰写汕头大学出资的105万字的、被誉为“当现代潮人文学史的开山之作”的《现当代潮人文学史稿》和撰写《海内外潮人作家大观》(广东汕尾海内外作家部分)等等。出版有民俗专著《乡情永驻》(10万字)、《广东汕尾民俗漫谈》(20万字),以及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课题《南海雄风一一汕尾疍民历史文化研究》(33万字、列入出版计划),出版有诗歌散文集《激扬》;长篇小说《神秘村奇情录》(新浪读书栏签约);曾在《中国国家地理》、《神州民俗》、《羊城晚报》、《东岸》、《中国画报》等报刊杂志发表文章数百篇,在各大学学报发表民俗论文数十篇,曾多次应邀参加国内外民俗学学术研讨会并发表论文演讲(宣读论文)。2016年9月21日至23日,应邀参加由香港啬色园、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主办,珠海学院香港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办事处联合举办的“黄大仙信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十七届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大会”在香港黄大仙祠啬色园的隆重召开,来自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缅甸以及台湾和内地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的国际学术大会,翁烈辉作为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发表论文演讲(宣读论文)《黄大仙信仰的民俗传承与现代意义研究》,参与推动了学术界对于民俗研究、民众信仰研究的开展,达到亚洲七个地区学术交流的目的,为进一步把广东和中国民俗学推介到国际学术界尽了微薄之力。</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北大陈平原先生</p> <p class="ql-block">文化自信一一中华民族不朽的秘密</p><p class="ql-block">翁烈辉著作《民族菁华是国魂》引子</p><p class="ql-block">翁烈辉/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人在社会的生存,除政治和法律等外,其它的都是以民俗为核心的,这种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是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独特性的大宗,我邑人杰、“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老先生在1986年底中国民俗学会第二次学术讨论会上提到:“人生活在民俗里,就好像鱼生活在水里,两者是须臾不可分离的东西。”中国的“水”既深蕴内敛、又多百川汇流,这就需要人们不断激浊扬清,有“天人合一”中国文化精神,中国精神,倾向于“天人合一”和“内圣外王”之道,民族精神亦如是!“而中国文化,既认为‘天命’与‘人生’同归一贯,并不再有分别,所以中国古代文化起源,亦不再需西方古代人的宗教信仰。在中国思想中‘天’和‘人’两者之间,并无‘隐’‘现’分别,除却‘人生’,你又何来讲‘天命’。这种观念,除了中国古人外,亦为全世界其他人类所少有。”①在中国,中国思想中的民俗文化精华可熔铸刚健的民族精神和优秀的国民性格,真正的中国人,其不朽的民族魂,就藏在中华民族多民族人民平凡生活之中的智慧。那么,什么是真正的中国人呢?学贯中西的、获得十三个博士学位的世界著名学者辜鸿铭先生说:“现在我们可以回答最初提出的问题了--什么是真正的中国人?我们现在已经知道,真正的中国人就是有着赤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过着心灵生活的这样一种人。简言之,真正的中国人有着童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中国人的精神是一种永葆青春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那么,这种使民族不朽,永远年轻的秘密又何在呢?诸位一定还记得在篇首我曾说过:是同情的或真正人类智能造就了中国式的人之类型,从而形成了真正中国人那种难以言表的温良。这种真正的人类的智能,是同情与智能的有机结合。它使人的心与脑得以调和。总之,它是心灵与理智的和谐,如果说中华民族之精神是一种青春永葆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那么,民族不朽的秘密就是中国人心灵与理智的完美谐和。”②中国人生活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水”里,当中国伟大的文化建筑师--孔子,其在文明的大厦燃烧时,他抢救文明大厦的设计图纸,并给它以新的阐释,中华文明才得以发扬光大,但是,孔子抢救出来的经史,有一部分散落民间,现下,这一部分国学文化就活在民风民俗当中,时下的国学,我认为,除了经史子集的文化,还有撒落在民间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的内在意蕴,通过阐释或建构,民俗的“水”就越来越有质量,这样,“鱼”将越活越有精神、越活越有生机。其实,中国的民族魂、国魂都蕴藏在民俗文化生命的最深处,因为,民俗文化就是活性的国学,是动态的国学,民族魂和国魂当然活在民族文化之中。</p><p class="ql-block">当下,面对西方各种文化思潮的激荡和冲击,国人的崇拜黄金、唯上唯洋、没有敬畏、没有理想的现象,比比皆是,作为“时代眼睛”的知识分子,“这双眼睛已经快要失明了。”③种种情状,使我时时想起钟敬文老先生生前写过的一首诗,这首诗充满浓烈的激情,读它,这带着忧郁情怀的诗,常使我泪流满面,不能自抑!这首诗的文化内核是要求“我们要使这双眼睛亮起来,照着大家走路。”④这首诗既有一种文化上的警示,也有一种深深的民族担忧感:</p><p class="ql-block"> 欧风美雨急转轮,更弦改辄为图存。</p><p class="ql-block"> 一言山重须铭记,民族菁华是国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钱穆 著 《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 载刘梦溪主编的《中国文化》 1991年8月第四期、第93至94页。 </p><p class="ql-block">②辜鸿铭 著 《中国人的精神》 载单纯 张和运 主编 《中国精神 百年回声》, 海天出版社,第25页。</p><p class="ql-block">③④殷海光 著 《知识分子的责任》 载单纯 张和运 主编 《中国精神 百年回声》, 海天出版社,第484页。</p> <p class="ql-block">潮汕文库》给我文化归属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翁烈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从17岁开始就爱好和研究乡邦传统文化,但我一直是汕尾文化研究的“游兵散勇”。2014年12月,在翁奕波老师和陈汉初先生的推荐下,我光荣地成为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的一名特约研究员,从此,我有了一种文化的归属感,觉得自己和《潮汕文库》越走越近,有种客至如归的文化情缘。</p><p class="ql-block"> 正如翁奕波先生所说:汕尾文化和潮汕文化,有着共同的内陆文化和海洋文化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基本特征。汕尾和潮汕的关系,有“剪不断理还乱”的文化内涵,其同为闽南语系,又深受岭南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其实,汕尾,从钟敬文和杨成志等老一辈学人的文化触觉里,就有一种“泛潮汕”的文化意蕴。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文脉,在推进历史文化研究的道路上留下自己翻检故实、经世致用的跋涉足迹,我认为,不论是《潮汕文库》,还是其他文库,自己的著作能在其中出版,就是共同为构筑坚固的中国传统文化长城而努力。《潮汕文库》的持续出版,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是一种人文辉煌的体现,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文化盛举。我加入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后,经常学习《潮汕文库》中的名家专著,特别是饶宗颐先生的著作,那种高远与深邃,让人感受到思接千载的无穷力量。同时,我也近距离地接触潮汕籍的文化专家,有幸聆听陈平原、陈春声等先生具有人文张力的讲座,收获良多,他们的胸襟、境界、学养,对我的启迪是巨大和深刻的。</p><p class="ql-block"> 2015年8月,拙著《南海雄风-汕尾疍民历史文化研究》,在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潮汕历史文化研究课题”立项公告。2016年11月,本人民俗专著《广东汕尾民俗漫谈》获得第七届“潮学奖”三等奖。2016年12月15日,我完成了课题《南海雄风-汕尾疍民历史文化研究》的结项成果,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资助了本人的研究经费,并把33万字的《南海雄风-汕尾疍民历史文化研究》列入《潮汕文库》出版计划。在《南海雄风-汕尾疍民历史文化研究》多次审核上,研究中心出版办曾旭波先生为本书提出了许多中肯的修改意见,他的建议使我加深了对《南海雄风-汕尾疍民历史文化研究》一书研究的细致工作。</p><p class="ql-block"> 我认为《潮汕文库》的大型丛书应该是精髓聚合、圆融统一的“以地域有关的一国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或可在深圳、香港等地和东南亚诸国设立《潮汕文库》联络站,以发扬光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旨,以文会友,以文载道。</p><p class="ql-block">作者:翁烈辉 编辑:胡晓娜 发表日期:2022年11月11日 来源:汕头日报</p> <p class="ql-block">与朱佛水老师(著名书法家诗词名家)</p> <p class="ql-block">《品清湖》歌曲</p> <p class="ql-block">讲古台</p> <p class="ql-block">与汕大硕导翁奕波老师,翁茂基教授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翁烈辉著作</p> <p class="ql-block">翁烈辉主编</p> <p class="ql-block">翁烈辉著作</p> <p class="ql-block">翁烈辉著作</p> <p class="ql-block">与名导演王朝民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与汕头职院陈友义教授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与中大周大鸣教授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与北大,北京联合大学杨必胜教授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与广州大学教授吴水田博士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与韩国中央大学著名民俗学家金善丰教授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与韩国中央大学金善丰教授在香港。</p> <p class="ql-block">与美国历史民俗学者大卫教授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与著名民俗学家北大段宝段教授。</p> <p class="ql-block">与复旦大学郑土有教授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在国际民俗学论坛上。</p> <p class="ql-block">与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总会长陶立璠教授,北大贾蕙萱教授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与中央电视台主持人雪梅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在田野</p> <p class="ql-block">在民间考察。</p> <p class="ql-block">17岁时与同学们去郊游留影。</p> <p class="ql-block">在书房。</p> <p class="ql-block">在故乡田野。</p> <p class="ql-block">作者获暨南大学首届“潮学优秀成果奖”(全球潮汕学术领域)二等奖。</p> <p class="ql-block">与汕尾电视台主播阿东</p> <p class="ql-block">作者获首届汕尾文艺奖文学类金奖。</p> <p class="ql-block">作者获首届汕尾文艺奖金奖。</p> <p class="ql-block">领奖现场。</p> <p class="ql-block">翁烈辉,男,广东汕尾人,华南师范大学行知书院本科生校外导师,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中国民俗学会会员,广东省疍民文化研究会理事,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汕尾市社会科学专家库专家(2020至2023)、汕尾市地方志专家库专家(2020至2024)、汕尾市非遗专家库专家、汕尾广播电视台特约评论员(2021至2026),诗词作品入选《当代中华诗词库》;论文《关于修志的“因”和“创”之探讨》荣获广东省人民政府地志办2016年省地志理论研讨优秀论文三等奖;民俗专著《广东汕尾民俗漫谈》荣获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第七届潮学奖”三等奖,论文《“百善孝为先”在当代社会的意义》荣获2016年11月潮州市文化研究中心举办的“孝文化”全国征文优秀奖;著作获首届汕尾市文艺奖文学类金奖、首届暨南大学"潮学优秀成果奖"(面向全球潮学研究领域)二等奖;参与撰写汕头大学出资的105万字的、被誉为“当现代潮人文学史的开山之作”的《现当代潮人文学史稿》和撰写《海内外潮人作家大观》(广东汕尾海内外作家部分)等等。出版有民俗专著《乡情永驻》(10万字)、《广东汕尾民俗漫谈》(20万字),以及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课题《南海雄风一一汕尾疍民历史文化研究》(33万字、列入出版计划),出版有诗歌散文集《激扬》;长篇小说《神秘村奇情录》(新浪读书栏签约);曾在《中国国家地理》、《神州民俗》、《羊城晚报》、《东岸》、《中国画报》等报刊杂志发表文章数百篇,在各大学学报发表民俗论文数十篇,曾多次应邀参加国内外民俗学学术研讨会并发表论文演讲(宣读论文)。2016年9月21日至23日,应邀参加由香港啬色园、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主办,珠海学院香港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办事处联合举办的“黄大仙信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十七届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大会”在香港黄大仙祠啬色园的隆重召开,来自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缅甸以及台湾和内地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的国际学术大会,翁烈辉作为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发表论文演讲(宣读论文)《黄大仙信仰的民俗传承与现代意义研究》,参与推动了学术界对于民俗研究、民众信仰研究的开展,达到亚洲七个地区学术交流的目的,为进一步把广东和中国民俗学推介到国际学术界尽了微薄之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