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即将过去的2024年暑期,与往常一样,大部分时间在飞机、火车、大巴、小巴各种交通工具上。</p> <p class="ql-block">在去过的或没有去过的城市、乡村与学校,在不断变换的场景里,在新老朋友的交互里,在熟悉和陌生面孔的问候与擦肩中悄然度过。</p> <p class="ql-block">7月,在武汉看望了科学教育专家、桂馨基金会顾问,原湖北省教育报刊社总编刘佩生老师和原《科学课》杂志编辑部主任姜允珍老师。两位老师是我公益事业的支持者,工作中的导师,更是家人一样的朋友。</p> <p class="ql-block">同行的还有桂馨科学教育首席专家章鼎儿老师和桂馨科学教育专家刘晋斌老师,阮翔老师。20多年来,他们作为专家志愿者,身体力行地深度参与、支持了教育公益。他们和数千位桂馨公益志愿老师的付出,成为小学科学教育和教育公益的时代印记。</p> <p class="ql-block">结束武汉拜访,我们一行6人乘火车到恩施,与来自全国9省11个市县的30位优秀中青年科学教师,教研员汇合,前往大峡谷镇开始为期3天的桂馨科学课公益培训师培训。</p> <p class="ql-block">这次培训延续几年来一直研讨的课题“什么是好的科学课”,“如何上好科学课”而展开。希望达成一定的共识,通过桂馨科学教师的公益培训,将“好课”的标准传递到中西部地区地区一线科学老师,特别是乡村小学的科学课教学中去,让更多的孩子在科学课的学习过程中发展科学思维,提升科学素养。</p> <p class="ql-block">期间,“桂馨科学教育支持计划”发起人,桂馨理事孙含晖先生,终审专家评委章鼎儿老师,原江苏省科学教研员卢新祁老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胡学亮老师,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郑永春老师就第二届“科学教育支持计划”评审标准和评选方法,与桂馨科学教育工作室专家和基金会工作人员进行了研讨。明确了工作内容与时间节点。</p> <p class="ql-block">8月初,桂馨科学夏令营在湖南沅陵启动。来自温州、杭州、南京、合肥、武汉、长沙、北京和沅陵本地的30多位科学老师、志愿者和沅陵的100多位小学生共同经历了最炎热的酷暑考验,在探究活动中度过了一个快乐的假期。</p> <p class="ql-block">活动期间,一个感人的插曲发生在8月10日的闭营仪式上。就读清华大学“数理基础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三年级学生胡博登上讲台,与夏令营老师和小朋友分享他的成长经历。</p> <p class="ql-block">11年前即2013年的8月10日,桂馨第一场科学夏令营在四川什邡举办。当时读三年级的胡博小同学,在科学夏令营跟着科学老师做了很多神奇有趣探究活动。之后萌生了学习科学的想法。若干年后他如愿考入清华大学。当他看到人民日报一篇介绍夏令营学生寻找当年志愿老师的报道之后,联系到桂馨,希望寻找当年桂馨科学夏令营的志愿老师。于是,胡博同学如愿来到湖南沅陵桂馨科学夏令营,看望当年影响了他的营长黄国胜老师。</p> <p class="ql-block">之后又有三位当时的小营员跟我们取得了联系。他们分别在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四川警察学院读书。其中一位同学写道:“因为时间久远,我脑海中关于夏令营的大部分记忆已然模糊,只依稀记得和老师同学做实验的部分片段,但却无法否认那段夏令营学习的经历给我带来深刻影响。它让身处小城的我直观地感受到科学教育开展的其他形式,让人明白知识的获取不只源于课本上的一行行文字,知识的检验也不只是通过考试。而这些内容也在无形中影响着我未来的人生轨迹。高中毕业后,我选择投身教育事业,延续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p> <p class="ql-block">这些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印证了桂馨科学课公益项目在学生素养提升过程中普遍的正面影响。胡博同学的到来,也让我们看到穿越时空的变化。于是我们决定寻找那些年在桂馨夏令营里度过了难忘暑期的孩子。他(她)们都在哪里?在做什么?</p> <p class="ql-block">一个叫“时光穿梭者联盟”的群在黄国胜老师的张罗下顺利组建。当年的老师和老师们找回来的孩子纷纷入群。这个群的热度感觉已经超越了这个夏季的酷热。</p> <p class="ql-block">在到达沅陵的第二天,弘慧理事长帆总和秘书长杨老师如约见面。还意外地见到了20多年前因公益项目而结识的胡老师两兄弟。</p> <p class="ql-block">听帆总讲他在家乡做的乡建公益实践。为之吸引,驱车几个小时,翻山越岭去到偏远的肖家桥,走访了当地学校,结识了肖基金的负责人。也成为肖家桥公益基金的一位守望者。</p> <p class="ql-block">沅陵夏令营期间,当地教研员龚福生老师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不知疲惫的他热情地给我们做向导,带领我们参观了历史文化古迹,品尝了地方美食,体验了小城百姓安逸幸福的日常,领略了当地民风的粗犷和热情,理解了沈从文先生对沅陵的评价——“美到心痛”。</p> <p class="ql-block">整个暑期,原公益纪录片《一路同行》《摇曳的红烛》和《老师》的摄制团队在湖北、湖南近40度的骄阳下开机拍摄。在项目现场记录桂馨公益平台上二十年如一日的公益捐赠人,志愿者,合作伙伴和工作人员的真实瞬间。</p> <p class="ql-block">高伟锋导演对纪录片整体框架的构思,让我们从另一个视角理解公益事业中的个人、团队与工作的互相成就;感受由个别人发起或带领,一群人参与和跟随的社会实践所凝聚的巨大力量;看见生物场导所揭示的生命体之间存在的微观作用和影响,在社会实践与变革中的印证……这种场的不可见性与潜移默化的作用,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让我们震惊…</p> <p class="ql-block">结束工作之后,途径吉首,去看望了十几年前拍摄纪录片《老师》时结缘的何美基老师,在他乡村小院的柴火灶前,被呛到鼻涕眼泪,热到汗流浃背,做了一回用大铁锅炒菜的厨娘。</p> <p class="ql-block">还遇到了让人灵魂出窍的闪电和神奇暴雨——在乡间小路上,眼看着瓢泼大雨在山间田野形成了巨大雨幕,无边无际,席卷而来。但雨水却没有落在我们任何一个人的身上,似乎雨神故意给我们留着时间,直到我们团队最后一个人跳上车,关上门的一刻,雨水才劈劈啪啪地打了过来...那一刻,整个世界变成了一幅湿淋淋的水墨画。</p> <p class="ql-block">8月底 桂馨科学课西藏项目按计划执行。时隔24年再次进藏。</p> <p class="ql-block">桂馨科学西藏项目由鸿商集团下属西藏鸿铭公司捐赠,总金额300万用于支持西藏拉萨林周县和林芝巴宜区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项目引入小学科学教育专家开展培训,优质课展示,课堂教学交流,配套教材配备科学实验工具箱,建设科学实验室。项目与2022年启动,两地派遣科学教育专家6批24人次,培训当地教师200余人次,有6996位学生直接受益。</p> <p class="ql-block">林芝号称西藏小江南。海拔3000米,人口23万。其中13万多人在乡镇。林芝的气候和景色都堪称十分宜人。</p> <p class="ql-block">这次活动由基金会工作人员带领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秘书长黄海旺老师,人民教育出版社科学教育编辑部主任张军霞老师,重庆科学名师潘宁老师,宋健老师走访八所学校。与当地科学老师一起听课,观课,评课,研课。。。帮助当地科学老师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和能力。</p> <p class="ql-block">西藏的学校硬件设施都非常好。国家对藏区学生实行全免费政策,教师待遇也比内地好。</p> <p class="ql-block">林芝市由广东东莞对口援建,各单位都有广东挂职干部,学校也有很多年轻的支教老师。但他们都只有一年的援藏期。学校依然缺乏有经验的老师。桂馨务实的教育公益培训显得尤为珍贵。</p> <p class="ql-block">学校的学生大部分为藏族,小朋友们都很热情大方,会主动与来访者交流,欢乐的围着你拍合影。孩子们的眼睛跟那里的天空一样,很干净。笑容也很甜。</p> <p class="ql-block">今年,林芝地区被教育部列为《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试验区》,当地教育局也更加重视科学教育在林芝的普及和发展。未来,桂馨科学课公益项目在林芝会有很多事情可以做。</p> <p class="ql-block">暑期的另一个惊喜是在出差的空挡,从怀化乘高铁去贵阳参加大学同学毕业40年的聚会。</p> 穿过岁月,重返青春。 <p class="ql-block">40年前,一群青涩少年,从烟雨江南、冰雪东北、椰林海岛、风情云贵,神秘青藏汇集一起,在光辉岁月里启程。亲历和见证了这个国家的开放,改革、富强和困扰。</p> <p class="ql-block">四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惜同学两鬓添霜;念同学身影渐丰;愿同学心如少年。</p> <p class="ql-block">这个暑期还意外地见了几位老同事,老朋友。虽隔了年代、时空和阶层,依旧可以把酒言欢,共叙桑麻。有这样的朋友,真好。期间在北京国家大剧院,还与同事一起享受了高雅艺术——话剧和画展。</p> <p class="ql-block">这个暑期,还有办公室琐碎繁忙的日常;医院ICU病房前的心痛与无奈;以及那些心心念念,说尽无凭的人和事……</p> <p class="ql-block">山是云雾缭绕,路也看不到尽头。但作家冯唐有诗:“是的,没什么大不了,因为能放下,所以能负重。” →_→ 相信,一切都可以更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