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父子仨"回家"留影</p> <p class="ql-block"> 这幢高楼就是在我们原住过的旧楼原址上盖起来的,它比城市高楼差哪儿了?</p> <p class="ql-block"> 父子仨"回家"不识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出于怀旧的感情,昨天中午,我和两个儿子专程驱车回到老单位、原煤炭部第47工程处(后改称湖南煤矿基建二处)湖南新化基地,探访我们曾经住过多年的家。</p><p class="ql-block"> 我是1987年调离老单位的,当年我们住在基地33栋。那会儿,基地住宅楼是青一色的简易红砖楼,高3层。室内不通自来水,无厕所,无客厅,户面积大的40多平米,小的30平米,房屋除了留有厨房外,一分为二,人口无论多少就那么两间房。有人形容这是鸟笼似住宅。尽管如此,经历过苦难的煤矿基建工人,依然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我的两个儿子跟着我们在这种环境下成长。我们调离几十年了,但始终关注着老单位的变化。我们这次"回家"面对基地的变化全都傻了眼,可谓"回家"不识家。基地面貌焕然一新,低矮破收旧落后的红砖屋全都变成了设计先进、装修漂亮、带电梯的现代化高层住宅楼。父子3人经过认真观查和甄别,才找到我们原来居住的33栋旧楼地址。这里已被一幢高耸入云的27层豪华楼房所替代。我们在大楼前忙不迭地拍照留影,并不断发出啧啧的感叹声。</p><p class="ql-block"> 其实盖在我们家旧楼原址上的这幢27层高楼早在三年前就盖好了。当时我曾回到过这里。那次回去,没费劲,很快发现了"我们的家",可仅隔3年,这次回来反倒不识"家了",这是何故?我们分析了一下原因,是因为老单位发生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所有旧屋烂棚全都拆掉重建了。因为找不到印象中的参照物,看到新建起的幢幢高楼让我们目眩,完全分不清哪儿是哪儿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是昨天中午一点钟到达老单位的,这里旧貌換新颜,好似进入了一座崭新陌生的别样城市。这里地处新化城郊最高处,视野广阔,空气清新。我们举目四望,发现高楼林立,错落有致,大街小巷向四面展开,与蓝天白云融为一幅幅美丽动人的图画,完全不像一个“没落倒闭"的煤炭特困企业。</p><p class="ql-block"> 老单位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巨大变化,全都得益于国家对煤炭企业的“棚改"政策。所谓“棚改",就是国家投资对煤炭困难企业老旧住房进行改造和重建。老单位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充分利用国家惠民政策,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全面广泛有力地展开“棚改",不留死角。由于政策把握精准,行动快捷,所有的"烂棚旧屋"都从老单位基地上彻底消灭,矿工及家属住上了不是城市却胜过城市的新居,让人欣喜不已。</p><p class="ql-block"> 1987年,我因工作需要调离这里时,老同事和左右邻舍都十分羡慕,说我进城市去享受了。其实不然,我如今居住的条件和环境远不如老单位矿工家属住的宽敞舒适。我直话直说,老单位的朋友好似住进了城市“富人区",我却还住在让人不屑一顾的"贫民窟"。我跑过省内外不少困难煤炭企业,我发现唯有我们老单位"棚改"最得力,成绩最显著。细观老单位基地,除了绿化尚有欠缺之外,单就房屋建设,与城市小区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你不服都不行,不然你去现场看看。</p> <p class="ql-block"> 老单位幢幢新楼直插云霄让人感叹</p> <p class="ql-block"> 我们父子仨对老单位的变化赞不绝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