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8月12日下午</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民族精神的象征——大同九龙壁</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游完云冈石窟回到大同,开车从古城东门进入古城,在大同网红饭店“北魏家宴”用过午饭。饭店位于古城街心,此处有四牌楼,这是由四个相连的牌坊围成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牌楼建于明代洪武年间,当时大将军徐达受命修筑大同城,为壮军威、颂功德,在城中心修筑了这座建筑。建筑为木结构,四个牌坊分别面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牌坊高十余米,均有三个门。每个牌坊都有四根朱红色通天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中间正门的枋额上分别书写对应的街名:和阳街、清远街、永泰街、武定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牌楼往东的和阳街南侧,蓝色的建筑群为代王府,我们并未进府游览,只是隔着墙垣一望。据该景区介绍,代王府于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1392)开始建设,是代王朱桂以南京故宫为蓝本,在辽、金西京国子监的基础上兴建,于洪武二十九年(1396)竣工。代王府历经了明王朝由建国而至失国的历史过程,先后有11位代王在此处理政务和生活起居,承载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清顺治六年(1649),大同总兵姜瓖反清兵败后,在清军疯狂的“屠城”和“斩城”中,代王府被付之一炬,化为一片瓦砾之地,仅九龙壁幸存,现在看到的景观是复建后的代王府。九龙壁为代王府端礼门前的照壁,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大同九龙壁在我国现存最负盛名的三座九龙壁中,是建筑年代最早、面积最大、又最富艺术魅力的一座。另两座在北京,一座在北京北海公园,一座在北京故宫皇极门前,均建于清乾隆时代,较大同九龙壁要晚三百五十至四百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九龙壁旁的导览牌介绍,九龙壁坐南朝北,长45.5米,高8米,厚2米,由须弥座、壁身和壁顶三部分组成。东西两端分别是旭日东升和明月当空的图案,并衬有江崖海水、流云纹饰。须弥座的束腰镶有两层琉璃兽,第一层是麒麟、狮、虎、鹿、飞马等,第二层是小型走龙。这些琉璃兽姿态各异,栩栩如生。壁座上平托九龙琉璃壁身,壁身用数百块特制的五彩琉璃构件拼砌而成,壁身的背景,下部为青绿色的汹涌波涛、上部为蓝色的云雾和黄色的流云。龙与龙之间采用云雾、浪花、波涛和山崖相隔相联。壁面九条龙的龙体全为高浮雕制作,使每条龙都突兀于壁上,腾云驾雾,翻腾于汹涌的波涛之中,活灵活现。壁身之上有仿木结构的琉璃斗拱,承托琉璃瓦壁顶。壁顶为单檐五脊,脊顶戗兽、脊兽、龙兽俱全,两端是雕刻手法细腻的龙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01年,大同九龙壁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九条龙的布局和形态看,中间主龙位置是黄色正龙,位于代王府的中轴线位置,昂首向前,目光炯炯,龙身向上卷曲,龙尾伸向后方。其左右两侧为两条米黄色降龙,头部朝左,身体相背;依次往外为两条棕黄色升龙,样式基本相同,首尾都朝向左前方;再次为两条紫色的降龙,头部朝左,尾部相背;最外两侧为两条棕黄色升龙,头部相背,尾部朝左。正龙威严、尊贵,升龙刚猛而充满力量,降龙则温文尔雅。从左向右八条龙两两组合成四组二龙戏珠的画面,第九条龙单独为一组。人们印象中的龙都是五爪龙,令人费解的是,大同九龙壁上的龙都是四爪,这是为了规避僭越。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只有皇宫的龙是五爪龙,作为代王的朱桂,其王府前九龙壁上的龙就只能是四爪龙了。九龙壁前建有一个长34.9米,宽4.38米,深约0.8米的倒影水池,由石柱围绕,中有一桥相贯。九条龙倒映在水中,若遇风吹水动,就会上演“游龙戏水”的奇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关于这个倒影池的修建,在大同流传着一个传说。九龙壁建成后的一天,代王站在端礼门的门楼上,扶栏欣赏。忽然雷雨交加,有两个霹雳飞向九龙壁,在龙壁前出现了一个大坑,在龙壁后不远的金泊仓巷内露出两眼深泉。清冽的泉水中分别腾起一黄一黑两条巨龙,昂首向龙壁前大坑中喷注清泉。远看坑中,似有九龙飞舞嬉戏,妙不可言。代王遂令将水坑修成倒影池,将二泉修成二井,其水一甜一苦。从此倒影池便成为九龙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关于九龙壁还有一个洗龙降雨的传说。明朝年间,大同民间就传说九龙壁的九条龙“屡显灵异”,每当遇到大旱时,只要将九龙壁的龙身洗刷一遍,九龙就会显灵、及时降雨。话说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夏,大同又出现了大旱灾情,庄稼干枯、民心如焚,百姓齐到府衙吁请府官洗龙祈雨,以解旱情。时任大同郡守孙捷三,认为这是“异俗殊風”,“荒诞不经之事,有识者所弗道”。虽然他不相信洗龙就能降雨,但也认为“祈雨泽非他淫祀可比”,因而不得不順乎民情而同意洗龙。说来也怪,当洗完九龙壁之后,“阅三日而大雨,嗣是,屡洗辄雨,感应之捷不啻影响”,让孙郡守十分感叹洗龙降雨的神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还承载着丰富的现代意义,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于涿鹿战败蚩尤和炎帝,巡阅四方,黄帝将所有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的首领召集于涿鹿的釜山,举行了政治大会盟,即司马迁所说的黄帝“合符釜山”。这次“合符”,统一了各部军令的符信,确立了政治上的结盟,炎、黄二帝的争斗也并没有妨碍他们最终的团结与融合,由此而繁衍出了华夏的一统民族。这次“合符”,黄帝还以自己部落的蛇图腾为躯干,并取各部族图腾的一部分元素组合起来,塑造出一个崭新的图腾<b>--</b>“龙”。至此,我们炎黄子孙便以“龙的传人”闻名于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龙在我国不只是一种崇拜的标志,而且是古人对雨水来龙去脉的基本理解,并非完全出自迷信,而是具有极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我国古人观测天象,把天球赤道和黄道一带的恒星分成二十八个星组,称为“二十八宿”,每七宿为一组:东方苍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东方苍龙包含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共有46个星官,186颗星。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形象地在天空中勾勒了一条苍龙,就是这七宿名字苍龙的由来。在夏季的夜晚,我们可以在偏南方天空中看见它们。苍龙七宿的出没与降雨相互对应,古人认为是龙掌管着降雨,而降雨又决定着农耕收成,龙成了农耕社会最主要的“图腾”。神话中龙是专管雨水的神,它的宫殿是在海洋深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龙图腾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在国际上有广泛的影响。它不仅代表了权力和吉祥,也象征着团结与和谐。龙图腾的形成和发展,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于统一与和谐的追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流光溢彩的九龙壁,九条巨龙气势磅礴,或俯身探海,或腾身飞跃,或盘旋于云海,昂首奋身,活灵活现,振“壁”欲飞。彰显着龙的神秘、神奇与威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管你对历史、对文物有没有兴趣,站在这龙壁面前都会被震憾到。九龙壁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腾飞和文化凝聚,寓意群贤共济,民族复兴、蒸蒸日上的盛世景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8月12日下午</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契丹遗韵——大同华严寺</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辽朝(907—1125)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时间上和北宋基本叠加。五代时,后晋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其中包括今天山西雁门关以北地区,山西被分为南北两个不同朝代,北归辽朝,南属北宋。辽朝都城为上京(赤峰巴林左旗),山西大同成了辽朝的陪都,被称为西京。据史料记载,辽王朝从建都上京开始,其后诸帝,都确立了宣传佛教、利用佛教强化统治的政策。圣宗、兴宗、道宗三朝(983—1100),佛教臻于极盛。佛教八宗之一的华严宗备受皇室青睐,大同以他厚重的佛教文化底蕴,以及大辽陪都西京的地位,遂被敕令建华严寺,并于寺内奉安诸帝石像、铜像,从而使华严寺成为辽代皇家祖庙,自然也是佛教华严派的重要寺庙。</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华严寺位于大同古城西南隅,自辽重熙七年(1038),至清宁八年(1062),华严寺的主体建筑薄伽(bó qié)教藏殿、大雄宝殿及其附属建筑相继落成,当时的华严寺已成为北方首屈一指的佛门圣地。到了明代,对华严寺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并分成了上、下华严寺两座寺庙,各有山门、大殿和配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华严寺景区游览图</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华严寺建寺近千年来,屡遭战火,毁建多次,现在看到的是于2008年在原址修复的,恢复了辽金时期大华严寺的鼎盛布局。上、下两寺已连为一体,统称为华严寺,习惯上还称上、下寺。上寺以金建大雄宝殿为主殿,分为两院,有山门、过殿、观音阁、地藏阁及两厢廊庑。下寺以辽建薄伽教藏殿为主殿,保存有辽代塑像、石经幢、楼阁式藏经柜及天宫楼阁。下寺砖雕二门以东,又有天王殿、南北配殿和山门,别为一院。寺院共有30余座单体建筑,分别排列在南北两条主轴线上,布局严谨,占地面积达6.6万平方米,是一座规模宏大的辽金寺庙建筑群。该寺主要殿宇皆坐西朝东,据说与契丹族信鬼拜日、以东为上的宗教信仰和居住习俗有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同华严寺于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被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华严寺是我们12日下午的打卡地之一。从华严寺检票口进来,就来到上华严寺,出口在下华严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上华严寺普光明殿</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跨入山门,庑殿有四大天王,个个气吞山河、叱咤风云。山门的檐柱上有楹联:</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人生百年如朝露,活在當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世間萬象皆浮雲,樂住心中。</p><p class="ql-block">这是由时任大同市市长耿彦波所题写。山门前左右两侧有高大的六角钟楼、鼓楼,可以想得见寺院标志晨昏交替的晨钟暮鼓。钟鼓楼前左右分别是药师殿、弥陀殿,前行便是上寺的过殿普光明殿。殿前抱柱上有一幅颇有禅意的金字楹联:</p><p class="ql-block">世事熙熙,</p><p class="ql-block">从來富貴無了局,到此説了就了;</p><p class="ql-block">人生攘攘,</p><p class="ql-block">自古名利難放下,如斯当放便放。</p><p class="ql-block">这幅楹联是由耿彦波撰文,当代雕塑家、美术家韩美林先生所书。普光明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前出抱厦。殿内塑有“华严三圣”,中为毗卢遮那佛,左文殊菩萨,右普贤菩萨。毗卢遮那佛的音译为“光明普照”,大殿即由此命名。环殿壁画绘《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塑像、壁画、藻井皆按照华严寺辽金时期的风格打造,给人以古朴典雅之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上华严寺大雄宝殿</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普光明殿后是大雄宝殿,这是上华严寺的主殿,始建于辽清宁八年(1062),保大之乱(1122)毁于兵火,金天眷三年(1140)于旧址重建。大殿坐西朝东,面阔九间,进深五间,矗立在4米多高的台基之上,是现存辽金时期最大的佛殿之一。庑殿顶正脊上矗立两个琉璃鸱(chī)吻,据说高达4.5米,北端鸱吻系金代遗物,南端鸱吻为明代遗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大雄宝殿五方佛</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大雄宝殿二十诸天</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大雄宝殿二十诸天</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介绍,大殿内正中供奉五方佛,自左至右依次为:南方宝生佛,东方阿閦(chù)佛,中央毗卢遮那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这五尊佛像皆为明代所塑,中间三尊为木雕,端上两尊为泥塑。两侧有二十诸天神侍立,神态各异,亦为明代塑像。四壁上有清朝光绪年间绘制的巨型壁画,用21组画面展示了释迦牟尼从出生到成佛的历程。顶部有彩画天花板数百块,大部分为清代制作,所绘圆环、龙凤、花卉、梵文等图案,极富变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殿前的匾额“大雄宝殿”和“调御丈夫”均为明代原物,题字者为明代总兵马林。“大雄”和“调御丈夫”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尊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华严宝塔</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出大雄宝殿,往南走过南五间殿,由月门进入下寺,华严宝塔突兀眼前。华严寺曾建辽代木塔,早已损毁,现今的宝塔是2009年重建,是根据《辽史·地理志》关于华严寺辽代木塔的记载恢复建造的。是一座采用纯木榫卯结构的方形木塔,是仅次于应县木塔的全国第二大纯木宝塔。木塔通高43.5米,为三层四檐,每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华严宝塔呈四方形,每层的四面都有四字匾额,出自典故,名家书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宝塔的承载有限,游客参观宝塔是限流的,且需要在入口处穿鞋套方可进入。塔内的参观路线是规定好的,首先参观的是第一层,尊位供奉的是香檀木雕毗卢遮那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层直通地宫,据介绍,这座500平米的地宫,完全由纯铜打造,用铜100吨。地宫四壁供奉4尊主佛和448尊小供养佛,加上墙壁和塔柱上的浮雕佛像,计有1000余尊。地宫庄严肃穆,金碧辉煌,宗教与艺术融为一体,是美轮美奂的视觉盛宴,也是圣洁的心灵洗礼。</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地宫中央的水晶宝塔内,供奉有佛界高僧的舍利。据说元代慧明法师圆寂后,火化他的遗体,灰烬中有一大米粒大小的白色光亮的结晶体,便是供奉于水晶塔中的舍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看完地宫,接着是往上攀登,上到第二层,殿内供奉木雕的观世音菩萨。再上到顶层,此殿供奉木雕的交脚菩萨造像。站在这宝塔的最高层,可以俯看大同古城全貌,这时或许会有一种登临怀古、感慨兴衰、人世沧桑的情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华严宝塔下来,接着去参观下华严寺主殿<b>--</b>薄伽教藏殿。该殿是辽代建筑,始建于辽重熙七年(1038),历代修葺维护,保存至今,是我国现存的两座最大木结构佛殿之一(另一座为辽宁义县奉国寺)。“薄伽”为印度梵文的音译,是“佛”的意思。薄伽教藏殿是佛教经藏的殿堂,保存有辽代塑像、石经幢、楼阁式藏经柜及天宫楼阁。该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九脊歇山顶,正脊两端矗立高达三米的琉璃鸱吻,是辽代原有建构,屋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古朴雅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殿内佛坛为“凹”字型布局。中央三尊大佛跌坐于莲花座上,为佛教中的三世佛:过去、现在、未来佛。每尊主佛上方均覆有穹窿形斗八藻井,亦是辽代旧物,内槽彩画中所绘网目纹、三角柿蒂等辽代通行的纹样尚依稀可辨。还有31尊辽代彩塑造像,描绘了佛祖给弟子们讲经说法的场面。其中一尊胁侍菩萨,合掌露齿,上身微裸,头饰华丽,长辫垂肩,体态优美、丰满,光脚立于莲台之上,在流畅自如的衣饰飘带陪衬下,显出动人的形象,被誉为“东方维纳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殿内塑像之后,依墙环壁一周建有双层楼阁式藏经柜。上层是供奉佛像的佛龛,下层则是存放经书的壁藏。设计巧妙,独具匠心。更具看点的是,后墙明窗致使左右两边的藏经柜断开,工匠在其间搭建了一座圆弧形拱桥,并在桥上建“天宫楼阁”五间,巧夺天工。这种天宫楼阁的建筑形式,代表了当时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建筑艺术,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曾被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誉为“海内孤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薄伽教藏殿的前面是罗汉堂,观音殿,这些配殿都是新建,缺乏历史底蕴,也就没有进去参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华严寺,一处辽代寺院,一座座佛殿佛塔,一尊尊大小佛像,一幅幅佛教故事壁画,一处处建筑奇观,让人们震撼和赞美。它们是辽金历史的沉淀,灿烂的佛教文化;它们见证了契丹民族的崛起与衰落,反映了多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它们是契丹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遗存、遗韵;它们的毁建,隐藏着多少兴衰之事,文武之变,让人们唏嘘和叹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