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谭乡愁之清·甲辰解元孙石农

萍斋

<p class="ql-block"><b>  年初,忘年知交项久正贤契送来一本《孙家港石农公传》复印本,是孙氏后裔孙交泳先生编辑的清.道光甲辰解元孙石农的传记资料。其中记载东湖开发区开发建设中,发掘出180年前即清·道光甲辰恩科解元孙石农中举后,在村南竖立一尊解元旗的遗迹构件。在孙氏后裔努力下,经查阅史料及本村老人口述,于2021年9月重新竖立解元旗,缅怀先贤,德昭后昆!我认真反复研读这些珍贵资料,深为孙公博学,亲民,忠义,铸史的一生所钦佩,并怀着敬畏的心情,以供奉像的形式,为孙公绘制一帧绣像,并依声填词一阕,以表崇敬之情。</b></p><p class="ql-block"><b> 滿江红·谒故里孙家港解元旗怀古</b></p><p class="ql-block"><b> 帜志峥嵘,注目礼、解元旗赤。傲苍宇、开来继往,传承根脉。耕读劬勤终出仕,宵衣旰食谋良策。保杭城,御敌寇身先,称勋德。 兴义学,民解惑;谈兴替,书浓墨,立髙论铸史,成骈言籍。蔚蔚宏文昭日月,涛涛浙水尊雄魄。祭孙公,忠义耀千秋,松梅格。</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孙石农(1806一1863)讳孟恒,字少雍,号石农,官名玉田。江夏人(即豹澥孙家港村人)家境寒微,自幼濡首耕读,于清·道光甲辰中乡试第一名解元。能获此殊荣足见石农公学识渊博,滿腹经纶。看看他同时代的的评论便可知。</b></p><p class="ql-block"><b> 浙江忠义录称孙公:“精易学,尤长於史著,有铸史骈言。”。 清同治九年举人,方志家陈继聪为《铸史骈言》作序曰:”孙石农先生夙禀殊质,博览群籍,尤熟於乙部之书,著有铸史骈言十二卷……系涑水紫阳之功"。石农公同科举人,赐进士出身前任云贵总督的张凯嵩为孙府三续宗谱作序曰:”余於道光甲辰科以二人登乡荐,而领解者乃孙君石农,以同邑、同学、为同年,故交谊最笃”并敬石农公以国事为重,未能续修宗谱为憾,赞曰"取法范文正、欧文忠"</b></p><p class="ql-block"><b> 透过上三则评论,可获得二大信息:一是所谓乙部之书,古代通常将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乙部即史部。可见石农公对历朝兴衰有深入的研究。二是评论中提到了四位先贤:涑水即著资治通鉴的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紫阳即宋代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朱熹。范文正即北宋名臣,先憂后乐的范仲淹;欧阳文忠即名列唐宋八大家和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中的欧阳修。同时代的人赞石农公与先贤比肩,绝对是对石农公的人品、学问尊崇有加。我也怀着仰慕的心情,为英年的石农公中举后在解元旗下造像,并以牛希济体拈韵填小词颂之:</b></p><p class="ql-block"><b> 生查子·题清甲辰解元孙石农小像 </b></p><p class="ql-block"><b> 英年孙解元,耕读寒窗苦,怀志贵修身,立命身先许。 效圣贤,根脉护,开智苍生煦。施政重亲民,铸史骈言著。</b></p> <p class="ql-block"><b>  施政亲民是石农公为官的一大亮点。浙江忠义录参采访册载,石农公“中道光二十四年举人,以大挑知县分发浙江,咸丰十年由淳安调署镇海……皆德之为政,亦以宽厚称寻”。所谓大挑知县,是指自乾隆年起,为未通过进士考试的举人,直接为基层选拔的知县。石农公从1853--1862年任浙江淳安、镇海两县知县。从两县县志记载,他在任期内以全力保民生,促农商发展;调民力,治理河道,兴修水利;开民智,创办淳安县义学;推民治,维护社会稳定,百姓得以安居乐业。我们从中可以看到石农公是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从修己出发,身体力行安民、保民、仁民。这也正是石农公”明德亲民"思想所传递的时代价值。我感佩依声填词赞之:</b></p><p class="ql-block"><b> 捣练子·赞石农公亲民</b></p><p class="ql-block"><b> 兴水利,重农商,施政亲民福祉长。改善民生根脉护,启开民智世风祥。</b></p> <p class="ql-block">  <b>浙江忠义录参采访册载:(1862年)“九月贼犯杭州,檄守清泰门巡察不懈,城陷赴郭桐园投水死”。石农公的故交,曾任云贵总督的张凯嵩在孙府三续宗谱序中评石农公:"至咸丰年间出宦浙省,適值粤匪搆乱,戎马倥傯,国尔忘家,公尔忘私。宗谱之续所不暇及迨,捐躯报国,义炳日月”。张凯嵩(1820--1886)是道光25年进士,官至布政使。他也曾因剿匪平叛而擢升,因失守而革职留任。其中艰辛他是有深切体会的。何况晚清时的战争己不是纯冷兵器时代。前面所说的"贼犯杭州”,"粤匪搆乱“正是史载的咸丰11年(1861年4月)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部在浙江展开的军事行动,到1862年4月结束,整整历时一年。李秀成先夺金华,攻兰溪,连克仙居、台州,占黄岩,逼温州,取宁波,掠绍兴,拔下诸暨、嘉兴、常州,使杭州成为孤城。当时的浙江巡抚王有龄见大军压境,四处求援。而湘军曾国藩、左宗棠部一向排斥异已,拒不增援。加上李秀成又与石达开所属部从广西“万里归朝",并与鄂赣各部联合,兵力增至数十万。太平军正面用火砲轰城,同时其土营又暗挖地道,用火药炸塌城墙,攻陷杭州城。尽管城中的八旗将士骁勇,当时石农公檄守清泰门,更是拼力抵抗,双方伤亡惨重,其战争的惨烈可想而之。清泰门失守后,石农公选择了与敌军同归于尽,壮烈殉国!"铮铮大节,无愧完人”(《铸史骈言》序)。我尊其忠义,敬赋诗填词颂之:</b></p><p class="ql-block"><b> 捣练子.赞石农公忠义</b></p><p class="ql-block"><b> 拼热血,保杭城,檄守身先刀怒横。一跃化为忠义魄,碧涛千叠祭英灵!</b></p> <p class="ql-block"><b>  《铸史骈言》应是石农公的髙光点。方志家陈继聪在序言中赞石农公凛然浩气后写道:“忠贞之念缠绵固结於中,其发为文章耿光灏气自流於行间……可以对大廷,亦可以敷惠於民生”。的确,此书是一部值得研究、探索、传承的历史文献。从帝王将相、商贾百姓的行为准则、道德修养都有详细的阐述,说是一部治世、修为的百科全书也不为过。此书由晚清重臣、光绪帝师童华题写书名,足见其份量。我反复研读了该书的序言、编目、和正文首页,遗憾的是复印本仅提供于此。虽未能拜读全书,但从序、目录及首页也可一砾见沧海。让我们细细品赏这部奇书。</b></p><p class="ql-block"><b> 正文首页从“君德"开讲。“旷观廿二之史编,深慕九重之君德":列举汉髙祖除苛法以抚民;唐太宗济世安民虚心纳谏;汉文帝怀恭俭以贻景帝成文景之治;汉武帝具恢宏之度,奋武以建中兴……初读是颂帝王功业,细品却是论帝王修为。随后目录中便是帝学,帝範,帝孝等,仍是规范帝王的行为。</b></p><p class="ql-block"><b> 从目录中看,有为官准则的:“君臣、勤政、纳谏、省刑、国俭、任贤、察佞、将略、忠良、节义”等;有家庭伦理的:"贤父,贤母,孝子、兄弟、夫妇、择友"等;有求学上进的:“理学、博学、好学、志气、度量、谨慎、谦让、骄傲"等;有修身养性的:仁爱、宽恕、诚信、勤职、正直、公平、廉洁、报德、信实、知恥、改过"等。虽是部分目录,我惊奇地发现有很多提法,与当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同的。特别是目录中提到的"理学”,纵观石农公一生的作为,可清晰的看到,他是在程朱理学的基础上,更多地吸收了阳明心学的精髓。石农公始终坚守明德亲民的信念,时时处处以良知之心兢兢业业为民尽职,危难之时挺身而出,置身家性命而不顾,欲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极便是不成功,也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表现出一个正直的士大夫的担当精神。我有词再赞之:</b></p><p class="ql-block"><b> 捣练子.赞石农公铸史</b></p><p class="ql-block"><b> 熔史鉴,著宏文,铸史骈言世至尊。坦荡胸襟根脉护,泽仁天下在亲民。</b></p> <p class="ql-block"><b>  《铸史骈言》得以刊印也算是个奇迹。时逢战火难世,在石农公身后十三年,手稿遇贵人保藏完好,於光绪二年(1876年)由镇海县文兴石印书局郑月如孝廉等志士刊刻传世,成为中国近代史学研究的重要文献之一。行文至此,我感悟颇多,在我的几首拙词中,我反复提到"根脉"二字。所谓根脉,是指思想文化之根本,源泉和血脉,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和发源。石农公一生始终是在维护这个根脉。这是民族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这也是时代精神,一代一代人都要求真务实,甘于奉献。最后我用石农公的号作鹤顶格嵌名联,纪念这位可敬的故里先贤诞辰二百一十八年,并忝欧公笔意书成龙门对,以表敬意。联曰:</b></p><p class="ql-block"><b> 石印刊鸿文,指点江山社稷,铸史骈言,宏论成典籍;</b></p><p class="ql-block"><b> 农商谋发展,功垂浙水吴山,护城殉难,丹心照汗青。</b></p> <p class="ql-block"><b>  此文编写承项久正、孙基来、孙交泳诸先生提供复印资料,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文中所填拙词均用词林正韵,因初涉填词,自知浅薄望各位方家、同好不吝赐教!谢谢!!</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