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4.08.30日绛县太极拳运动协会一行太极拳爱好者参观了槐泉村郡马府。</p><p class="ql-block"> 郡马府位于绛县槐泉村,为靳氏望族的世袭府第,坐落在南街上,占去了村南五分之三的地方,宛若一座村中城,原有十几座古老而阔绰的高墙大院,共有15座四合院,房屋190余间,占地4400余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太极功夫扇是一种风格独特的武术健身项目,融合了太极拳、武术、舞蹈和京剧的元素,旨在锻炼身体、愉悦身心,达到身心的平衡状态。 它吸取中华传统武术精华,刚柔并济,形神兼备,舒筋理气,内外兼修,载歌载舞,情趣盎然,充满了飘逸潇洒的美感与武术的阳刚威仪。太极功夫扇易学易练,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适合大众学练和养生健身的需要。</p> <p class="ql-block"> 太极拳,作为中国武术中的一种拳法,不仅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它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了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刚柔相济的拳术。旨在通过练习达到健身、养生和修身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太极剑是太极拳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兼有太极拳和剑术两种风格特点,太极剑也是太极中的短兵器之一,一方面它要像太极拳一样,表现出轻灵柔和,绵绵不断,重意不重力,同时还要表现出优美潇洒,剑法清楚,形神兼备的剑术演练风格。</p> <p class="ql-block"> 杨式太极刀又称十三势刀,是杨家太极拳械中的著名器械之一,它是以太极拳的方法、要求、风格、特点和应用来进行培训的刀术。该刀法刀式不多,但式式均能衫,化人攻人尤为神妙,有砍、剁、_戳、划、刮、撩、扎、捋、劈、缠、扇、拦、滑等十三字块和砍剁、刺扎、戳豁、撩腕八种刀诀。杨式太极刀保持了刀术套路矫健,勇猛的特色,但又刚中寓柔,柔中寓刚,其动作速度柔和平稳,行云流水,动作劲力内劲饱满,刚柔相济,动作气势中正舒展,敏捷轻灵,动作衔接进退相随,开合相接,适合大众学练和养生健身的需要,符合竞赛的规范化要求。</p> <p class="ql-block"> 郡马府院心花园</p><p class="ql-block"> 山西省绛县槐泉村曾经有过高墙大院的靳氏望族世袭府第,总共建有15个四合院、190余间房、占地4400余平方米,当地人称为郡马府。随着岁月更迭,世事变迁,数百年过去后,昔日的郡马府已不复存在。如今,喜欢古建的企业家已将当年的郡马府复建成一座古建筑艺术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槐泉村正中有省道曲横线穿村而过,把村子一分为二。村内,以晋献公墓前的东西街为界,村北称“北街”,村南称“南街”,早先的郡马府就坐落在南街上。该村三面环山,北面是小冲积平原,南面与中条山主峰东华山相照,东面与九凤山毗邻(传说此山曾建有春秋时期晋文公的阅兵场),山下有一条清凌河横穿南北,与浍河交汇,西面九京山上九条隆起的山丘宛若九条静卧的巨龙,陪伴着闻名遐迩的晋献公长眠于此。1957年,晋献公墓就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俯瞰整个槐泉,依山傍水,钟灵毓秀,恰如被古人称颂的“九凤朝阳十龙地”。传说在晋献公墓地旁,早年流有一股清澈的汪泉,泉岸槐树繁茂,槐泉便由此得名。</p><p class="ql-block"> 距槐泉村南不远处,有一通立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的靳氏祖碑。碑文记载,元朝末年曲沃靳族有位名叫靳从谅的户主,为避战乱和灾荒,携家人从曲沃县迁到了绛县槐泉村。靳家是西汉信武侯靳歙、汾阳侯靳强的后裔,是有详细族谱可溯的名门望族,在元朝兴盛近百年,有72人任职朝廷官员,其中多人被追授为“西河郡侯”。元泰定二年(1325年),迁至槐泉村的靳家第四代靳杲任绛州州官时,娶了一位郡主为妻,成为显赫一时的郡马,当时就住在槐泉村南街。郡马和郡主居住的房屋,有彩色琉璃瓦脊,有雕刻彩绘门窗,整体建筑风格雍容华贵,村里人尊称“郡马贵府”。当地村民回忆,传说郡马娘娘识得天相。有一年夏收来临时节,她预测会有大冰雹降临,便敦促村民提前抢收小麦,果然帮助百姓避免了一场天灾。村民感念郡马娘娘的恩德,她生前住过的南房在明清两代数百年间无人占据,后在民国初年将此房拆迁到槐泉村北盖为祖师庙堂。</p><p class="ql-block"> 清乾隆四十九年所立的靳氏祖碑上记载了靳家的世系谱:始祖从谅,户祖靳顺,二代士贤,三代靳旺,四代靳杲,五代靳环,一直绵延至今二十三代。</p><p class="ql-block"> 靳氏一族瓜瓞绵绵,到清朝中晚期,郡马府的靳氏族人经过600年的繁衍生息,离根分枝,另门别户,人口已达200人。靳氏族人在同外姓人世代相处的岁月里,始终恪守家训,以仁于人,以爱睦邻,凭勤俭立本,靠诚信持家,在邻里乡村都留下了很好的口碑。竖立在槐泉村东北角的“功德碑楼”,就是靳氏族人积善行德的见证。</p><p class="ql-block"> 清咸丰十一年,槐泉村民为感念靳族医官靳硕德,数十年为全村人免费医病用药、灾年舍饭、赈灾济民的义举,专为他修建了功德碑亭。此亭高约三丈,长约八尺,远看巍峨壮观,恢宏大气。从上到下,清一色青石雕就,四柱、方顶、石瓦、脊顶有瑞兽麒麟一对,四角整体斗拱挑檐。碑亭北面的对联是:“文移北斗成天象,日捧南山作寿杯”,碑亭南面的对联是:“绿水无涯恩泽远,青山不老岁月长”。石碑南面刻有“南极星辉”四个大字,北面正中刻有赞美靳老先生的序文碑记,落款是:南北街合村仝立。</p><p class="ql-block"> 绛县企业家赵金有,喜欢收藏,对古建尤为偏爱。2012年3月,他慕名前往绛县探查槐泉村的郡马府旧址,目睹失去原有风采的“福德第”,心生遗憾。所幸,残留建筑物上较完整地保存着明清建筑上的三绝:木雕、石雕和砖雕,看着这些凝固历史见证的珍贵遗存,他当即动了购买这座古宅院的心思。之后,他屡次托人与屋主洽商购得此院,详细规划开始了繁复浩大的复建工程。赵金有从外地找来专业的能工巧匠,参照院落中遗存旧房的结构和原有建筑的照片,对“福德第”进行细致的复建。</p><p class="ql-block"> “福德第”复建告成后,赵金有萌生再现郡马府昔日风采的想法,并且想将此处建造成晋南古建艺术博物馆。为此,他苦口婆心地劝说邻近村民进行搬迁。十数年间,他转绛县、走曲沃、跑稷山,在晋南广大地区多方查寻并购买散落民间的古建筑和相关构件,先后购回“无逸所”“谦受益”“服先畴”“和顺第”四座清代门楼、三座濒临倒塌和荒弃的古宅厦以及散落民间的瑞兽照壁、家训影壁、拴马桩、怪字石等,将它们认真审视后巧妙布局、新旧配置,本着“修旧如旧”的古建修复原则,复建起一座如古建艺术博物馆一般的郡马府。在飞檐斗拱间寻回沧桑古老的记忆,重温古圣先贤的哲思睿语,领略古今交融中润物细无声的感悟。</p> <p class="ql-block">青年组</p> <p class="ql-block">中年组</p> <p class="ql-block">绛县槐泉郡马府,精美绝伦的雕刻,皇家风范的园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