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水石语.随笔.谢幕之后只有姓名属于你

淼子老

<p class="ql-block">祠堂墙里嵌的记事碑^</p> <p class="ql-block">汉水乡愁/闲笔/谢幕之后只有姓名属于你</p><p class="ql-block">王学超/</p><p class="ql-block"> 我从哪儿来,又到哪儿去?这是每人的心结。混了一辈子,什么是我的?答曰:功名随风去,唯留名与姓。</p><p class="ql-block"> 据考,姓氏起源于母系社会,女方为姓,男方为氏。到父系社会,则颠了个过儿。到了汉代,姓与氏混为一谈。对常用的,通称“百家姓”。 </p><p class="ql-block"> 望族名门爱编"家谱",对显赫族人加以介绍,还有始祖来源,世系繁衍,分支迁徒等内容,对于研究历史有重要价值。 </p><p class="ql-block"> 最摆谱的家谱,要算孔子世家了。到孔子第54代,规定从思字辈一律靠齐,往下洪武、乾隆、道光各赐10派,北洋政府续批20派。从此,孔子嫡传子孙不论居于何处,辈数按部就班,始终不乱。有趣的是,“孔孟拥有共同家谱,如孟子的嫡传子孙,从孔氏字派,谓之"孔孟一家"。 曾姓是当今来源单一的中华大姓,有“天下一曾无二曾”之说。</p><p class="ql-block"> 在汉族中,有80%的人仅使用100余个常用姓氏。其中李王张刘四个“超级大姓”约3亿多。唐朝是李家天下,唐初追随李渊父子打天下的将领,都被赐姓为李。王姓相传是比干之后,曾有21个望族,遍布全国。用和平演变方式坐上龙椅的王莽,因世人承受不了他的"改革",逐使潦倒乡间的光武凭"刘"姓重登龙位。 </p><p class="ql-block"> 其它姓氏千奇百怪,如金木水火土,酸甜苦辣咸,柴米油盐酱醋茶,青橙黄绿青蓝紫,均可为姓。</p><p class="ql-block"> 还有姓“神”姓“鬼”,姓“精”姓“妖”的。临汾有人姓豹,取名"豹女狼"。武汉有个学生,叫"春秋战国",成了"网红"。回忆八十年代,襄阳县某局有曾与贾、尚与夏、龚与母、尤与阎”八位局长,刚好一桌。</p><p class="ql-block"> 与襄阳接壤的邓州黑白洼村,姓氏非白即黑,半对半。村民手执黑子白子,相对下围棋。</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第一次见到警卫员贲兰武,就随口背出了百家姓:“丁玄贲邓。”并笑着说:“你姓贲,排在邓小平前面噢。” 这个小插曲,一下子让紧张的新战士放松下来,令人感到亲切。</p><p class="ql-block"> 姓氏稀少的,似乎才干也高,这叫“边缘优势”。汉代,山东有个姓“姓”的是千万富翁,近代"钱"姓在科技界被人注目。不足3万人的司马之姓,曾统治中国150年。相比之下,约有1亿人的王姓,却鲜见出类拔萃者,愚下也姓"王",再往下写就没意思了,打住罢。</p><p class="ql-block"> 古代小说中,武将上阵,总要大呼“来者通名,不斩无名之辈”!绿林好汉“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一人做事一人当”。文人骚客初交,必言“久闻大名,如雷贯耳”,好像姓名就是整个人的浓缩。 </p><p class="ql-block"> 过去,起名挺麻烦。战国有个公孙鞅,是卫国人,也称卫鞅,后以战功封商地,又称商鞅。襄阳古隆中有个姓葛的,因祖籍山东诸城,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封武乡侯。近代孙中山,其绰号、混名、笔名和真名达24个。蒙古族有个人叫“乌朗汉吉尔莫吉尔敏”,拗口吧?彝族巧家县一位农民,姓“鲁纳娄于古母遮熟多吐母苦啊德补啊喜”,好大一串。印度有位医生,全名有1612个字母,被载入"吉尼斯纪录"。有以上这样的“专利”,张冠李戴绝对不可能。 </p><p class="ql-block"> 近代社会,取名大都英雄所见略同。随便上网搜索:叫周红、吴红、郑红、王红的都有上百万。据说,香港电影"陈真",主演梁小龙请名叫陈真的人免费观看,应邀到场者达110人。进入21世纪,名字中带梓、涵、萱、轩、睿、辰的大量增加,随便找个学校,都会发现有撞名的。重名增多,导致误应答、误投递、误讨债的尴尬事儿经常发生。纷忧不断。难怪有人要诉之报端,大声疾呼了。</p><p class="ql-block"> 特殊的重名,也有诱导之用。如麻城张女士的父母都以品端为名,又因"品端"生爱,结为连理。汉北蒋总有五个姑姑,都叫"赵志清"。因为旧社会的妇女有姓无名,解放初,提倡男女平等,户口本要限时填报,于是赵氏姐妹一律向小妹妹看齐。因为小妹妹是腰垮盒子炮的区干部,有威信。</p><p class="ql-block"> 一个人口大国,要完全避免重名现象,几乎不可能,但也不是无法可施。愚以为,可以增加姓名字符,也可以与非传统汉字混合使用(如阿Q),还可以网上全国姓名检索,实行注册制。</p><p class="ql-block"> 姓名与称呼一样,归拥有者用。“朕”是皇帝自称,有哪个不知深浅,泛用了,“格杀勿论”。武则天造一个“曌”字,这个名只能由她独享,其它人不得染指。 </p><p class="ql-block"> 雍正登基,对他“胤祯”中的“胤”字,别人就要“避讳”,原“胤”字辈王爷们,要乖乖改为“允”字辈。红楼梦里林黛玉,读书时凡遇“敏”字,皆改念作“密”,原因是她妈名叫贾敏,她必须改口迴避。 </p><p class="ql-block"> 事实上,即使姓名专属,也不一定就能流传下来。后人记得的,只是那些特殊的人名,如发明住房的有巢氏,最早用火的遂人氏,结绳记事的伏羲氏,遍尝百草的神农氏,以及补天的女娲,治水的大禹,移山的愚公,造字的仓颉、统一中国的秦始皇,改天换地的毛泽东等等。 </p><p class="ql-block"> 在特殊时候,会人会改姓。如国破之后,明代的一支改朱为"胖",即半个明。安徽东流镇有一人,其祖先复姓司马,因在逃命途中被渔夫所救,于是改为“鱼”姓。王姓有人造反失败,于是加两竖为"田" 。韩信被杀后,其子韩萦逃到岭南,改姓为韦。 </p><p class="ql-block"> 扶风有个浪店村,原本姓"祖"的人,逃难中以谐音登记,错听为"醋"。清室退位后不少人改"金",以承祖源。在太平天国,为忌玮,洪姓改童,王姓改黄。陕西有个村,继承"耶律"之姓。为了维护"契丹"的尊严,扺制戏剧"杨家将"。 </p><p class="ql-block"> 古人取名,对字眼不太忌讳。春秋时代晋成公,堂堂之君,居然叫"姬黑臀"。佛门以襄阳释道安为始,一概姓“释”。到了近代,姓名在网络有案可查了,但千万年以后,经过大浪淘沙,在人们的心头到底能留下多少,还不得而知。 </p><p class="ql-block"> 以前的农村,娃儿多不讲究,出生就老大老二的往下顺。随州蒋氏兄弟名曰"贱货”、"丑货"、"堆货"、"狗货",其实呢,都是"宝货"。只因"贱"名好养,故意为之。直到上学,才起个"正名"入册。 </p><p class="ql-block"> 书香门弟起名,讲究意与音的和谐,如清代大臣(鱼)于成龙,豫剧名家牛得草,杂交稻(圆)袁隆平等,怎么听怎么舒服。 一个人姓滚,取名为源,寓意“财源滚滚”。还有一女姓贼,取名漂亮,全称“贼漂亮”,这样,柳岸花明又一村。</p><p class="ql-block"> 稍加留意,姓名,大多带有时代印记,改革前如凌解放、胡跃进、李襄军、张红兵等,一目了然,简直就是一段索引。八十年代,以励志居多,以后,便向港台靠拢。近年来,人们依风水,讲五行,逐渐返朴归真,崇尚自然,取名也就五彩缤纷了。特别是网名昵称,妙趣横生,把个性张扬到了极致。 </p><p class="ql-block">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一不小心,人的姓名就与门面、商品、地名等相互掺合,甚至宠物也来抢时髦,与人争名,令人啼笑皆非。看来,“姓名法”之类的法规,没准儿还有出台的可能。 </p><p class="ql-block"> 浩瀚太空,岁月悠长。一个人由启幕到谢幕,短短一瞬耳。“水去遗古石,星过电火闪”。您呢?能遗下什么,闪下什么?什么也没有。若有,也许就是姓名了。所以,人呀,要注重名声呢。</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以上是同名的赵氏五姐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