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 常 巷 陌 一一街巷背后的故事

木易四知(杨继业)

<p class="ql-block">   随着城市建设, 存在了千年的古村古街说没就没,为了留住记忆, 多年来我在陇西拍下了数万张照片, 其中有一些是街巷门牌。同时, 杜彬先生一直也在默默拍照。为了留住这些街巷名称, 于是我俩将各自拍照的门牌集中在了一起。 </p><p class="ql-block"> 门牌标示街巷名称, 每个名称都有它的来历: 如襄武书院门前叫“书院巷”; 游击署门前叫“游击巷”; 分守陇右道署门前叫“道署巷”, 署后又称“道背后”或“背后巷”; 巩昌府门前原叫“府门街”, 府改县后又叫“县门街”; 县文庙门前叫“文庙巷”; 府文庙门前叫“儒学街”, 因为府儒学在府文庙左, 门前即儒学街; 万寿寺门前叫"万寿街"。万寿寺建于唐代,毁于同治五年,民国五年修为"新街",街道两边统一修成铺面,以官产变卖私人,解放后仅存稽古楼,一九五七年拆除;妙华寺因有木塔又叫"木塔寺",寺前巷子叫"塔寺巷"。妙华寺在北宋崇宁铜钟铭文中就出现过,建陇西二小大楼时挖出过木塔地宫石涵等,可见塔寺巷年代之久远。</p><p class="ql-block"> 有些巷名与历史人物有关:如腰门街原称“元坊街”,其来历是陇西人韩缙考取解元为其立牌坊而得名。 该牌坊在清安门内街上,又称“清安坊”,旧版图中还被标为“解元”。</p><p class="ql-block"> 乾隆《陇西志》:“清安坊,在城北门内,为明永乐南京乡试举人韩缙解元立,题曰:‘关陇英华’。” 《巩昌府志》有:“韩缙,解元,永乐丙戍进士,仕至郎中。”</p><p class="ql-block"> 古代科考会试第一名被称为会元,乡试第一名被称为解元,而殿试第一名则被称为‌状元,以上合称“三元”。韩缙也就是乡试考举人中了第一名,成了解元,在明永乐丙戍年殿试中又考取为进士。 </p><p class="ql-block"> 大城与北关城中间隔着腰城墙。大城北门叫清安门,清安门开在腰城墙上,又叫“腰门”。元坊街在牌坊废圮后,顺其自然就又叫成了“腰门街”。</p><p class="ql-block"> “鸭池巷” “六鹿巷”背后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大城东门口南面“鸭池巷”原叫“六鹿巷”,其名称因何而来? 顾名思义,鸭池巷与鸭池有关。鸭池在苗家巷东,旧称苗家池。南河水进入南门,分三流,其中一流经过天爷庙南马路巷,然后顺城直下入苗家池。池因养鸭又叫鸭池。同样以养鸭取名的池在西堡子也有一方。</p><p class="ql-block"> 鸭池巷最早又被称为“六鹿巷”, 传说清朝洮阳(临洮)人在此养过六只鹿,故称。</p><p class="ql-block"> 东门口居住洮阳人莫非是王潮海(另:王朝海)。王潮海字星寰,为王进宝裨将,康熙年间因平三藩有功擢升为镇守贵州威宁等处地方总兵官,为左都督。</p><p class="ql-block"> 据乾隆《陇西志》:“(王星寰)年老乞休,其復临洮也,功居最。以不戢取怨与乡人,乃上书,自陈隶巩昌。得请,遂挈家来陇,卜居城东口。” 其墓志铭:“公奉命移住陇西,又为陇西人矣。” </p><p class="ql-block"> 王星寰并非“以不戢(不戢:不检束)取怨于乡人”。他举家迁至陇西的主要原因在墓志铭中就能找到答案。铭文有:“寻,靖逆(即靖逆候张勇)大兵继至,命公(即王星寰)分本标兵二百骑,西取临洮。公曰:“贼众我寡,非出奇制胜不可。”遂从间道夜驰八十里至城下,公身先登城,……洮属悉复。靖逆疏表其功,受都督部札,奋威(即奋威将军王进宝)具题,特荐请补本标中军副将,上允其请。” </p><p class="ql-block"> 从上可知,在靖逆侯张勇授命下,王星寰分领张勇二百骑兵,“西取临洮”。 此战役显示了王星寰以少胜多,出奇制胜,巧取临洮城的军事才能,其战功显赫,张勇“疏表其功”,给都督部写信;王进宝抢着“特荐”,想着补为他的副将。河西四将中的两员大将都在为王星寰上疏表功,何况张勇还是四将之首,四将又是康熙爷的拜把兄弟,自然得到康熙允许。因此,王星寰也在这场战争后成为赢家,升官加爵,一下站在了人生的巅峰。</p><p class="ql-block"> 不幸的是,王星寰这次举起的屠刀落在了生他养他的故乡,并且以:“登陴直上,手格杀十余人,开门呼军士入”。他以一人之力登城越墙,杀死守兵,是这场战争打开城门而攻下临洮的关健人物。 </p><p class="ql-block"> 王星寰杀家乡人太多,告老还乡后也许有些心虚,要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总会担心有人报复,一种恐惧心理形成了挥之不去的阴影,一直缠绕着他,使他忧枕难安,睡不好觉,这才应该是他举家迁往陇西隐居的真正动机,这在他来陇西之后与人交往中可以看出。</p><p class="ql-block"> 王星寰卜居陇西后,与人往来,一直“口不言兵”并以“陇西人”自居。他从不谈论自己引以为傲的战功,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保护自己和家人免遭报复而故意隐身。 </p><p class="ql-block"> 王星寰一生战绩累累,在秦州、宝鸡、汉中、保宁、成都、重庆等地多以智勇取胜,势如破竹。镇守重庆三年后,又镇守贵州威宁,去管治苗人。苗人“动辄操戈,最号难治”,王星寰“恩威兼施”,头目“尚尔负固”。在他七十二岁那年“老将生擒二渠,黔南由是帖然。”至此,贵州苗人从此被他整得服服帖帖了! </p><p class="ql-block"> 王星寰卒于康熙四十七年三月二十三日,葬于安家山之麓,墓前立一丰碑,八十年代推倒被埋。多年前,打坟人又将墓志铭挖出,后被任登荣收藏。铭文又经笔者协助赵麦雄先生抄录于《陇西金石文存》一书。 墓志是由王星寰长孙王景韶赴京求赵弘灿所撰,上有“诰封荣禄大夫、总督两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世袭一等精奇尼哈番、朔方眷世弟赵弘灿拜撰。”字句。 </p><p class="ql-block"> 赵弘灿为“河西四将赵良栋次子,康熙三十八年,授浙江提督。四十五年,授两广总督。五十五年,入觐,辞还。寻授兵部尚书。五十六年,诣京师,至武昌,道卒,谥敏恪”。赵良栋又与王星寰同是平定三藩之功臣,可见他们晚辈间的关系也不错!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下图:印有第二代简化字的腰门街门牌。</p> <p class="ql-block">下图:《皇清诰封荣禄大夫、镇守贵州威宁等处地方总兵官、左都督星寰王公墓志铭》</p> <p class="ql-block">  迁家巷与陇西“杨十万”迁居有关。</p><p class="ql-block"> 姬克昌先生在《寸草心》一书中记录了一些陇西古民谣及流行语,其中第1681条写道:“家里的物件置不全,杨十万还缺根担水担!”杨十万并不缺担水担,此话意思是,再富有的人也会遇到一时的不便。姬老在书中又注解道:“杨十万:传说中陇西县很有名的大富豪。” </p><p class="ql-block"> 我曾问姬老:“杨十万是哪里人,您知道他的历史吗?”</p><p class="ql-block"> 他说:“不知道!只听老人传说是陇西最富有的人,民间一直流行这句话。”</p><p class="ql-block"> 我告诉他,杨十万家住迁家巷。据先人传说,东巷杨氏房院着火之后又在北关西堡子重新选址盖了新院,新院南依城墙,东界西顺门街,西邻赵家,北面院墙外有一条东西走向、宽约十米很长的一条大马路,这就是“迁家巷”。</p><p class="ql-block"> 迁家巷东头通西顺门街,西头向北拐角过鸭池连上堡子街,上堡子街又通往镇羌门。 杨氏所建新院占整个迁家巷至西顺门十分之七的地方。西顺门街连接杨家大车门,本家院子东南隅柴房后檐墙特别厚,就是利用了原车门墙。进大车门后有块很大的地方叫“杨家场”。从杨家场往西走几十米就到了一个我们叫“后头圈圈儿”的地方,村民把这里叫“杨家滩滩儿”。杨家滩滩儿就是杨家大院废墟,民国时期曾是国民党军队的操场,解放后园艺社将该址逐渐划分给三十余户人家当院子。</p><p class="ql-block"> 杨家大院主人 “杨十万”出身书香门第,为人亲善富态,因肤白体胖外号又叫“白猪娃儿”。同治二年至同治五年,陇西大城、关城迭次被狄、河回民扑攻,其家人出资保城并领兵与回交战,遭到报复,杨十万被裹白布,浇上清油,点成“天灯”;另一先人脖子上被刀砍后佯装已死,得以保命;还有一位杨氏祖太太逃过一命。最幸运的一位先人在张掖或是武威(记不清了)干事,娶了一位张姓大家千金,在外躲过一劫,成了我们的先人。其余全家被屠,财产掠空,房院俱焚。据大伯讲,有个朝庭赐的什么东西也在这次家难中毁失……经过这次家难,杨家大院变成了杨家滩滩儿,族人葬在了城西金盆儿(地名)坟茔。</p><p class="ql-block"> 解放前,杨氏明清墓群主要分布在昌谷原家湾、三品石、城西大古子坪、仁寿山、城西金盆儿。</p><p class="ql-block"> 昌谷原家湾墓地有六十亩从没耕种过的旱地,长着一些粗过碗口的柏树和一棵二人合抱的酸梨树。酸梨树被庄里人砍伐后,邻居有昌谷亲戚,把这件事带话给太爷,为此太爷领着父亲去了两次原家湾墓地。该墓地早都出了五服。三品石杨氏墓地年代久远,遭人破坏而荒废。仁寿山墓地因在红沟以上,风水不好,只埋了几座墓葬。城西大古之坪墓葬近百座之多,因去金盆儿上坟要路过,偶尔烧些纸。父辈们小时候每年只去金盆儿上坟,墓地在金盆儿西北方向约二三十米处,最西头两堆坟丘,往东坟丘越来越多,大概七八十座坟丘。坟堆共分三绺,南面一绺为东街杨氏;中间一绺为西堡子杨氏;北边一绺为教场里杨氏。三家一起上坟,直到生产队迁坟后,金盆儿没有了杨氏墓地。</p><p class="ql-block"> 杨十万家被屠后,杨家滩滩儿废墟上留下了多个直径六七十公分的柱顶石和一些石条,还铺设有几十米长的红砂岩石水漕,还有一米多高的园林石,这些在解放前逐渐被人搬光。我家西顺门院子南房廊檐上的大柱顶石就是碎太太年轻时搬来的。解放后,黎家、毛家、陆家等人家盖房子挖地基时地下全是瓦砾。陆爷说他在八五年挖地基时挖出过一窖瓷器和大块鸦片,瓷器多为破损,鸦片也被当做垃圾扔掉了。七十年代,父亲在西顺门院子盖西房,把牡丹树傍边的我从小爬过的疑似庞公石石山砌在了墙角底下,九十年代大哥盖楼房时想弄上来,由于石头太重最后放弃。后来院子卖了,西堡子也拆迁成了小区,不知石山下落。</p><p class="ql-block"> “杨十万”的故事是在一场屠戮过后成了点滴传说,因杨十万迁居而得名的“迁家巷”也在拆迁中变得无影无踪。杨十万什么身份?因何而富?己经无人告诉我了!随着城市建设,古街古巷也逐渐消失,成为远去的历史,若干年后是否还有人知道这里曾经发生过的故事,也许没人会知道……</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下图:八十八岁的邻居陆爷在讲述遗址上挖出的杨十万瓷器鱼盘。</p> <p class="ql-block">下图:迁家巷邻居门牌</p> <p class="ql-block">下图:昌谷杨家坟在桃心地形中。</p> <p class="ql-block">下图:据原家湾庄里人说,这些栓马柱原在杨家坟。</p> <p class="ql-block">下图:西堡子拆迁,杨家大院遗址上挖出的红沙岩石水漕。</p> <p class="ql-block">下图:西堡子拆迁,迁家巷邻居大门上写有拆迁内容的对联。</p> <p class="ql-block">  祁家巷与祁继唐所建祁家花园有关。</p><p class="ql-block"> 祁家巷在乾隆《陇西志》上称为“马七十巷”,后因建了“祁家花园”又称“马祁家巷”,再后来又被称为“祁家巷”。</p><p class="ql-block"> 祁继唐,字善卿,曾仕职于平凉府古浪县,弃官归里后,与族人商议,在北关水渠岩建成一座仿苏州园林,取名“山林别墅。”</p><p class="ql-block"> 北关煤建公司所占地方即祁家花园旧址,在花园东墙外有条从南至北的大路,就叫祁家巷。煤建公司也被华盛集团开发为“和泰花园”小区。现在小区南大门正好建在祁家巷的位置上,门以西小区占地即煤建公司位置。</p><p class="ql-block"> 祁家花园引水渠岩大阳沟水,从西南进入,流遍园内,再由东南而出。</p><p class="ql-block"> 祁家花园是座有花、草、树、山、石、亭、台、楼、阁、桥、船、廊、榭、轩、馆集于一身的仿江南水乡园林。内建有“德星堂”“评峰楼”“余香馆”“溪山斋”“思进坊”“问月”“松风阁”“白云榻”“斜阳洞”“琢云轩”“鱼跃坊”“文昌殿”“朱衣堂”“奎星阁”“虚心亭”“如意庭”等景点。</p><p class="ql-block"> 祁家花园毁于同治五年城陷,现只能在民间传说中听到一些故事,还有从《祁氏花园记》中知道一些信息。</p><p class="ql-block"> 祁家花园东墙外的祁家巷也是条大街道,应该在历史上形成的很早。祁家巷与腰门街直接对齐,很可能在没筑城墙之前就相互连接,是条通往北关的主街,后来筑城,将这条南北轴线被挖断。与它相交的北西街(水渠岩路),是一条通往西阙坪古道的大路,是东西轴线,也在筑城后被挖断,必须绕至镇羌门才能出城西去。同样,城外的路与城内的路也能对齐。</p><p class="ql-block"> 从汪世显开始,陇西筑城出现了门不对门,这时候大城中轴线东街在县文庙巷口线向南斜了过去过,直达东门。成化五年筑北关城,北门(保昌门)与腰门错位,北关正街从腰门至保昌门斜了过去。筑城之后,祁家巷与腰门街断开,失去了主街道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祁家巷”“祁家花园”“水渠沿”门牌。</p> <p class="ql-block">  大井巷、小井巷因井得名。大井也叫“太白井”,在西火药局外,小井在今巩昌幼儿园的那里。</p><p class="ql-block"> 大井巷原叫"局巷"。陇西大城四隅用城墙各隔出一方三角形城堡,为火药区。其中西火药区设有火药局,故名局巷。</p><p class="ql-block"> 大树巷是因一棵大榆树而得名。大树巷有座庙叫大树爷庙,也因此大榆树得名。</p><p class="ql-block"> 大树巷在古代叫"热水巷",此热水指的是"大阳沟"水。大阳沟水自西门渠分析而来,西门渠引水马家河湾。 </p><p class="ql-block"> 西门渠历史很早,北关水口砖铭文:“万历六年烧造,北关水口城砖……”就是为该渠专门烧制的城墙水口砖。西门渠不是九0版《陇西县志》上写的修凿于清代。</p><p class="ql-block"> 大阳沟水除了分流热水巷外,主流通过北关西街。北关西街叫"北西街"或"小西街",也称"水渠岩",但今门牌为"水渠沿"。像这种出现别字的门牌还有:如种家巷,"种( chong )"是多音字,这里指"种"姓,现门牌为"春家巷"。 观音巷以前叫"管营巷",现叫"观音巷"; 金巷以前叫"更巷",与打更有关; 油盘巷以前叫"营盘巷",后为"游盘巷"或"油盘巷"。 该巷最早系元代营盘的地方;晒经坡以前叫"晒金坡",有人编了个唐僧取经经过陇西在此晒经的故事,于是成了"晒经坡";三衙街不知为何改称为"三元街",这在民国时期就已改名。</p><p class="ql-block"> 有些巷名与少数名族有关:如卧龙巷明代叫"鞑子营巷",系元时通兵营巷道。通往东顺门的叫"肖家道",进了东顺门叫肖家圪崂。史家园一带还有"牛屠家巷""羊屠家巷"“沙家后门”。小东街那里还有"米家巷"。</p><p class="ql-block"> 有些巷名带有时代色彩:如万寿街在民国时期改为"中山街";东大街解放后改为"解放街";南大街为"和平路";西大街至景家桥改为"新民街";石头巷改为"革新巷";从县门街至西街口改为"自由路";腰门街改为“民主街”;党部巷改为“人民巷”,有了修建社后又改为“建筑巷”;卧龙巷被改为“勇敢巷”;光明巷改为“卫生巷”,被改的还有“进步巷”。后来,这些街巷名称又恢复到以前,但还有一些没有退去时代色彩:如北关正街门牌为"交通路";县门坡坡为"红旗路";旗纛巷为"劳动巷"。</p><p class="ql-block"> 有些巷名容易混淆:如"上城壕""下城壕"指北关北墙城壕,"后城壕"却指北关西堡子东南城壕。大城和北关都有东、西、北街,也容易混淆。北关西街前面讲了,北关东街叫"北东街"或"东街台子",北关北街即“北关正街”,大城北街即“腰门街”。</p><p class="ql-block"> 总之,每个寻常巷陌的背后都有一段不寻常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年四知堂人杨继业写</p> <p class="ql-block">下图:立有保护碑的大井(太白井)遗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