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走在美丽的武汉大学校园里,我们常常为这里雄浑瑰丽的早期建筑发出由衷的赞叹,对这里秀美清新的自然景色流露出无比的欣喜。琼楼玉宇,画栋雕梁,古树名木,繁花碧草,相映成趣,景色宜人。然而,许多人还不知道。武大校园里还有许多雕塑艺术作品分布在各个校区,为美丽的武大校园增添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在这些雕塑艺术作品中,有20余尊名人塑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所高校的诞生,都有为它的设计、规划、筹建而奔波操劳的先驱者和开拓者;一所高校的发展,都离不开热爱它、与它命运相连、为它的成长倾注心血的一代大师、传承人和接力者。这些名人塑像,就是为永久纪念那些为武汉大学的创建和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先驱者和大师们而创作的。这些名人塑像既是珍贵的艺术品,给人们以高雅愉悦的艺术享受,又是珍贵的纪念册。读懂了这些名人塑像的艺术形象和文化内涵,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武汉大学诞生和发展的历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雕塑是无声的音乐。作品的每一个细节,艺术家的一刀一刻就是一个个跳动的音符,而作品的整体造型、选材和表现手法则构成了音乐的旋律。每当我们欣赏这些名人塑像时,仿佛听到了一曲曲婉转悠扬、优美动听的音乐旋律。有的是朴实深沉的民族音乐,有的则是激昂豪放的交响乐,歌颂他们智慧而高尚的思想灵魂,赞美他们的无私奉献和丰功伟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雕塑是立体的画。三维的立体艺术感比二维的平面艺术感更为丰富。你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可以获得不同的、更为全面的、更为深刻的艺术效果。每当我们欣赏这些名人塑像时,如同欣赏一幅幅色彩斑斓、构图精致的绘画作品,有的是细腻严谨的工笔画,有的则是是磅礴大气的写意画,展现出他们平凡的工作和生活,伟大的成就和贡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习惯于每天清晨在校园里散步,并随手用手机拍下心仪的风景,制作成早安问候图片,发送给微信朋友。光辉的八月,我用所拍摄的校园名人塑像制作成早安问候图片,又将这些早安问候图片(其中有五幅是书法拙作)汇集成美篇,与朋友们共享。</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毛泽东主席塑像。位于医学部拓新大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军事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毛主席曾于1958年9月12日亲临武汉大学,视察了大学生办的工厂,对教育改革作了指示,在行政大楼前的操场上接见了武汉大学、武汉测量制图学院(2000年并入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学院(2000年并入武汉大学)和中南民族学院四所高校的13000余名师生,在武汉大学的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为了纪念这一光辉的日子,武汉大学把毛主席接见师生的操场定名为“9•12”大操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经常看到的武汉大学校徽上的四个毛体字出自毛主席写给陈文新教授的一封信。陈文新(1926—2021),湖南浏阳人,195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1958年赴苏联学习。学成回国后进入北京农业大学工作。其父陈昌与毛泽东、蔡和森同为湖南第一师范学生,于1930年2月与杨开慧之兄杨开明一起牺牲于长沙浏阳门外。1951年,陈文新给毛主席写了两封信,一封是代母亲毛秉琴写的,转达母亲的问候,一封是自己向毛主席汇报学习情况。毛主席于4月29日给陈文新写了回信。信封上毛主席所书“武汉大学”四个字作为校徽使用至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全国高校中,有42所高校校园中立有毛泽东主席塑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书法拙作(篆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人民军队,钢铁长城。保家卫国,虎跃龙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李达塑像。位于文理学部梅园樟树林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李达(1890—1966),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中共一大代表。1952—1966年任武汉大学校长,是武汉大学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长。他任职期间,重视系统的政治理论教育,狠抓师资队伍建设,坚决贯彻执行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开展科学研究,为办好武汉大学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作出出了巨大的贡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李达塑像。位于文理学部早期建筑李达故居院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李达蜡像。位于文理学部早期建筑李达故居书房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王世杰塑像。位于文理学部早期建筑图书馆东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王世杰(1891—1981),字雪艇,湖北崇阳人。民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1929年5月被任命为国立武汉大学首任校长。他曾提出创建新武大的五个条件,即:“巨大的校舍”、“良好的设备”、“经费独立”、“良好教授”和“严整纪律”,为学校的创建和发展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对武汉大学充满深厚的感情,1981年,他在台湾去世前留下遗嘱:在墓碑上只刻写“前国立武汉大学校长王雪艇之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王星拱塑像。位于文理学部早期建筑图书馆西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王星拱(1888—1949),字抚五,安徽怀宁人。中国著名教育家、科学家,爱国民主人士。1928年王星拱与李四光等人一道,负责筹建国立武汉大学,历任武大化学系教授、系主任、理学院院长、副校长等职。1933年5月接替王世杰任国立武汉大学校长。他主张“学校的教育得适应社会的需要”,学校要养成“研究实学”的风纪,要注重基础课的教育,在道德上,学校要为国民树立表率。王星拱任武大校长长达12年,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武大之所以能在艰苦岁月里维持下来并有所发展,和王星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书法拙作(篆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天净沙•珞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青山绿水红霞。茂林幽径繁花。玉宇琼楼碧瓦。校园如画。珞珈名冠天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闻一多塑像。位于文理学部早期建筑文学院东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闻一多(闻家骅,1899—1946),字友三,湖北浠水人。中国近代爱国主义者,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毕业于清华学校。1928年秋就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系主任。国立武汉大学最早的两枚篆体校徽都是闻一多设计的。珞珈山原名落驾山(一说罗家山),经闻一多提议更名为珞珈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李四光塑像。位于文理学部第四教学楼正门对面自强大道北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李四光(1889—1971),字仲拱,湖北黄冈人。地质学家、教育家、音乐家、社会活动家,新中国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1928年任国立武汉大学建筑筹备委员会委员长,与著名农学家叶雅各一道亲赴珞珈山一带考察选址,最终决定在此修建新校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李四光塑像背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当年李四光在此为国立武汉大学选址时,遥望珞珈山,看到的是一片荒芜;如今,在他的面前,一幢幢图书馆、实验室、教学大楼错落有致地遍布校园。校园风景如画,武汉大学如今已是双一流学科、985工程、211工程建设高校。倘若先生在天有灵,一定会万分欣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周鲠生塑像。位于文理学部枫园法学院大楼正门西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周鲠生(1889—1971),湖南长沙人。国际法学家、外交史家、教育家,新中国宪法起草的四位顾问之一。1928年与李四光、王世杰等发起筹建国立武汉大学,历任政治系系主任、教务长。1945年7月—1949年8月任国立武汉大学校长。他主张要有建设一等大学的眼光,要注重基础理论,“增加教学效能”,要“造人”与“出品”相结合,高等学校应成为学术中心,主张“行政学术化”。在他的思想影响下,武汉大学形成了一定的特色,有了较大的发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张之洞塑像。位于文理学部枫园经济与管理学院大楼西北侧船山西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人称“张香帅”。出生贵州兴义府。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1890年,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开始创办新式学堂——湖北自强学堂。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奋斗,第一所近代新式学堂——湖北自强学堂终于在荆楚大地的武昌建立起来。1893年11月29日,张之洞向光绪皇帝上奏《设立自强学堂片》,得到了光绪皇帝的朱批钦准。此后,经历了自强学堂→方言学堂→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国立武昌中山大学→国立武汉大学→武汉大学的演变。追根溯源,自强学堂是武汉大学的前身,因此,11月29日被定为武汉大学的校庆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李国平塑像。位于文理学部早期建筑理学院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李国平(1910—1996),广东顺德人。数学家、教育家、诗人。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他在武汉大学工作超过半个世纪,其间担任过副校长、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数学系系主任、数学研究所所长等职务。60多年的教书生涯,他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数学骨干人才,其中院士5人,博士生导师、教授、研究员等数以百计。曾参与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的研制工作,为发展我国现代国防和现代工业做出了突出贡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韩德培塑像。位于文理学部枫园法学院大楼正门东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韩德培(1911—2009),江苏如皋人。毕业于中央大学法律系、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中共党员,当代法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1946年韩德培应周鲠生的邀请,从美国回国到武汉大学任法律系教授,次年任法律系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过副教务长、法律系系主任、法学院名誉院长、国际法研究所所长、环境法研究所所长等职。他是中国国际法学一代宗师,是中国环境法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法学人才,为国家的法制建设贡献了自己的一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书法拙作(行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武汉大学校庆百卅周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风雨兼程百卅年,黉门旧貌换新颜。自强道路出雄俊,弘毅精神涌智贤。求是良风兴教育,拓新壮志促科研。为圆华夏腾飞梦,继往开来永向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张培刚塑像。位于文理学部枫园经济与管理学院大楼南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张培刚(1913—2011),湖北红安人。经济学家、发展经济学的创始人。1934年毕业于国立武汉大学经济系,1941—1945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研究生部学习,1946年回国担任母校武汉大学经济系教授兼系主任,1948年任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顾问及研究员。1949年再次回到武汉大学任经济系主任。1951年离开武汉大学,调任其他工作岗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董辅礽塑像。位于文理学部枫园经济与管理学院大楼南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董辅礽(1927—2004),浙江宁波人。经济学家。195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53年赴苏联莫斯科国立经济学院留学,1957年回国,在母校武汉大学经济系任教。1959年调往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工作。经济学家韩志国这样评价董辅礽:“一生辛勤耕耘,硕果累累、著作等身,从方法上说就是三句话——甘于坐冷板凳,肯于坐硬板凳和善于坐热板凳。三条板凳后蕴含着三股气——一生正气、一身骨气、一股锐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姚梅镇塑像。位于文理学部枫园法学院大楼南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姚梅镇(1915—1993),湖南益阳人。法学家,中国国际经济法奠基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投资法创始人。1936年入读国立武汉大学法律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43—1946年调往国立商学院、国立贵州大学任教,1946年应周鲠生校长之邀回武汉大学任教直至去世。姚梅镇为恢复武汉大学法律系、筹建国际法研究所做了大量工作。作为国家首批研究生导师,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急需的专业人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夏坚白塑像。位于信息学部图书馆分馆东侧天文台园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夏坚白(1903—1977),江苏常熟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当代测绘事业开拓者。大地测量学家、大地天文学奠基人。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曾留学德国。早年先后在清华大学和同济大学工作。1955—1958年任武汉测量制图学院(后更名为武汉测绘学院、武汉测绘科技大学,2000年并入武汉大学)筹备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他毕生致力于中国测绘教育事业,为组建中国测绘教育机构和发展测绘科学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叶雪安塑像。位于信息学部图书馆分馆东侧天文台园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叶雪安(1905—1966),江苏金山(今上海金山区)人。1929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土木系。1955年参加创建武汉测量制图学院(后更名为武汉测绘学院、武汉测绘科技大学,2000年并入武汉大学),任一级教授、天文大地测量系系主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陈永龄塑像。位于信息学部图书馆分馆东侧天文台园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陈永龄(1910—2004),北京市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天文、大地测量专家、教育家。1955年任武汉测量制图学院(后更名为武汉测绘学院、武汉测绘科技大学,2000年并入武汉大学)筹委会副主任委员。建校后任武汉测量制图学院副院长兼天文大地测量系系主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书法拙作(行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宇净天蓝云旖,风爽林葱人喜。身处珞珈山,恍若神游仙里。仙里,仙里,敢问蓬莱堪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调寄如梦令•今晨珞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金通尹塑像。位于信息学部图书馆分馆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金通尹(1891—1964),又名问洙,号率楼,浙江平湖人。中国著名土木工程学家、教育家,武汉大学测绘学科创始人之一。1955年参加武汉测量制图学院(后更名为武汉测绘学院、武汉测绘科技大学,2000年并入武汉大学)的筹建工作,任副院长、一级教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朱裕璧塑像。位于医学部图书馆分馆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朱裕璧(1903—1986),号楚珍,湖北宜都人。毕业于上海同德医学院,曾留学德国哥廷根大学医学院。1939年在恩施主持筹建湖北第一所专业医科大学——湖北省立医学院(后更名为湖北医学院、湖北医科大学,2000年并入武汉大学),任湖北医学院首任院长。他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医学人才,为促进湖北的医学教育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黄彰任塑像。位于医学部HOPE护理学院大楼南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黄彰任(1916—2012),原名黄彰信,湖南浏阳人。美籍华人,爱国华侨。武汉大学第一届杰出校友。1938年毕业于国立武汉大学土木工程系。1993和1995年先后两次赠送母校武汉大学图书馆2000多册美国出版的新图书。1996年捐资20万美元在母校武汉大学设立奖学基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孔子塑像。位于文理学部梅园四方楼院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世尊为孔圣人、圣圣、至圣先师等。“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墨子塑像。位于文理学部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大楼北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墨子(生卒年月不详),名翟,春秋战国之际宋国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爱因斯坦塑像。位于文理学部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大楼西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出生于德国巴登-符腾堡州乌尔姆市,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犹太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其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对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和现代人类思想的发展都有巨大的影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佩雷菲特塑像。位于文理学部天风证券林牡丹园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阿兰•佩雷菲特(Alain Peyrefitte,1925—1999),法国著名政治家、学者,中国人民的老朋友。1971年,佩雷菲特率研究小组访问中国,其间在武汉大学停留驻足。回国后发表《有关中国状况的调查报告》,此后又陆续发表了一系列有关中国的作品,在西方世界客观地宣传中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书法拙作(行书)。</b></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采桑子•师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园丁汗水浇苗圃,已树千行,再育千行。喜见行行成栋梁。 成灰烛炬长辉耀,寒也留光,暑亦留光。惟愿留光铸皓煌。</b></p> <p class="ql-block">图片均为作者用手机拍摄,欢迎分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