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生动的戏曲艺术宝库-昆山戏曲百戏博物馆

李朗诗

<p class="ql-block">昆山戏曲百戏博物馆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巴城镇并蒂莲路10号,在昆山戏曲百戏博物馆里主要介绍了“昆曲”。昆曲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 被誉为“百戏之祖”。 它起源于元末明初的江苏昆山, 原名“昆山腔”,后简称为“昆腔”。 昆曲以其曲词典雅、行腔婉转、 表演细腻著称,融合了唱念做打、 舞蹈及武术等多种艺术形式, 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昆曲的发展历程充满了起伏, 从元代的雏形到明代的鼎盛, 再到清代的衰落,以及近现代的复兴, 它见证了中国戏曲的发展与变迁。</p> <p class="ql-block">中国戏曲文化历史悠久,与古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中国戏曲艺术博采众长,滥觞于石器时代的人类歌舞活动,历经汉代百戏,唐代歌舞、参军戏,宋金杂剧和南戏的积淀孕育,糅合各类歌舞技艺,终于在元代形成“以歌舞演故事” 独具中国特色的戏剧艺术体系,及至明清更是词山曲海,蔚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戏曲作为传统民族艺术,自古以来在平民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申扮演看十分重要的角色,娱神乐众之余,明道立教,辅民化俗,极富“高台教化”之功。千百年来,从酬神寿诞到节庆风俗,上自宫廷,下至民间,戏曲演出始终广为传播,薪火传承,彰显出顽强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中国戏曲艺术,从文学、音乐、表演到舞台美术,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和独特的美学思想。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珍贵遗产,更是中国当代文化建设的必要元素。</p> <p class="ql-block">在远古时代,中国戏曲的原始面貌便在原始歌舞、民间祭祀中孕育。从春秋战国至宋,先后出现的优戏、百戏、参军戏、杂剧等表演形式,为戏曲的形成提供了艺术基础和社会条件。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变革,中国戏曲经历了漫长而多彩的孕育期。</p> <p class="ql-block">戏曲的起源有诸多说法,王国维认为戏曲起源于古巫、古优,他在《宋元戏曲考》中指出:“古代之巫,实以歌舞为职,以乐神人者也。”他还认为“古之俳优,但以歌舞及戏谑为事。自汉以后,则间演故事;而合歌舞以演一事者,实始于北齐。顾其事至简,与其谓之戏,不若谓之舞之为当也。然后世戏剧之源,实自此始。”</p> <p class="ql-block">百戏是汉代封建经济和文化繁荣条件下而形成的综合性表演艺术,其中包含了歌舞装扮、说唱杂剧等技艺,为中国戏曲的孕育提供了丰厚的营养。</p> <p class="ql-block">这是踏摇娘俑-1960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336号唐墓出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俑舞者及乐手</p> <p class="ql-block">宋金时期的杂剧、院本与诸宫调:历史的步伐迈入宋金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世俗层面的市民在城市繁荣的进程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在此背景下出现的宋金杂剧由各种滑稽表演和歌舞杂戏组成,在发达的城市里出现了专门的演出场所——勾栏瓦舍,表演程序和角色行当相对固定,多以戏谑、滑稽、讽刺为特色。宋金杂剧作从初级戏剧向成熟戏剧过渡的典型样式,逐渐开启了戏曲的崭新局面。</p> <p class="ql-block">宋元时期,戏曲形成完整的形态。南戏和北杂剧分居南北,曲调风格各有所长,各得其趣。至明朝中叶,二者逐渐交汇合流,余姚、海盐、弋阳、昆山四大南戏声腔兴起。随后昆山腔因改良有方而成为一枝独秀,雄霸戏曲舞台两个世纪之久。戏曲在这一时期成为了影响广远、深入人心、为社会各阶层所喜爱的舞台艺术形式。</p> <p class="ql-block">南戏:根据现在所能见到的资料,南戏大约在南宋光宗朝兴起于浙江永嘉;也有人以为南戏早在北宋徽宗宣和年间就已出现,到南宋方开始盛行。与北曲杂剧相对,人们称之为南戏。《永乐大典》中收录的《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是早期南戏的代表。《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取其首字号称“荆刘拜杀”,可视为南戏的代表剧目。元末明初南戏剧作家高明以早期南戏《赵贞女蔡二郎》为基础改编创作了表现义夫节妇故事的《琵琶记》,使南戏的艺术水准达到更高层次。元末明初,南戏继续向前发展,一方面从北杂剧中汲取宝贵的艺术经验,一方面又吸引部分知识精英加盟,由此开启了传奇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这是明人绘《南都繁会图》局部(中戏台的前台为平顶布棚,后台为尖顶席棚,台面为木板铺搭,下设桩柱。台上3人表演,两侧8人演奏笛、笙、琵琶、云锣、小锣、扁鼓、钹等乐器。演出剧目为《天官赐福》。)</p> <p class="ql-block">《琵琶记•赵五娘剪发卖发》</p> <p class="ql-block">这是西厢记传奇-上海大成书局石印本</p> <p class="ql-block">元杂剧:元代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黄金时期,而元杂剧便代表了这个时期戏曲发展的高峰。元杂剧唱念做打俱全、以曲为主的表演形式,奠定了中国戏曲的基本艺术形式。文人的广泛参与,使戏曲不仅是一种在勾栏、广场、厅堂上欣赏的表演艺术,而且成为可以在书案上阅读、品味的文学经典。在元杂剧作家笔下,优秀作品层出不穷,经久不衰,为后世剧坛所广泛借鉴和传演,是中国古典艺术的宝藏。</p> <p class="ql-block">群芳争艳:明末至清中叶,在民间产生的梆子戏、皮黄戏、秧歌道情戏、花鼓采茶戏等戏曲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花雅之争”的结果是花部地方戏占据了城乡戏曲舞台。地方戏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戏曲的表演艺术,塑造了新的舞台形象,使我国的戏曲文化得到了空前的普及。辛亥革命前后和五四运动中,中国戏剧界的有识之士曾试图将中国传统戏曲加以改良,以适应反帝反封建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抗日和解放战争中,把戏曲艺术作为联系群众、发动群众、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思想武器,编演了大量表现现实生活,反映爱国思想、反封建意识的戏曲作品。</p> <p class="ql-block">昆曲乐器是其音乐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昆曲独特的审美韵味和文化内涵。在昆曲表演中常用锣鼓、弦索及笛、箫、笙、琵琶等管弦和打击乐器伴奏。这些乐器相互配合,共同为昆曲的唱腔和表演增色添彩。</p> <p class="ql-block">多姿多彩的地方戏:清朝皇帝对戏曲的喜好,客观上推动了戏曲的繁荣。宫廷演剧制度的建立,促进了戏曲表演艺术的提升。康熙南巡将昆山腔和弋阳腔带到京城,确定了昆山腔、弋阳腔的正统地位。乾嘉之际,梆子腔、皮黄腔等民间戏曲与昆山腔、高腔等竞争与融合,构成了多姿多彩的地方戏。</p> <p class="ql-block">耍孩儿戏服盔帽-大同耍孩剧种传习中心捐</p> <p class="ql-block">西南地区戏曲:西南地区包含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作为多民族聚居区,借助明代以后大量汉族戏曲声腔随移民涌入,形成了许多少数民族戏剧。这些剧种运用本民族的语言和艺术风格表现本民族或多民族的生活题材,反映本民族的审美心理、信仰和习俗。而将地方语言与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合为一体的川剧,因其生动幽默的语言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获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西南地区的戏曲发展充分证明,中国戏曲艺术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创造。同生共长于深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土壤之中。</p> <p class="ql-block">京剧,曾称平剧,腔调以西皮、二负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誉为中国国粹。京剧在文学、表演、音乐、舞台艺术等各方面形成了一套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表演艺术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躯备”的艺术境界。</p> <p class="ql-block">华北地区戏曲:华北地区包含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历来都有丰沃的戏曲土壤,800多年来戏曲活动从未间断。京剧在此形成、发展并走向世界,成为“国粹”;昆剧、评剧、河北梆子、诗赋弦在这里盛行,深受观众喜爱。河北、山西作力戏曲大省,剧种数量居全国前列,秧歌戏、道情戏数量众多,各具特色。而戏曲艺术在内蒙古与少数民族歌舞艺术融合借鉴,形成了蒙古戏、二人台、没潮剧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戏曲剧种。</p> <p class="ql-block">西北地区戏曲:西北地区包含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黄土高原、戈壁沙滩、荒漠草原为主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独特的地方戏曲。其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秦腔,以其高亢激越的音乐旋律和浓烈粗犷的舞台风格闻名于世。作为中国少数民族聚居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西北地区也产生了不少民族戏曲。将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有机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也记录和反映西北各族人民的生活状况、习俗风情和历史变迁。</p> <p class="ql-block">昆剧:昆曲,源自江苏省昆山市,以其独特的“水磨腔”为特点。昆剧的表演方式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唱念语音为“苏州一中州韵”。</p> <p class="ql-block">总的来说,昆山戏曲百戏博物馆是一座生动的戏曲艺术宝库,它以丰富的展品和精彩的表演,让我们深入了解和感受到中国戏曲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注:文字来自博物馆介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