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辽宁省作家协会“午后文学时光”活动发言

李友忱

<p class="ql-block">8月29日(周四)下午参加了辽宁省作家协会、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第55期“午后文学时光”暨机关青年理论学习小组文学活动。省直机关、部分区作家协会百名作家参加了活动。</p><p class="ql-block">有八人就老滕的小说《草木志》在会上进行了交流发言,我发言的题目是《柳暗花明又一村》。</p><p class="ql-block">周荣 东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李耀鹏 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讲师 应邀莅临并做辅导。</p><p class="ql-block">最后,辽宁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孙伦熙(一级巡视员)做总结讲话。</p><p class="ql-block">此次活动十分高兴结识了辽宁省作家协会机关专职书记李建福(会议主持人),辽宁省作家协会办公室(本次活动茶主)王艺霖。</p><p class="ql-block">这是一次学习交流、聆听提高的机会。十分感谢沈河区作家协会的推荐,完成了一次艰巨又光荣的任务。</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柳暗花明又一村</b> </p><p class="ql-block"> ——小说《草木志》读后感</p><p class="ql-block"> □李友忱 </p><p class="ql-block">尊敬的各位领导、学者导师、作家老师们:大家下午好!</p><p class="ql-block">我发言的题目是“柳暗花明又一村”,非常荣幸能在这里分享我对小说《草木志》的感悟。 </p><p class="ql-block"><b>首先,自我介绍 我是谁 来自哪里 </b></p><p class="ql-block">这几年,我开始接触和学习文学创作,先后加入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是省、市作家协会会员,省散文学会理事,来自沈河区作家协会。在《作家文摘》《中国散文》《鸭绿江》《芒种》《辽宁日报》《沈阳日报》等报刊发表百篇文学作品。 </p><p class="ql-block"><b>其次,我阅读作品的态度</b></p><p class="ql-block">我们这个年纪看小说,看什么?当然看总体结构、关联逻辑、时代背景、人物特征,故事情节,还会看是否与时代呼应,主题是否突出,会看小说中出现的问题,是否有波折且符合常理,让人觉得有趣难忘。由于我对工作的感受和体会比较深刻,因此我更愿意从工作的角度审视作品。 </p><p class="ql-block">我会从作品叙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设身处地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看结果是否解决了这些问题,最后我会注意作品中还留下什么问题。通过生活感受和自己的思考习惯,再进行梳理作品中“我”这个人的自己问题、别人问题、普遍问题、特殊问题,是个性问题,还是人物问题,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和见解。 </p><p class="ql-block"><b>第三,对作品的理解和认识</b></p><p class="ql-block">老滕这部《草木志》小说29个章节299页,是一部反映山乡巨变探索乡村振兴的宏篇巨作;是一部伟大时代呼唤出的应运而生优秀作品;是一部通过驻村干部的视角生动讲述中国故事的现实主义题材小说。反映了黑龙江畔、古驿路上一个名叫“墟里”的村庄,通过化解家族矛盾、重新凝聚人心,既克服了被“合村并屯”的危机又为新时代的乡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过程。小说的最大特色,就是以植物喻人,将植物与人物融合,力求通过类比法并借助了常用的歇后语、俗语、穿插民间故事和中药材等衬托,为小说灵活生动发挥了很好作用。 </p><p class="ql-block">大家知道,南宋诗人陆游的著名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比喻遇到困难一种办法解决不了时,可以寻找另一种办法去解决,告诉我们要坚定信念,不要停下脚步,通过探索去发现和找到答案,转机和希望就在前方。 </p><p class="ql-block">小说《草木志》通篇就有我说的这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和感觉,看似死结终有解。 </p><p class="ql-block">小说聚焦新时代波澜壮阔的山乡巨变,围绕“古驿站--墟里村”的振兴发展,刻画了一批生动立体的典型人物,讲述了驻村干部“我”、村主任邵震天等人在党的乡村振兴战略引导下,带领村民,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推动驿站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驿路•遇见”文旅融合项目,展现新时代、新征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是一部反映伟大时代精神,讲述中国农村“守正创新、探索振兴”的优秀作品。</p><p class="ql-block"><b>第四,小说《草木志》围绕遇到各种问题,作者笔下采取的措施和办法 </b></p><p class="ql-block"><b>一是深入乡村进行走访,虚心请教寻找在发展中遇到和存在的瓶颈问题。 </b></p><p class="ql-block">从问到“齐大圣是谁?”开始了解情况,到走访了“一金三老”;从曹大姐靠近耳边说:“人老病多,村老事多”打预防针,到老毕说:“农村工作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协调关系,人与人、人与地、人与庄稼的关系”;从三个村委干部(妇女主任任方慧、会计石小东和治保主任石大奎),到“一金三老,墟里四宝。春夏秋冬,镇守四角。”的重要人物;从邵震天“哨花吹”,到“方、石”两大姓之间的世仇和“墟里”与“新生村”合并的缠绕。 </p><p class="ql-block">人与人关系、发展与困难、矛盾与问题等都是通过谦卑的姿态和真诚的打动,深入走访逐渐了解,掌握了全貌,寻找到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 </p><p class="ql-block"><b>二是面对发展中诸多困难,群策群力用智慧找到峰回路转解决问题办法。</b></p><p class="ql-block">从小说中看到他们个人和集体围绕解决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聪明和智慧,看到了循循善诱的引导和充分发挥了思想工作。也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另一面,叫做“一物降一物”,工作与生活中的相互给面子、留面子、争面子和赢面子。特别是找到了发展方向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及办法。</p><p class="ql-block">从人们将目光聚焦到“哨花吹”,到选对有责任心敢担当且全票通过当上主任开始,村里的事上下左右,有人张罗了;从方大珍冒出一句:“鼓乐响,人气旺。”到“万事成于乐,礼乐传承,方有未来”凝聚人心之法;从思考为墟里正名,寒寒的规划“四季取名”,到郑高建议修正为“驿路-遇见”的拔高;从因鱼、蛇、人产生矛盾冲突,到用智慧将“望乡亭”改为建“公厕”获得上级批准;不仅体现智慧,还用勇气和自信,顶住来自各方的压力,彻底解决了压在人们心里的大石头。如果说,作品好,好就好在设计的巧妙,矛盾冲突、困难问题,起起伏伏,只有上下一心,攻坚克难,才会取得峰回路转,向前、向好、向未来的最后结果。 </p><p class="ql-block"><b>三是他们上下一心团结并肩作战,为了一个目标攻坚克难解决突出问题。</b></p><p class="ql-block">小说从头到尾在发展振兴中所遇到的问题,到最后都有了圆满的结尾。 </p><p class="ql-block">从开始的方姓与石姓两家世仇未解,方小茹与石云来又在窖里双双死去添猜忌,到“三堂会审”石碑揭幕时使两家的石锁与方世坤的握手;找到了解决积攒多年问题的答案和解除了各方的心中疑惑;从镇长宣布“在墟里组建墟里新生合作区”,到大桥竣工、驿站-遇见、小龙山红松天然林自然保护区挂牌“三喜临门”,回答了这里的山村正在发生着巨变。另外,让我们看到他们尊重现实,做到了“筷子厂不能办,白桦林不能伐,民心不可违”,用行动严格按客观发展规律办事。 </p><p class="ql-block"><b>第五,从这部小说中,年轻人可以借鉴和思考的内容</b> </p><p class="ql-block">这部小说回答了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年轻点的人看了这部小说可以学习对待工作的态度和方式方法,特别具有指导和启示教育示范作用。 比如:去墟里之前,老雷嘱咐说:“多做无形之事”,老雷又进步解释说:“见证者本身也是建设者,很多时候见证比建设重要”并继续提醒告诉他:“你就两年时间,多见证,多学习,不要下车伊始哇啦哇啦个不停”;关于处理方世坤与石锁的纠纷,老雷回答的很干脆:“有规依规,没规依法,行政手段解决不了的问题交给法律去解决”;老毕来墟里调研,到哨花吹家里吃饭说到:“有些事不能无限期拖下去,别小事拖大、大事拖炸”;同样,小说中还告诉我们:“做人可以没钱,可以没地位,但不能没有格局和境界”;老雷对“我”这个主人公说:“年轻人,你要记住,当干部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是脸皮厚。”小说中的语言对话,有心的年轻人可以多关注,去找到精典句子供自己在工作中借鉴。 </p><p class="ql-block">通过阅读小说《草木志》我感受到:写作要深入生活,只有熟知生活才会有创作灵感,才会创作出“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接地气的优秀作品。小说中告诉我们:“灵感不是凭空想出来的,是走出来、看出来、摸出来的。”只要是现实生活反馈给文学作品的,才会受读者喜欢而长久不衰。</p><p class="ql-block">以上,是我今天的发言,请大家指正。 谢谢大家!</p><p class="ql-block"> 2024年8月29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