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铭记革命历史 ,弘扬老区精神。在战争年代,西乡人民为革命事业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为人民解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沿着烈士足迹,去重温那段令人难忘的历史,以此缅怀先烈。西乡(八都)古往今来,自古青瓷古道,是浙贛闽边陲兵家必争之地,而且是边陲商贸中心,西乡以高山天然叠障,丛林茂密,山路崎岖易躲兵匪之乱,易展山区游击战斗,续燃革命星火燎原。以瓯江水运,将山区特产转运海内外。1934年7月,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寻淮洲、乐少华、粟裕等率领下,从中央根据地出发,8月底至9月初途经龙泉小梅、八都、宝溪等地。之后,由抗日先遣队留下的“红三团”(政委洪家云、营长李重才)与闽北红军独立师、广(丰)浦(城)独立营等三支部队经常在龙泉住龙、宝溪、八都等龙泉西部一带村庄开展游击活动。云雾仙山,溪屋绿野,远处山峦被云雾轻柔环绕,似梦幻仙宫,如缥缈画卷,若神秘梦境。小溪如灵动的丝带潺潺流淌,似跳跃的音符奏响乐章,若闪烁的银链熠熠生辉。简陋小屋静静伫立,如烽火岁月的守望者,似红色记忆珍藏的纪念册,若红色革命的摇篮栖息地。青山绿色植物生机勃勃,像革命星火的霞光璀璨夺目,如红色革命的画卷绚丽多彩,若生命的诗篇蓬勃昂扬。</p> <p class="ql-block"> 1930年下半年、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领导创建的赣东北革命根据地,范围扩大到浙西、闽北等地、形成闽浙赣革命根据地。龙泉地处浙闽赣边际,是浙闽赣苏区红军的活动区域、红军多次进入龙泉西部山区开展革命斗争1931年4月和1932年9月,赣东北十军4000多人两次入闽作战。1932年9月21日部队攻入浦城县城,消灭国民党军1000多人,筹集了军用经费、物资,驻留浦城三天后撤离。在此过程中,红十军部队在龙泉西北部山村广泛开展革命宣传活动</p><p class="ql-block"> 闽北苏区形成于1930年春,以福建省崇安县为中心,其范围包括福建崇安、浦城、建阳、建瓯、邵武、光泽、松溪、政和、江西铅山、广丰、上饶,以及浙江江山、龙泉、庆元等纵横三百余里的广大 区。1930年7月、闽北苏区同赣东北苏区合并,成为闽浙赣根据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33年4月,闽北苏区又成为中央苏区的组成部分。不久,闽北苏区派出一干部黄仁,化名黄敬斋,深入龙泉西北部的一些山村 以"踏风水先生"身份为掩护进行察看地形、踏勘交通路线、了解风土人情、宣传革命道理等活动,黄仁通过调查,踏出了一条由龙泉通往福建浦城闽北苏区的交通线路。此后,闽北苏区红军在龙泉境内活动逐渐频繁,龙泉西北部及东部部分地域成为闽北苏区的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挺进师攻占八都镇</p><p class="ql-block"> 1935年5月初,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政委会在麻连岱召开了会议,总结了挺进师入浙一个多月以来的工作,决定创建以仙霞岭为中心的浙西南革命根据地。具体部署是:以龙泉、遂昌、松阳、云和、江山、福建浦城等地区作为建立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的基本区域;由挺进师第一、二纵队担负开辟基本区域的任务,迅速打通与闽北等游击区的联系;刘英、粟裕则率领第三纵队在浙赣铁路沿线的汤溪、龙游、武义、宣平等地辗转作战,扩大党和红军的政治影响,吸引国民党军队北调,以掩护第一、二纵队开辟革命根据地。</p><p class="ql-block"> 1935年5月中旬,挺进师二纵队在龙泉西部迎战浙江保安团,或分头出击,或集中围歼,屡次打败敌人的“进剿”,接着又扫除了八都、住溪的地主武装。</p><p class="ql-block"> 1935年7月24日,粟裕、刘英率领一、三纵队南下,进攻龙泉八都镇。事先,红军侦察员经过侦察了解到,八都镇并没有国民党军队。当晚,红军由盖竹经大坦、章府会进人八都镇,不料国民党保安队一个连当晚刚从龙泉到达该镇。红军尖兵到街头郭家店时,发现保安队哨兵,接火激战一阵后,红军撤出战斗。</p><p class="ql-block"> 红军挺进师师长粟裕 红军挺进师政委刘英。</p> <p class="ql-block">龙泉至闽北的"盐路"</p><p class="ql-block"> 1934年12月15日傍晚,红军从住溪经盖竹沿小路到了八都镇附近。部队根据了解到的敌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下敌鼓楼山碉堡,接着向棺山碉堡射击。敌人凭借碉堡负隅顽抗。红军勘察了地形,立即派出一支尖兵插过横溪桥,转至官山儿碉堡的南侧,作背抄之势。敌发现自已面临腹背受攻,慌忙丢弃碉堡逃命。这时国民党军的连部和盐务站的敌兵已被红军包围,很快就被歼灭了。</p><p class="ql-block"> 红军进入八都后,抄了土豪劣绅的家,将八都镇盐务站、盐店的食盐分配给贫苦农民。自此,红军打通了龙泉至闽北的"盐路"。</p> <p class="ql-block">红军进攻八都镇</p><p class="ql-block"> 国民党反动派在"围剿"中央苏区的同时,采取禁止食盐运人闽北等手段,企图扼杀闽北苏区。国民党在龙泉八都镇设立了盐务站,采用按人定量供应食盐的办法,造成食盐奇缺,群众需求士分迫切。</p><p class="ql-block"> 于是,在闽北活动的"红三团"、闽北独立师、广浦独立营决定联合攻打龙泉住溪、八都,打通由龙泉向闽北苏区运送食盐的通道(俗称"盐路")。</p><p class="ql-block"> 红军攻取住溪后,休整两天。除广浦独立营因另有任务外,其余红军部队又挥师南下,直逼八都镇。国民党龙泉县政府听到风声,加强设防,调了保安团一连兵力常驻八都,分别在黄岭头的官山儿和章府会的鼓楼山修了碉堡,盐务站也有排兵把守,连部设在五显殿。</p> <p class="ql-block">中共龙泉县委旧址简介</p><p class="ql-block"> 1938年2月,中共浙西南特委决定成立龙泉县委,由傅振军、曹景垣、吴德昌、傅家立等人组成,傅振军任书记。县委下设道太、八都两个区委,八都区委书记由区委委员吴德昌兼任。</p><p class="ql-block"> 龙竹村(原名淡竹村)枫树塆是一个隐藏在浙西南崇山峻岭间很不起眼的自然村,位于八都镇北部山区,偏远闭塞,但山间小路却四通八达,连接住龙镇、宝溪乡、竹垟畲族乡等地,可谓是易守难攻的绝佳阵地。</p><p class="ql-block"> 1938年夏,枫树塆畲族党支部成立,革命力量进一步壮大,逐渐发展为重要的红色根据地和革命联络点。1941年,因国民党实行“反共、剿共”的反动政策,对共产党基本地区进行“清剿”,县委机关人员有时转移到山棚居住或其他村庄,并于1941年2月-1942年3月间将县委驻地转移到枫树塆。1942年4月底,因形势恶化,龙泉县委领导撤离龙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4年9月4日,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离开龙泉、6日到达浦城古楼休整,接到中央军委命令,指示抗日先遣队离开闽北继续北上,为了减轻行军途中的负担,抗日先遣队决定派一师五十五团二营(加强营),将几次战斗缴获的枪支、弹药和其他物资共60多担。以及在战斗中负伤和因水土不服患病的伤病员100多人,护送去闽北苏区安置洪家云率领二营共150多人将物资和伤病员护送至坑口后,即返回追赶主力部队,到江山清湖镇时,正值大雨,河水猛涨,队伍不能通过,无法赶上主力,洪家云等便决定返回闽北这时,闽北军分区派出的参谋传达了领导的指示,将洪家云率领的二营编为闽北独立师第三团(简称"红三团")</p><p class="ql-block"> 国民党反动派在"围剿"中央苏区的同时,采取禁止食盐运入闽北等手段,企图扼杀闽北苏区国民党在龙泉八都镇设立了盐务站、采用按人定量供应食盐的办法,造成食盐奇缺,群众需求十分迫切。于是,"红三团"与由黄立贵为师长的闽北独立师、广浦独立营决定联合攻打龙泉住溪、八都,打通由龙泉向闽北苏区运送食盐的通道(俗称"盐路")、12月11日,红军分兵两路:一路经过福清山、浦城坑、西井攻打住溪;另一路经白岩、碧龙、马岙岭攻打住溪。13日,两路红军向住溪合击。守在住溪路口的反动军队,看见红军大部队到来,连忙各自逃命,红军攻打炮台,打死两名守炮台的国民党兵,虏了其余守兵红军进村后,向群众宣传"打土豪分田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蒋介石卖国贼"等党的政策和红军抗日主张,开仓分粮给贫苦农民。</p><p class="ql-block"> 红军攻取住溪后,广浦独立营因另有任务,其余红军部队又挥师南下,直逼八都镇12月15日,红军从住溪经盖竹沿小路到了八都镇附近。黄立贵、洪家云等根据了解到的敌情,指挥部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下国民党军鼓楼山碉堡。国民党军连部和盐务站的守兵被红军包围,很快就被歼灭了,自此,红军打通了龙泉至闽北的"盐路"。</p><p class="ql-block"> 1934年底,"红三团"分别在龙泉住龙叶岭头村和宝溪内高山村建立了地下交通站,井惠、安坑等地也相继建起交通点,形成了支持红军活动的交通网络。</p><p class="ql-block"> 西井红军指挥部驻龙泉市住龙镇西井村地处龙泉市西北部浙闽边境,与福建省浦城县毗邻,凭借浙闽两省边境险要地势、茂密森林和淳朴民风,为中国工农红军开展革命斗争,开辟革命根据地提供了良好的地理环境和社会基础条件,成为山区军事要地。1931年至1937年,在中国工农红军到龙泉开展革命活动过程中,先后有赣东北红军、闽北红军、抗日先遣队、“红三团”,红军挺进师等红军部队在此留下革命足迹,至今尚留存有红军炮台、红军训练场、红军指挥部等旧址早在1931年至1933年,地处浙闽赣边际的西井村,就是方志敏、邵式平、黄道领导的赣东北苏区红军的活动区域,同时,又是闽北苏区红军的活动范围。1934年7月,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简称抗日先遣队),举起北上抗日的旗帜,从中央苏区向闽浙赣皖挺进,于8月底9月初转战龙泉西南部区域,西井村群众也深受教育 12月,由抗日先遣队留下的由洪家云率领的“红三团”与“闽北独立师”“广浦独立营”三支队伍联合攻打龙泉住溪、八都,西井村许多村民跟随参战,并为红军侦查敌情,带路,“红三团”在西井村设立了交通点,成为红军活动的重要场所。1935年,以抗日先遣队突围部队组建的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由粟裕、刘英率领,进入浙江创建了浙西南革命根据地,西井村处于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1936年6月,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根据新的形势,决定进一步恢复和扩大根据地,粟裕率领挺进师主力部队重返浙西南地区,重以许信焜为书记的中共浙西南特委,并以西井村为特委机关驻地。粟裕、许信焜在西井村设立红军指挥部,为红军在浙闽边境开展革命斗争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挖掘利用好红色资源。</p> <p class="ql-block">中国工农红军进挺师</p><p class="ql-block">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领导机关率中央红军主力撤离苏区,开始艰苦卓绝的两万五千里长征。留在南方原各苏区的部分红军和党政机关人员孤悬敌后,在与中共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同几十倍的国民党军进行九死一生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p><p class="ql-block"> 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是1935年2月由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突围部队为基础组建的,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主力军。组建时,全师仅500余人,师长粟裕,政委刘英,由赣东北到浙西南后,于1935年夏建立了以仙霞岭为中心的浙西南游击根据地,队伍发展到近千人。但在国民党军对浙西南游击区发动的第一次大"围剿"中,浙西南根据地遭受严重摧残,许多领导骨干牺牲,队伍锐减到300余人。1935年10月、粟裕、刘英率领挺进师主力转移到闽浙边,以泰顺东部山区为中心开辟革命根据地。在中共闽东特委和浙南地方党组织的支持下,至1936年底,全师兵力又发展到1500余人。但1937年2月,国民党军又调集重兵对浙南、浙西南根据地发动第二次"围剿"。根据地中心区的军民付出巨大牺牲。1937年8月、浙南、浙西南国共双方达成合作抗日的协议。10月,有三四百名挺进师战士到平阳山门集中,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1938年3月,粟裕率领抗日游击总队开赴皖南,编入新四军;刘英等一批干部则坚持在浙南、浙西南、继续领导浙南浙西南党组织开展工作。</p><p class="ql-block"> 红军挺进师在浙江的三年游击战争,牵制和消耗了国民党军的大量兵力,</p> <p class="ql-block">红军挺进浙西南</p><p class="ql-block"> 1935年5月初,在庆元斋朗战斗胜利后,挺进师政委会委员、中共浙西南特委第一任书记宗孟平,二纵队政委洪家云、纵队长李重才率领二纵队进入龙泉西北部山区,开展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在宝溪乡内高塘自然村宣布建立中共浙西南特委,同时成立龙(泉)浦(城)县委。</p><p class="ql-block"> 在中共党组织和红军的领导下,浙西南的革命群众纷纷参加红军,至7月,挺进师队伍发展到2000多人,扩编为五个纵队。以龙泉住溪、遂昌王村口、松阳玉岩为支点的纵横100多公里的浙西南革命游击根据地基本形成。7月24日,粟裕、刘英率领一、二、四纵队进行了八都战斗。之后,粟裕率一、三纵队进入住溪,直接指导住溪及周边乡村的革命斗争。</p> <p class="ql-block">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道队</p><p class="ql-block"> 根据中央的战略部署,1934年夏,在日军加紧准备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以重兵实施第五次"围剿"时,为宣传和推动抗日民族运动,调动钳制国民党军、减轻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压力,红七军团受命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日先遣队,在军团长寻淮洲、政委乐少华率领下,直驱闽浙赣皖边,该部相维转线于闽东、闽北、浙江和皖赣边,曾一度攻占罗源、穆阳、庆元、清湖、常山等城镇,宣传了抗日主张,扩大了红军和共产党的影响。11月初,抗日先遣队转入闽浙鞋革命根据地与红十军会合,奉命编为红十军团,刘畴西任军团长,乐少华任政委,红七军团编为第十九师,红十军和地方部队编为第二十师,第二十一师、红十军团接受中央军区指挥,继续担任抗日先遣队的任务,并成立以方志敏为主席的军政委员会。领导红十军团的行动。1934年11月,第十九师师长寻淮洲在战斗中负伤牺牲、后红十军团在国民党优势兵力堵截中转战于皖浙赣边地区,损失严重,1935年1月,红十军团在向闽浙赣根据地转移时,又在德兴县港头村遭国民党军伏击,被截为两段、先头部队千余人在参谋长粟裕、政治部主任刘英率领下,突破封锁,进入革命根据地主力2000余人,被国民党军20个团的兵力合围于江西省怀玉山地区,经7昼夜测战。指战员大部牺牲,方志敏被俘。2月,进入根据地之部队经过整编组成了500多人的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师长为粟裕、政委为刘英。此后,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进入浙江、建立根据地,开展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p> <p class="ql-block">八都区政工队开展抗日工作</p><p class="ql-block"> 1937年12月,浙江省政府主席黄绍纮下令在各县推广战时政治工作队(简称政工队),借以发动群众,开展救亡运动。1038年3月底,龙泉县政工队正式组成,中共龙泉县委委员俞坚任队长,全队共40多人,下设八都、小梅、道太、安仁四个区队,每个区队7至9人。</p><p class="ql-block"> 八都区队在地下党的领导下,运用公开合法斗争的形式,积极从事以下主要工作:1.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八都区队利用演讲、壁报、标语等方式进行抗日教亡宣传。2.推行民主政治,支持民众合法斗争。政工队员杜毅真在八都区下窖村发动群众改选了乡长和一个保长。3.推行新的征兵办法,积极支援抗日前线。八都区队进村入户推行新的征兵办法,耐心做好思想工作,做好军属优待工作。。4.推行二五减租,减轻农民负担。八都区队积极推行《佃农交租章程》。5.积极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八都区队积极参与经济工作,支持发展生产,打通土特产销路,增加就业机会。6.从事普及教育工作。八都区队发动群众筹集资金开办初级小学,并举办夜校和识字班以发展成人教育。7.揭露顽固派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真正面目。八都区队坚决贯彻执行《抗日教国十大纲领》。</p><p class="ql-block"> 但是,龙泉国民党顽固派极尽破坏之能事,多次向其上级诬告,破坏政工队的正常活动。1939年初,国民党颁布《限制异党活动办法》后,龙泉顽固派更是猖狂。同年春天,根据上级党的安排,政工队中已公开党员身份的同志开始陆续撤离龙泉,有的去浙西、浙东抗日根据地,有的转入新四军。1940年5月,形势持续恶化,省政府正式下令解散各县政工队。6月底,龙泉县政工队中的进步青年已全部撤离。至此,这支在国难危急关头,为唤起民众抗日救国而奔走呼号的政工队,完成了历史使命。</p> <p class="ql-block">中共浙江省委第一部电台</p><p class="ql-block"> 1939年,为了建立与东南局和新四军军部的联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刘英和处属特委书记张麒麟从皖南东南局带了一部电台回到了当时省委驻地一丽水,省委决定把这部电台建在处属特委驻地一龙泉县住龙乡水塔村,并委托处属特委代管、张麒麟选派傅振军、太顺古、陈成昌3人去丽水接运。傅振军等人到丽水后,找到特委秘密联络点城内四牌楼"兴华广货号",把电台器材和发电机分装在两只"美孚"煤油箱里,双买了两篓桔子,扮成做小生意的人,雇了一只小篷船,沿瓯江逆水而上。经过6天的行程,到达龙泉城郊茶寮,由已等候在此地的交通员秘密搬运至龙泉住龙乡水塔村,将电台设在离水塔村10多里的上水碓坑自然村的一个山洞里,自此,浙江省委有了自己的第一台电台。</p><p class="ql-block"> 1940年春,浙江省委和东南局之间的电波开始在仙霞岭下频频播送。电台使用了半年多时间,由于机器损坏,加上国民党对我游击根据地封锁很严,无法买到零件而停止工作。第一部电台的设立,能在险恶环境下坚持收发、运转,沟通了省委与东南局的联系,指导了浙江各游击区的革命斗争,为浙江人民的抗日和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中共处属特委旧址</p><p class="ql-block"> 1938年5月,浙西南特委改称为处属特委,特委由张麒麟、傅振军、刘清扬、周建生、曹景垣、曾友营等6人组成,张麒麟为书记,以住龙镇水塔村许炳元家为特委驻地。在国共合作抗日的大背景下,特委机关人员在水塔村领导全区抗日救亡工作,积极发展党员,壮大队伍,对国民党顽固派开展有理有节的斗争;组织召开处属地区首次党的代表会议,代管省委第一部电台,举办处属特委基层干部训练班,至1940年6月转移至宝溪高山村。</p><p class="ql-block"> 中共处属特委第一、二、三期干部培训班1938年冬和1939年春,处属特委在水塔村的地伏自然村举办了第一、第二期党的基层干部训练班学员来自龙泉、遂昌、庆元等地。每期学员二三十人,时间约一个半月。训练班由特委秘书周建生主持,讲课人以特委领导张麒麟、周建生为主,傅振军、曹景垣、曾友昔等也曾讲过课。训练班为培养.提高党的基层干部对抗战新时期的认识和政策水平、军事本领起了很大作用。</p> <p class="ql-block">建立住溪苏维埃</p><p class="ql-block"> 1935年8月20日,住溪苏维埃政府成立大会在住溪村廖家祠堂召开,参加大会的有龙浦边区6个乡30多个村的代表200多名,大会选举产生了住溪苏维埃政府组成人员。以"打上豪、分田地"为主要内容的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在龙浦边区根据地广泛开展,到处呈现出一派"分田分地真忙 的热闹景象。劳苦大众扬眉吐气,成为土地的主人。</p> <p class="ql-block">一进披云山</p><p class="ql-block"> 1934年7月,粟裕任红七军团参谋长,根据中央决定,北上浙赣皖,与赣东北方志敏部会合。粟裕率所部6000余人从瑞金出发,经闽东,9月份进入浙江庆元,沿小梅、八都、上垟到宝溪境内的塘上,塘源、半岭,后在宝溪坑口村休整2天,再翻过披云山进入浦城,转江山县,到赣东北与方志敏部会合。据张文碧将军(原红七军团参谋部参谋)回忆,粟裕将军此次行军,途中一直心情特别沉重,行至宝溪坑口村的天主堂小学,晚上与大家一起聚会时,粟裕将军为大家弹奏了小风琴,这一晚是他北上行军中最高兴的一天。离开宝溪后,部队进入江山,遭到国民党军前后夹击,粟裕将军在突围中被击中右臂,因行军紧急,没有得到医治,子弹留在将军身上22年,直到解放后才取出。</p><p class="ql-block"> 二进披云山1935年3月25日,粟裕率领挺进师500余人,翻过龙浦边境马迹岙进入披云山所在地高山村,沿宝溪而下攻占国民党保安队驻地溪头村,打响入浙第一枪。并在溪头村召开了入浙第一次会议,决定了三件事,一是开设"红军银行";二是打击地主恶霸,举行宣判大会,枪决地主恶霸二人;三是发贫困户发放粮食、衣物。红军在溪头村休整了三天,后转战龙泉、庆元、遂昌等地,3A取得斋郎、上田等系列战斗胜利,打破国民党军的一次围剿。</p><p class="ql-block"> 三进披云山1936年4月,粟裕率部从浦城忠信进入宝溪坑口村飞云山(俗称歪头山),与前来寻找挺进师的广浦独立营叶全兴部会师,接着二纵队失散的宣恩金、余龙贵等几十个同志也找来,三支队伍会师,联合在飞云山两面夹击尾随而来的拥有170多人的国民党保安团,取得飞云山战斗的胜利。后转移到宝溪披云山天师殿开会、讲课、演习,休整几天后,又钻出敌人包围圈,转向遂、汤、宣一带活动。</p><p class="ql-block"> 四进披云山1936年6月,两广事变爆发,蒋介石把罗卓英部调走,浙江仅剩下地方保安部队,国民党力量薄弱,为红军发展浙西南根据他创造了有利条件。6月中旬,闽浙边临时省委在福鼎排头村开会,决定重建浙西南特委,由许信焜任书记;重建挺进师二纵队,张文碧为特委委员,二纵队政委。会后,粟裕与许信焜、张文碧、赵春和及二纵队共300多人,回到浙西南,穿插到住溪,歼灭国民党保安团一个连。后二纵兵分两路,一路由谢文清带领在闽浙边转战,一路由粟裕带领,翻过披云山来到高塘村,入住宝溪乡乡长金铭家中。粟裕将军在金铭大院 开展四次反围剿斗号 召开了一个重要会议,这个会议共开了7天,会议传 1934年冬一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形势图 -1937年秋 达了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会议精神,调整了党的政策方向,即改变打土豪的政策,把没收委员会改为征发委员会,改没收为征收“抗日捐”,广泛团结爱国主义人士,在国民党内部寻找“红心”,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次会议后,喜讯频传,龙浦、龙遂、江浦县委恢复,出卖孟宗平、黄富武等同志的叛徒被除了,发展党员300多人,挺进师队伍扩大到1500多人,游击队数千人。</p><p class="ql-block"> 五进披云山西安事变平熄后,蒋介石调刘建绪为“四路剿匪”总指挥,采取“拉网式”清剿浙西南革命根据地。1937年2月,粟裕率挺进师、特委、二纵队人员紧急赶回浙西南,在披云山区的水塔村水碓坑自然村召开特委、县、区委和二纵队骨干会议,贯彻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决策,研究反围剿策略,运用游击战术,灵活机动消灭敌人,保存自己。也正是这次及时召开的会议,使浙西南游击根据地在敌人重兵围剿中免遭重大损失。</p><p class="ql-block"> 六进披云山粟裕最后一次进披云山是1937年3月,他率部扎营住溪,以“迷攻”(即迷惑敌人的方法攻打敌人)、“文攻”(即喊话攻心瓦解敌军)、“水攻”(就是走水道攻打)三打王村口,取得王村口战斗的胜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4年9月2日,抗日先遣队离开梅溪,由查川镇(现查田镇)溪口折向北走过工兵搭好的浮桥,跨过龙泉溪,经野窖直取龙泉西部重镇八都镇(西乡)。</p><p class="ql-block"> 八都镇是龙泉通向福建的咽喉,殷富豪绅众多,有数十家商店,颇为繁华。事先,土豪殷富对红军过境,早已有所闻,早就逃避他乡。镇上国民党区公所10多名民区丁以及少数盐务兵,慑于抗日先遣队声势,也丢枪逃跑了。</p><p class="ql-block"> 9月2日上午9时左右,红军先头部队到达八都镇黄岭头,即向官山儿碉堡开枪,未见还击,红军立即占领碉堡,继而进驻镇内,在交通路口布置岗哨,砍断电话杆以截断敌通讯。此时,丽(水)浦(城)公路路基已铺好,恰好有2辆货车从浦城开来,红军立即将他们截留。</p><p class="ql-block"> 抗日先遣队进人八都镇时,看见各家店面都关着,群众家门也紧闭。原来群众因受反动宣传,不明真相,都逃跑上山了。红军就将店铺贴上封条,并张贴公告,禁止坏人趁机盗窃。经过宣传教育后,群众陆续回到家,开了店门,卖米卖菜,供应接待红军。</p><p class="ql-block"> 9月3日晨,抗日先遣队离开八都镇,沿公路至木岱口转走山路,进入宝溪乡,经塘上进人溪头、坑口。</p> <p class="ql-block">迎接红军闹革命</p><p class="ql-block"> 早在1931一1933年,地处浙闽赣边际的西井村,就是中国工农红军 区域。1931年4月和1932年9月,赣东北红十军4000多人两次入闽作战,部分 </p><p class="ql-block"> 红军队伍从西井村等地经过,在此过程中,红军部队广泛开展革命宜 治西井村群众留下深刻印象。1932-1933年,闽北苏区红军为扩大根据地范围,派出余部进入西井村等地,开展察看地形、踏勘交通路线、了解 、情、宣传革命道理等活动,西井村进入苏区范围。 </p><p class="ql-block"> 1934年7月,中共中央为宣传和推动抗日,调动和牵制国民党军队,参经对中央苏区的压力,组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简称抗日先遣队),举起北上抗日的旗帜,从中央苏区向闽、浙、赣、皖边挺进。8月底至9月初,抗日先遣队转战龙泉西南部区域,一路宣传抗日,开仓济贫,惩治土豪劣绅,纪律严明,深受百姓好评,西井村群众也深受教育。</p><p class="ql-block"> 1934年9月,抗日先遣队派出由一师五十五团二营政委洪家云率领二营第四、六两个连,将伤病员100多人以及一批枪支、弹药和其他物资送到闽北苏区安置,因大雨河水猛涨,洪家云率领的部队无法赶上主力,只好留在闽北苏区。根据上级指示,洪家云率领的二营编为闽北独立师第三团(简称“红三团”),共有150多人,除洪家云外,“红三团”的领导骨干还有张麒麟、高信全、刘汉南等人。此时,在闽北活动的除“红三团”外,还有两支红军,一支是闽北独立师(又称五十八团),师长黄立贵、政委陈一,共有800多人;另一支是广(丰)浦(城)独立营,由叶全兴任政委,周汝春任营长,共120多人。“红三团”“闽北独立师”“广浦独立营”三支队伍,时聚时分,常在包括西井村在内的龙泉西北部区域进行打土豪、发动群众、培养革命积极分子工作,国民党反动派在“围剿”苏区的同时,采取禁止食盐运入闽北等手段,企图扼杀闽北苏区。1934年12月,“红竺团国化、笠养革命积极分立章”决定联合攻打龙泉住溪、八都,打通由龙泉向北送食盐的通道(俗称“盐路”)。12月5日,“红三团”派井惠村交通员熊守源、叶长萌到住溪侦查敌情。11日,15日,红军部队分别攻下龙泉住溪和八都,顺利打通了龙泉至闽北的“盐路”,在战斗过程中,包括西井村在内的沿线各村数百农民自愿跟随参战,西井村村民叶张宝、黄佛生、叶树生、熊守源等人为红军部队带路,为攻打住溪发挥了关键作用。1934年底,“红三团”在龙泉西北部各村建立了地下交通站,建立在井惠村的交通站成为红军活动的重要场所,为构建红军活动交通网络起到了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 以革命初心和坚强的枫叶精神,枫叶之所以红,在其开放时的绚烂与坚毅,更在其零落时的谦逊与无私;西乡之所以红,在于这片土地上撒过的革命热血与青春无私奉献,立足于这片土地上,与每一位西乡党员群众的团结与坚守。“枫叶红”党建品牌以西乡红色革命历史为依托,以“枫叶精神”为内核,结合西乡优良传统民风党风,致力以红色精神推动党建提质,以党建发展引领精神文明建设,真正让这一片“枫叶”红遍西乡土地、以实际党风促暖进群众心里。这一抹红的含义里,代表党旗永远飘扬,红色精神是“枫叶之红”。唐朝杜牧有诗云:“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时令进入寒露以后,枫叶渐渐红透。她不与百花争芳斗艳,不与苍松比参天,却把满腔热血倾洒,把和煦和温暖送到人间,把一生都奉献给大地和人间,即使变成了落叶,仍化为肥料归根大树。因此,“枫叶之红”所代表的是坚忍不拔、奋斗向上的精神内核,是引领八都人持续向好向善的强大动力。这一抹红的背后,是“人文之红”。前有以傅振军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不畏艰险,前仆后继,以星星之火在敌后方燃起燎原之势;后有以李正光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受先辈精神鼓舞加入革命队伍,学有所成,秉承红色基因,以行动诠释担当。因此,“人文之红”不仅在于红色历史的传承与延续,更在于红色篇章的不断续写和更新、在于一代代西乡人始终不改本心,不忘初心的奋斗与担当。 为永远铭记革命先辈的光辉业绩,弘扬革命先烈的崇高革命精神,用革命历史教育子孙,激励后人建设革命老区,铭记革命历史弘扬老区精神革命精神世代传解放后,西乡革命老区人民和全国人民一起,翻身当了主人,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过上了幸福富裕的美好生活。老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到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p> <p class="ql-block"> “红军桥”坐落在宝溪乡塘上村下首。是一座石拱桥,桥面上建有木结构廊屋。清顺治,乾隆,光绪《龙泉县志》记载桥建于公元970至1000年期间,迄今己有千年历史。</p><p class="ql-block"> 1934年9月3日,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红七军团)6000多人过往此桥;1934~1935年闽北红军独立师、广浦独立营、红三团、红军挺进师多次过往此桥;1949年5月12日解放军二野16军139团和军部侦察营1500多人经过此桥,是一座为革命作出贡献的“红色”桥梁。走过此桥的红军将领有寻淮洲、乐少华、粟裕、刘英、王蕴瑞、黄富武、张文碧、刘亨云等。</p> <p class="ql-block">红军挺进师入浙第一仗</p><p class="ql-block"> 1935年3月23日,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在粟裕、刘英率领下,由闽北根据地出发,向东挺进浙江,25日上午翻过闽浙交界的浦城县马迹,进入浙江地界内的龙泉县宝溪乡高山村。</p><p class="ql-block"> 当时国民党在宝溪乡所在地的溪头等村,驻扎着一个保安中队的三个分队,分别由姓夏、姓周和姓陈的三个分队长带领。他们已获得红军有可能从这一带进入浙江的消息,就在溪头村周围的七峰山、士后岙、后垟、葫芦门、大堂庙弄等处修筑了碉堡工事。</p><p class="ql-block"> 10时左右,红军穿过坑口村,在象溪凉亭遇到一个挑糖卖的外地人,红军看见这个"担糖客"行迹可疑,便把他抓住,严加盘问。原来"担糖客"是敌兵探子,他供认出敌人保安队在溪头周围的兵力部署。粟、刘等红军首长掌握了敌人兵力部署后,决定兵分三路,直取溪头村:一路攻占七峰碉堡;一路攻占士后岙工事;一路攻占溪头大堂庙敌驻点。</p><p class="ql-block"> 战斗打响后,红军以优势的兵力猛烈攻击敌人,七峰山、士后岙、大堂庙弄等处的敌碉堡、工事迅速被攻破占领,大堂庙驻点的敌人看见红军主力迅猛到来,乱作一团,慌忙逃命。姓夏的保安分队向竹垟方向逃跑;姓周的分队与姓陈的分队汇合后向八都方向逃跑。退逃路上,有的敌兵丢了枪支,躲进路旁的灰寮里,用稻草盖在身上;有的钻到田野的草堆里,如惊弓之鸟,丑态百出。红军进攻到大堂庙,架起机枪,正欲追击敌人时,看到敌军中混有一些不明真相的老百姓,就停止了追击。红军在溪头葫芦门打死一名敌兵,俘虏二十多名,缴获了一批枪支弹药,战斗胜利结束。俘虏经过教育,有的当场表示愿意加入红军,要求回家的,红军发给每人四块银元作路费,俘虏兵非常感激,表示今后不再替国民党卖命。</p><p class="ql-block"> 红军挺进师在溪头村贴出安民告示和宣传标语,躲避在附近的村民群众陆续回村。根据当地群众举报,红军在溪头村把两个地方反动分子抓获,召开群众大会,公诉了他们的罪行,并当即予以处决,大快人心。</p><p class="ql-block"> 溪头战斗,打响了红军挺进师入浙第一枪、第一仗,拉开了红军挺进师入浙开展游击战争的帷幕。</p> <p class="ql-block">中共浙西南特委,龙浦县委在宝溪乡内高塘诞生地。</p><p class="ql-block"> 根据政委会的部署,1935年5月5日,挺进师二纵队150多人,在行动委员会书记宗孟平、纵队政委洪家云、纵队长李重才率领下,在政和离开主力部队,经过松溪县境,插人龙(泉)、浦(城)、江(山)地区。挺进师主力则在粟裕、刘英率领下,经龙泉南部的梅七,向北挺进,到达松(阳)、遂(昌)、云(和)地区,开展打土豪活动,发动群众,建立组织,开辟以龙泉住溪、遂昌王村口、松阳玉岩为支点的纵横百多公里的浙西南游击根据地,龙泉西北部乡村成为游击根据地的中心区域。</p><p class="ql-block">挺进师二纵队是先遣队留下的部队,领导人和战士熟悉龙(泉)、浦(城)浙闽边区这一带山高林密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5月上旬,二纵队先后到龙泉宝溪乡的高山村、石碧源,打开了住溪村大地主张雨庭建在石碧源的粮仓,把稻谷分给群众。后部队转到锦溪乡岭根村。此时该村白马殿正在演木偶戏,红军趁群众聚集看戏的机会,向群众宣传了革命道理。第二天,红军到了岱头村,发动群众,打开了后坑土豪钱马焕在岱头的粮仓,又将100多担稻谷分给贫苦农民。红军到了良溪,再次打开了县城周伯远在良溪的粮仓,将500多担稻谷分给农民。在下石寨,红军抓了土豪张佛正,罚款300银元。红军来到城北的上田,根据长工的揭发参加红军的有肖庄的柳汉庭、上东的季贤发、凤鸣的徐观兴、雁川的章老倌等100多人。二纵队进入龙、浦边地区后,认真执行党的政策,宣传发动群众,开展打土豪分浮财行动,工作很快打开了局面。随着武装争的开展,在龙泉西北部乡村开辟出一块游击根据地的基本区域。为了加强对地方工作的领导,1935年5月中旬,二纵队行动委员会在龙泉宝溪乡内高塘(张礼三家)举行会议。内高塘是龙、浦交界的小山村,是龙、浦间的通道之一。距浦城的东坑桥约10华里,距龙泉宝溪的溪头约20华里。有三条小路:一条通浦城党溪,一条通东坑桥,一条通溪头。有六七个烟灶(户),早年就有红军过往,联系人就是张礼三。这次会议由二纵队行动委员会书记宗孟平主持,宣布建立中共浙西南特委,宗孟平任特委书记,会议决定成立中共龙(泉)浦(城)县委。龙浦县委由高信全任书记,曹景垣、何金亮为委员,下设大北区委、小北区委(初称龙遂区委、龙浦区委)。大北区委(龙遂区委)由曹景垣任区委书记,以龙泉碧龙、西坑,浦城的毛洋、马迹、杨梅滩等地为活动区域;小北区委(龙浦区委)由何金亮任书记,以龙泉高山、青井、草鞋岭、水塔、岱头、安坑及浦城东坑桥、庆元山等地为活动区域。自此龙泉有了党的县级地方组织,揭开了龙泉人民革命事业新的一页。</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李善长,微信昵称唐韵清影。浙江省龙泉市人。丽水市诗词楹联学会会员,龙泉市作家协会会员,龙泉市诗词楹联学会会员。喜乡土文学和历史类文学创作研究,作品曾多次发表于国家及省地市媒体刊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