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话,觅旧书

雨林

<p class="ql-block">  读《姜德明书话》之《灯下恋者》,知姜老在寻找《灯下恋者》的作者李曼霖的一本诗集《高粱叶》,且多年来也未曾觅得。姜老只得遗憾的写到:“第一次知道东北青年诗人李曼霖名字很早了,只知他有一本诗集《高粱叶》,抗战期间牺牲于鸡公山。我一直在旧书店访求这本诗集,至今未果,却意外地访到诗人的另一本诗集《灯下恋者》,1930年4月辽宁亚东印书馆出版。”</p><p class="ql-block"> 于是我就到孔网去找,还真的在一铺名为“好书斋”的店里找到了,全孔网竟仅此一本,标价一万一千八百元。</p><p class="ql-block"> 店家颇熟悉书的价值和作者,在推荐语中介绍到:新文学诗集初版本,东北抗战文学的早期代表作品、流亡青年诗人李曼霖遗著《高粱叶》。1935年初版发行。封面为抗战木刻图。内页有兆民抗战木刻插画。</p><p class="ql-block"> 感谢店家上传了多幅内容连续的图片,虽然售价高得令人望而却步,书的图片文字却令人大饱眼福。</p> <p class="ql-block">  姜老于2023年5月离世,而这本诗集《高粱叶》是2024年6月在孔网出现,这实在是令人遗憾。姜老寻书不至,便设法打听诗人的经历,终于从辽宁社科院文学研究院所的友人彭定安那里得到李曼霖的消息:</p><p class="ql-block"> 李曼霖曾在北平《东北快报》当记者,抗战爆发后去河南鸡公山东北中学教书。当时东北中学原由张学良主办,后来又转为国民党国立中学,遭到学生的反对。国民党接收人员便在学校附近租赁一屋,并挂上了“国立东北中学”的牌子。学生乃起风暴,集合队伍前去砸牌子,李曼霖跟在学生中间,以“彼此都是东北人,应该团结”之类的话劝说学生。斯时,国民党的军队来了,为了镇压学生,误将正在学生中的大个子(李曼霖)当作学生领袖,鸣枪射击其腿,受伤未死。但不久即得破伤风死去。</p><p class="ql-block"> 我从百度中找到关于李曼霖诗作的介绍:学者王雨晴以李曼霖遗作《高粱叶》的再发现为线索,重新梳理了被遗忘的东北义勇军史实。她说,"十四年抗战文学"的提出,重构了抗战文学的格局,东北抗战文学因而浮出地表。隐失的流亡青年诗人李曼霖及其遗作《高粱叶》的再发现,作为东北抗战文学的早期代表作品,体现了救亡精神、战斗的美,既具有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又表现了东北抗战书写的精神指向与启蒙意义。 </p><p class="ql-block"> 孔网《好书斋》的书友上传的图片共计有完整的七章诗作,仔细品读意犹未尽。让我们再一起分享《高粱叶》其中的一段诗句:</p><p class="ql-block">无数人的喉咙呐喊</p><p class="ql-block">无数人眼睛里冒火</p><p class="ql-block">小伙子们肚里</p><p class="ql-block">仿佛吃了炸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决堤的狂流</p><p class="ql-block">夏天的暴风雨</p><p class="ql-block">东村西村……</p><p class="ql-block">义勇军,义勇军……</p><p class="ql-block">退伍的军人</p><p class="ql-block">城里的学生</p><p class="ql-block">抢劫的胡匪,</p><p class="ql-block">还有工人……</p><p class="ql-block">欢迎,欢迎,欢迎</p><p class="ql-block">带来大炮的老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