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师恩》

书为心画(张新华)

<h3>  谨以此文献给初中班主任张介生老师及其夫人刘凤琴老师。<br>  前日,接到一位老同学的微信说: “上午上街买菜,偶遇班主住张介生老师的老伴,得知张老师已于今年六月辞世,享年84岁。”看完信息后,我立即打电话过去询问了详情。 <br>  几天来心情十分沉重,思绪万千,夜深难寐。张老师的笑貌音容一幕幕于脑中闪过。思想起我的人生道路,离不开张老师的辛勤启蒙和言传身教,为我以后的进步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r>  1970年3月1日早晨,我怀着激动而又忐忑的心情走进了第十中学校园。这是我小升初开学的第一天。 <br>  据说十中校园的前身是日本占领东北时期所建的医院,“工”字型的水泥灰色单层楼房,校领导和教师办公室以及初三、初二的班级设在楼内,我们初一的新生设在楼外东侧的红砖平房里,由西至东分别是17、18、19、20、22班(21班在楼里),我被分到17班。 <br>  上课铃声响了,我和同学们接踵步入教室。班主任老师是一位文静、帅气的小伙子,面色白净,浓眉大眼,身着黑色趟绒上衣,深蓝色裤子,脚穿黑色系带棉鞋,讲话慢声拉语儿,面带微笑,一笑眼角还出现几条鱼尾文。他站在讲台前念着名单并安排每个同学的按位就座。 <br>  老师开始讲话 : 我叫张介生,是咱们三连的连长,咱们是按部队编制设置,全学年叫“连”,各班级叫“排”,咱班是17排,我主教数学,负责17、18、19排的数学课教学。下面我宣布一下17排学生干部的组成 : 政治干事崔玉芹,排长杨秀清、副排长张新华、军体委员田铁明、生活委员解庆君、文娱委员宋颖华。今后我将同排干部们一起,共同担负咱排的学习、生活和日常管理工作,我们将全心全意地为全排同学服好务……放学后,张老师把排干部留了下来,开个会,布置了一下各自的工作职责。</h3> <h3>  (第十中学第一批共青团员合影) <br><br>  张老师在我心目中是一位和蔼可敬,多才多艺的大哥哥,亦师亦兄亦友。他写一手漂亮的板书,美术字写得也很棒。我特别喜欢他的字,每当他上课时,我都在本子上摹写他在黑板上写的粉笔字。后来他发现我特别喜欢写字和绘画,就有意识培养我。他经常带着我一起出连里的黑板报,教我用板刷写大字块(美术字大标语),还教我写隶书书法,“蚕头、燕尾、八分字,蚕不二设,燕不双飞”,他耐心地给我讲解并送给我一本隶书字帖,那个年代的古字帖非常罕见和珍贵。记得有一次他给了我一本中方格本子,里面是他找的赵震宽和王乃勇二位老师专门为我写的范本例字,供我学习临写。 <br>  1970年的夏天,校园里的丁香花香气袭人,沁人心肺。一天,张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对我说,他要回饶河老家休假,他的数学课找不到人替他代讲,想让我这个“数学课代表”替他讲一个月的数学课。经请示孙殿文校长和教导处主任冯老师同意后,他便对我进行如何备课、如何讲课等临时“培训”。记得当时我们学的是一元一次和二元一次方程。几天后校长、教导处主任、各学年的数学老师都来审我的“试讲”课。听后,校领导和老师们都很满意,并冠以“教学出新意,小将上讲台”的时髦美称,还上报了市教育局。张老师也放心地回饶河了。我除了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还要担负17、18、19排的数学教学任务。我没有让校领导、张老师失望,出色地完成了这次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h3> <h3>  (十七班部分同学送孟广春入伍) <br>  1971年,也就是我们念初二的时候,党中央恢复了“共青团”组织,学校成立了“共青团第十中学委员会”,取消了当时“红卫兵”组织,也取消了连、排编制,恢复班级制。张介生老师担任校团委书记,不再担任我们班主任了。崔玉芹和我成为了17班第一批共青团员。我还荣幸地当选为校团委的宣传委员,并荣升为17班班长。张老师既是我的老师,又是我的领导,从那以后我的宣传工作也更加忙碌了,这对我是一个极好的励炼。 <br>  1972年3月,我们升到了初三。班主任已经换成了教物理的索克敏老师,并与22班合并,我仍任班长,加之团委的工作,使我得到了更多、更好的锻练机会,组织能力及美术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br>  1972年12月,我们初中毕业了,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美丽校园和可爱可敬,教我进步成长的校领导和老师们。</h3> <h3>  1973年在家待业了半年。由于我有代课的经历并在教育局挂过号,佳东永红小学朱校长邀聘我去当了一名代课教师。开始教美术,转过年来带五年二班毕业班。 </h3> <h3>(在永红小学任教时与部分师生合影)<br><br>  由于在永红小学始终得不到转正名额,74年底我便下乡插了队。青年点35人,我是唯一的男团员,又有学生干部的经历,被选为青年点点长。在农村,由于“能写会画”,大队书记经常安排我用油漆或白灰满街满墙书写大标语,写墙报、黑板报。 <br>  1976年冬,征兵工作开始了,我们大队仅一个入伍名额,却被大队领导的侄子给占了。恰巧公社武装部请我去写征兵标语。正写着,被接兵部队的指导员看中,便破格把我领到了部队。至此,我的人生道路发生了质的变化。 在青年点穿上军装那一刻,我想起了张介生老师对我的培养教育,我请了两天假,专程回市内去向张老师道谢和告别。那时他已调到市15中学了,看到我穿军装的样子,张老师也十分高兴,还鼓励我到部队好好干,争取入党提干!</h3> <h3>(十七班部分同学欢送我和张太平、刘汉祥参军入伍)<br><br>  到部队后,由于“能写会画”,我被分配到海岛连队,当上了一名放映员。1978年底,沈阳军区组织全区(东北三省的部队)放映员开展放映技术大比武活动,经过营、团、师的层层比赛选拨,我一路“杀”到了沈阳军区的比武决赛,在比赛中我不负众望,拿到了我那个项目的第一名,为我所在的部队争了光。为表彰我取得的成绩,79年3月部队将我由士兵放映员,从海岛连调到团机关,提拨为放映队长。提干以后我如鱼得水,在团俱乐部画电影广告,书写会场会标,美术、书法技艺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得到了部队首长的青睐和尝识,职务得到了逐步提升,直到1996年转业,在部队服役了整整20年。</h3> <h3>(78年我绘制的《华主席挥手我前进》)<br><br>  无论在部队还是转业地方,每次回佳木斯探家,我都惦记着想去看看张老师。开始他家住平房,后来搬进了教师楼;有了电话以后,每逢教师节我都想着给张老师打电话,开始是他接电话,再后来他得了脑中风,都是他老伴刘凤琴老师接电话。最后一次去看他是去年的8月份,他明显衰老了很多,他已记不得我是谁了,说话聊天显得非常木讷,行动迟缓。我离开他家走在小区院子时,回头望一下他家的窗户,见他站在窗口一直在与我招手,直到拐弯看不见了。我已预料到了,这可能是最后的分别。</h3> <h3>(2012年夏,十中72届学生纪念毕业40周年,活动结束后我们去看望张老师)</h3> <h3>(2023年8月,到张老师家中探望,成为了最后的离别!)<br><br><br>  如今我们已步入古稀之年,回顾自己一生走过的路,虽然经历了坎坎坷坷,风霜雨雪,但总体上还是顺利的。个人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知识水平和文字水平都得到长足的进步,书法技艺也日见成熟,89年曾获全军首届硬笔书法大赛一等奖,为沈阳军区争了光,被所在军党委荣记二等功。转业后多次在大连市、辽宁省及全国税务系统书法大赛中获奖,并先后加入了大连市和辽宁省书法家协会。工作中积极努力,多次被评为市税务局、辽宁省税务系统“优秀公务员”、“优秀共产党员”,还被选送到清华大学进修学习。回顾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在学校时当学生干部时的刻苦学习与艰苦磨练,得益于校领导和老师们的精心培养和谆谆教导,更得益于班主任张介生、索克敏等诸位老师的言传身教,为人生三观的形成、筑牢打下坚实的基础。 <br>  感谢师恩,不忘师恩,让这种爱世世代代永远留传! <br>  </h3> <h3>(在清华大学进修时留影)<br></h3> <h3>《十七班同学名册》<br>男生:张新华、田铁明、车维奎、张太平、解庆军、孙冶、胡宪国、徐兴佳、徐兴国、刘继富、宋贵、付仁杰、史万里、陈兆勤、刘汉祥、杨秀清、孟广春、魏兴林、王忠义、徐青山、鲁秉忠、刘海全、杨占宪、梁义久、李福贵、陶立宾、谭国树、范建华 (28人)<br>女生:崔玉琴、许雅茹 、田莉、李秀芬、赵新环、毛淑芬、王桂芝、晁淑贤、蔡世英、刘桂英、房丽娟、周萍、王萍、康丽波、宋影华、靳淑贤、高淑范、陆百玲、吴玉明、张春梅、李安琴、唐桂芬、葛玉琴、徐兴花、田桂琴 (25人)<br><br></h3> <h3>鸣谢 : 许雅茹、解庆君、赵新环、崔玉芹同学,在撰写此文时提供了素材和资料!</h3>

张老师

老师

介生

部队

校领导

同学

数学课

班主任

师恩

崔玉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