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西藏之旅 降落,雅鲁藏布江与拉萨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乘坐8月11日傍晚五点的飞机前往西藏,降落地点在拉萨贡嘎机场,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航程,到达拉萨的时候是傍晚七点半左右,但是天色还不见晚,拉萨和甘肃有着两小时的日差,从前在地理书上学习的时差在此刻有了具象化的体现,我第一次追上了时间。透过飞机的窗户可以看到地貌逐渐从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变得更灰更高,高大壮观的雪山穿过云层伫立在那里,临近降落的时候可以看到雅鲁藏布江的全貌。飞机降落地在贡嘎机场,这个机场并不算大,只有一条航道供飞机起航和降落,山的两侧,有着一片一片的白茫茫的地块,竟然是沙漠,现在植树治沙之后,沙漠渐渐地被压下去了。曾经这里也有过风沙漫天,黑压压的笼罩一切,严重污染环境。如今这里已经能够建设机场,即便环境有所改善,但有时候还是会出现强烈的侧风,造成航班降落困难。这会影响飞机的降落,进而影响航班的进程(回家的时候深有体会,差点以为要在机场待好几个小时)。这就是著名的贡嘎机场,贡嘎机场在贡嘎县,贡嘎县属于山南地区,山南地区一共 12 个县,我们即将抵达的则拉萨是 7 个县市。</span></p> 热情好客与宗教信仰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原以为此次西藏之旅会是跟着学生上山下乡,田野考察,我还特意背了笔记本以防万一,没想到第一天就直接脱离管控,成了野马,虽然不是独自一人出行,但效果也差不了多少,没想到短暂的旅行还能结识新的朋友,跟着只大我几岁的姐姐们游山玩水,第一站直接抵达有着“西藏江南”之称的林芝。当然这些都是后话,见到姐姐们的第一件事是被带到家中做客,幸好我也不是什么内向的人,迅速和小姐姐做上了朋友(至少我这么觉得),早些时候我跟着她们上街买东西,午时去了她的哥哥家做客,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纯藏式的房屋装修,浓厚的民族特色和精致的装修风格让人赞叹不已,他们家中还有自己的佛堂,他们的家里人会在这里进行宗教活动。一边参观一边感叹,不知不觉就到了午餐时间,我和另外两位姐姐(其中一位是我的向导姐姐的姑姑,另一位应该是姑姑的朋友,在毛老师的“一声号令”下直接加入了别人的家庭旅行)坐在了沙发的一边,按照他们的说法是“客人要落座在这里好吃好喝,不然就是招待不周”,在他们的热情招待下,我吃了不少东西,炸油果、水果,还喝了甜茶,和天祝的奶茶不同,它是甜口的,即使我没那么爱喝奶茶,但还是喝了好几杯,据房主人说,这是尼泊尔的甜茶,中餐吃的也是尼泊尔餐,味道极好,应该是咖喱泡饭,还有大块的牛肉,我会永远记住这个味道,即使回来这么多天,再次想起的时候还是会流口水。</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林芝,石锅鸡与草原山脉湖泊</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我的西藏之旅第一站——林芝,藏语音译为“尼池”,寓意“太阳的宝座”,地处西藏东南部,素有“西藏江南”“雪域明珠”的称号,林芝拥有全中国最大的原始林区,水能资源丰富,因此是世界生物多样性最典型地区。沿途的山路很陡峭,我们盘旋在山间,透过车窗与树林,我们看到了南迦巴瓦峰的日照金山,耀眼又夺目,是壮观的,是宁静的,是足够幸运才能看见的奇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初到林芝已是深夜,我们选了一家石锅鸡店,这家店里早已没了旅客,我们坐在最里面的桌子前,抬起头可以看到店里悬挂的电视,电视一遍一遍在播放关于墨脱石锅的纪录片,一位老工匠和他的接班人,一口石锅从开采到制成,再到被带出深山,人与锅的一生被浓缩在短短的几分钟内,不断地循环往复。店面不算特别大,但是墙上挂满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旅客留下的横幅、照片和签名,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人们在同一家小店相交汇。来到这里之前,我只知道墨脱的石锅鸡非常有名,不知道鲁朗也有当地特色的石锅鸡,我们品尝了店里的招牌——松茸石锅鸡,肉质鲜嫩,鸡汤的香气浓郁,汤底不仅有松茸还有其他名贵中药材,一口厚重的石锅由南迦巴瓦峰下开采的天然皂石凿制而成,手工匠人于悬崖峭壁之上开始第一步的凿切加工,再带到山下,进行打磨,最后制成一口口厚重、耐得住高温、不粘锅不变色的优良器具。藏人先民靠山吃山,磨石斧以狩猎,凿石锅以煮食,一口锅不仅是炊具,更是先民智慧的结晶,是他们流传至今的生活方式,锅中传递下来的不仅是食材,更是文化与情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饭后我们来到了订好的观景民宿,天色很黑,可以看到星空,城市里已经很多年没有看到星星了,一方面是因为城市不灭的灯光带来的光污染,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人们更愿意低下头透过手机看世界,而不是抬起头亲眼看世界,慢慢地变成一个无趣的大人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在林芝留宿一夜,第二日便启程回拉萨,在回去的路上我们一边观光一边享受着风土人情。我们在高山草原之下骑马射箭,在这里我终于看懂了地理书上所说的地貌变化,我看着葱郁的针叶林在山间向上蔓延,慢慢地变矮,变成灌木,变成草地,书上寥寥几笔,反反复复讲述六年的东西,我在这一刻才真正理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回程途中我们前往了巴松措,这里又叫高湖,藏语中是“绿色的水”的意思,位于距工布江达县巴河镇约36千米的巴河上游的高深峡谷,是红教的神湖和圣地。我们抵达巴松措时已是下午的四五点,担心回去的路不好走,我们便没有花太长时间停留在这里,只是乘坐游船游湖一圈,拍了些照片,便离开了,遗憾的就是没能进到湖心岛上去看看。在湖面上吹着清风,看向远处高耸的雪山,这一刻能体会到一种无比自由的感觉,不被现实束缚,将一切抛之脑后。PS:回去的路上因为走的太快我居然高反了,去西藏一直没感觉,结果爬了个台阶高反了,下来的时候还喝了奶茶,感觉跟体测跑八百一样令人作呕,喘不上气还想吐的感觉真不好受</span></p> 名为信仰的旅行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回到拉萨后依旧处于散养状态,陪我玩的姐姐还是在陪我玩(真的很感谢她们,她们真的太好了,特别特别可爱热情的两个小姐姐,我永远爱她们)。回来后的第一站是八廓街和大昭寺,大昭寺又叫“祖拉康”,位于拉萨老城区中心,为藏王松赞干布所建造,大昭寺距今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在藏传佛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它既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的建筑,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大昭寺外围的街道叫“八廓街”,也叫“八角街”,现如今也是拉萨著名的旅游景点,迎合当下旅游热点,八廓街里也有许多藏族写真旅拍、文创产品等等旅游业下发展的产物。第二站则是布达拉宫,位于玛布日山(红山),由松赞干布主持修建,后随吐蕃王国解体、天灾人祸等受损破坏,1645年五世达赖喇嘛为巩固政教合一的甘丹颇章地方政权,重建布达拉宫,往后不断扩建逐至形成现在的规模。布达拉宫按佛教坛城布局设计建造,集宫殿、灵塔殿、佛殿、行政办公机构、僧官学校、僧舍等诸多功能的大型宫堡式建筑群。其建筑主体有白宫和红宫两大系统,白宫是历代达赖喇嘛施政和生活起居之所,红宫是宗教活动场所和历代达赖喇嘛的灵塔供奉之地,白宫围绕红宫,体现旧西藏政教合一的社会体制,不同于其他的寺院,布达拉宫更像是一个政治机构,是过去地方统治者的统治中心。第三站则是扎基寺,比上前两个地方相较逊色,但是由于我始终秉持着中国人特有的实用主义,这个地方是我必须要来的,因为这里是全西藏唯一的一座财神庙,而且这里供奉的是一位女财神,据说是拉萨城的护法神“吉祥天母”的世间化身,本在汉地,后随一位赴汉地的色拉寺大师来到拉萨(也有说是跟随文成公主进藏的),后来被供奉在扎基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根据我对宗教文化浅显的学习,我个人认为藏传佛教算得上是世界宗教中性别歧视最轻的一门宗教(这里只讨论其教义和体系中女性的地位,不讨论信教群体),它的神灵体系中允许女性存在,且都有各自的职责所在,例如大白伞盖佛母、吉祥天母等,都是以母性和守护的性质出现,类比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基督教中女性始终处于压迫地位,厌女的情况也一直存在,例如中世纪的大型猎巫行动,教义中将女性(夏娃)列为男性的附属品(亚当的肋骨),并且轻易受其蛇的引诱偷吃禁果,成为人类受难的根源,从根本上否定了女性作为人的主体性,且对女性有着明显的歧视与压迫;伊斯兰教则表现的更为明显,《古兰经》中直接要求了女性在公共场合遮盖身体以避免不必要的注意和诱惑,美名曰是尊严和保护,实际就是将女性物化性化,成为男性社会的附属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由于不是跟专业人士出行,所以这趟旅行不太学术,但是我也因此体会到了西藏民众强大的信仰。在大昭寺外圈的八廓街内,除了来来往往的旅客,就是来朝圣的信徒,他们穿着朴素,虔诚地进行叩拜,还有一些在这里进行磕长头的朝拜,他们跪在青石地板上,念颂着经文,在这里留下他们的愿望与祝福。我在朝圣的人中看到了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在这里他们的精神已经到达了一种境界,身旁走过多少人都无法打扰他们,有一位看起来似乎是小儿麻痹(我也不能确定,但是我以前有位同学看起来和他的情况差不多),我无法判断他的年龄,太阳和狂风已经在他脸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获得的远比他到来的这些岁月中经历的要多得多,他走路很艰难,但是他还是一步一步地走着,他没法做出正常的跪拜姿势,每磕一次长头就只能重重地摔在地上,然后再用力爬起来,在这一刻我真正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我对他很难理解,但是我很敬佩,敬佩他精神上的富足和勇敢,宗教只有在民众身上才能体现出信仰的价值和力量,在统治者手中不过是管理国家和掌握民众思想的工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在布达拉宫就更能体会这种信仰的力量,我们排队进入的时候,我的身后排着一位老爷爷,他手里捧着一罐酥油,手里握着佛珠手串,嘴里不停地诵读着我听不懂的经文,他们是虔诚的,我跟着两位姐姐,她们买了哈达,换了零钱,带我在里面拜了几尊佛,我学着她们的样子,一边放置零钱,一边双手合十去祭拜,我脑袋空空,不知道该在心里默念些什么,此刻我怀着敬畏之心走过每一条廊道,认真端详每一尊佛像的脸,他们高大端庄,金色的脸庞在灯光的照耀下无比闪亮,走过的每一位信徒都虔诚的诵经祭拜,宗教只是一种手段,有了民众才有了信仰,才变成一种文化,产生影响。我并不是有神论,也不是宿命论,我不相信鬼神,但我相信信仰可以造神。</span></p> 名为文化的旅行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跟随毛爷爷初到山南,第一站是桑耶寺,桑耶寺始建于公元8世纪的吐蕃王朝时期,是西藏第一座具备佛法僧三宝的寺院,其全名是“贝扎玛桑耶敏久伦吉白祖拉康”,藏文含义为“吉祥红岩思量无际不变顿成神殿”,据《桑耶寺志》记载,公元762年,赤松德赞亲自为寺院举行奠基,有传说在初建时,赤松德赞急于知道建成后的景象,于是莲花生就从掌中变出了寺院的幻象,赤松德赞看后惊呼“桑耶”(意为“出乎意料”),后就把这声惊呼作为寺名。桑耶寺落成后举行了盛大的开光仪式,赤松德赞从唐朝、印度等地邀请僧人住寺传经译经,并宣布吐蕃上下一律遵奉佛教,因此桑耶寺是西藏第一座具备佛法僧三宝的正规寺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不同于我对寺庙的理解,从宗教信仰角度跳跃到更为学术的角度,原来正规的寺院就相当于一所综合性大学,桑耶寺中有大量的藏书,有上课的讲经堂,书籍也被分成不同的类别,僧人们学习着不同的知识,一点一点深入藏传佛教庞大的思想体系。这又与其他宗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比欧洲大陆的盛行宗教,这种将宗教和学堂结合到一起的情况非常特别,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可以说信仰是信仰,学院是学院,知识与信仰是分离的,但是宗教信仰会对思想文化产生影响,例如哥白尼的“日心说”与教会提倡的“地心说”,神学对科学文化的抵触和打压是中世纪欧洲存在的严重的问题,教会利用宗教信仰控制民众思想,以此提高教权的地位,在欧洲皇权和教权一直存在着复杂的斗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桑耶寺的建筑结构也很有特点,它被称为“三样寺”,它的最底层采用藏式建筑形式,外围是最典型的红白配色,内部绘有大量壁画,记载了从远古传说的罗刹女神与神猴结合繁衍藏族开始,一直到宗喀巴创立格鲁派,止于9世达赖业绩;中层采用汉族建筑形式,最明显的体现就是榫卯结构的应用,以及门环上龙形生物的样式形态,与最上层的印度建筑形式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一层的门环也是环形龙的样式,但是长着大象的鼻子,非常有地域特色,除此外它的房屋支撑结构也非常特别,由于我对印度文化不是特别了解,因此不太能看懂其建筑特色。整个桑耶寺的构造也非常特点鲜明,按照佛经中的“大千世界”的结构布局设计而成,主殿代表世界中心须弥山,大殿周围的四大殿表示四大部洲和八小洲,寺院围墙象征世界外围的铁围山,主殿四周建有红、白、黑、绿四塔,代表方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来到山南第二天我独自去了昌珠寺,昌珠寺建于松赞干布时期,属格鲁派寺院,大殿主像是莲花生,规模较小。那天人不多,但是有个旅行团在跟导游进行游览,于是我便混进队伍蹭了一些讲解,他的讲解都是很简单很普通且神话色彩比较浓厚的,听完之后我反而有点失望,他讲了两个故事让我觉得印象比较深刻,其一是关于佛教的末世说,其二是千手观音的故事。昌珠寺中有很多精美的艺术品,一层摆放有一个金质的大型制品,里面雕刻的是关于六道轮回说的内容,金碧辉煌,上面摆放有佛教的法器;二层有珍珠唐卡,是昌珠寺的镇寺之宝,用珍珠串起线条绘制的“观世音菩萨憩息图”,价值连城;同样还有释迦穆尼缂丝唐卡,整幅唐卡做工精致,是非常有价值的艺术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我的西藏之行的最后两站分别是藏王墓和雍布拉康(走之前还去了昌珠寺,这里不过多赘述),藏王墓是西藏自治区保存较好、规模较大的王陵,22座墓,35位藏王,结束他们辉煌的一身,如今都静静地躺在这里,原本在藏族文化中是没有土葬的,按照苯教的说法,赞布们都来自天上,最后要乘着天梯离开,重新回到天上。随着和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吐蕃将中原地区帝王陵墓厚葬的习俗学习过来,才有了如今令人震撼的藏王墓墓群,他们曾经都是政绩斐然的王,如今都成为一座座高大的墓,不仅让人感慨时间的残酷,就像这场旅行,不过眨眼间便迎来了尾声。藏王墓的对面,能看到最早的王宫遗址,他们在死后依然静静地注视、保佑子孙后代。在藏王墓的山脚下有着最早的农业文明发源地,生命和文化在这里孕育、发展,不断扩张,成为部落,成为国家,成为如今人们熟知的样子。在这里,我见到了藏地独有的活人殉葬制度,这些被选出来的人一辈子都留守在山中,与亡灵作伴,他们能吃的食物只有贡品,他们孤独又神秘,这样活着与死人殉葬又有什么区别呢,他们活在山野间的时候,会不会渴望有一天能离开这里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雍布拉康是西藏历史上第一座宫殿,“雍布”意为“母鹿”,因其所在的扎西次山形似母鹿而得名,松赞干布时期由宫殿改为寺庙,文成公主初来西藏时每到夏季都会和松赞干布来这里居住。宫殿之下是西藏的第一个村庄,第一块田地,在很多年以前,生命在这里发源,血脉在这里流淌。高大的白塔在阳光的照射下微微发着光,一座白塔象征着地水风火天,象征着整个自然,认为世界就是由这些元素构成的,有着朴素唯物的感觉,人们朝拜塔,代表着人的灵魂与天相接,生命第一,做什么都不如善待生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到这里,我的西藏之行也就宣布接近尾声了,我即将搭上返航的飞机回到家中,这几日的行程让我受益匪浅,也学到了很多东西,很感谢毛爷爷给我这次体会藏文化的机会,也很感谢照顾到我的每个人,八天的旅行,远比我在书本中读到的内容令我印象深刻。虽读了几年大学,但仍然才疏学浅,拙笔写下这些词句,为我在西藏的旅行画下句号,接下来我又要回到学校,回到书本里去,但是这些寥寥几笔写不完的经历,将成为我一辈子铭记的记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