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堡子沟村位于岚县东部偏北的黄土丘陵区,一道由南向北延伸的黄土沟谷中部,是原岚城公社所辖的自然村。西南向翻墚2里为马涧村,东北向4里为前马宗村。村子缘于所在沟谷有古堡遗址而得名。因堡子沟村消失较早,古堡被后来的考古部门命名为马涧堡。堡址位于马涧以北500米的土墚,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61米,东西宽28米。据考为明、清文化遗存。村道顺沟向南而出,蜿蜒崎岖,行走费力,4里后的沟口处在岚城水库东侧,连接209国道。距岚城8里,县城40里。1978年,最后留守的四、五户人家迁居马涧,堡子沟村自此消失。</p><p class="ql-block"> 早先这里多为荒山沟坡,地形复杂,荆棘丛生,荒草密布,并无人居。后随周边人口增加,加之战乱频繁,各地流离失所的人们逃离家乡,找寻立足生存之地。堡子沟因沟底有水源,沟侧可开荒而成为难民们的目的地。相传先有马姓由静乐逃荒而入建庄首居,之后杨、郝、梁、刘等姓相继迁入,以开荒种地为生。其间有留有走,人口变动频繁。如杨姓兄弟二人由马家庄迁入,一段时期后又返回原籍;梁姓后期迁回梁衬会、刘衬会;刘姓(拐子山人)也仅为临时居住。建国后岚县实行区村制期间,堡子沟村也曾是独立的村社。1956年,岚县373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为129个高级社,堡子沟村与官庄村曾并村核算,后又分设。上世纪60年代末全村人口最多,有近30户50余人,以郝姓人口居多。</p><p class="ql-block"> 村子处在沟谷中部一座峁墚的西南土坡,村周山墚环抱,村前阶地之下是一道沟谷,大致呈三角形状。全村人家早先依崖凿土窑为居,后期在窑前修建土木房舍约十几座,坐东北朝向西南。村前阶地之下的沟底有山泉一眼,水质清冽,水势较旺,是村民们生活用水来源。村口崖坡之上曾有龙天庙一座,毁于文革时期。因人口较少,村里没有赶会习俗。村周山坡地域广阔,经年开荒为田,耕地面积逐渐增加,加之土质较好,利于耕作,早期村里地多人少,曾有人家雇佣长工劳作。全村约有耕地800余亩,农作物以谷子、土豆、高梁、葫麻、豆类和小杂粮为主。</p><p class="ql-block"> 因地处偏远,出行不便,婚娶困难,上世纪60年代末,部分村民开始投亲靠友迁往周边村子安家,此后陆续有人家迁居别处。1971年,多数人家迁离堡子沟,分散迁居周边各村,村内仅有四五家留守。据人们回忆,当时移居闹沐浴、石咀头、正道、马涧、狮吼、前马宗各1户,坪上2户,郭家沟3户,春窝3户,后马宗6户。多数村民迁走后,村舍逐渐变得断壁残垣,生存环境每况愈下。1978年,村内最后留守的四、五户人家选择迁居马涧,堡子沟村成为弃村。地随人走,也多数划归马涧。时至今天,原属堡子沟的耕地并无退耕还林,但随农村人口外流,很多边远坡墚地已弃耕撂荒,仅有近300亩仍在耕作。</p> 从马涧村北沿出地小路上墚,约600多米后即可到达堡子沟村原址以南的坡墚。堡子沟村就处在对面峁墚半腰的二阶台地之上。村周山墚环抱,阶地之下是一道沟谷。 无人居住几十年后,村子早已面目全非,只有崖下的几孔窑洞遗迹,尚能让人忆起过去曾经住过的人家。 沟底不是很宽,却也较为平坦。茵茵绿草之下,不知往日山泉是否清冽如故? 从山墚向南回望,远处土墚脚下的正道村白墙红瓦,掩映在山川间一派欣欣向荣的绿色之中。 <h3 style="text-align: right">(2024年6月拍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