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抗凝、抗板区别在哪里?</span></p><p class="ql-block">抗凝药物是通过应用抗凝药物抑制凝血系统激活、减少纤维蛋白血栓形成,从而降低血栓的形成。</p><p class="ql-block">而抗血小板药物是通过降低血小板活性或抑制血小板聚集率,从而减少血小板血栓形成风险;</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那么,到底什么时候选择抗凝药物,什么时候选择抗血小板药物内呢?</span></p><p class="ql-block">首先来了解一下血栓的形成过程。</p><p class="ql-block">由血小板黏附小堆形成的血小板血栓是血栓形成的第一步。血小板血栓在镜下呈无结构的淡红色,其间可见少量纤维蛋白。电镜下见血小板的轮廓,但颗粒消失。</p><p class="ql-block">血栓形成后的发展、形态和组成以及血栓的大小则取决于血栓发生的部位和局部血流状态。血栓类型可分为四种:白色血栓、红色血栓、混合血栓、透明血栓。</p><p class="ql-block">因此,血栓类型不同,治疗的方法也不同。</p><p class="ql-block">白色血栓常见于血流较快的心瓣膜、心腔、动脉内,由血小板和纤维蛋白构成。又称血小板血栓,治疗上以抗板为主。</p><p class="ql-block">如动脉系统的血栓大多数以血小板为主要成分,形成的主要机制就是血小板聚集,因此以抗血小板为主。</p><p class="ql-block">红色血栓主要见于静脉内,成分主要为纤维蛋白及大量红细胞,治疗上以抗凝为主。如静脉系统的血栓多为红细胞血栓或纤维蛋白血栓,形成的主要机制是凝血因子的激活,因此以抗凝血因子为主。</p><p class="ql-block">混合血栓可见于动静脉及心腔内,成分包括血小板、纤维蛋白、红细胞和白细胞。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流变慢或出现漩涡,导致血小板聚集、凝血过程反复进行,最终形成灰白色、红褐色交替的结构。</p><p class="ql-block">透明血栓以纤维蛋白为主,主要发生于毛细血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