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回呼兰

呼兰江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到呼兰好几天了,一直呆在“养路段”。这里原来是呼兰县养路段,位于呼兰河南岸,呼兰河大桥南头,三年前被大侄子和朋友合伙拍下来了,占地两万多平方米。但他们无力再继续投资装修改造,处于闲置状态。大哥大嫂退休没事,每天去那里养花种地,养鸡养鸭,大侄子饲养信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新鲜劲儿过后,对“庄园生活”略感无聊,我打开百度地图,搜索周边,看看有没有博物馆。这一搜,我很吃惊!人口五十多万的呼兰县县城居然一家博物馆也没有,还号称是黑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之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实际上,回来这些天,走了几条街道,店铺林立,但一家字画店也没有,书店、工艺品店也没见到。更别说,美术馆、艺术馆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呼兰最有名的文化设施就是萧红故居和萧红纪念馆了。萧红是呼兰这块土地的奇葩。同呼兰人聊起萧红,他们关注的是萧红跟了几个男人,而不是萧红的文学成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同学聚会上,我纠正了一个同学对萧红的评价。我说,评价萧红,应该看她的艺术成就,而不是她的的感情经历,况且那些经历,未必真实;萧红的坎坷经历,除当时的社会原因,只能说明,萧红没有遇到好男人,但凡她生命里的五个男人中,有一个靠谱的,萧红也不至于落寞、窘迫,有的还有蹭“流量”之嫌;作为呼兰人,应该传播萧红的文学成就,解读她的文学作品特点。维护萧红形象,就是提升呼兰形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每天经过呼兰河大桥,早上带着九十多岁的老父亲去养路段,晚饭后,再开车带老父亲回来。回来时是交通高峰,进呼兰的车要排很长的队。呼兰河大桥北头,右侧有一小块绿地。每次经过那里,心想这里应该立个萧红雕塑,让每一个来呼兰的人,立刻感受呼兰文化。现在是一个液晶屏,也没见着打开。这里还是呼兰大道与萧红大道衔接处,立个萧红雕像也是理所当然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好像当地人没有文化意识。漫步在呼兰河坝上,没有一处“呼兰河”标志性物体,哪怕一块刻石,这太不应该了。用楷、草、隶、篆、行书刻几个“呼兰河”石碑立在河堤上,一点儿也不为过。我游览过呼兰河湿地公园,里面一个雕塑都没有,我曾一度产生捐献一个雕塑的想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萧红的《呼兰河传》,让呼兰闻名遐迩,在外地人眼里,呼兰是很有文化底蕴的地方。实际上称呼兰是文化沙漠、文化戈壁,一点儿也不为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乡村振兴,文化先行。这一点,黑龙江不如山东,山东农村基础建设不说,历史文化名人、文化景点能挖掘的都挖掘出来,很多博物馆、民俗馆、村史馆、陈列馆、名人故居,如雨后春笋。我出生地富强村,仍然破破烂烂,更别谈文化气息。东北民歌《回娘家》的作者之一王戈的家就在富强村,但没有任何标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呼兰人开车非常生猛,交通秩序还不如我所在的惜福镇,没有礼让,没有规则意识,就是“抢”。汽车完全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但却没有汽车文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呼兰也修复重建了一些历史建筑,文庙、关帝庙、清真寺、天主教堂、西岗公园、石公祠、三光庵、净土寺等,规模都很小。过去受寒冷的气候影响,出于保暖的考虑,北方的建筑建的都低矮,看上去并不壮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right;">2024年8月3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