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按语】</p><p class="ql-block"> 甲辰龙年,乃我的本命年也。人过七十,身体每况日下,我们这一代人,好像吃的苦受的累也不少!由于长期超负荷的工作透支了身体,我觉得我本人的身体还不如父母辈好。好在目前的思维尚属于正常,有时间就撰写一点儿东西,也为后代留下一点儿东西吧。</p><p class="ql-block"> 近一年之中,写有近二十来篇杂说文章,把比较滿意的九篇汇编成册,制成美篇,以利保留原稿。</p><p class="ql-block"> 在九篇汇编杂文中,最为费心血的乃是第九篇:从“七大姑八大姨”看华夏民族的大融合。</p><p class="ql-block"> 这篇文章的素材收集已经有十多年了,在2011年冬我领夫人去鼓浪屿疗养时,我和夫人曾经到闽西的漳州、南靖、汀州、上抗、龙岩等地考查了几天,寻找到了我福建祖上在漳州的老家祠堂。</p><p class="ql-block"> 近十年来,我根据不全的家谱记载,到许多图书馆查询了河南颖川陈氏一千多年以来的迁延路线和途径,也带夫人到山西大槐树去寻根问祖,经过对比分析,慢慢地对我的祖上迁延路线和途径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p><p class="ql-block"> 通过四川老陈家和辽宁满族血统老徐家的南北组合,近半个世纪串连起了近十个姓氏和滿、蒙、汉三大民族大融合的大家庭,这个大家庭的小小缩影,从一个侧面也反应了我们中华大民族基因的遗传和融合发展。</p><p class="ql-block"> 中华五十六个民族是一个大家庭,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的抱在一起,中华民族就会越来越强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能够实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 闲居无聊,每天除了晚上看电视新闻了解一下国内外的大事,而更多的是从手机网络上了解新闻。</p><p class="ql-block"> 老年多病,长年以吃药为计,年轻时对“病来如山倒 ,病去如抽丝”没有体会。没有想到这次感冒,咳嗽咽痛40多天不愈,竟然还造成喑哑而难以与人用语言交流!</p><p class="ql-block"> 不能说话,就经常写点小文章,以锻炼思维,预防痴呆。年老思旧,多为回忆文章,或是郊游有感而发。所写之文,不伦不类,自己取名杂谈。</p><p class="ql-block"> 今日心血来潮,于是把近几个月写的九篇杂文,以美篇的形式把它搞成一个小小的文集。文集大概有三万左右文字,主用以自我欣赏,已经退休十年有余,并非有自我显摆、哗众取宠之心!</p> <p class="ql-block">第一篇:奋斗者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每一个人在事业上的成功,都是经过奋斗和拼搏而取得的!</p><p class="ql-block">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回忆29年前的六月,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和中国中医药学会在人民大会堂表彰了我国首批百名杰出青年中医,目前这批杰出青年中医年龄最小者60岁左右,大者70岁左右,他(她)们大多都成为我们国家的名老中医药专家。</p><p class="ql-block"> 在这次表彰中,我们部队获得表彰的同志有10位,黑龙江省获得表彰的的有5位。</p><p class="ql-block"> 在部队获得表彰的十人中包括金奖1人(黄传贵);银奖3人(陈治水、黄再军、雷志勇);铜奖6人(魏品康、王发渭、侯天印、潘中恒等)。获得表彰后,黄传贵走上了大办医药企业、办学校和黄氏医圈推广的道路。雷志勇回单位提任医务部主任,后任武警总医院院长、武警医学院院长,为少将军衔。我和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的魏品康教授、301医院中医科的王发渭教授等三位走向了纯医疗学术型的道路。魏品康教授为博士和博士后导师、上海市名中医、第三批国家名老中医师带徒导师,专功消化病和肿瘤的中医药治疗,为军委保健委员会专家,海军军医大学终身教授。王发渭教授为已故名老中医高辉远教授的高徒、原解放军总医院海南三亚分院中医针灸科主任,现为解放军总医院第一临床中心主任医师,北京市名中医,军委保健委员会专家,军队专业技术三级。我本人于1997年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专业委员会的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2004~2014年任该学会的主任委员,军队专业技术三级,曾经担任军委第二届保健委员会的会诊专家,兼任过中华中医药学会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的理事,现已退休颐养天年。</p><p class="ql-block"> 在表彰的100位青年名中医中,最出色的是东直门中医院的田金洲教授,他是已故工程院院士董建华敎授的博士生毕业,当年获金奖表彰,后来任东直门中医院副院长兼老年病科主任,在老年痴呆症的研究达国际先进水平,于2021年晋中国工程院院士。</p><p class="ql-block"> 在黑龙江获表彰的5位人员中,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有3位获得了表彰,他们是:曹洪欣教授获银奖表彰,他是国医大师张琦老院长的博士生毕业,表彰前为大学的校长助理,表彰回学校后不久担任了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的校长,后调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任院长,现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司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李翼教授获铜奖表彰,李教授为我们国家第一位方剂学博士后毕业,他的老师是国医大师段富津,他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人才、表彰前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方剂教研室主任,表彰回学校后提任学校基础医学院院长,后来提任学校的副校长,现在为国家重点学科方剂学学科带头人,为博士、博士后导师,国家名中医。另一位铜奖获奖者: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的余教授,后来调南昌大学任教。</p><p class="ql-block"> 黑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的张佩青副院长当年获得铜奖,她是我的同届大学同学,其中医学知识一方面来自大学学习,另外一方面是继承家传。其父亲就是我们国家的首届国医大师、黑龙江祖国医学研究院的老院长张琦教授,为全国八大名老中医之一(中医届著名的“八老上书”中人员之一),为黑龙江省四大名医成就最大者,其桃李满天下。张佩青敎授于2023年评为国家名中医。</p><p class="ql-block"> 所以,中国首届百名杰出青年中医中出了一位工程院院士,有近十位国家名中医,其他的人基本上都是省级名中医。部队表彰的十位中,出了一位军级单位的院长(少将军衔),二位军队技术三级专家,一位大学终身教授。</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第二篇:阅读《医学新作》兼谈《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发展简史</p><p class="ql-block"> (大禹治水)</p><p class="ql-block"> 今天是甲辰龙年中伏第一天,北京城一夜大雨,晨起感觉暑气太减,神清气爽,感冒症状好像轻多了,也可能是内服两次解表清暑化湿中药汤发挥作用了吧!</p><p class="ql-block"> 早饭后收到军祥教授让小毛教授快递来的《中西医结合临床消化病学》一书,洋洋200万文字,真是一部医学大作和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方面的力作!兴奋之余,急不可待的阅读了主编简介、序言、前言、目录和部分内容,收获满满!</p><p class="ql-block"> 在“第三十六届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会议”闭幕之际,看到《中西医结合临床消化病学》正式出版发行,我当即给军祥教授发去贺信以表祝贺!贺信内容如下:</p><p class="ql-block"> 军祥教授:您好!</p><p class="ql-block"> “第三十六届全国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学术会议”于21日在古城西安胜利闭幕了!</p><p class="ql-block"> 首先热烈祝贺第三十六届会议取得圆满成功!并祝贺专业委员主编的新书《中西医结合临床消化病学》正式出版发行!</p><p class="ql-block"> 在古城西安,于1996年召开了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今年再次在西安召开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学术交流大会,不觉历史已经走过了28个年头,消化专业委员会的人才梯队建设和学会学术交流以及学科建设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飞跃发展!</p><p class="ql-block"> 本次会议决定明年的第37届会议将在哈尔滨召开,距2006年我在哈尔滨承办的第十八届会议,转眼就过去了19个年头!</p><p class="ql-block"> 从2003年《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出版发行,到2024年《中西医结合临床消化病学》正式出版发行,期间经历了21年,这是消化专业委员会学术繁荣和学科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在此向第七届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专业委员会参与本书编著的所有专家敎授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并致以崇高的敬意!</p><p class="ql-block"> 真可谓时光如梭,光阴似箭!以危北海敎授为首的、开创历史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专业委员会的著名前辈老专家已经相继驾鹤仙逝了近十位,目前第七届消化专业委员会的领导已经由第三代年富力强的同志们担任。可见,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p><p class="ql-block"> 愿消化专业委员在新一代专家团队的组织领导下蓬勃发展!为新时期的我国中西医结合消化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成绩!</p><p class="ql-block"> (7月23日于北京)</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今天阅读了新作,谈点以下几方面的认识和体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从《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首次刊印到《中西医结合临床消化病学》的正式出版发行,既是历史传承,又是新时代重大的创新。</p><p class="ql-block"> 《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是由我国中西医结合医学重要创始人之一、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奠基人危北海教授领衔主编,在进入新世纪的2000年正式立入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出版计划,我有幸和张万岱教授担任本书的共同主编。</p><p class="ql-block"> 本书的编写和出版是在危北海教授的组织领导下进行的,当年邀请了全国100多位著名的中西医结合消化病专家和部分著名中医和西医消化病专家参与编写。全书编写进度由危教授组织统筹,书的总论部分,西医的消化解剖、生理、病理内容由张万岱教授负责组织第一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部的著名专家教授进行编写;其中医脾胃学说研究的内容由危北海教授本人亲自编写。</p><p class="ql-block"> 第二篇:消化系统检查方法由张万岱教授组织第一军医大学的专家进行编写。</p><p class="ql-block"> 第三篇:消化系统主要症状的中西医结合诊治,由危北海教授组织专家编写。</p><p class="ql-block"> 第四篇.消化系统主要疾病的中医结合诊治。由陈治水教授组织全国著名专家进行编写。</p><p class="ql-block"> 是书北京、广州、哈尔滨的三大方面编写的内容,由陈治水进行统稿,全书统稿完成后交由危北海教授审阅,危教授审改后再交人民卫生出版社审稿。</p><p class="ql-block"> 是书经一年半时间完成初稿,共计200余万文字,人民卫生出版社初审后要求精简到160万左右文字。危教授委托我对全书进行删改,删改编写的工作任务非常繁重,对每一段内容的取舍都要查阅大量文献、反复斟酌!特别是对第四部分的临床疾病的编写很难,对部分西医专家写的疾病缺少中医辩证治疗内容和部分纯中医专家书写的缺乏西医研究进展,都要进行适当的补充。但是总体上要压缩50多万文字,可见修改统稿任务是多么的艰巨!</p><p class="ql-block"> 又经过一年半的两次修改,是书历经三年编写、三易其稿,终于在2003年出版发行了。该书由时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佘靖局长写序,中国科学院院士、时任中国中医结合学会会长陈可冀教授为书亲自题词祝贺!是书是第一代中西医结合消化疾病医学专家们的集体力作,它也凝聚了危北海先生一生的心血!是我们国家中西医结合消化学科建设的一个划时代成就!</p><p class="ql-block"> 在2024年的6月,由李军祥教授、冯五金教授、唐旭东教授和柯晓教授共同主编的《中西医结合临床消化病学》正式出版了,从2003年到2024年,历史已历经了21年,经过粗读,我感觉第一篇:理论基础篇的内容和21年前的著作内容基本一致。</p><p class="ql-block"> 第二篇:学术进展篇是本书写得特别精彩的一篇,基本反映出了近20年中西医结合消化疾病学术研究的成果和进展情况,这是这部书的亮点和闪光点!</p><p class="ql-block"> 第三篇:中医病证诊疗篇,基本内容与原书一样,增加了国医大师的治疗经验是其亮点!</p><p class="ql-block"> 第四篇:西医疾病诊疗篇,其基本架构和原书同,增加了部分临床疾病的病种,其特点是基本反映了近20年我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疾病治疗的新成果和新进展;其亮点是编入了近十年新的专家诊疗共识意见和诊疗指南的内容,增加了名医诊治经验,中医适宜技术的采用更为全面一些。</p><p class="ql-block"> 总的来说,是书出版可喜可贺!这是中国中西医结合医学消化病学发展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p><p class="ql-block">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只有通过数代人坚持不解的努力,人类科学才能不断的发展和进步。</p><p class="ql-block"> 二.我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p><p class="ql-block"> 数年前,我曾经为《脾胃学说应用与创新丛书—综合卷》出版书写了“中西医结合脾胃学说研究的前世、今生与未来”一文,该文章对我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科建设的历史和发展现状进行了简要论述。</p><p class="ql-block"> 本人自1984年投身于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病研究领域,1991年担任了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一直追随危北海教授参加学会的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的组织工作,1997年担任了学会的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2004年当选为第三届主任委员、2010年连任主任委员。在学会工作的20余年里,参与了每年学术研讨会和全国继续教育学习班的组织领导工作,并参与了一至四版诊疗标准、专家共识意见和诊疗指南更新的组织编写工作,对学会从成立到继承和发展的历史有比较清晰的了解。</p><p class="ql-block"> 我认为,从建国以来,我们国家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的学科建设发展主要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p><p class="ql-block"> (一).开创阶段(1955年至2004年):</p><p class="ql-block"> 1955年,中国中医研究院成立,全国首届高级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同期举办,1958年毛泽东主席在《关于西医学习中医离职学习班的总结报告》的批示中指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从这个时侯开始,当时的陈可冀、吴咸中、沈自伊、危北海等医师就是这个时代西学中的杰出代表人物,其中危北海教授后来成了我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领域的奠基人。在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以危北海、王建华敎授为代表的第一代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的开创者们主要进行了脾虚本质的研究。</p><p class="ql-block"> 危北海教授于1989年11月在南昌发起成立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1993年与陈泽民教授等创办了《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2001年更新为《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同年组织专业委员会编写了“溃疡病、肝硬化、慢性胃炎和溃疡性结肠炎”四个疾病的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这些标准先后刊登于《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到1999后更新了6个疾病诊疗标准和增加了中医证候评分表;2003年《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的出版发行,到2004年8个常见消化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的更新,标志着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医学和学科建设已经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这个体系的建立,凝聚了危老一生的心血,是一大批中西医结合消化先驱们的共同努力奋斗而实现的!</p><p class="ql-block"> 所以说,危北海教授是我国中西医结合消化医学成立、发展和壮大的奠基者!他是我国第一代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杰出代表、危老已经驾鹤西去一年有余,他为新书写了序言,却没能看到这部新书的出版发行,让我们永远铭记危北海教授的丰功伟绩!</p> <p class="ql-block">(二).承上启下时段(2004~2018年)</p><p class="ql-block"> 2004年10月,我在大连第16届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会议上,当选为第三届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在危北海为首的一批老专家、老教授的扶持和帮助下,我完成了大量的学会组织工作,其标志是:除了正常举办每年的学术年会和全国继续教育学习班、组织申报科研进步奖等工作之外,于2004和2010年两次完善、更新了常见消化病的中西医结合专家诊疗共识意见和诊疗指南。在2010年的苏州第22届会议之前,我组织全体专家组织更新了16个常见消化疾病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正式发布为专家共识意见),除了在学会出汇编刊印之外,有13个标准分别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和《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公布,唯一遗憾的事情是:因为我身体的原因,有3个标准我未能最后按杂志社提出的要求修订完成而正式发布。这三个诊疗共识意见是:由上海长征医院魏品康教授起草的《胃癌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由上海瑞金医院吴云林教授起草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由国医大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杨春波教授和广州中医药大学脾胃病研究所劳邵贤教授共同起草的《慢性胃肠病脾胃湿热证中西医结合诊断和疗效判定试行标准》,借此机会,向几位教授表示深深的歉意!</p><p class="ql-block"> 这十六个标准的完善和更新,为第三代领导集体组织第五和第六次制定专家共识得以利用和传承。</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两个任期内,在学会成立了青年消化委员会。我非常重视青年消化委员会的工作,除了安排每年一届青年消化论坛以发现人才,并大力支持专职青年委员会副主任的工作。通过青年消化委员会学术论坛的擂台赛,培养了一大批青年优秀学者,在学会的换届选举、更新中,有许多青年委员进一步担任了专业委员会的委员或常务委员,几任青年委员会的副主委有一人担任了第七届全国消化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委员,有多位担任了第五、六、七届全国消化专业委员会的副主任委员,青年委员会真正起到了一个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社会学术组织。</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任内,成立了一个以危北海名誉主委、国医大师杨春波、国医大师姚西贤等为首、由十多位全国知名专家教授组成的的专家顾问委员会,在学会学术研究工作中充分发挥这些老专家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此外,在我的 任期内,还成立了七个专业学科的专业学组,每次全国学术会议除了大会进行学术交流报告之外,各个学组都围绕自己研究的重点问题开展学术研讨,为此大大繁荣了学会的学术民主和学术研究的气芬。</p><p class="ql-block"> 在2014年广州第26届会议,我把学会工作移交给了第五任主任委员、北京中医医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陈誩教授。</p><p class="ql-block"> 陈誩教授小我几岁,我们应该算是一代人吧,她和我可以算是我国中西医结合消化学会的第二代领导者。</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一代人,在学会的发展建设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p><p class="ql-block"> (三).发展壮大阶段(2018~?)</p><p class="ql-block"> 2018年7月,郑州第三十届会议,陈誩教授将学会领导工作移交给了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消化科的李军祥教授,这届学会的副主任委员设了五位。</p><p class="ql-block"> 这一届专业委员会从主委、副主委到学术顾问,都是师出名门、高学历出生,都是博士生导师和博士后导师,其中有岐黄学者、国家名中医或省名中医,而且都年富力强,个个成果斐然!</p><p class="ql-block"> 在2019年,由李军祥教授和陈誩教授主编出版了《消化系统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该书刊登了15个诊疗共识,其中大多数是在我2010年主持的诊治方案中修订的,又增加了功能性便秘、急性胰腺炎、消化心身疾病三种疾病。</p><p class="ql-block"> 同年,陈誩、周涛、刘汶等教授主编出版了《脾胃学说应用与创新丛书—综合卷》,2021年由王捷虹、周滔教授主编出版了《丛书—名医名家卷》。</p><p class="ql-block"> 到了2024年7月,《中西医结合临床消化病学》的出版发行,是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第三代领导集体发展壮大的一个重大标志!</p><p class="ql-block"> 历史评说自有后来人!在此引用危老和杨老为是书作的序为本文的结束语吧:</p><p class="ql-block"> 危序</p><p class="ql-block">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医疗卫生系统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先进性就在于它整合了中医和西医的优点并且能最大程度地克服两者的 不足,实现了治疗作用最大化,不良反应最小化。经历了多年的临床实践与探索,中西医结 合医学的成果是显著的,其发展的道路也是曲折的,但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所需要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自1989年创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促进中 西医结合防治消化系统疾病的发展,在各类消化系统常见病和疑难病的诊治方面都取得了 丰硕的成果,在现任主任委员李军祥教授的带领下,共组织60余名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界 专家历时2年编写《中西医结合临床消化病学》,囊括了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理 论、学术研究进展、中西医病证的临床诊疗等方面,是对我国近年来中西医结合诊治消化系 统疾病进行的一次全面而系统性的总结。该书内容丰富,重点突出,语言简明扼要,语句流畅,以临床应用为导向,突出实用性与 先进性,同时又注重创新。在中医内容方面,对从古至今中医对消化病的认识及辨证论治规 律进行了归纳,同时选编了当代名家的诊治经验;在西医内容方面,紧跟时代发展,对西医的 研究成果进行了科学而规范的整理。纵览全书,让人直观感受到了中西医结合诊治消化系 统常见疾病和疑难疾病的优势所在,书中所述内容对临床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相信该书的 出版将有效地推动我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的进步与发展。(危北海)</p><p class="ql-block"> 杨序</p><p class="ql-block"> 中西医结合是毛泽东主席1956年提出的一种医学模式,也是中医学走向现代科学的 一种途径,它取中医学、西医学各自的优势和特点,针对人的生命全周期,实施养生、保健、医 疗、康复服务,在防治疾病的实践中从结合走向融合,展现着"中医好、西医好,中西医结合更 好"的医学新象,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p><p class="ql-block"> 消化系统疾病是常见病、多发病,其中不少是难治病,并且还有一些新出现的疾病。实 践证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能取长补短、疗效较高、不良反应较轻、能改善体质等优势。 2003年由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危北海教授领衔,组织编写出版了首部《中西医结合消化病 学》,推进了消化系统疾病中西医结合的进步。近20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积 累了更多新的方法和经验,出现许多新的理论。现任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 员会主任委员,精中融西的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李军祥教授,领衔编写了本部《中西医结合 临床消化病学》,本书突出临床,实用性强,又是中西医结合的一大成果。</p><p class="ql-block"> ……(杨春波)</p><p class="ql-block"> 公元2024年7月25日于北京</p> <p class="ql-block">第三篇:通州印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北京的北五环外居住10年有余,跑得最多的就是位于海淀区的301医院,为了治病不辞辛苦地跑,这是与生命在赛跑,不过很有成就感,感谢301医院的精心治疗,让我战胜了病魔!</p><p class="ql-block"> 这十年来,跑得第二多的就是通州了。为啥如此呢?因为要去办理车辆的进京证,就必须要跑通州。</p><p class="ql-block"> 我原来的车辆是哈尔滨的牌子,以前进京时不用办理进京证,车辆就可以在北京的二环外行驶。但是随着车辆的增多,大概在十年前车辆进京就必须办理进京证了,每办理一次有效期为一周,到期前一天去通州交通局可以办理延期三天的手续。</p><p class="ql-block"> 我和老伴对北京的交通不熟悉,最开始我们每周去一次京哈高速三河收费站办理进京证,一直要把车辆开到香河出口再返回到进京证办理处,这一往返路程就是150公里!一周后再到通州交通局办理延长3天的手续,往返也是60多公里。</p><p class="ql-block"> 两年之后,打听到京通高速(102国道)的白庙收费站可以办理进京证,后来我和夫人就每周跑一次白庙收费站去办理证件,往返是80公里,这样比去三河办证往返就近了70公里,因此节约了不少的时间和汽油。由于每周要跑一次通州白庙收费站,所以总要路过通州,那时候的通州不像现在这么的高大上和繁华喧嚣。</p><p class="ql-block"> 又过了两年,我学会了在网络上办理进京证,那么也就不用再跑通州了。</p><p class="ql-block"> 在2019年,北京的一位好朋友把他的车牌无偿地借给我用,从此就再也不用办理进京证了。感谢北京这位好朋友的大力帮助!</p><p class="ql-block"> 在近二十多年里,我也说不清楚去了多少次通州了。以前虽然去的次数不少,但是对通州的街景没有啥印象。最早去通州是因为在北京公出有时要用朋友的车,我一位同科室工作的同事在20多年前转业时,两口子到北京来发展,他们在102国道的管庄经营一家大的物流公司,主要是代办东北方向进京运输车辆的通行证,所以她们的公司不缺车辆,我在北京办理公事或去机场,就联系朋友公司的员工接送我,哪个时候的1号地铁只能到通州的四惠站,整个的通州城市建设还很落后,管庄哪儿就是大农村。</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以来,首都北京的城市建设是日新月异。特别是近几年的疏解首都功能规划,将北京市委和市政府搬到新的通州,近5~6年来,通州的变化是太大了。</p><p class="ql-block"> 当我每天从北京电视台节目里看到通州的发展,高楼林立、水系环绕、东六环立体交通枢纽建设、北京市委市政府新大楼、大运河文化广场、国家图书馆、大运河博物馆的建设……所以一直想去看看通州的新样子。</p><p class="ql-block"> 上个月的12号我和夫人去葫芦岛避暑,内弟来开车接送,无奈我因水土不服,仅仅在葫芦岛住了几天就回北京了,至今感冒后咳嗽不愈,嗓子疼痛,声音嘶哑说不出话来。查抗原非新冠感染,这声音嘶哑的原因之一是免疫力低下后感冒、空调病所致咽喉炎,另一重要原因是安居养老的某些事情迟迟难定,所以着急上火,也就给咽喉炎火上浇油了。哎,瞧我这急脾气,何必给自己过不去呢……</p><p class="ql-block"> 今日早上起来,看到无雨好天气,已经20多天没有出门了,就和老伴商量出去散散心吧,到通州大运河公园去看看。</p><p class="ql-block"> 一查导航,去大运河公园有两条路走,一条是上北五环走通燕高速,路程35公里左右,但是北五环堵车严重。</p><p class="ql-block"> 我和老伴于是选择了走京平高速再转东六环入通州,这样45公里左右距离。一路顺畅,40分钟后出了东六环进入G102国道。G102和通燕高速大堵车,结果几公里的路走了半个多小时,才进入通州市区。</p><p class="ql-block"> 按导航我们先到了大运河文化公园,结果这个公园的车辆入口太小,很少有车辆进入。我调头导航到大运河博物馆,20多分钟就到了,把车辆开入地下停车场,再坐电梯上了博物馆的地面。老伴用轮椅把我推到博物馆的门口,此时是上午9:30左右,一看到博物馆参观的排队人流有几百米长,多是家长领着孩子或全家人出动一起排队。烈日当空,气温摄氏30度,我们都不知道在哪儿办理门票,看这个长长的队伍,等一个小时也难以入馆。我和老伴商量到大运河森林公园去看看吧。在离开前,我拿出手机照了几张大运河博物馆的外景。</p><p class="ql-block"> 老伴又用轮椅把我推到电梯口,下到地下二层,找到车辆时我们已经是满身的臭汗了。我急忙发动车辆,打开了空调,我倆才慢慢的消汗了。</p><p class="ql-block"> 好像博物馆开馆的时间不长,地下车场的交通标志不明显,有的出口是封闭的,转了两圈后才找到了车场的出口,我急忙驾驶着车辆离开了大运河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按照导航提示,我们驾驶车辆到大运河森林公园。这个森林公园是太大了,有许多的出入口,我们找到一个入口想进去停车。这个无人管理的入口里面停车场不是太大,也不清楚这个入口离大运河的渡口有多远。气温仍然很高,公园的树荫里知了叫个不停。我和老伴都走不动路,在烈日当空、酷暑难耐的情况下,我们都有可能中暑,于是和老伴一商量,打道原路回府!</p><p class="ql-block"> 一个小时多一点,我们回到了家附近的眉州小吃,填饱了肚子,回家洗漱睡觉。</p><p class="ql-block"> 一觉睡到下午三点多才醒来,我打开手机看看照片,留下的印象就是拥挤的车流和人流、直插云端的高楼、未看到全景大运河的水系、绿茵的森林和大气的博物馆与豪华的国家图书馆的外景……</p><p class="ql-block"> 我一肢残腿,老伴双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也只能这样潦潦草草的看一下了。</p><p class="ql-block"> 啊,通州,您的变化太大了,一条古老的大运河赋予您灵魂,改革开放赋予您新的发展机遇,明天的通州将会发展更好!</p><p class="ql-block"> (2024.8.14)</p> <p class="ql-block">第四篇:七秩又三的愿望</p><p class="ql-block">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人生长者不过百年,我已度七十余载岁月!</p><p class="ql-block"> 每年的农历今日,对于我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今天,是我七秩又三的生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为自己也祝福一下吧!祝老夫生日快乐!祝福我和我的家人都健康幸福!开心快乐!</p><p class="ql-block"> 记得小的时候我都是过农历的生日,从来没有过过阳历的生日。每年到了这一天早晨,母亲都要给我煮两个鸡蛋吃。这个鸡蛋可是全家人都舍不得吃的,在那个贫穷的年代哦,家里要把鸡蛋留着到集市上卖了后换钱打酱油醋用的。</p><p class="ql-block"> 17岁当兵之后,在年轻奋斗的岁月里我竟然没有过过生日,因为在脑海里没有这个概念,往往都是已经过了好几天才想起来自己的生日已经过去了。但是,在我的人生中还是有几次生日给我留下了比较深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其一是1995年8月中旬,我和恩师危北海教授一起赴加拿大埃德蒙顿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在去加拿大的飞机上度过了一次生日,飞机上有点心和啤酒,我喝了两罐啤酒,也就当为自己庆生了。如今恩师已经驾鹤西去快两年了,我追随先生搞中医脾胃消化病研究三十年有余,是恩师带领我从国内学术研究走上国际学术交流的舞台,是恩师培养我在2004年担任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委员。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老师年长我21岁,我们的真实感情确实如此哦!恩师和师母待我如父母一样亲切,我对恩师也非常的尊敬,在恩师八十大寿时,我为他举办了一次隆重的庆生活动,其情景至今仍然历历在目。在恩师92岁驾鹤西去时,我为他书写了长篇祭文在相关医学杂志刊出,以寄托晚辈对这位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深情的怀念和哀思之情。</p><p class="ql-block"> 我唯一一次比较正式的过生日是在虚度六十的时候,晚餐来了一帮战友、老乡和朋友为我庆生。但更有意义的是在我退休之后,在2014年8月广州会议上我将学会工作交给下一任主任委员后,我感觉一身的轻松,山东好友马鑫教授一家陪同我和夫人去北海度假,在北海的涠洲岛上,马教授一家和他的徒弟两口子为我过了一个愉快的生日。</p><p class="ql-block"> 时间过得真的太快了,转眼我就到了七十古稀的年龄了,在七十岁生日的晚上,女儿和女婿在饭店安排了一桌庆生晚宴,都是自己的家人在一起聚餐,两个外孙女儿给我送鲜花、并一起切生日蛋糕,我又度过一一个愉快的夜晚。</p><p class="ql-block"> 在七秩生日的前两日,我书写了“七秩回眸话人生,人间正道是沧桑”一文,全文万言余字把自己的人生进行了总结,并且在生日当天自题诗两首,以抒发自己的情感。</p><p class="ql-block"> 诗词一:</p><p class="ql-block"> 生日.七十初度</p><p class="ql-block">七秩光阴流年诗,</p><p class="ql-block">十年深思賦秋词。</p><p class="ql-block">生涯军旅非虚度,</p><p class="ql-block">日夜怀念常静思。</p><p class="ql-block">快人快语赞斜阳,</p><p class="ql-block">豁达乐观福寿颐。</p><p class="ql-block">欣逢华诞斗室乐,</p><p class="ql-block">阖家同庆共举巵!</p><p class="ql-block">诗词二:</p><p class="ql-block">七秩生日.初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年少从军别故乡,</p><p class="ql-block">怀揣梦想赴北疆。</p><p class="ql-block">军中从医五十载,</p><p class="ql-block">岐黄之术强国防。</p><p class="ql-block">为民服务初心在,</p><p class="ql-block">感恩部队感恩党。</p><p class="ql-block">七秩人老天难老,</p><p class="ql-block">人间正道是沧桑!</p><p class="ql-block"> 这两首小诗词,她道尽了我的人生经历。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今天我已经70又3岁了。在中国老百姓的心里,有一种比较忌讳的俗语叫“七十三,八十四……”。我对此并不十分的认可,但是我们亲眼目睹的许多现象,似乎在人生旅途上“73”和“84”确实是两个坎!</p><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从帝王将相到普通百姓,人人都期望着自己能够长寿,因此才有了“福如东海 、寿比南山”的良好祝福语。但是“生、老、病、死”的自然历史规律谁又能逃得过去呢?</p><p class="ql-block"> 在生日之际,我不期望自己能如何地高寿,一个人长生不老是绝对不存在的!作《龟须寿》的魏王曹操才活了66岁,享誉中外的著名唐代川籍青莲诗人李白,他才62岁就怀才不遇、凄凉的去西天了!我乃一介凡人,何必要有多高的奢望呢?</p><p class="ql-block"> 但是此时此刻,我确实有三个小小的愿望: </p><p class="ql-block"> 其一是希望能早一天实现安居养老。年轻人安居才能乐业,老者安居才能静心养老!戎马一生,退休前突遭厄运,为治病漂泊十年有余,现年老体衰,只盼望着能早日安居!这一愿望看来不久将能实现,岂不快哉!</p><p class="ql-block"> 其二是期望在建军100周年时能在电视里观看天安门广场大阅兵(或类似于上世纪华北大阅兵哪样的壮观震撼的气势和场面),让我目睹我们人民军队哪时是如何更加的强大;并希望能在有生之年看到祖国实现领土的完整统一,愿宝岛台湾早日归入祖国的怀抱!</p> <p class="ql-block">如果上天眷顾,我的第三个愿望乃是实现12年前在病中许下的“向天再借二十年,吾以我术济苍生”之诺言,如今这个愿望已经争取到12年了。在这12年里,我也用自己行医数十年的点滴经验去尽力帮助一些需要我帮助的患者。再努力一下吧!还余下的这八年要一步一个台阶、艰难地前进,到那时我就可以看到两个可爱的外孙女儿都考上大学、并且大丫头可能已经在读研究生了! </p><p class="ql-block"> 祖国的未来要靠她们这一代孩子来建设,祖国的繁荣富强、雄霸世界的东方只有到她们这一代才能真正的实现。我们新中国建立起来的第一代人只能做一个小小的奠基石,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一点微薄的贡献,历史终将忘记我们这一代人,但是我无怨无悔了! </p><p class="ql-block"> 人们都说,许愿是不能够说出口的,如果说出来的话愿望就不灵了。吾乃是一个比较坚定的唯物论者,所以也并不在意这些说到。 祝我的三个愿望都能实现! </p><p class="ql-block"> 兹借三国.曹操的《龟虽寿》诗以铭志: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写于甲辰龙年生日)</p> <p class="ql-block">第五篇;秋雨送暑有感</p><p class="ql-block"> 立秋后北京的初秋,天气仍然比较炎热。</p><p class="ql-block"> 一周前,家兄的八岁大重外孙女儿在她妈妈的的带领下来北京玩,我因为身体行动不便的原因,没有接待她们一行三人,只招待了她们一顿便餐,由她们自己自由的游玩。听哥的外孙女儿说:“小孩儿在景区里行走,每天都要被热哭了几次!”可见北京的秋老虎也是很厉害的!</p><p class="ql-block"> 这个小女孩子小名叫诺诺,嘴巴子很乖巧,很逗人喜爱,看来热哭了可能是家庭条件较好,有一点缺乏吃苦精神。和她娘俩一起来北京的,有一位是小诺诺的堂姐姐,她已经是20岁的大学生了,长得亭亭玉立,身高有1.65米左右。这位小女孩和她的妈妈长得太像了,她妈妈叫小芹,第一次见到小芹她还是一个7~8岁大的小女孩子。</p><p class="ql-block"> 在1987年初秋时节,我去上海、杭州、宁波开会,顺便带着夫人和女儿回四川休假探亲,7岁的女儿到了四川就下乡去和小芹玩她们家的小狗,女儿玩得都不回广汉城里的大爷家。时光过得真快,这一恍哦,小芹的女儿都是大学生了,而我们的女儿已经是一位两个孩子的妈妈、一所名牌大学的一位中年副教授了。</p><p class="ql-block"> 如今,孩子们很快都长大了,第四代玄孙辈都八岁大了,我们也就一天天的变苍老了,现在的我和老伴连上街陪客人也陪不了了!</p><p class="ql-block"> 哥的大外孙女儿如今也35岁左右了,想当初她小学毕业时,她妈妈领着她和她的婆婆一起到哈尔滨来玩时,那时候她还是一个顽皮的小女孩。在哈尔滨玩了几天,我正好要到北京出差,就顺便送她们一家三口到秦皇岛、北戴河和北京玩。我们在秦皇岛看了秦始皇乘船出游处、游玩了鸽子窝、南戴河,在北戴河海滩买海鲜吃,但是记忆最深的是游览山海关和老龙口,在老龙口海里戏水……当然,在北京带着她们登上了八达岭长城!</p><p class="ql-block"> 后来,哥的大外孙女儿初中毕业了,想当兵不想上学了,我又找朋友帮忙让小女孩子当了兵,并分到北京总参的通信兵部。她工作的地方就在总后勤部的对面,我经常到北京出差,顺便可以去看看她。</p><p class="ql-block"> 小女孩的运气挺好,她当兵的一位营级领导是我们四川人,两口子对哥的外孙女儿非常好,因此她就经常在周末到领导家去蹭饭吃。在唠家常中,无意的知道了小女孩子的幺爷爷是四川兵、在哈尔滨部队医院任科主任,恰巧在十多年前,这位小伙子在省军区通讯营当兵时,在参加高考军校时我给了他一点儿小小的帮助(住院复习高考),小伙子考上西安通信兵学院上大学去了,从此就没有联系了,我也记不清了他的名字。没有想到这位优秀的四川小伙子军校毕业后,在部队干得非常的出色,并且从基层部队上调到通信兵部直属单位工作,还在北京安了家。当小伙子知道了我是哥外孙女儿的么爷爷后,两口子把小女兵就当自己的孩子一样好,二年后给转了士官,到第五年要给转二级士官,但是我哥的外孙女儿想家心切,就坚决要求复员转业回老家了。</p><p class="ql-block"> 回老家后安排到县级市卫生防疫中心工作,早已经成家立业,生儿育女,过得很好! </p><p class="ql-block"> 这次来北京玩,在临离京回家的前一天晚上,哥外孙女儿的领导两口子又安排她们一家三口吃饭送行,这位小伙子如今已经是大校军衔了。看来好人有好报,你无意中帮助了别人,在有的时候人家又会发自内心的来帮助你的!当然,一切一切,还是得靠自己努力学习和奋斗!</p><p class="ql-block"> 秋雨绵绵,秋风瑟瑟,坐在家里已经有点寒意。夜间看北京电视台天气预报,才知道北京下了两天的大雨,可是由于我耳朵的听力不好,听不见外面的下雨声,还认为是绵绵细雨呢!望着雨中的窗外,树叶已经没有盛夏时节时浓密了,有的树叶已经开始微微的泛黄,感觉我的人生也进入秋意。</p><p class="ql-block"> 再过三周,中秋节就到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我的一生都收获了什么呢?事业有成,但是身体垮了!所以说我还是一位失败者!在我的人生中,让我最有成就感和收获感的是:我培养了女儿正直无私、热爱祖国、热爱事业的优秀品质!此外,还帮助了几位孩儿们顺利的考上了大学或研究生,或者是在上大学与研究生期间我照顾了他们的生活,我幺姐的大儿子1989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哥哥的女婿1992年毕业于哈尔滨理工大学。葫芦岛的两位孩子,一位黑龙江大学学士毕业并在几年前在大企业里当上了科长,另外一位女孩子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硕士毕业顺利的找到了理想的工作。明年哥哥的小外孙子在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生也就毕业了,愿他能找到如意的工作!</p><p class="ql-block"> 想到这些,人生足矣!</p><p class="ql-block"> 未来是孩子们的世界,我们五十年代的古稀老人,愿他(她)们都事业有成!</p><p class="ql-block">(2024年8月26日写于北京)</p> <p class="ql-block">家兄的重外孙女儿现在已经八岁了,开学就读小学三年级了。</p> <p class="ql-block">照片左侧的小孩子是兄长的外孙子(摄于2000年),明年将在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生毕业</p> <p class="ql-block">第六篇:光腚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寸光阴一寸金 ,</p><p class="ql-block">寸金难买光腚情。</p><p class="ql-block">六岁偷渡摘花生,</p><p class="ql-block">爬树摘果欺翁亲。</p><p class="ql-block">一起挖洞打扑克,</p><p class="ql-block">跟随玉发去打架。</p><p class="ql-block">长大努力奋学习,</p><p class="ql-block">初中学了四年半。</p><p class="ql-block">发小结伴去当兵,</p><p class="ql-block">北上边疆卫祖国。</p><p class="ql-block">同年大学都学医,</p><p class="ql-block">军营建功任军医。</p><p class="ql-block">都当科室带头人,</p><p class="ql-block">救死扶伤为使命。</p><p class="ql-block">六十天伦都退休,</p><p class="ql-block">那年相蓬在家乡。</p><p class="ql-block">如今最小七秩三,</p><p class="ql-block">何日再聚回故乡?</p><p class="ql-block">(2024年8月)</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1.光腚情:指大禹、崇清、友福三位发小从小结下的一生一世的情谊,他们一起上幼儿园、在一起读小学和初中,1969年2月又一起报名参军。</p><p class="ql-block">2.偷渡:指三位发小经常在故乡的“清白江”里光腚游泳戏水,在河滩上牧牛,并经常偷偷的渡到河的对岸,去偷对面生产队河滩上种植的花生。返回时每个人怀抱一梱带滕苗的花生,在河里一边游一边吃生花生,哪个惬意难以言表!</p><p class="ql-block">3.翁亲:指江发小的爷爷江太翁,他八十多岁,为生产大队看果园,可是他老人家眼花耳背。我们一帮淘气的男孩子爬到果树上偷吃水果,老太翁却难以发现我们,我们欺负他耳聋眼花。</p><p class="ql-block">4.挖洞:指淘学时用上劳动课的锄头把河岸挖出一个大洞在里躲雨打扑克;玉发:为留级两次到我们班的孩子王,此大孩子好打架,我们小孩子不跟随他淘学就要打我们,大家都很怕他!</p><p class="ql-block">5.初中四年半:我们三位发小读初中在同一个学校同一个年级。因为文化大革命的耽误,在初中多住校一年半。</p><p class="ql-block">6.北上边疆:三位发小与1000多川籍青年,1969年2月出发北上,于3月1日到黑龙江省北安县城3391部队军训,3月2日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中苏珍宝岛自卫反击战。</p><p class="ql-block">7.同年大学:三位发小在北安军训了19天(因为战争而提前结束了军训),15位新兵分配到省城哈尔滨解放军第二一一医院,大禹在警卫班担任院首长的公务员,崇清在总机担任话务员,友福在院务处担任炊事员。在1972年的5月,三位发小同时上了大学:老大友福上哈尔滨医科大学,远房的侄儿崇清上沈阳药学院,大禹上黑龙江中医学院。</p><p class="ql-block">8.科室代头人:大禹在上大学前提干,大学毕业后回医院传染科当了军医,1982年到广州第一军医大学中医系上学深造,毕业后回医院任中医科副主任、主任、主任医师,先后为40分部、沈阳军区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带头人;友福大学毕业后回医院五官科任军医,后来担任了科室副主任和主任、副主任医师。崇清侄儿大学毕业后回医院药局任司药,因为父亲在唐山地震(修建陡河电厂)遇难,为了照顾母亲他在1983年底打报告转业,回家乡广汉第三医院药局任主任,为副主任药剂师。</p><p class="ql-block">9.六十退休:大禹在2012年初虚岁六十时,不幸身患恶疾退休,2017年12月移交到黑龙江省军区哈尔滨第一干休所代管,2022年6月移交至北京卫戊区老干部局管理。友福60岁时在部队退休,2021年移交到大连的军休所养老。崇清60岁在故乡的医院退休。三位儿时发小于2014年4月在故乡的房湖公园聚会,回忆往事,年少轻狂,青年从军,在军旅奋斗青春年华,如今都已经白个少年头,都是花甲老者了。</p><p class="ql-block"> 现今三位发小天各一方,已逾七十古稀,不知道何时能在故乡相聚?</p> <p class="ql-block">三位发小于1969年2月从军北疆</p> <p class="ql-block">2020年夏,与发小友福重游镜泊湖(第一次游览乃是1999年的夏天)</p> <p class="ql-block">第七篇:痛哉!我们班的数学王子他走了!愿一路走好!</p><p class="ql-block"> 八一前一天,惊悉初中同学、我们班的数学王子曾成根同学他走了!</p><p class="ql-block"> 成根同学出生于广汉县西外乡一个贫困的贫农家庭,1964年8月他考上了广汉三水中学(县第二中学),报道的那一天,他和我分在了一个宿舍,住在我的上铺。由于他没有蚊帐,夏秋季蚊子很多,他就挤在下铺和我睡在一起,我们成了好朋友。</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年代我们的家庭都很贫穷,虽然是住校,但是都是自己从家里带粮食在学校搭伙,主食每天交一分钱的搭伙费,蔬菜用钱换内部票购买,素材一分钱一份,荤菜5分钱,但是我们只能吃得起素菜。</p><p class="ql-block"> 我们学校是一所有悠久历史的学校,是清代1878年私人建的湔江书院,在民国时期是广汉女子师范学校,新中国成立后为县第二中学,我们的老师绝大多数都是名牌大学毕业的,因此教学质量很好。</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帮孩子虽然非常的穷,但是都能知道努力学习,在初六四年级两个班100多名学生里,曾同学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在我们二班中,三水公社陈道福同学的成绩始终是第一名,成根同学始终保持第二名,但是曾同学的数学和英语每次考试都是考的满分,他是班级的数学课代表,而我和张兰、德伙三位同学只能竞争第三名了……</p><p class="ql-block"> 由于赶上了文革,我们初中在学校里住了四年半,只正规的上了二年多点课,其它的就是参加学校的文革活动了,也有一半的同学提前回家帮助父母劳动了。</p><p class="ql-block"> 1968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我们于1969年1月9日毕业,与班主任李老师照毕业照时,全班50多名同学只有17位参加。另外就是我们六位好同学在一起合影留念而留下了这张珍贵的历史照片。照了毕业照,从此大家天各一方,各奔东西!</p><p class="ql-block"> 真是人生如梦,转眼就是百年!这张照片中的六位同窗好友,目前已经有三位驾鹤西去了!</p><p class="ql-block"> 在这张照片中,我和侄儿、邓同学、文海同学等4位是幼儿园的同学(1957年入幼儿园),1969年1月初中毕业上山下乡,我和第一排中间的侄儿报名参军到了祖国的北部边疆北安,军训完后我们15位战友分配到哈尔滨211医院。次年第一排左侧的邓同学和后排右侧的曾同学也从军了。邓从军4年复原回原籍务农,不久在清白江里溺水而亡,遗下了妻子和一孩子与他的老妈妈相依为命。</p><p class="ql-block"> 后排中间的同学兴德,文革后期上了大学,毕业后在新都一国营厂任工程师,可惜于2016年8月因癌症而去。他们优秀的女儿大学毕业(博士),任职于华东政法大学从敎,已经是教授,结婚后生下了两个可爱的女儿,与我的两个外孙女儿同岁,非常可爱!。</p><p class="ql-block"> 如今,成根同学又离我们而去!成根同学一生运气不好,虽然初中时成绩优异,但是在边防从军5~6年没有提干,复员后务农,一生过得非常的清贪。他当兵探亲在哈尔滨中转,每次都是由我接待,因此我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他生病的半年里,我给了他力所能及的许多帮助,无奈老天不眷顾他,他带着许多的遗憾和不甘走了!</p><p class="ql-block"> 痛哉!悲哉!又失去一位半个多世纪的老友!</p><p class="ql-block"> 三位故人西去,可是美好的儿童和青少年时代的往事还历厉在目。在此引用文海同学的感言:“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人生七十古来稀,老年人都慢慢的消失了,新的一代如长江水一样不断涌来!我们无能为力,只有接受现实。”</p><p class="ql-block"> 明代扬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p><p class="ql-block"> 古今帝王都逃不过的历史事实,又何况我们这些小人物呢?这就是命运哦!</p><p class="ql-block"> 愿我们活着的人都珍惜当下,好好享受一下夕阳晚年!</p><p class="ql-block"> 成根老同学:你安息吧!你可以与在天堂的邓同学和兴德同学为伴,愿你们在天堂一切安好,没有痛苦!</p><p class="ql-block"> 2024年8月4日</p> <p class="ql-block">图注:后排左1:成根同学;前排右1:兴德同学(此二位同学和班主任李老师均先后仙逝了</p> <p class="ql-block">第八篇:浅谈名人与山</p><p class="ql-block"> (大禹治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蜀地多名山,李苏杨文章。(李指李白、苏乃东坡、杨乃杨慎也)。蜀地名山,我曾经三上峨眉、四去青城,也去过海螺沟观蜀山之王贡嘎山,其山势雄伟,峻秀无比!最后一次游峨眉山是15年前了,如今老矣!再难以爬山涉水了,只有欣赏家里亲人们一年四季去朝拜圣山!……</p><p class="ql-block"> 四川的名山很多,我最喜欢的是贡嘎的雄伟、峨眉的峻秀、青城之幽静、剑门和夔门之险要。 </p><p class="ql-block"> 貢嘎山高7556米,为蜀山之王,直插天穹,可与天神耳语!峨眉之秀,满山四季青翠,猿猴喜跃,流水潺潺,僧人神钟,护国、万年与金顶,步步高升,普贤护佑!青城道家始祖,天师司法,保都江堰风条雨顺,佰姓安居。剑门雄关霸居川北,夔门险要锁川东长江。</p><p class="ql-block"> 四川盆地,天府之国,人杰地灵,名人大师无数。秦人李冰父子治水修堰,奠基天府之国,功盖大禹。落下闳观天、严君平测卦、杨雄辨物,司马相如写赋无人出其右;青莲诗人李白铁棒成针,诗传千古。苏轼词圣,文章了得,一门三苏流千古。近邻杨慎,一门七进士,明代宰相,一首《临江仙》词道尽人间历史真谛!东汉名医郭玉,号涪翁,诊脉如扁雀,下针似有神立起沉苛!民国彭州唐容川,开近代中西医汇通之先河……</p><p class="ql-block"> 近代名人辈出,开国四元帅,文豪郭沫若,巴金三部曲;抗美援朝立国之战,保家卫国川人雄起,特级英雄黄继光、邱少云名垂千古!</p><p class="ql-block"> 三星考古新发现,蚕丛、鱼凫到开明,沉睡五千年,一醒惊天下!文物精美,绝世难见。蜀国历史五千年,与中原文化齐名。广汉乃我故乡也,我为之骄傲自豪!</p><p class="ql-block"> 名山造人物,名人赞名山。千古帝王、圣人与山川相比,真正永恒的乃名山也! </p><p class="ql-block"> 一山一水乃同胞,山水相依可永恒……</p><p class="ql-block"> 明代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p><p class="ql-block">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非常喜欢明代杨慎这首《临江仙》词,她道出了世间万物之真谛,只有山之巍峨和水之秀美才能永存于世,仍何名人、古今帝王将相谐付笑谈中。所以,人的一生要淡泊名利,活好当下!</p><p class="ql-block">(2024年8月3日,看两侄女重游峨眉山有感!)</p> <p class="ql-block">1993年春与夫人和女儿游览峨眉山</p> <p class="ql-block">2010年秋与外甥驾车游览海螺沟</p> <p class="ql-block">贡嘎山海螺沟冰川</p> <p class="ql-block">第九篇: 从“七大姑八大姨”看华夏的民族大融合</p><p class="ql-block"> (大禹治水) </p><p class="ql-block"> 我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孔孟之道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儒家学说中有一套完整的家族观念,认为家族越大、越兴旺,个人就越荣耀,即所谓的耀祖光宗。</p><p class="ql-block"> 在家族观念中,最常见的称谓莫不如“七大姑八大姨”了!</p><p class="ql-block"> “七大姑八大姨”早已经成为汉语中一个固定的俗语,这些数字背后代表的是中国的亲戚称谓,广泛流传于民间,形象地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属关系、以及错综复杂的宗族关系和亲属关系。</p> <p class="ql-block">一.我的宗族源流考</p><p class="ql-block"> 我乃陈姓之后,祖上就是华夏名族中的大姓,在陈姓家族之中,汉族应该是占有95%以上的人种基因。</p><p class="ql-block"> 据司马迁《史记》考证:“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即五帝和夏禹都是 来自同一个家族,只是国号有所区别而已,以彰显他们各自的功业。</p><p class="ql-block"> 在上古时代,黄帝取代了炎帝,炎黄融合,成了华夏的共同人文始祖。</p><p class="ql-block">“舜”是黄帝的八世孙(为陈姓始祖陈胡公的祖上),其血脉关系是:黄帝→昌意→ 颛顼→穷蝉→敬康→句望→桥牛→瞽叟。瞽叟的儿子名为重华,也就是舜。舜被四岳(四 位有威望的部落首老)举荐时,只是一个在河边打鱼、制陶的小伙子,因为重华远近闻名 的孝行才被四岳看中,由于四岳的推荐,又经历尧帝的长期考验,最终尧帝禅位于舜。</p><p class="ql-block"> 后来舜帝禅位于治水有功的 “禹”,禹继承天子之 位后,国号为夏后,被视为夏朝的开端。他起先把大臣皋陶定为帝位继承人;不久后皋陶 去世,禹又挑选了益。但在禹死后,鉴于辅政时间太短、天下人心并不向着自己,益于是 把帝位让给了广受拥戴的启(禹的儿子),启建立了夏朝。从此,家天下再度回归,几乎垄断了其后的数千年奴隶和封建社会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陈姓的始祖陈胡公,为周朝时期陈国国君。其姓妫满,号胡公,亦称陈满、陈胡公满、虞胡公。妫姓,有虞氏(舜帝)后裔,封于陈国为陈氏,名满,字少汤,陶正遏父之子,周朝诸侯国陈国第一任君主。</p><p class="ql-block"> 周武王灭商建周后,将长女大姬嫁给舜帝之后的妫满为妻,封于陈地,建立陈国,奉祀舜帝。妫满在位期间,修筑陈城,以抵御外敌入侵;以周朝的礼义德治教化百姓,使陈国成为礼仪之邦。妫满选贤任能,扬善惩恶,励精图治,使陈国位居十二大诸侯国之列。 妫满死后,谥号胡公,为陈胡公。其子犀侯继位,为陈申公。陈胡公的后裔王莽称帝后, 追尊陈胡公为陈胡王,庙号统祖。</p><p class="ql-block"> 陈胡公为陈姓的始祖,历经 3000 多年,陈姓目前为中国第五大姓氏,据全国第六次 人口普查陈姓人口 5000 余万人,世界陈姓华人约有 7000 余万人。</p><p class="ql-block"> 简要的说:黄帝:远古时代,距今 5000 余年,是华夏人文共同的始祖。</p><p class="ql-block"> 舜:陈姓近祖,距今 4000 多年。 陈胡公:陈姓始祖,西周时在河南宛丘建立陈国,距今 3000 余年。</p><p class="ql-block"> 我的祖上堂号:颖川陈氏,乃开漳圣王之后:</p><p class="ql-block"> 陈政、陈元光父子,唐总章二年(公元 681 年),归德将军陈政携子元光,率陈姓府兵从中原到岭南平乱,任漳州刺史,开创了闽南陈姓历史。 </p><p class="ql-block"> 我的祖上乃本宗第十八代维德先祖,维德公是开漳圣王后人,家居福建漳州蓝田永福里村,于清乾隆年间,先祖维德公携夫人与长子“子丰”及长媳共四人入川,定居四川广汉、金堂一带,开枝散叶,繁衍后代。 广福村陈家大院子为当年湖广填四川的陈氏家族重要一支,传到我们“治”字辈已经是本宗第二十五代了。</p><p class="ql-block"> 我的父母均为 1906 年生人,为清代、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三朝老人,他们共养育了二儿四女,传世五代,目前其血脉后人有五十余人。</p> <p class="ql-block">乾隆年间。我的祖上从福建漳州移民四川成都地区</p> <p class="ql-block">陈氏的家谱</p> <p class="ql-block">二.我的“七大姑八大姨”</p><p class="ql-block"> 我爷爷有五弟兄,我均没有见过面。我的父亲又是五弟兄,我出生时大爸已经去逝了,所以我只见过大爸的后人以及二爸、三爸、我爸和五叔,我不知道我有没有姑姑。</p><p class="ql-block"> 我母亲刘氏,她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妹妹,所以我只有一个舅舅和一个姨妈,舅舅舅妈有两个儿子,姨妈有七个女儿。所以在四川老家我没有“七大姑八大姨”,但是我有亲兄弟姊妹6个,还有十五~六个堂哥和堂姐(我年龄最小),所以我的家族在陈家大院子是一个大家族,从太爷辈遗传下来至少有150余人之多!</p> <p class="ql-block">1972年探亲和父母亲在老家的老屋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1981年,女儿过生日时我们家的全家福照片(照片中的老人为女儿的太姥姥)</p> <p class="ql-block">2000年女儿读大学一年级时,我携夫人和爱女回四川老家探亲与老父亲和胞兄家照的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胞兄八十大寿时,他最小的外孙子考上了哈尔滨工程大学的研究生,这是家兄外孙子代表所有晚辈向他们的爷爷庆生祝寿,胞兄已经是四世同堂了(重外孙女儿已经六岁了)</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和兄长到么姐家串门走亲戚时,与么姐的家人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三.夫人的“七大姑八大姨”</p><p class="ql-block"> 我于1969年2月应征入伍到了哈尔滨,于1979年元旦与同年战友徐氏结为革命伴侣。</p><p class="ql-block"> 我是正统的汉族人,而夫人的祖上是辽宁省辽中县满都户乡满族镶黄旗人(现在为沈阳市辽中区)。</p><p class="ql-block"> 曾经听我夫人的大哥说:他的太爷辈还是清朝末年的大户人家,但是由于太爷长期抽大烟把一个富裕的大家给败了。到了爷爷辈已经是民国时期了,此时一个大家族只能勉强以务农维持生计……</p><p class="ql-block"> 家里人口很多,岳父的大哥因家里贫穷而鳏夫一生,岳父幼时读了3年的书,稍微长大一点就给地主做长工,其一个小弟弟是刚刚解放时后娘生的,因幼小啥农活也干不了。</p><p class="ql-block"> 岳父有5个姐姐和3个妹妹,所以我的夫人就有8个姑姑。有三个姑姑家住在沈阳市里,还有几个姑姑后来分别嫁在辽中本地和彰武、朝阳等地。由于岳父的父母太穷,其中六姑、七姑、八姑建国后上学、考大专都是由我的岳父出钱给予供养。</p><p class="ql-block"> 夫人的大姑、二姑、三姑都在沈阳,所以夫人当兵后去沈阳军区军事医学研究所学习冻伤防治的几个月里,周末总上几个姑姑家去串门。</p><p class="ql-block"> 岳父于1946年初在家乡参加了东北民主联军(后来的解放军四野),他参加了辽省战役和渡江战役,他们的部队一直打到了广西参加剿匪。因此,家里也就成了军人之家。</p><p class="ql-block"> 在我夫人的八个姑姑之中没有军人出身,只有她们的第三代男丁才有人参军入伍。</p><p class="ql-block"> 而我岳父岳母全家六口人,除了夫人的大哥在1968年当了工人之外,其他的五人曾经先后参了军,岳母是1950年初参了军,1955年复原后又当了工人。</p><p class="ql-block"> 夫人只有二个姨,大姨和大姨父有八个孩子,全部在农村务农。她们家在1960年粮食困难时期全部从辽中移民到黑龙江省尚志县黑龙宫乡。在我和夫人1979年结婚后于次年有了孩子,就把夫人的姥姥从天津接来我家看女儿,本来姥姥是在天津的老姨夫家看表弟。</p><p class="ql-block"> 姥姥到了我们家,我们家里可就热闹了!</p><p class="ql-block"> 从来不串门的大姨妈和大姨父三天两头的来哈尔滨串门。我和爱人只有一个居室,她们来了我就得到科里替别的医生值夜班以解决住的,家里还得搭地铺。</p><p class="ql-block"> 在有的时候,她们还要带几位农村邻居来找我看病,看到姥姥带女儿的辛苦,我只能是任劳任怨!</p><p class="ql-block"> 不过,老姨夫两口子从天津来看姥姥时,我和爱人都很高兴!老姨夫是1938年参军的老八路,正师职在部队离休,很有水平。他比夫人的老姨要大十多岁,他们夫妇只有一个儿子。看来,经济条件好的老姨少生孩子,而条件差的大姨却生了一大帮的孩子。大姨父家的所有孩子总是轮流来医院麻烦我,有看门诊的,有住院治疗的,还有做手术的,我要求许多的科室找人帮助,我的心里是烦透了。每次她们来我都要为众多的人住宿和吃饭而发愁!</p><p class="ql-block"> 老姨夫和老姨来时,在我家里住了半个月,此时我已经住副团职的房子了,在自己家能住得下。我每天好吃好招待他们,以回报我和夫人带孩子几次去天津老姨家串门时受到的盛情款待!这次我的岳父和岳母还陪同老姨和老姨夫一起到尚志黑龙宫的大姨家里串门。</p><p class="ql-block"> 我的岳母与大姨不怎么亲近,据说原因是:最早媒婆是把大姨介绍给我的岳父,因为大姨嫌我岳父太穷而不同意,姥姥没有办法了才把我岳母许配给了我岳父,夫人的大姨后来嫁给了一个高个子的木匠。没有想到我的岳父参军后成了解放军的军官,还是建国后海军炮兵学校培养出来的第一代大学生军官。</p><p class="ql-block"> 我的岳父和岳母与老姨和老姨夫的关系很好,其原因是岳父和老姨夫建国后是海军第一炮兵学校的战友,而且是我的岳父把自己的小姨子介绍给大姨夫的,他们俩也就从同学、战友成了连襟。</p> <p class="ql-block">1951年,我的岳父母有了长子(摄于旅顺基地)</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岳父大人在大连金州与他的女儿、二儿子和小儿子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1968年12月岳父母家的全家福(我未来的夫人当兵入伍时,于旅顺基地合影)</p> <p class="ql-block">1969年,岳父任职盘锦海军农场时,全农场领导合影留念(前排右2为我岳父大人,任海军农场场长)</p> <p class="ql-block">1978年秋,岳父母全家在盘锦海军农场合影留念(大弟弟在上海海军航空兵某基地当兵,小弟弟在赤峰守备区任排长)</p> <p class="ql-block">四.老岳父与老姨夫的战友情谊</p><p class="ql-block"> 我的老岳父和老姨夫都是战斗英雄!</p><p class="ql-block"> 我于2023年7~8月回葫芦岛有一个巨大的收获:以前只知道夫人的老姨夫是老八路、战斗英雄(身才魁梧的老姨夫全身有多处枪伤,在腹部还有与日本鬼子拼刺刀留下长长的疤痕)。此次回葫芦岛看望93岁的老岳母,在翻阅已经去逝十周年老岳父的书橱时,我无意中找到了几本老岳父生前写的几本日记,很多事情以前没有听老岳父对家里人说起过,今天翻阅他的日记,才知道老岳父也曾经是战斗英雄,曾经多次荣立战功,其中还有一等战功!看了老岳父的日记使我对老人家更加的崇敬!愿老人家在天堂一切安好!</p><p class="ql-block"> 有一本作战日记是1958年炮击金门的一些记录。在老岳父收到的慰问册里,有总政文工团、歌舞团和全国各地政府的慰问团给老岳父的慰问信和签名,还有画家在前线给老岳父的速画肖像,这真的是太珍贵了!</p><p class="ql-block"> 我之所以对《父母爱情》电视剧百看不厌,是因为电视剧中演示了夫人父母和姨夫、小姨妈哪一代人的真实爱情故事:夫人的姨夫是抗战初期参加八路军的老干部,老岳父在解放战争时期参军,他们均在东北的四野,南下作战时,老姨夫的部队打到了海南岛,老岳父的部队打到了广西。于1951年他们从不同的部队同时被抽调到青岛入学海军炮兵学校学习。老岳父与夫人的老姨夫是炮兵学校的同班同学,因为岳父的文化程度比较高而当了老姨夫的班长(老姨夫在部队的职务比我岳父要高),于是老岳父把自己的小姨子介绍给老姨父处了对象,因此他们倆从同学、战友又变成了亲戚。</p><p class="ql-block"> 1952年他们的学校搬至烟台,所以他们在青岛和烟台两个校区上过学。</p><p class="ql-block"> 岳父和老姨父为海军炮兵学校第一届毕业生,他们毕业后分配到旅顺基地海岸炮兵第一团。1958年他们又一同到厦门参加炮击金门作战,老姨夫时任团长,老岳父任作训股股长。战后老岳父回到旅顺基地,老姨夫提师职到天津海军部队任职。在上世纪70年代,海军炮兵学校搬迁到锦西葫芦岛,于80年代初老岳父从旅顺基地转业到葫芦岛造船厂工作,老姨父在天津海军部队离休。再后来海军炮兵学校又搬迁回烟台,成了如今的海军航空大学。</p><p class="ql-block"> 可以说老岳父和夫人的老姨父,都把自己的青春和事业奉献了祖国的海军建设,如今他们的后代在造军舰继续为建立我们国家强大的海军服务。</p><p class="ql-block"> (本照片为老姨夫一家在天津的全家福照片)</p> <p class="ql-block">五.汉、满、蒙大联姻的大家庭</p><p class="ql-block"> 我四川陈姓与辽宁徐氏满汉联姻,我们已经有了两个可爱的外孙女儿。夫人小弟弟的女儿是满汉血统,她又与张家口市的蒙古族小伙子彬木联姻,从而形成了一个家族中汉、满、蒙大联姻的多民族融合大家庭。</p><p class="ql-block"> 夫人有两个弟弟,大弟弟有两个儿子,其中大儿子生了一个女儿,二儿子生了一个男孩乃徐家的种子!</p><p class="ql-block"> 在夫人的大侄儿于2007年结婚时,我和夫人都回葫芦岛参加了大侄儿的婚礼。因为是老徐家里的长孙结婚,所以夫人的八个姑姑和姑父都带着家人来葫芦岛祝贺婚礼,夫人在沈阳的大舅和大舅妈也来了,整个老徐家的外地亲戚来了五十人左右,我和夫人开着车回葫芦岛帮助忙活了好几天!</p><p class="ql-block"> 由于军旅生涯的原因,我与有满族血统的夫人结为终身伴侣,夫人的姪女儿又与蒙古族小伙子彬木在2007年成了一家,在张家口举办婚礼时,我和夫人远从新疆的喀什开车赶回张家口参加了小侄女儿的婚礼。</p><p class="ql-block"> 由此,我和夫人的这个大家庭的人口已经分布于四川老家广汉和成都、北京、天津、辽宁省(葫芦岛、沈阳市、大连、锦州、彰武、朝阳)、哈尔滨、秦皇岛、张家口等十多个城市,千百年之后很可能分布到全国各地!</p><p class="ql-block">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大融合中,其中也有我们这一代人参与其中,甚是幸哉!</p><p class="ql-block"> 祝福我大中华民族越来越兴旺!在若干年后占领全世界!让欧、美哪些歧视我华夏民族的国家都见鬼去吧!</p> <p class="ql-block">2005年春节,岳父母家在葫芦岛市搬新居后照的全家福照片。</p> <p class="ql-block">岳母八十大寿时,与老岳父的合影照片。</p> <p class="ql-block">本人与岳父母的第四代传人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岳父母的大重孙女儿获葫芦岛市新时代好少年称号</p> <p class="ql-block">我和夫人在奥运会后,带二位老人游览了亚运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