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所向 终得所成

心怡芳菲

<p class="ql-block">亲爱的各位书友,大家晚上好!</p><p class="ql-block"> 携着八月的火热和对九月清凉的期待,我们又一次开启了美好的读书时光。今天是8月29日,是第242期的舒心读书会,也是暑期的最后一个读书日,更是我们读《道德经》的最后一期,感谢大家如约而至。</p><p class="ql-block"> 八月秋风天微凉,硕果累累满枝糖。这夏末初秋的天气,犹如一位热情的舞者,在炎热与微凉之间轻盈跳跃。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天边色彩从淡紫到蓝粉,再到鲜亮的蔚蓝,预示着新一天的开始。微风轻拂过田野,空气中弥漫着湿润的泥土气息。午后,八月的火热又完全展现出来,烈日高悬,将无边的光和热洒向大地。路边的树叶仍在默默地忍受这炙热的考验。傍晚,微风再次起舞,带着微凉,轻抚着疲惫的大地,也为人们带来了一丝舒适和放松。夜晚,热度完全退去,取而代之的是令人心旷神怡的凉爽。星空璀璨,月光如水,为世界增添了几分神秘与浪漫。清新微风,安抚人们进入梦乡。</p><p class="ql-block"> 用心体会这八月的惬意,暑热褪去,凉意渐浓。人们不再躲在空调房里,都打开大门走向了户外。你瞧,公园里、草地上,绿阴间、小溪旁,家庭聚会、朋友野餐、孩童嬉戏成了常见的温馨场景,人们可以尽情的享受这温馨的阳光和难得的舒爽。随着瓜果飘香的收获季节的到来,我们读书会也迎来了收获的一期,我们阅读的韩鹏杰老师的《道德经说什么》一书,也将进行终结。今天晚上我们继续阅读本书最后一章即八十一章和后记的内容,并对全书进行总结。</p><p class="ql-block"> 下面,我们开启今天主题为《心有所向 终得所成》的读书之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第一部分:有书共读</span></p><p class="ql-block">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p><p class="ql-block"> <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原文: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i></p><p class="ql-block"> 译文: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善良的人不巧辩,巧辩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圣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而是尽力照顾别人,他自己也更为充足;他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p><p class="ql-block"> 解析:本章是《道德经》的最后一章,应该是全书的结束语。从文字的形式上本章采用了格言警句的形式,押韵、好听、好记,便于理解,这种形式在前面的章节我们也接触到过,例如:第十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zhǎng)而不宰,是谓玄德)、十五章(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二十章(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都是类似的句式。本章的前三句讲人生的主旨,后两句讲治世的要义。本章的格言,可以作为人类行为的最高准则,例如信实、讷言、专精、利民而不争。本章提出的信与美、善与辩、知与博,这实际上是真假、美丑、善恶的问题。老子试图说明某些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其实质往往并不一致。这之中包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是评判人类行为的道德标准。按照这三条原则,以“信言”、“善行”、“真知”来要求自己,作到真、善、美在自身的和谐。按照老子的思想,就是重归于“朴”,回到没有受到伪诈、智巧、争斗等污染的本性。</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信言不美,美言不信”</b>即:诚实、真实的话,虽然没有华丽、好听、恭维的话让人受用,但是能够表达讲话人内在的真诚和语言的真实;恭维、奉承、花言巧语的话,虽然让人舒服享用,却是隐藏讲话人内在的虚伪和语言的虚假。</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善者不辩,辩者不善”</b>即:行为善良的人不巧辩,喜欢巧辩的人不善良;或有德的执政者不巧辩,巧辩的执政者无德。</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知者不博,博者不知”</b>即:精专于某项专业的人,知识不一定广博;知识广博的人,不一定精通技术性很强的专业。</p><p class="ql-block">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是老子用格言警句的形式告诫人类君主,掌握正确的识人方法:花言巧语的话不可靠,恭维奉承的话不可信,华而不实的人不可用;国家治理用人最重要,为政者的道德品格决定着民风的淳朴和社会的稳定,决定着国家的兴衰成败。</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圣人不积”</b>即:圣人是无私的,他积德而不积累财货,而且圣人对待他人,从来都是无所保留,也不注重世俗的名位和名誉。</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既以为人己愈有”</b>即:倾尽全力地支持、帮助、关爱他人,反而自己更加充足。“既以与人己愈多”。</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既以于人己愈多”</b>即:将自己的全部和所有都给与需要的人,反而自己的精神更加丰富。</p> <p class="ql-block">  如何做到天人合一呢?《道德经》第51章讲:“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天下万物都是由道产生的,万物都要遵循道、贵重德,才能完成万物的生成、发展和成熟的过程。落实到社会行为中,世人要像圣人一样,“不积”、“既以为人”和“既以与人”。特别是国家的为政者要竭尽全力地帮助百姓,将全部拥有奉献百姓;要以“挫其锐、解其纷、和气光、同其尘”(第56章)的玄同境界修养自己,化解与百姓的矛盾,消除与百姓的距离,主动走进百姓心中;要以“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第51章)的玄德提升自己,引领百姓有所作为而不争夺各种利益,保持人类社会的质朴,与天地自然融合。</p><p class="ql-block"> “既以为人”和“既以与人”是圣人的行为,“己愈有”和“己愈多”是圣人的境界,圣人的行为和境界最能够接近天道。在自然崇拜的农耕社会,古人认为,圣人是唯一能够与天沟通的人,圣人的思想、行为和境界最能够代表天道,因此,圣人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人类君主和世人的行为典范。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儒家还把圣人(师)推崇到与天、地、君、亲同等位置,作为中国传统社会共同祭祀的对象,中国历代知识分子都以圣人为榜样,他们像天道一样关爱他人、帮助他人,像天道一样容人、容事、容物,像天道一样不争名、不争权、不争利,让自己的无私之心与天道的无心自然融合。</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天之道,利而不害”</b>即:天道是有所为的;天道的有所为,都是有利于天下万物,而且从不伤害万物。道产生万物,德蓄养万物,万物的生成、成长和发展都不能离开道和德。天道对万物是无私的、自然而然的,没有亲疏、远近、厚薄的区分;天道成就万物、滋养万物,从不占有、支配万物,更不会伤害万物。 </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人之道,为而不争”</b>即:人类社会,人道同天道一样,有所施为而不争夺各种利益。为而不争是老子的重要哲学思想。老子时代,周朝的礼仪遭到破坏,国与国之间,争夺土地、争夺人口、争夺财货,利益争夺成为了国际社会的主要矛盾;贵族之间,争权、争名、争利、争功,利益争夺成为了国家衰亡的根源;社会上各种算计、欺骗、巧诈、巧取等东西开始弥漫,淳朴的社会渐行渐远。因此,老子提出了人道应该像天道一样,为而不争;只有人类为而不争,才能解决利益争夺带来的系列社会问题。</p> <p class="ql-block">  《道德经》前80章,老子用自然中的现象和世人生活中普遍道理,通过阐述、论述、对比、比喻等多种方式,感悟道的特性、特质、原理和规律,体悟天道是什么;用封建统治者多欲、多事、多故的有为政治,通过罗列、述说、幻想等多种方式,指出封建统治者的严刑峻法和高压政治带来的危害,揭露利益争夺是人类社会诸多问题产生的根源。《道德经》第81章,老子以“天之道,利而不害”和“人之道,为而不争”作为五千言的总结,意蕴深长。</p> <p class="ql-block">  总之,这一章老子用圣人“不积”和“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的行为和境界讽谏人类君主,倡导人道要效法天道,认为政者要像圣人一样做到:不积,既以为人,既以与人;并以自己的行为典范引领百姓有所作为,不争夺各种利益,实现人道与天道的融合。</p><p class="ql-block"> 同时,我们在理解这一章的内容的时候,也不能犯绝对化的错误。因为这个世界上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社会现象更是十分复杂的,如果绝对的认定‘信言’都是不美的,‘美言’都是不信的;‘知者’都是不博的,‘博者’都是不知的,这就片面了。不能说世界上真、善、美的事物永远不能统一,而只能互相排斥。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那就不免始于辩证法而终于形而上学。”所以,我们不要从字面上苛求老子,否则就会偏离或曲解老子的原意。比如,人们常说:“忠言逆耳”、“良药苦口”。反问:难道忠言都是逆耳的吗?难道良药都是苦口的吗?所以,理解这章的意思,一定不要去钻牛角尖,也就不会出现绝对化的问题,使得理解出现偏差或片面。</p><p class="ql-block"> 《后记》部分:主要介绍了本书作者韩鹏杰老师与道德经的一些渊源,本书成书的过程,本书“以经解经”、首尾呼应、重复强调和正反说明的写法特点,本书针对“士、王、圣”三种人的目标定位,以及对本书成书有帮助的人的感谢。《后记》由韩鹏杰老师自己所做,内容简单、诚恳,是整本书结构的一部分,不可或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第二部分《道德经》总结</span></p><p class="ql-block"> 这本道德经我们读完了,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用了足足10个半月时间(2023年10月13日开始阅读),来共读道德经这本书,那么,《道德经》到底是怎样一本书,它其中蕴含着怎样的大智慧,我们究竟能从中学到些什么。我觉得带着这些方面的问题去总结全书,会比较好理解。</p> <p class="ql-block"><b>  </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第一 《道德经》是怎样一本书</b></p><p class="ql-block"> 《道德经》是一部深刻探讨自然法则与人生哲学的经典著作。可以从以下几个点来认识它:</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57, 181, 74);">1.《道德经》的起源和作者</b>:《道德经》是由古代中国哲学家老子所著,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是周朝的守藏室之史。他的生平颇具传奇色彩,据传《道德经》是由他骑青牛西出函谷关时,应关令尹喜之请求而撰写的。此书也被称为《老子》或《五千言》,成为道家哲学的基石。</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57, 181, 74);">2.《道德经》的内容精要</b>:《道德经》全书共81章,以37章为界,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每章篇幅不长,但意蕴深远。《道经》主要阐述宇宙本源与运行之道,即将“道”视为万物生发的根本原理;《德经》则更侧重于人的道德修养与社会治理之道,强调以柔克刚、无为而治等理念。</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57, 181, 74);">3.《道德经》的思想精髓</b>:《道德经》提出了“道法自然”的核心思想,认为“道”是形而上的本原,是宇宙间最究极的存在。老子通过“道”这一概念,表达了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宏观法则的认知。在伦理学上,老子主张人们应当减少私欲,回归朴素与自然状态,这是实现个人和谐与社会和平的途径。</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57, 181, 74);">4.《道德经》的实际应用</b>:《道德经》对于治国理政有独到的见解,认为最好的治理是让人民感觉不到干预的“无为而治”。这种治国哲学影响了后世许多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被运用到日常管理和领导智慧中。在个人修养方面,《道德经》提倡谦逊、淡泊、静默等美德,倡导人们追求内心的平和与智慧。</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57, 181, 74);">5.《道德经》的文化影响</b>:《道德经》不仅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而且对后世的文化、艺术、宗教和哲学等诸多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与儒家的《易经》并称,一刚一柔,形成中国古代哲学的两大支柱。同时,《道德经》的观点也与佛教禅宗的一些理念相契合,共同丰富了中国的哲学和宗教体系。</p><p class="ql-block"> 总的来说,《道德经》以其独特的哲学思想和丰富的精神内涵影响着古今中外的读者。它不仅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料,也是探寻生命智慧与实践生活哲学的宝典。</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第二 道德经中蕴藏的大智慧</b></p><p class="ql-block"> 《道德经》中的大智慧主要体现为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洞察,以及提供的一系列生活和治国哲学原则。这些观点不仅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具有革命性,而且在现代社会依旧具有指导意义。</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57, 181, 74);">1.无为而治</b>:《道德经》强调“无为而治”,主张在政治上少干预,顺应自然规律。这种思想提示治理者应当减少不必要的干预,让事物按照其自然规律发展。也适用于企业管理和个人生活,通过放权和放下让下属或个人自主行动,以便取得更好的效果。</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57, 181, 74);">2.上善若水</b>:老子用水喻道,指出“上善若水”,即最高的善如同水一样,滋润万物而不争。这表示人们应该低调、谦卑、内心充满善意地生活。同时,水虽然柔和,但却能滴水穿石,这启示人们在处世中柔韧和恒心往往比强攻更有效。</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57, 181, 74);">3.自知之明</b>:《道德经》指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要对自己有正确的评估,优点和缺点都要明了于心,加上不断地反省和学习,让自己的认知水平和道德修养得到提升,才能更好的做出合理的人生规划并良性发展。</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57, 181, 74);">4.对立统一</b>:老子提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说明世间万物都是对立统一的。理解这一点有助于人们更加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避免偏执。美与丑、善与恶、成功与失败都是相对的概念,只有对比才能更明确自己的选择。</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57, 181, 74);">5.福祸相依</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说明命运无常,看似糟糕的事情可能带来好运,而好事也可能隐藏着危机。提醒人们在遭遇困境时保持乐观,在顺境中时要保持警惕。面对生活中的变化,保持平和的心态,这样无论福祸都能泰然处之。</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57, 181, 74);">6.未雨绸缪</b>:《道德经》提倡“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即应在事情尚未发生时便做好准备。这是一种明智的前瞻性策略。无论是运用到个人的比如健康管理,还是社会危机的预防,提前采取措施总是更为理智和有效。</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57, 181, 74);">7.不争之争</b>:“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是一种更高境界生存策略。在这种策略指导下,人们不与他人争夺短期利益,而是专注于长远目标。用于人际关系,不争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57, 181, 74);">8.顺其自然</b>:“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老子的核心思想之一。指导人们应顺应自然规律,不做违背自然的事。在生活中,顺其自然意味着要接受并适应自然和社会的规律,而不是盲目追求人为的改变。</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57, 181, 74);">9.知足常乐</b>:“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知足能够使人心态平和,避免无谓的贪婪和争斗。知足并不意味着满足现状而不思进取,而是在追求进步的同时保持一颗知足的心,享受生活的美好。</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57, 181, 74);">10.以德报怨</b>:老子提倡“以德报怨”,用善意回应恶意。这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德报怨不仅能化解个人间的恩怨,还能促进社会整体的和睦相处。</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57, 181, 74);">11.反者道之动</b><span style="color:rgb(1, 1, 1);">:是老子</span>《道德经》中重要的哲学观点,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即事物总是向着相反的方向运动和转化。这一观点对哲学的发展、后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有着深远的影响。个人认为反者道之动是一切事物产生、发展、运行的动力源泉,前面总结的10个大智慧都遵循反者道之动的规律,是它作用下的在外在表现形式。</p><p class="ql-block"> 《道德经》作为古代中国智慧的结晶,其内容虽精简却意味深长,是古今通用的普世智慧。读《道德经》,不仅增长知识,更能培养内心的平和与智慧,提升生活的质量。</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第三 阅读《道德经》后需明白的处世之道</b></p><p class="ql-block"> 通过细读《道德经》,应深刻体会到“<b style="color:rgb(57, 181, 74);">无为而治</b>”这一核心理念的博大精深。老子提倡顺应自然,不做作,不强制,让万物按照其自身的规律成长和发展。这一点让我联想到当下社会人们的浮躁与争斗,不禁思考是否我们过于追求物质与成就,忽略了内心的平静与自然的法则。 学习《道德经》,我们开始尝试放下那颗执着于控制的心,学会放手,让生活和工作中的事物顺其自然地发展,你会惊奇地发现,这样的方式往往能带来更和谐、更有效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道德经》中“<b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上善若水</b>”的教诲同样给予我深刻的影响。老子将水的品性比喻为最高的善,它润万物而不争,这一点让我领悟到,真正的智慧与善良并不在于外在的强硬与争斗,而在于内在的柔软与包容。将这一理念应用到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努力成为一个更能理解他人、更能接受不同观点的人,这种转变不仅让人际关系更加和谐,也让内心更加安宁。</p><p class="ql-block"> 阅读《道德经》让我们明白<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处下不争</b>和<b style="color:rgb(57, 181, 74);">物极必反</b>的道理。 “处下不争”教导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和冲突时要谦让和宽容,采取更加圆融和灵活的方式处理。这种低调而智慧的处事方式,有助于减少矛盾,增进和谐。“物极必反”的观念,提醒人们在顺境时要有忧患意识,在逆境时要看到希望。这种辩证思维有助于人们更理性地面对人生的起伏<span style="color:rgb(1, 1, 1);">。</span><b style="color:rgb(57, 181, 74);">福祸相依</b>和<b style="color:rgb(57, 181, 74);">知足常乐</b>,也是阅读《道德经》后,我们必须懂得的道理和具备的品质。老子提出“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表明福与祸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遭遇困境时,可能潜藏着转机;而在顺境中,也可能埋下危机。理解这一道理,有助于人们在不同境遇中保持平和的心态,从容应对各种变化。</p><p class="ql-block"> 《道德经》强调“<b style="color:rgb(57, 181, 74);">知足不辱,知止不殆</b>”。意味着满足于现状,懂得适可而止,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危险。少欲知足是幸福的基础,追求过多则容易导致身心疲惫。这也就是简单的幸福的道理。<span style="color:rgb(1, 1, 1);">“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教会我们辩证的看问题。物极必反,</span><b style="color:rgb(57, 181, 74);">盛极必衰</b>,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世界,让我们从整体和长远的角度出发,不局限于眼前的得失,而是要关注事物的发展变化。同时,强调“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要懂得<b style="color:rgb(57, 181, 74);">未雨绸缪</b>,提前预防,在问题出现之前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增加工作、事业成功的几率。</p><p class="ql-block"> 通过反复品读《道德经》,逐字逐句去品味和感受老子哲学中蕴含的深邃哲理与人生智慧,感觉他就是一部奇书。它不仅仅可以帮助统治者、领导人治国理政,更能指导每个人更好的生活、工作和处世。在快节奏、高压力的当下,心怀《道德经》的智慧,我们就可以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与困境,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与满足。</p><p class="ql-block"> 阅读《道德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思想的升华。老子思想深邃博大,给心灵带来强烈震撼。那些思想看似简单实则深刻,必然成为我们生活的向导,会为我们解决问题、应对困难提供无限智慧。</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第四 领略道德经中成语的光芒</b></p><p class="ql-block"> 作为传世经典,《道德经》不仅在思想、文化上有着深远的影响,还创造许多蕴含丰富哲理流传至今的成语。</p><p class="ql-block"> 例如,“<b style="color:rgb(57, 181, 74);">慎终如始</b>”提醒我们,始终要保持谨慎的态度,从一而终,才能避免失败。告诫我们,无论任何事情,都应当坚持始终,保持初心,不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初衷。</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和光同尘</b>”是一种高级的处世哲学,告诉人们不要过分张扬,要适度隐藏锋芒,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远离纷争,达到内心的安宁。</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57, 181, 74);">知雄守雌</b>”体现了一种内敛的美德,即在自己拥有优势时,仍然保持谦逊的态度,不与他人争斗,这是一种超越自我,追求内心平和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再比如“<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多藏厚亡</b>”,指积聚很多财物而不能周济别人,引起众人的怨恨,最后会损失更大。警示人们,过度贪婪和积累财富最终会导致更大的损失。《道德经》中的成语不胜枚举,这里不再一一罗列。它们简洁明了却深含人生智慧,对于指导人们的生活、工作以及修身养性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结语</b></p><p class="ql-block"> 阅读《道德经》的过程,我也在不断对照过去,反思自己。感觉老子的思想就如同一股清流,让我找到一片宁静,让我在这个高速运转、充满压力的世界中,放下执着,顺应自然,顺应我心,此刻我的心也是无比平静和幸福。</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心有所向,终得所成</b>。我相信,《道德经》这部著作也必将给予每一位寻求心灵成长和智慧的人以方向和动力,引领大家迈向更加美好更加充实的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