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

左岸

<p class="ql-block">  王宗望老师,我中学时的语文老师:从部队转业到汉阳铁中来的,在部队是文化教员。</p><p class="ql-block"> 王老师中等身材,记忆中老穿一身洗的发白的四个兜军装,不苟言笑,好些同学怕他,我也怕,因为他批评起人来,不留一点情面。 </p><p class="ql-block"> 从初一到初三,王老师一直代我们的语文课,可能因为对语文的喜爱,没在课堂上犯过纪律,所以初中三年王老师从没批评过我。</p><p class="ql-block"> 我喜欢上王老师的语文课,尤其喜欢听他朗读古文,他的朗读富有感染力,抑扬顿挫,有着音乐般的韵律。</p><p class="ql-block"> 一天语文课上,王老师讲《木兰诗》,翻开课本,他问:“昨天学了《木兰诗》,讲了出自《乐府诗集》的《木兰诗》和《乐府》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学形式。今天接着讲花木兰的爱国主义精神;讲《木兰诗》里用到的修辞手法……”</p><p class="ql-block"> 我目不转睛盯着王老师,心想:“真好,老师忘了背诵课文的事了。”正暗自高兴,就听王老师话锋一转:“上新课前,想问问同学们,昨天布置背诵的段落都背熟了吗?背熟的请举手!”</p><p class="ql-block"> 教室里鸦雀无声,同学们面面相觑,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没人举手。正难堪时,就听教室后面有人大声叫:“报告老师,我背熟了。”</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闻声,齐刷刷扭过头去看,见是杨景安一本正经高举着手臂冲老师晃。他会背课文?没人信,一定又想搞啥恶作剧吧!</p><p class="ql-block"> “好哇!这位叫杨景安的同学举手了,那就请他站起来,背给大家听。”王老师走下讲台,朝他走去。</p><p class="ql-block"> 杨景安“刷”地一下立起来,干咳两声,开始背课文:“唧唧复唧唧……复唧唧……”只背了一句,便像唱片滑了丝,卡在原地打起转来。</p><p class="ql-block"> “别老复唧唧复唧唧的,朝下背呀。”王老师双手背后,走到他的课桌前站住。</p><p class="ql-block"> “一紧张又忘记了,老师你提醒一下……”</p><p class="ql-block">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接着背。”王老师提醒道。</p><p class="ql-block"> “后面呢?后面是啥,我想想,复唧唧……复唧唧……”杨景安念经一般重复着头两句。</p><p class="ql-block"> “鸡什么鸡,给鸡骨头卡住了。”王老师拧着眉问。</p><p class="ql-block"> “报告老师,我没吃鸡,没卡住,在想下一句呢,呵呵,呵呵呵。”杨景安嬉皮笑脸。</p><p class="ql-block"> “笑得出来吗,皮比城墙厚,坐下,别在这推磨了!”王老师说。</p><p class="ql-block"> “笑也不行吗?我现在想笑咋办啊!”杨景安怼老师。</p><p class="ql-block"> “好,你接着笑,笑够,一会我让你泪流四行。”</p><p class="ql-block"> 王老师的话把全班同学逗乐了:“老师,您是不是说错话了,啥叫泪流四行啊?人只有两只眼呢。”有同学问老师 。以为老师让杨景安气糊涂了。</p><p class="ql-block"> “错啥,鼻涕眼泪一齐下,不是四行是几行!”王老师答。教室里发出一片笑声。</p><p class="ql-block"> 语文课上,王老师说学好语文的重要性,说汉字从甲骨文开始,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使用者最多、且充满审美与哲理意蕴的象形文字。还说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只有学好语文,才可能在别的学科上有所建树。</p><p class="ql-block"> 王老师讲课严谨、细致。一次讲“敕勒歌”,他像一位从远古走来的诗人,手捧课本,在课桌间款步移动,动情地诵读着: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真是一篇大美之作呀!哪位同学告诉我,这首民歌的作者姓氏名谁?”他问。</p><p class="ql-block"> “斛律金”。 有同学答。</p><p class="ql-block"> “对,接着说,他是哪朝人、生平几何?”王老师继续问。</p><p class="ql-block"> “不知道了。”那同学答。</p><p class="ql-block"> “嗯,不知道说明你预习的还不够,请同学们翻开课本到XX页,今天我们讲斛律金的《敕勒川》”</p><p class="ql-block"> 王老师开始上课:“斛律金,南北朝、北魏时期人,生于公元488年,他不仅是诗人,还是北魏时期一名骁勇善战的名将。北宋诗人黄庭坚赞美他的诗:‘语之奇壮而如此,盖率道事实而已。’斛律金的诗歌源于生活,朴实自然,瞧这首民歌的最后一句——‘风吹草低见牛羊’,简洁明了地将大草原浪漫的美景,通过七个字,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引发无限的畅想……”</p><p class="ql-block"> 老师正说着,有同学举手提问:“王老师,您读错字了,那是‘见’,您读成'现'了。” </p><p class="ql-block"> “对,那是‘见’字,可在这首民歌里读‘现’,后面我会跟同学们说其中的道理”王老师答。</p><p class="ql-block"> 课上到最后,王老师回答同学的问题:“民歌的前四句,交代了作者写这首民歌时的环境: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说明作者当时是躺在草原上。因为躺着,所处的位置低,因而才能看到‘天似穹庐’这样的景象;又因为躺着视角小,草原里的牲畜才会时隐时现;所以,这篇民歌里的‘风吹草低见牛羊’,要读成‘风吹草低现牛羊’,这样才贴近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见’是一目了然,看得很清楚,而‘现’,是隐隐约约,忽隐忽现,一个‘现’字的读法,不仅加深了诗的意境,也把作者当时身处的环境交代的一清二楚。”</p><p class="ql-block"> 王老师接着表扬提问的同学,说他问的好:“学问学问,学生哪有不问的道理。孔子说,要不耻下问;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我是老师,你们是学生,有不懂、不解的尽可以问,多问老师才高兴呢!”</p><p class="ql-block"> 王老师不喜欢囫囵吞枣,不懂装懂,滥竽充数的学生。他说,父母送你们来学校,是希望你们学有所得,不是让你们来混日子的。要是不想学,可以回去跟家长说清楚,免得学也没学好,玩也没玩好,岂不误了两头。课堂上,但凡见到有同学瞪着两眼,看似在听,却不知在想啥的,他会一边讲课,一边走到那同学的课桌前,轻叩课桌,冒出一段题外话:“有人貌似听之,却两眼无光,呆若木鸡,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开小差的同学猛醒,脸红了,赶紧坐直身子,打起精神听课。</p><p class="ql-block"> 初一的语文课有不少文言文,每上完一课,王老师都会布置背诵课文的作业,有的要求背段落,有的则要求背全篇,这让同学们很头痛。文言文读起来生涩难懂,想背熟则更难,晚上躺在床上,念经一般,一遍遍读,一段段记,非到结结巴巴背下来不敢睡觉。 时至今日,还记得当年老师要求背诵的那些古文:“木兰诗”“卖炭翁”“扁鹊见蔡恒公”“蔺相如”“子曰”“蜀道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鹳雀楼”……</p><p class="ql-block"> 铿锵字句犹在耳边,家国情怀浸润于心,有些段落,至今还能背诵几句,可老师却不在了,再也听不到他的声音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写在又一个教师节到来前夕,怀念我当年的老师们……</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照片余忠海同学提供。图为王老师八十大寿时,二班同学为老师贺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