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贵形象美——听吴奔星谈诗说词

李寿生

<p class="ql-block">著名诗人学者、江苏鲁迅研究会会长、江苏诗词协会副会长、中华诗歌学会理事、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吴奔星先生。</p> <p class="ql-block">臧克家先生是我国诗坛泰斗、《诗刊》创刊主编。吴奔星是他的诗界老友,著有《臧克家诗话》。图为吴奔星(右)与臧克家亲切握手。</p> <p class="ql-block">巴金先生(左)是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文坛巨匠,与吴奔星交情匪浅。图为两位老人晚年亲切留影。</p> <p class="ql-block"> 诗贵形象美</p><p class="ql-block">——听吴奔星教授谈诗说词</p><p class="ql-block"> 李寿生</p><p class="ql-block"> 前不久,收到著名诗人学者吴奔星教授的儿子吴心海编著的纪念文集〈别——纪念诗人学者吴奔星〉一书,这本厚厚的53万言的巨著,除收集了国内外众多名家的追思文章外,还收进他的学生和文友们的祭文悼诗,我的一首小诗也忝列其中。悼诗原文如下:</p><p class="ql-block">悼吴奔星教授(藏头诗)</p><p class="ql-block">悼词声声送英魂,</p><p class="ql-block">吴天楚地泪沾襟,</p><p class="ql-block">奔波一生惟有诗,</p><p class="ql-block">星光灿烂照后人。</p><p class="ql-block"> 注:楚地,吴奔星系湖南安化人。</p><p class="ql-block"> 2004年5月于常州</p><p class="ql-block"> 翻开这本纪念文集,吴老的音容笑貌犹在眼前,17年前我在湖圹桥畔访问吴老的情景也在脑际闪亮起来。</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稻浪似金,秋水如银。1991年深秋的一天我在湖塘桥畔寻访吴奔星教授的时候,已是斜阳夕照的时分了。</p><p class="ql-block"> 著名诗人学者吴奔星是应邀来常参加纪念鲁迅诞辰110周年研讨会的。上午端坐主席台并作长篇发言,中午即接到家电,言兄长在济南病逝,下午不得不向大会请假奔丧。四点多正准备动身去火车站候车,恰巧我们推门采访他来了。得知吴老正待奔丧,我们连忙告辞,谁知吴老看了一下手表,说离开车还有一段时间,欣然接受了我们的采访。显然,他是出于对东道主的尊重。</p><p class="ql-block"> “武进鱼米之乡,山灵水秀,来到这儿,仿佛来到绍兴。这儿的天多像是绍兴的天,这儿的水多像是绍兴的水。”这位省鲁迅学会研究会会长一开口便三句不离本行。</p><p class="ql-block"> 年届78岁高龄的吴奔星满头白发,脸色红润。一口浓重的湖南普通话相当宏亮,一打开话匣子,发言犹如江河滔滔不绝。他首先评点朦胧诗,其观点令人耳目一新:现代诗(即朦胧诗)的特点主要是反映个人内心世界,排斥政治,排斥传统,完全小我,不通大我,不像郭老的《天狗》那样通向创造新中国的英雄人物。吴老说,诗歌写得含蓄过头,使人读不懂,也就失去了读者。但诗又是需要一点朦胧美的,不要一览无余。《别了朦胧诗,挽留朦胧美》,吴老发表在《作品》上的诗评,表现了他对朦胧诗的独到见解。</p><p class="ql-block"> 吴老虽是鲁迅学研究权威,但他的60年文坛生涯似与诗歌及诗歌评论更有缘分。1913年6月,他生于湖南安化县一个清贫的家庭。15岁那年,曾追随进步教师参加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马日事变”后,逃亡长沙,始在长沙《中山日报》《通俗报》上发表诗歌、小说。1933年考入北平师范大学文学院国文系。此后常在上海、北平诸多报刊上发表诗歌和评论。同时从事国外诗歌的翻译工作。1935年参加了“一二•九”学生运动。翌年与人创办《小雅》诗刊,并主编《北平新报》副刊。1937年出版诗集《暮霭》,第二本诗集《春焰》还未印完,“七七”事变爆发,之后在广西、贵州、四川等地过逃亡生活,先后担任桂林师院研究员、贵阳师院副教授、教授。解放后,历任北京文教局编审、武汉大学、江苏师院、徐州师院、南京师大中文系教授。吴老的社会兼职也以诗歌为主,他除担任江苏鲁迅学研究会会长以外,还兼江苏诗词协会副会长、中华诗歌学会理事等职。</p> <p class="ql-block">  提起在当时青年人中影响很大的两位诗人——席慕蓉与汪国真,吴老纵横捭阖,见解独特。他认为,其一,席诗与汪诗内容完全不同,席诗是写给自己看的,题材很窄,重复自己的少女纯情,充满伤感;汪诗是写给别人看的,向青年人进行道德说教,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其二,席诗形象鲜明,艺术魅力很强;汪诗则议论说明多,形象思维少。</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青年人喜欢汪国真的诗呢?吴老说:这主要是汪诗中有很多格言,很多歌词,中学生逢年过节写个贺卡,音响出版社配个曲子,汪诗非常胜任。吴老不愧为是诗评家,他说:我曾经跟汪国真对过话,如果用百分比来分析他的作品,在100首诗中,有百分之十是诗,百分之五十是格言,百分之三十则是民谣,还有百分之十什么都不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此类句子尽管很“警”,但它是格言,不是诗。</p><p class="ql-block"> 吴老兴致勃发地由汪诗谈到诗的议论和诗的形象美。他说,汪诗最大的毛病在于议论为诗,如果逻辑思维压倒了形象思维,就破坏了诗的艺术美、形象美。但也并非议论不能入诗。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后两句虽是议论,但没有脱离整个登楼之形象,与前两句浑成一体,恰到好处。吴老说,诗光有形象还不够,还要有情感的普遍性,像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之所以引起后人共鸣,主要它抒发了无数离乡别土之士怀念故乡的衷肠。</p><p class="ql-block">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1957年,吴老被错划成右派,下放徐州二十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政策之时已年近古稀,满头飞雪,但他没有消沉,而是发愤著书,光出版的专著就有:《鲁迅旧诗新探》《文学风格流派论》《中国现代诗人论》《鲁迅美学理想》《诗美面面观》《中国新诗流派史》《中国新诗鉴赏大词典》《历代抒情诗选》《现代抒情诗选讲》《当代抒情诗选讲》《鲁迅诗话》《沫若诗话》《胡适诗话》《闻一多诗话》《艾青诗话》《臧克家诗话》。那么多巨著,只有一本是与他的学生合作的。十年辛苦,著作等身,这样的硕果在全国同龄人中恐怕是少有的。</p><p class="ql-block"> 怀着崇敬的心情告别了吴老,离开湖塘,夕阳已经西下,举目望去,满天的晚霞仍似朝霞一般艳丽。</p><p class="ql-block"> (原载《中国常州网·龙城博客》2008年7月2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