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心理体验,你值得拥有——《心流》有感

水丰

<p class="ql-block">  问个问题:做什么事能让你感受到快乐?这个答案一定是五花八门。这就对了。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对这个世界的各类事物的关注和兴趣点必然不一样,自然获取快乐的渠道也不一样。那为什么有些人对什么事都兴致勃勃,而有些人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呢?这也是让人费解的一个现象。</p><p class="ql-block"> 这些现象在看完《心流》这本书后能获得一定的答案。</p><p class="ql-block"> 我一直对心理学的书感兴趣,但因为凡是学科类的书籍势必会枯燥,许多书并没有完整阅读就会由于晦涩难懂而束之高阁。《心流》这本书则不同,我至少翻看了两遍,对其中的大部分观点非常认同,且部分观点感同身受。</p><p class="ql-block"> 这本书写出了人获得快乐的本质源头,以及如何去进一步获得快乐,从而达到内心深处的最优体验感。这实在是我们所追求的最佳心理状态,非常值得拥有的一种感觉。这也是无论哪个阶层的人群都可以因地制宜的获得的一种体验,无需刻意创造条件。事实上,以自身经历来感悟,确实如此。</p> <p class="ql-block">  读本书之前,先认认真真读了前序,共有6篇,可见这部著作对人的影响力。在这里,首次读到了“精神熵(心熵)”这个名词,了解到一个人可以自审内心,感知你的念头,可以相互支持,相互关联,步调一致往同一方向前进,这时你能达到心流中混乱程度最低(心熵最低),秩序最高的心理状态。</p><p class="ql-block"> 以前说“心乱如麻”,看了这个我理解大概就是这里所说的精神熵值很高,无法控制你的心理状态,保持一个平静的状态吧!</p> <p class="ql-block">  花了一定的时间讲了读者给这本书作的序,也吊足了我的胃口,现在正式开始看这本书。</p><p class="ql-block"> 书中提出了一个人人都想知道的问题:人何时最幸福?书中说到:当今有这么多科学发明任我们灵活运用,但仍然有许多人觉得生命是种浪费,漫长的人生岁月不仅幸福难求,还时时处于焦虑和倦怠之中。作者投入了25年时间研究“人何时最幸福”这个久未有人触及的心灵现象。</p><p class="ql-block"> 他认为,幸福不受外在事物的操纵,而是取决于我们对外界事物的阐释。实际上,幸福要靠个人的修持,事先充分准备,刻意培养与维护。只有学会掌控心灵的人,才能决定自己的生活品质,具备了这种能力,也就相当于接近幸福的境界了。</p><p class="ql-block"> 怎么理解这段话呢?就是,只有在不计较好坏、全身心投入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时,才会觉得幸福,直接去找幸福反而不会奏效。这点不知大家是不是有同感?我在这若干年的生活中深切的体会到这个状态。</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常常会去比较。谁谁谁现在在哪里哪里创业,发了大财,谁谁谁又走了狗屎运,高升了,谁谁谁家的孩子如何如何优秀,每天我们都能听到这样的对比在耳边响起。于是,就对着身边的娃,身边的老公,甚至对着自己一通乱吼,你看看你?感觉自己的不幸福似乎和不拥有这些完全关联。可事实上呢,你懂的,别人的苦恼你又怎能知道呢?让你过这种日子,你又能体会到幸福吗?所谓的幸福究竟是什么?难道只有以上几类情况的人幸福吗?有以上几类情况的人就一定幸福吗?从本书中的得出的答案是:不一定。而且大多数情况不幸福。</p><p class="ql-block"> 那么,幸福究竟在哪里?你能拥有吗?即使现在没有又如何才能获得呢?我也很想知道这些答案。</p> <p class="ql-block">  人很难不被外界支配,这是我最深的体会。这就是为什么幸福很难获得的原因。但当有些时候,我们会觉得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行动,主宰自己的命运,而不是被莫名其妙的力量牵着鼻子走。在这种难得的时刻,我们会感到无比欣喜——一种渴望已久的宝贵体验,一种幸福感就会油然而生。这是本书的观点,对此,我严重认同。</p><p class="ql-block"> 举个和我自己相关的最现实的例子,比如撸铁,我是下了非常大的决心,要去健身房锻炼。当周末一大早六七点,别人都还在呼呼大睡时,我已经站在器械面前时,其实此刻的内心也还是想逃的,但克服了内心的挣扎,一步步做完了动作,去冲澡时,看到胳膊上逐渐紧实的肉时,我的内心升起了莫名的爽,早起和肌肉的酸痛被抛在了脑后。</p><p class="ql-block"> 通过本书,我明白了这就是最优体验,我克服了睡懒觉的惰性,克服了不能负重的恐惧,为了喜欢的身材,向自己并不曾到达的身体潜能发起挑战,并且成功的经历了一个过程。这种过程的体验在别人看来也许没什么,而在我,完成后是很爽的。相信许多锻炼的朋友一定和我有类似的体验。这就是他们所说的“健身会上瘾”的原因,因为你渴望继续找到能给你的心里带来满足感的体验,同时这过程中,你为了保持体态,也会对饮食也加以控制,让自己看上去状态更好,甚至为了越来越好的状态,做更多的相应改善。在别人而言,这样的自律非常痛苦,而在你而言,是一种快乐。</p> <p class="ql-block">  本书中提到:一般人总把所有心力放在新目标上,不能享受现在,也因此与知足的快乐绝缘。但也有些人尽管物质条件不够优越,但仍然能改善生活品质,不但知足常乐,也常能使周遭的人生活得更快乐。这种人充满活力,愿意接纳各式各样的经历,活到老学到老,而且对别人及周遭的环境有强烈的责任感。不论多么烦琐艰难的工作,他们都能甘之如饴,他们从不厌倦,能轻易克服任何困难。他们最大的长处就是,对自己的生活掌控自如。</p><p class="ql-block"> 对标这些特征,我不禁偷笑,这说的不就是我吗?我确实喜欢各种学习,对一些未经历过的事情充满了好奇心。没看本书之前,并没有这样的感觉,现在才知道,保持学习力是一种很重要的快乐基础。虽然自己也还是一个喜欢比较来比较去,唠叨来唠叨去的俗人,但至少从特征上讲,我具备了能够快乐的先天条件,至于是不是真正能找到快乐或者幸福感,还得看后期自己怎么做了。</p><p class="ql-block"> 生活的品质取决于控制意识的能力。这句话怎么理解?我认为就是我们认为生活幸福,它就是幸福的。这句话也不是只停留在嘴上,而是要践行在实际中。再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许多的母亲,在别人面前都会说,我的孩子我只求她健康快乐成长就好了。但回到家里,看到孩子不及格的卷子以及玩了一天游戏的孩子,你能忍住不发怒火,还开心的说,你快乐就行了吗?我相信十个妈妈九个做不到,你的不快乐也同时由外界的影响产生了。但我也见到有妈妈能控制住内心的情绪,和孩子和和气气的沟通接下来的事情。这个妈妈值得竖大拇指,她的控制意识的能力可以影响到孩子,使孩子逐渐控制住自己的意识,放下游戏,投入到更有意思的学习中。</p><p class="ql-block"> 所以,这里的前提是你先做到一些事,再影响到周边,这样,周边的人与环境受到你的改变而改变,你快乐周边就快乐。很早之前的一个笑话,一个小朋友举牌子:我妈快乐,所以我快乐。看似搞笑,实际上讲的就是同样的一个道理。而我们多半是先用自己的不痛快惹怒周边,再用周边的理由让自己不快乐加码。这前后相反的两种做法在收获快乐和痛苦的放大倍数是一样的。至于收获的究竟是啥,完全取决于你在看到不符合预期的外界结果时你控制意识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  我们说,从小到大,我们都在学习各类知识,有多少人学习控制意识的能力?有多少父母会认为教会孩子各种控制意识的能力要比学习书本更重要呢?虽然控制意识这件事,确实很难教,大多数人都是在一生的成长过程中,通过经历事件的不断领悟中获得,有部分人终其一生都未能领悟。但我认为,如果作为家长知晓这些,这样的品质类的锻炼就应该越早培养孩子越好。让孩子准确的知道什么样的状态她是快乐的,就像我们不能用分数论英雄,而是全面的看待孩子的各方面品质。让她获得更多的最优体验,并知道如何才能获得最优体验。如果每一个家长能教会孩子这些,就不会有那么多自杀,抑郁的孩子存在了。</p> <p class="ql-block">  本书中提到一个词:内在失序。是指资讯跟既定的意图发生冲突,或使我们分心,无法为实现意图而努力——是对意识极为不利的影响力。我们曾经为这种状况取了各式各样的名称,如痛苦、恐惧、愤怒、焦虑、妒忌等。所有失序的现象都强迫注意力转移到错误的方向,不再发挥预期的功能,精神能量也窒息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经历一些情绪的低落期,可能是因为同事的一个嘲笑,也许是家人的一个遗漏的承诺等等。尤其是在自身压力非常大的情况下,更容易出现这样的低落,就导致以上的痛苦,恐惧,愤怒,焦虑,妒忌等情绪的产生。及时排解就不会造成大问题,但如果日经月累的不爽,则可以把一个人的身心完全的击垮,最后,周边可能一句不经意的话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颗稻草。这样的案例在生活中实在是太多了,举不胜举。</p><p class="ql-block"> 那么,反之,这样的“内在失序”的反面就是“最优体验”,当发现收到的资讯与目标亲和,精神能量就会源源不断,没有担心的必要,也无须猜疑自己的能力。我们不再怀疑自己,只因为我们得到了明确的鼓励:“你做的很好!”积极的反馈强化了自我,使我们能投入更多的注意力,照顾内心和外在环境的平衡。</p><p class="ql-block"> 这种鼓励可以来自外在,也可以来自内在。但同样的局面,在最优体验的意识控制下,艰难的困境可能反而成了自己的挑战,努力去克服困境成为了形成心流的条件,来牵引我们一步步迈向成功。它的前提就是在局势面前,冷静的分析,肯定并鼓励自己前行,而不是被眼前的困难吓住,被吓住的那就将走向前面一个状态“内在失序”。这里,又将是意识控制的一次考验。</p><p class="ql-block"> 这在社会上太多的例子了,有些人在车祸被截肢后,颓废自杀,而有些人却乐观面对,最终和正常人一样行走工作。同样的资讯或者处境,不同的结局,取决的是人们意识控制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  书中提到了“享乐和乐趣”的区别,说到享乐转瞬即逝,而乐趣回味无穷。其区别是:享乐是建立在自身不参与过程的情况下的快乐,比如,看电视,看比赛等。乐趣是身处其中的快乐,比如:自己打比赛等。对此,书中说,享乐无需耗费精神能量,但乐趣必须运用高度的注意力。换言之,享乐可以不花力气,只要大脑特定中枢受到电击或药物的刺激,就能产生享乐的快感。而打球,看书,谈话,若不是全神贯注,就会觉得索然无味,毫无乐趣可言。也正因为如此,享乐的片刻转瞬即逝,不能带动自我成长。复杂性却要求把精神能量投入到具有挑战性的新目标。</p><p class="ql-block"> 可见,乐趣是一个长期快乐的过程,但它必然是更多努力的付出。拿弹钢琴这件事来说,原以为比较简单,但真正进入,才发现有太多的技巧,除了技巧,还需要领悟,以及情感的加持。喜欢弹的人,让她弹上几个小时都不嫌累,而不喜欢的,则是一种负累。有乐趣在钢琴上,弹琴就会形成一种最优体验,再努力的付出也悠然自得,否则弹琴就是一种痛苦。我们应该找到自己觉得能够悠然自得的爱好,加以雕琢,让自己愈来愈享受身处其中的乐趣。这样的爱好越多,你的心流体验感就越强,快乐程度就越高。保持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涉猎心,是取得乐趣的第一步。不要总是对任何事都没精打采,也不要对所有事都没自信,还是需要多多的尝试挑战,没准进入后你会成为其中的高手。这是我的体会,人生贵在经历。</p> <p class="ql-block">  这本书里,说到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心流影响,提到有助于产生最优体验的家庭环境具有五个特点:第一是“清晰”,青少年知道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在家人互动关系中,目标与回馈都毫不含糊。第二个是“重视”,孩子觉得父母对他们目前所做的事,他们具体的感受与体验都有浓厚的兴趣,而不是一味把望他们将来念一所好大学,或找一份高薪的工作。第三是“选择”,包括不听父母的话——只是他们得准备好自己承担后果。第四是“投入”,亦即让孩子有足够的信心,放开自卫的护盾和自我意识,全心全意去做他感兴趣的事。第五是“挑战”,也就是由父母为孩子安排复杂渐进的行动机会。</p><p class="ql-block"> 真心希望有孩子的家长们都能看到这一段文字。我们一直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怪圈里打转,却没有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去关心去爱护,以上的五点确实是一个能具有完整人格的人在成长过程中真正需要的。而我们很多中国家庭的教育方式却恰恰忽视了这些,一味的以结果来衡量孩子的全部。让他们在步入社会的反复碰壁中补齐这些特质,但有些孩子就在这些挫折中变得脆弱,自卑和偏激。我庆幸无意中我踏中了这里的几项,至少目前孩子能够从一些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乐趣,能聚焦到一些目标上去,并努力的去达成。在孩子越长越大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些特点对于她的将来幸福感体验的获取实在是太重要了!</p> <p class="ql-block">  书中还讲到了感官之乐,思维之乐,工作之乐,人际之乐,以及如何在挫折中自得其乐。每个章节都是一个全新的启迪,使人感受到,只要用心投入,最优体验(即幸福感)就能达成。这无疑给当今这个焦虑的社会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至于能不能吹进你的心,能不能吹掉你心中的雾霾,那要看你的认同程度和改善程度。这里每个章节都细致的教会你如何控制自己的意识去让自己用某种工具或方法获得快乐,非常值得阅读。内容太精彩,我无法一一赘述。</p> <p class="ql-block">  最后,书里提到了生命的意义。讲到不同的人在经历同样的遭遇做出的不同举动,从而得出的不同结果,用充满禅意的事例告诉大家,生命的多元化,生命的精彩,以及对痛苦应该乐观应对。这样的结尾升华了本书心流体验的意义,为最佳体验的深刻感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p><p class="ql-block"> 合上书本,我的心久久不能平息。人生苦短,要如何走过?是每个人都在寻觅的答案。<span style="font-size:18px;">无论在哪行哪业,无论富贵卑贱,都</span>一定要让自己快乐,我想这是最终答案。</p><p class="ql-block"> 向朋友借了这本书,看过了第一遍,毫不犹豫的买下了一本。这是一本值得经常翻看的好书,强力推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