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甘肃省甘南州合作市,这一地区历史悠久,远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古西羌政权的北塞重镇。中唐时期,西北游牧民族吐谷浑在距此八十公里处建都立国,开辟打通了西联西域通达西藏和印度,南接中原和西蜀的著名“丝绸南路”。历史上是藏汉交流、东进西出、南来北往的重要商贸集散地。如今,是一个以文化旅游业和现代农牧业为主的高原商贸旅游城市。</p> <p class="ql-block"> 甘肃安多藏区合作市最著名的便是九层佛阁,它的名字挺长“安多合作米拉日巴九层佛阁”。佛阁高大如藏寨碉楼,鹤立鸡群,远远便能望到。</p> <p class="ql-block"> 米拉日巴佛阁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是为纪念米拉日巴而修建的佛阁。是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在安多藏区的代表寺院。原建筑毁于“文革”。现在看到的是1988年后重建的。</p> <p class="ql-block"> 米拉日巴佛阁是为纪念米拉日巴而建,米拉日巴尊者(1040年-1123年)是西藏最富传奇的佛教人物之一。他曾对世人说:“我受苦只是这一世,而你们却要生生世世”。是典型的藏传佛教思想,讲四谛五明、六道轮回,只求来世,认为受到的苦难越多,修行才会越深,才会有好的来世。他主张苦修并身体力行,远避深山,以极其清苦的方式修成圣果。他是藏传佛教噶举派的创始人之一,四处流浪,唱着歌传授佛法。他所作的《十万道歌集》留传至今,这使他在西藏文学史上也占有了一席之地。</p> <p class="ql-block"> 他注重实际修持,以苦修著称,终身未建道场,在藏区云游传教。“米拉日巴”是世人对他的称呼,意思是米拉家族中穿布衣的人。</p> <p class="ql-block"> 米拉日巴尊者修炼过藏族的原始宗教苯波教(黑教)的密法,也修炼过宁玛派(红教)的密法,参与创建了噶举派(白教),格鲁派(黄教)认可并沿袭了他修行的密宗心得,他是对藏传佛教力行实践的集大成者,受到藏传佛教多个门派的一致尊崇,以一己之力,影响各大宗教派系,可谓是藏传佛教的古今唯一。</p> <p class="ql-block"> 缘于米拉日巴尊者的与众不同,人们修建佛阁来纪念他也与众不同,九届佛阁同时展示藏传佛教的六大派别,供奉藏传佛教各派祖师爷,这是全藏区唯一座众佛加持的高层建筑。来此一定拜拜,米拉日巴佛阁的殊胜加持力无出其右。</p> <p class="ql-block"> 佛阁融合了藏族堡式建筑与阁式建筑形势,高大壮观。外墙身承重全由石块搭砌,无一根木材,而内部全木制结构,无一块石头。“外不见木,内不见石”的藏式结构独树一帜。而佛阁的外墙粉刷沿习传统方法,分别取材本地的白土、红土和黑土,掺入牦牛奶、酥油、白糖、蜂蜜、红糖、和少量的青稞面粉进行调和,增加了涂料的粘性,使得涂料不易被冲掉,加藏红花祛除异味,拨洒塗装而成,所以人们说西藏寺庙的墙是甜的。</p> <p class="ql-block"> 在藏区,建筑外墙颜色主要以白、红、黑三色为主,对于其寓意解释不尽相同。大寺院,外墙的这三种颜色代表了“雪域三主”的三尊菩萨:白色是代表大慈大悲的观世音。红色是象征智慧的文殊菩萨,黑色则是寓意勇气和力量的金刚手。而在民间白、红、黑三色象征世界的三层─天上、地上、地下的神道白年神、红年神、黑年神,每一种颜色都是对应一位大神。解释虽不尽相同,但尊奉的都是神仙,礼多人不怪。</p> <p class="ql-block"> 佛阁院墙顶部的小佛塔,密密排列数量达到1500多个。</p> <p class="ql-block"> 不可或缺的转经筒长廊。</p> <p class="ql-block"> 佛阁前的白塔,一群鸽子飞起,平和洁静中增加了一絲灵动。</p> <p class="ql-block"> 佛阁西面山上的大白塔。转山转水转佛塔,天朗气清,佛国气象。</p> <p class="ql-block"> 佛阁前面大门处,信徒们<span style="font-size:18px;">磕就地长头重复着他们的虔诚。磕长头是藏传佛教信徒的一种祈祷方式,也是藏传佛教密宗修持的一种方法。藏密宗修习"三密加持",旨在使身、口、意“三业”清净,与佛的身、口、意三密相应,即身成佛。磕长头时两手合十,表示领会了佛的旨意和教诲,触额、触口、触胸,表示身、口、意与佛相融。磕长头是对佛的“身、口、意”三方面的敬仰和献祭。信徒们认为在一生修行中,至少要磕十万次长头。</span></p> <p class="ql-block"> 雪山、草原、峡谷,众多底蕴深厚的寺院。独特的藏族文化,<span style="font-size:18px;">充满神秘色彩,而寺院又是神密中的密境,推开寺院大门,跨过门槛,拜菩萨,感悟人生,也是一种修行。</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