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嘉浜的沧桑巨变

天高云淡

<p class="ql-block">  上海的很多马路,曾经都是河浜。譬如:今延安东路,原洋泾浜,位于过去的法租界和公共租界之间,十九世纪中外商人使用中英混杂语言进行沟通,该语言流行于当时的洋泾浜周边地区,被称为“洋泾浜英语”;西藏中路北端跨苏州河的西藏路桥,上海人俗称其为泥城桥,原来西藏中路、西藏南路是由泥城浜(又名周泾)填埋而来的;南市呈环形的人民路、中华路,它的前身则是上海县城(老城厢)的护城河;陆家浜路就是原陆家浜,沿用了旧名。另外,方浜即今方浜中路、东门路,薛家浜即今油车码头街、薛家浜路、董家渡路(西段)、乔家浜路、凝和路(南段)、尚文路,打铁浜即今重庆中路、重庆南路、太仓路、顺昌路、自忠路,南长浜即今复兴中路,北长浜即今金陵中路、延安中路,等等。今天要叙述的肇嘉浜,也曾是上海一条非常著名的河道,但远不止现在的肇嘉浜路,其实包括了今肇嘉浜路、徐家汇路、肇周路、复兴东路、白渡路,东起上海县城的朝宗门(大东门),西出上海县城的仪凤门(老西门),引黄浦江水横贯上海之根的老城厢,又是经七宝、泗泾沟通上海县城与松江府城的主要运粮内河,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照片只能代表现在,肇嘉浜的过去还得通过文字来表述,因此本文可能有点长但不是冗长,因为曾经的肇嘉浜及两岸有太多的历史故事。</p> <p class="ql-block">  肇嘉浜东入黄浦江,清嘉庆十三年(1808)官府在此黄浦江两岸设立民渡“万安渡”,道光八年(1828)苏松太道台又设立义渡,因设置较早而习称“老摆渡”。日久,“老摆渡”被人们改称“老白渡”。有一种说法是“摆”与“白”发音相近而讹为“白渡”,但不管怎么讲应该都有免费摆渡之意。</p> <p class="ql-block">  肇嘉浜东段于民国四年(1915)填筑为道路,当时分成三段并分别取名,1949年后统称白渡路。填浜前,浜北有街,浜南有小路。</p><p class="ql-block"> 白渡路第一段:外马路至如意街段,原名老白渡路。老白渡路东首的外马路348号黄浦外滩洋房,为2015年公布的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原江海南关办公楼。清代开始,在上海县城内设置江海关(即江苏海关),清咸丰三年(1853)其办公场所在小刀会起义时被损毁,于是在咸丰十年(1860)前后于此处肇嘉浜畔重建江海关,并在海关旁的肇嘉浜东、西两侧各建一桥,分别叫作外关桥和里关桥,统称关桥。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之后外轮大量涌入,清廷在英租界外滩13号即今外滩海关大楼处设置分支机构主要针对外贸,因在原海关之北故名为江海北关(或洋关、新关),而原海关则被称为江海常关(又称江海南关),主要负责国内贸易,由此形成上海南北两个海关并存的局面。民国十一年(1922),外籍建筑师将江海南关原址建筑改建为三层西式花园洋房,也就是今天看到的这栋小洋楼。今白渡路的外马路、中山南路口,当年分别有外关桥、里关桥。现走到中山南路口处有隔离,需从复兴东路人行天桥绕一下道。</p> <p class="ql-block">  白渡路上豆市街,当年的上海豆、麦、米、食油批发商都集中在这里,其中知名的店家有:致祥、义昌、益康、恒久等。豆市街毛家弄(今毛家园路)口的冯万通酱园是数一数二的老牌子,酿造场地从豆市街到外郎家桥街,足足长达150米。这里,填浜前应该有座龙德桥。</p> <p class="ql-block">  白渡路第二段:如意街至悦来街段,原名油车街。此处白渡路东侧现成为工地,所以如意街被封死了。如意街在白渡路东,外郎家桥街在白渡路西,两街不相接但不过相距30米。外郎家桥街,街名来自肇嘉浜上的外郎家桥。上世纪50年代,这条路很窄,两边都是店铺,活像郊区的老街。浦东的菜农进入浦西,这里是第一个集市,可想有多热闹。因此,外郎家桥路和南面紫霞路的菜市场,可谓上海最老的马路菜场。</p> <p class="ql-block">  白渡路第三段:悦来街至中华路段,原名坝基桥街。当然,悦来街前应该也有过一座桥,那便是里郎家桥了。靠近中华路原城濠,填浜前则有第六座桥坝基桥。</p> <p class="ql-block">  白渡路以北至盐码头街,悦来街以西至巡道街,习称大东门。民国以后拆除城墙,朝宗门不存了,但大东门作为地名沿用至今。中华路复兴东路口附近的公交车站,今亦名为“大东门”。盐码头街于民国二年(1913)改筑,以此地黄浦江边盐码头命名。</p><p class="ql-block"> 接着走面筋弄去巡道街,据说之前巷弄口有卖油面筋的,因此就叫面筋弄了。巡道街则原名瞿家湾,曾名水仙宫前街,清咸丰三年(1853)因位于原巡道署前故名道前街,民国十四年(1925)因清朝分巡苏松太兵备道署设此又改今名。巡道街北端是复兴东路,即曾经的肇嘉浜。</p> <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复兴东路的中华路环路以内是横贯上海县城的肇嘉浜河道,以及浜北的大东门大街、彩衣街、太平街、杜家湾、西门大街。民国二年(1913),填埋肇嘉浜同时归并沿浜的五条街辟筑为马路,以浜名命名为肇嘉路。</p><p class="ql-block"> 由于原河道出城后转到了今白渡路,当时与肇嘉路直线相接的则是大码头街,民国三十四年(1945)统称复兴东路。2001年复兴东路隧道开工,这是上海市境内一条重要的过江通道,也是中国第一条双层式盾构法隧道,西起复兴东路光启路,浦西段跨中华路和中山南路。大码头街通向的黄浦江大码头,今为上海轮渡复兴东路渡口。</p> <p class="ql-block">  在此过中华路到老城厢内,复兴东路北侧有一条不太引人注目的“东街”,其两边能依次找到孙家弄、东姚家弄、西姚家弄及东刘家弄。不查不知道,一查吃一惊:竟然都是明清就已形成的古街巷!基本格局未变,不过早已旧貌换新颜了。现在,又将迎来一次改头换面。</p> <p class="ql-block">  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上海建县,然后建造上海县衙门和文庙,位置一直到近代始终不变,就是在今学院路的北侧,四牌楼路的两侧,文庙在东,县衙在西。只是文庙在小刀会起义(1853~1854年)时被毁了,后来在西门内文庙路重建,而上海县衙在民国以后也搬到其他地方,原来的文庙和县衙被人们渐渐遗忘,留下了一条学院路。学院路因在原上海县署南,曾名县前横街,其中东段曾称老学前街,中段曾称县东街、院东街,西段曾称县西街、院西街,后以创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迁于旧学宫的敬业书院(敬业中学前身)改名学院路。</p> <p class="ql-block">  四牌楼路,约于清同治年间(1875~1892)修筑,因附近有明洪武三十年(1397)知县张守约立的惠政(崇礼)、宣教(宣化)、泽民、集仪(集庆)4座牌坊,故名四牌楼街,后街改路。《同治上海县志》在记录牌坊时,对无法考证其来龙去脉的会说明“无考”,对已经毁损和不存在的牌坊会说明“今废”,当时的县志记载了这四座牌坊,可见在清同治年间仍然存在。而《光绪上海县续志》没有收录四牌楼街的四座牌楼,估计那时四座牌楼已经无存。现今位于四牌楼路方浜中路口的牌坊,北面写有“四牌楼”,南面写着“上海老街”,这是新建的。</p> <p class="ql-block">  因为四牌楼后为方浜中路,通往豫园(老城隍庙),历史上曾以庙前大街为名,汇集了一批上海最早的钱庄、金店、银楼、酒肆、茶馆、戏楼、商行,故为名符其实的上海老街。</p><p class="ql-block"> 与四牌楼相对的即方浜中路82号丹凤阁,原银楼,虽与名噪一时的丹凤楼并无直接关系,但一旁的丹凤路把两者串联了起来:清宣统三年(1911)在此筑路,先筑南段(方浜中路至福佑路),名天官坊街、天官牌楼街;民国元年(1912年)筑北段(福佑路至丹凤楼),以路侧原丹凤楼(今古城公园,现建有丹凤台)命名丹凤路,后统称今名。“凤楼远眺”为清代“沪城八景”之一,今天的丹凤阁可以说是满足了人们对旧时丹凤楼的怀念。</p><p class="ql-block"> 沿方浜中路西行还能见到方浜中路126号协大祥号,民国元年(1912)诞生于这条旧上海360行集聚的老街上。当年绸布行业“三大样”(协大祥、宝大祥、信大祥)在老城厢上演“龙虎斗”,相互间展开了激烈竞争,以后又先后转战南京路,到上世纪40年代几乎并驾齐驱。解放后三家老字号归属同一公司,从而一家公司拥有了三个“中华老字号”,这在上海商界绝无仅有,放眼全国也是屈指可数。</p><p class="ql-block"> 再有就是光启路口的古戏台,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曾被誉为“江南第一台”。为纪念历史名人徐光启(1562~1633),以徐光启的字题名为“玄扈台”。</p> <p class="ql-block">  四牌楼路上有条县左街,连接光启路。而光启路原名老县前街,因系旧县署基改辟,故名。曾名县南大街、县前直街,民国元年(1912)改名县基路。又称阁老坊或阁老坊街,这位阁老就是明崇祯朝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的徐光启。他逝世后,上海地方政府大兴土木为其立牌坊、建公祠,于是在县衙门南、跨肇嘉浜的县桥北堍建了一座阁老坊,直至清末民初依旧巍然耸立,但到民国二十年(1931)出现倒坍危险,拆除后的第二年将县前街改名光启路,以资纪念。</p> <p class="ql-block">  三牌楼路,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前筑,以明天顺三年(1459)举人、福建建宁知县刘玙和刘琛在县衙西所立昼锦、应奎、清显3座牌坊命名三牌楼街,民国时改街为路。昼锦坊、应奎坊在刘玙宅前,清显坊在刘琛宅前,今三牌楼路北端的昼锦路即以昼锦坊得名。同四牌楼一样,三牌楼应该早在清代就无存了,今复兴东路口写着“三牌楼”的牌坊也是新的。牌坊南面写有“豫园”,因为这条路经馆驿街直通豫园商城方浜中路出入口,临老城隍庙庙门。馆驿街在明清时期是庙南的重要小街之一,因在旧署西北有馆舍,是过往官员停留之所,原方浜上有馆驿桥,街因桥得名。</p> <p class="ql-block">  今光启路、三牌楼路间复兴东路上有座人行天桥,过桥就是虹桥弄。原来在填浜筑路前,这里的肇嘉浜上曾有一座虹桥,位于今复兴东路望云路口,又名望云桥,虹桥弄即为旧名遗存。周边一带为居民区,多旧式里弄和传统中式民宅,这个代表着江南本土、明清至近代风格的历史街区现笼罩在旧改的烟云中,生存还是毁灭将交给时间来宣判。虹桥弄靠光启南路侧已被阻断,需从复兴东路辅路绕行。</p> <p class="ql-block">  光启南路,旧名阜民路,原名县桥南街,又称太卿坊大街。因阜民路与静安区的富民路同音,1980年改今名。北接光启路,但被今交通干道复兴东路隔断。据记载,阜民路北端曾有一座牌楼“阜民坊”,即富民的意思,阜民路以此为名。这个牌楼是知县康伯愚于明洪武八年(1357)所建,与后建的阁老坊很近。牌楼前还有县桥“阜民桥”,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拆除。</p><p class="ql-block"> 南行至光启南路中段,忽见两根柱子,其中一根被包裹在房屋中,难道是乔家栅的栅栏杆?栅前西侧有条乔家栅弄(已被封),即驰名沪上的中华老字号、被誉为“糕团状元”的“乔家栅点心”发源地。原名“永茂昌点心店”,初址为乔家栅42、44号(一说56号),清宣统元年(1909)开设,店名寓意“生意永远繁茂昌盛”。因该店开设在乔家栅,所以人们都习称它为“乔家栅”,1956年迁至中华路1460号原“鸿运楼”所在地扩大营业,并将附近的十家小店并入,形成了有生产工场、销售门市部的经营体系,成为沪上一家大型老字号风味菜馆,店名亦改成了“上海乔家栅”。</p><p class="ql-block"> 东侧光启南路221号门楣上写着“勤耕小业”的楼房,一看这字也能猜到当年必是大户人家,听说它是民国十二年(1923)用18根金条造起来的。</p> <p class="ql-block">  “勤耕小业”斜对面的光启南路232弄1号(下照上)墙上,原挂有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徐光启祠堂”铭牌,1962年南市区人民委员会公布,2013年黄浦区文化局立牌。实际地址则是光启南路250弄6号(下照下),现弄口被封闭了。祠堂共六开间,东面三开间为徐氏宗祠,西面三开间为徐公祠。明崇祯年间先建造了徐文定公祠(东祠),清光绪年间又建造了徐氏宗祠(西祠),清光绪四年(1878)将两者功能进行了互换。</p> <p class="ql-block">  来到乔家路,光启南路西南面的乔家路234~244号,是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的“九间楼”,它真正的名字叫“后乐堂”,或称呼“尊训楼”,为徐光启故居,2014年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元末明初,乔家路只是一条河浜。据《川沙乔氏族谱》和《上海乔氏宗谱八卷》记载:上海乔氏源于今河南商丘市、始于元末,时任松江知府的乔杞为上海始祖,迁居上海邑治的乔氏始祖为乔杞的儿子乔彦衡。乔彦衡与他的两个儿子乔镇、乔钧于元末明初从川沙迁至上海邑治居住,并建造了许多宅院,添置了不少地皮。具体有:今乔家路凝和路口的修仁堂、乔家路凝和路西面的也是园、药局弄里的乔氏家祠、药局弄旁的最乐堂、俞家弄永泰街口的祖茔墓地,还有前述的乔家栅,以及药局弄95弄药王庙(神农殿)和同仁辅元堂、乔家路上怡瑞坊、勤慎坊和宜稼堂(部分)的地皮。因乔氏家族在当时当地的影响力,再加上其祖上三代进士的显赫背景,当地居民于是称乔家聚居出入的这个区域为乔家浜。乔家浜在民国三年(1914)填浜筑路,变成了乔家路。</p> <p class="ql-block">  鉴于乔家路旧城区域已经成为实质性的旧改基地,我顿时想到多拍一点乔家路及周边的历史风貌、璀璨人文。结果发现通往乔氏家祠和药王庙、同仁辅元堂(遗址)的药局弄被封,弄东沿街的乔家路143号最乐堂和民族英雄、抗金名将乔一琦(1571~1619)故居(遗址)的外表拍了下来。乔一琦遗像原供于药局弄乔氏宗祠,文革初期遭焚。乾隆丁巳进士、官至湖南巡抚和甘肃布政使的乔光烈(?~1765)为乔一琦后代,最乐堂是他的祖屋。最乐堂门前尚存一块方形花岗岩旗杆石,正面刻三支戟,民间传说寓意“连升三级”。乔一琦旧居遗址,2016年公布为黄浦区文物保护点。</p><p class="ql-block"> 乔家路151弄怡瑞坊和乔家路133弄勤慎坊,新式石库门里弄式样。勤慎坊过街楼上弄名旁则有“沈恩孚”三个小字,原来这条民国二十六年(1937)建造的弄堂题字人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家、复旦大学第四任校长沈恩孚(1864~1949)。</p> <p class="ql-block">  乔家路113号梓园,是上海慈善界领袖、书画艺术巨擘王一亭(1867~1938)的府第,说起来很有故事。梓园原名宜园,由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进士周金然购筑,内有乐山堂、吟诗月满楼、寒香阁、青玉航、快雪时晴、琴台、归云岫、宜亭诸胜。咸丰、同治年间园归郁氏,改名借园。同治八年(1869),郁熙绳购得借园。清末民初园归王一亭后,因园中有百年古梓而改名梓园,是曾经的海上名园,门楣上“梓园”二字为清末“海派四大家”之一、一代宗师吴昌硕(1844~1927)所题。1922年11月13日,王一亭在寓邸接待过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1879~1955)。梓园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南市区人民政府2000年公布,黄浦区文化局2013年立牌。</p> <p class="ql-block">  巡道街口的乔家路77号宜稼堂和75号郁松年故居及对面74号创始于清咸丰二年(1852)的中华老字号“邵万生”(酱园)旧址的外表也拍了下来。郁松年(1821~1888)是晚清藏书家、商船大王,宜稼堂是他建造的藏书楼。红顶商人胡雪岩(1823~1885)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郁松年的孙子郁荣培,与胡雪岩关系密切的晚清名臣左宗棠(1812~1885)闻讯后带着随从前呼后拥地光临该宅祝贺,引起轰动。著名新闻记者、爱国志士邹韬奋(1895~1944)与郁松年的玄孙郁鸿治是同窗好友,“九·一八”事变后为了躲避国民党特务的追捕迫害,曾携夫人沈粹缜(1901~1997)长时间隐居在此,其子、原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就出生于该宅院里。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原名郁钟正,1915~2013),是该宅院主人的第六代后裔。</p> <p class="ql-block">  乔家路口永泰街1号,有棵700古银杏树,属一级保护。永泰街俞家弄口则曾是乔氏祖茔位置,然后来到乔家路背后(以南)的俞家弄。弄内107号为中国集邮团体创始人之一叶颂蕃的祖宅,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其后人一直居住在此,直到2019年动迁。由于门牌全部被拆,吃不准叶宅是不是下照下右这处看上去有些年代的平房?后对照网上照片觉得有差异。</p> <p class="ql-block">  杨树浦发电厂工人运动领导人、革命烈士王孝和(1924~1948),1948年9月30日牺牲,21天后遗腹女出生,解放后其遗孀携二女借居在本弄71号石库门内。我依稀记得,应该是下照(上左)这幢有门头的石库门建筑。</p><p class="ql-block"> 而弄内193号是近代中国大实业家、上海近现代市政建设的奠基人陆伯鸿(1875~1937)的老宅,陆伯鸿出生于此。这幢明代建筑原是徐氏家族的房产,是徐光启故居建筑群的组成部分(“九间楼”之南),由陆氏家族的先人陆兰亭于清雍正元年(1723)从徐光启后人手中购得后再修建的,陆兰亭的妻子陆徐氏也是徐光启的后裔。但俞家弄现能走到的是173号为止,过光启南路后的一半弄堂被封了。被封住的还有称为“太卿坊”的俞家弄187弄(解放前的顾家弄23弄),原立有纪念明代太常寺少卿沈瑜的牌坊,清初在动荡中遭焚。</p> <p class="ql-block">  乔家路273、275号修仁堂,位于凝和路口。对面连接俞家弄的那个地方叫“高石头”,因为那一片地高出路面许多,后来全被铲平造起了新工房。一转头,发现上海独脚戏艺术传承中心(上海市人民滑稽剧团)就在乔家路末稍的凝和路122号。周边人家早搬走了,滑稽剧团“我自岿然不动”。</p> <p class="ql-block">  乔家路西稍凝和路以西的也是园弄、金家旗杆弄、梅溪弄、先棉祠南弄和吾园街都是有故事的,现都作为动迁基地被封闭了,必须绕道蓬莱路转到河南南路。在河南南路上见到了:河南南路口的蓬莱路171号上海特别市临时政府旧址,1915年后的原上海县署、1927年3月22日至4月14日的上海特别市临时市政府——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第一个人民政权在这里办公,直到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以后成为警察和公安部门的办公之处,黄浦区公安分局至今驻此(河南南路666号)。</p> <p class="ql-block">  河南南路681号也是园,明天启年间(1621~1627)礼部郎中乔炜建渡鹤楼(又称南园)后又扩建,园中叠石凿池,池中多植红荷,池前有小丘隆起,旁筑精舍邃室别有洞天为游者行馆,园内还有湛华堂、圆峤方壶、钓鳌处、榆龙榭、蓬山不远、太乙莲舟、育德堂、珠来阁等胜景。清代藏书家钱曾(1629~1701)以渡鹤楼为藏书室,编有《述古堂书目》、《也是园书目》。清康熙年间(1662~1722)为上海知县曹垂璨(1614~?)所有,到了嘉庆年间(1796~1820)又转为太学李心怡所得,遂以“不是园也是园”之说改名为“也是园”。也是园后祀斗姆、文帝诸神而成为道观蕊珠宫,道光八年(1828)上海道台陈銮(1786~1839)在此创办蕊珠书院,光绪三十一年(1905)全国废科举后蕊珠书院改为师范传习所,又创办义务小学。1937年“八·一三”事变中,曾与豫园、露香园、日涉园并称“四大名园”的也是园旧址被日军炸毁,以后逐渐成为棚户区。今日的“也是园”实为财大气粗的恒大集团办公地,显然此园非那园了。</p> <p class="ql-block">  河南南路,系分段多次修筑而成。其延安东路到人民路的北段即当时县城北门外的老北门街,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被划入上海法租界,咸丰元年(1851)法租界修筑老北门街道路时称帝皇路或帝国路,同治四年(1865)改名北门路,同治十一年(1872)以法国海军军官名命名为卜罗德路,民国三十二年(1943)汪伪政权接收租界时改名长白路,民国三十五年(1946)改名河南南路。1956年河南南路向南延伸,位于人民路以南旧县城内的晏海路(原老北门内大街)等街巷被合并、打通、拓宽。</p><p class="ql-block"> 复兴东路河南南路天桥下的西南角,有一座街心花园,布置了“盘桃会”景观,寓意深远。盘:算盘、磨盘、秤盘;桃: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会:古为今用,盛世之会。还有个雕塑景点“司马秤”(旧时专门称量黄金和名贵药材的小秤),象征公平交易,见证老城厢曾经的商业繁荣。</p> <p class="ql-block">  一旁的小桃园街24号是清真女寺,初为创建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的上海清真坤宁同德女学,原址在西仓桥街,故改名“西仓桥清真女学”。1956年为配合河南南路拓宽工程,迁入本址一幢石库门住宅内,更名“小桃园清真女寺”,1958年后与高墩街的清真女寺合并。1993年上海市伊斯兰教协会出资整修,1995年整修竣工后恢复宗教活动。</p><p class="ql-block"> 街底的小桃园街52号即小桃园清真寺,因寺门正对着小桃园街,故名。旧称清真西寺、上海西城回教堂,初建于民国六年(1917),民国十四年(1925)在现址重建,为一座四座园顶的具有西亚伊斯兰建筑风格的清真寺,1994年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2000年、2014年先后公布为黄浦区文物保护单位、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这儿成为上海穆斯林宗教和教育、文化活动中心,上海市伊斯兰教协会设在该寺(西仓桥街117号)。</p> <p class="ql-block">  复兴东路以北、河南南路以西的松雪街,原名穿心河直街,或叫中心河直街。相传宋太祖第十一代世孙、元代著名画家和书法家赵孟頫(1254~1322)的旧居在此,松雪是他的号,松雪街因此得名。</p><p class="ql-block"> 松雪街78号的松雪街幼儿园,其建筑极有来头,原来是基督教圣公会天恩堂所在地。根据《上海宗教志》的记载,天恩堂的前身叫基督堂,始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原址在前述虹桥。石皮弄松雪街这块地皮,咸丰元年(1951)由英国圣公会传教士麦克开拉启开设福音堂,光绪二十四年(1898)转让给了美国圣公会,于是虹桥的基督堂搬到松雪街并改名天恩堂。因信徒增多,民国二十一年(1932)在原址建新堂并附设小学。民国三十六年(1947)与邑庙区卫生所合办平民诊所,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停办。1958年天恩堂参加南市区联合礼拜,房屋由上海联合汽配厂使用,后改为幼儿园延续至今。</p> <p class="ql-block">  原方浜中路榛岭街口的慈修庵,创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该庵原为上海黄氏家族家庵,因黄氏在其他地方另有家庵,故俗称“新庵”。清同治年间(1862~1874),为迎尼胜愿入庵为住持,改名为慈修庵。民国六年(1917)庵毁于火灾,当时无力重建,以后才复建起来。1983年由上海市宗教局出资修缮,并恢复尼姑修行活动。1994年,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因周边动拆迁,榛岭街不见了,所以榛岭街15号的原址也就不存了,庵也暂停开放,现门牌为方浜中路593号。</p><p class="ql-block"> 转角一幢被槽钢四周框住的旧楼,难道是要平移吗?这栋建筑好像是上海梨园公所旧址吧?经查,梨园公所原地址正是今慈修庵挂牌的方浜中路593号。清末,戏剧界同仁成立了上海伶界联合会,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集资建造上海梨园公所,梅兰芳(1894~1961)、程砚秋(1904~1958)、周信芳(1895~1975)等均在此传过艺。这栋在上海和全国戏剧界有历史影响的建筑,2000年列入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之前曾做过幼儿园。</p><p class="ql-block"> 往前走一点的方浜中路669号上海市实验小学,创立于清宣统三年(1911),原名万竹小学。1956年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为上海市实验小学,1977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小学,是国家教育部在上海的唯一一所部属重点小学。原对外地址是露香园路242号,也因受周边动拆迁影响,现已改为上述今址。</p> <p class="ql-block">  方浜中路中华路东南角,现为一片绿化带,此地是中华剧场遗址。中华剧场,前身为春桂茶园,民国三年(1914)由西班牙商人投资建成共和影戏院,成为老城厢内最早放映无声影片的戏院,系一座二层砖木结构建筑。民国二十四年(1935)由5人合股修复戏院,改名为五福共和大戏院。抗日战争中的1940年,改名为中华大戏院。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停放电影改演越剧。1956年公私合营,1958年改名为中华剧场,1969年又停演越剧改放电影。1989年将剧场改建为上海华夏幻彩音乐喷泉游乐场,因营业不景气于1991年歇业。原址是中华路1603号,现已无影无踪,建议在绿地中立碑纪念。</p><p class="ql-block"> 此地的11路公交车站,站名“老西门”。老西门,东至复兴东路曹家街,南至中华路尚文路,西至西藏南路,北至人民路大境路,旧县城西城门“仪凤门”旧址。从小的印象,24路电车到老西门,11路电车绕城一圈,那是南市最闹忙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老城厢差不多都被列入了动迁基地,而老城厢西北部的松雪街、复兴东路、肇方弄、方浜中路围成的地块则已开工建设。大部分房屋推倒重来,但也望见不少老房子被保留。譬如孔家弄,建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的清水红砖石库门建筑群,虽然外貌已经老旧,但它的建筑格局还是显示了原来居住在这里的主人殷实与富裕,民国才女陆小曼(1903~1965)便出生在孔家弄31弄(承德里)2号。</p> <p class="ql-block">  上海市第八百货商店,1953年建于中华路1501号时,是邑庙区(南市区前身)唯一的国营综合百货商店,仅4开间门面。1995年营业面积增至1万平方米,以前到老西门必去该店逛一下。我在今年3月写的美篇《<a href="https://www.meipian.cn/51tjhxwo" target="_blank">曾经的上海市第一至十二百货商店今何在</a>》中亦提到:“现在这里是一栋地址为中华路2515、2525号的大楼,黄浦区豫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于此,同时挂着两块招牌:黄浦区妇幼保健所和黄浦区老年护理医院。1980年,市百八店于隔路相望的复兴东路1117号新建面积790平方米的商场,但该地址后为西藏南路555号黄浦众鑫城的复兴东路裙房商业中的老西门古玩茶城,今主要为华齿口腔医院及驰翰美术馆。”市百八店已经完全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p> <p class="ql-block">  隔复兴东路相望的中华路1465号所在大楼位置,从大富贵酒楼1956年公私合营起迁此营业,直到2000年南移了一个路口,现这地址主体是黛茂诗大酒店。而大楼南部,应为中华路1415号永乐生活电器,墙上广告写着“美乐源生活中心即将开业”。曾经,这里是中华路1461号全泰服饰,民国二十五年(1936)始创,注册在南京西路,1957年迁址老西门;1982年起全泰首创中老年服装经营特色,后发展成为上海规模最大产销合一、工贸一体的中老年服装名特企业;1993年上海全泰服饰鞋业有限公司成立,1996年为配合市政动迁自筹资金建造了这幢全泰商厦,公司的“全泰”商标被认定为“上海市著名商标”,并获得了“中华老字号”企业等荣誉。难道物是人非易主啦?</p><p class="ql-block"> “中华老字号”大富贵酒楼,初名“徽州丹凤楼”,清光绪七年(1881)由安徽徽州人邵运家开设,原址在肇嘉浜旁今中华路复兴东路转角处,因所在地本是“丹凤楼茶园”故名。民国九年(1920),丹凤楼老店新开,从早期的传统面馆转型为徽菜馆,声誉鹊起。1932年“一·二八”淞沪战争爆发被迫停业,战后自建三层楼房重新开业,宾客盈门。1937年“八·一三”淞沪战争爆发,丹凤楼虽在南市大轰炸中幸免于难,但社会动荡市面萧条,再次被迫停业。民国二十九年(1940)迁至左邻的中华路1465号恢复营业并改名“大富贵酒楼”,寓意“吉祥如意,荣华富贵”。2000年随着复兴路的动迁改造,总店迁至中华路1409号锦南商厦现址继续运营,难能可贵的是自始至终没有离开过老西门。</p> <p class="ql-block">  老西门又称“仪凤门”,虽然仪凤门今没人叫了,殊不知全泰商厦和锦南商厦后面藏着一条仪凤弄。</p><p class="ql-block"> 相邻的曹家街,以曹家桥得名,应该与曹氏家族有关。曹家街17号、25号、33号均为三开间大宅,大门朝向西南的45号内更有五开间,33号门楣上还刻着“梁溪世泽”四字,这里浓缩了老城厢弄堂的历史风貌。“梁溪”是旧时无锡的别称,因梁溪河而得名,据此猜测原房产主人是无锡人。</p><p class="ql-block"> 曹市弄,因在这曾有曹氏家族的祠堂而名曹祠弄,后来祠堂没有了,“祠”这个字与封资修有关也不能再用了,于是更名曹市弄至今。说起上海老城厢的曹氏家族,从清朝中期开始人才辈出,共出了六名进士,复旦大学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分别收藏了民国时代修撰的两个版本的《上海曹氏家谱》。网上有文章写曹氏家族的远祖是曹植(192~232),甚至追溯到三皇五帝时代的也有,可靠的记载追踪到宋室南渡:“宋武惠王南渡之裔也”,属于南宋初年的北方移民,代表人物是曹氏在上海的第五代曹垂璨。</p><p class="ql-block"> 庄家街1号,挂的却是“曹家街生鲜菜场”的招牌。</p> <p class="ql-block">  梦花街,民国元年(1912)筑,曾名梦花楼北街、吉庆路、西昌路、刷布场,是一条具有老上海市井味的街道。这条街,当初因梦花楼得名,现在因梦花街19号(下照上左)的“梦花街馄饨”走红。有多少人是因为这碗馄饨,听说了梦花街,来到了梦花街。1992年至今的“梦花街馄饨”,被食客誉为上海滩最好吃的馄饨,后来搬去了1公里外的中华路805号,但招牌仍是“梦花街”。</p> <p class="ql-block">  从梦花街经学宫街到文庙路,文庙路西端中华路口建有一座牌坊,正反面分别写着“上海文庙”“文昌物华”。</p> <p class="ql-block">  文庙路215号是清代“上海县学文庙”,为上海城区唯一祭祀孔子的庙宇,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始建于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几经迁移,至清咸丰五年(1855)重建于今址。文庙建筑群包括文庙、学宫两条南北轴线上的院落以及东部的园林,主要建筑有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明伦堂、尊经阁、魁星阁等,2002年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去时文庙后部在施工,暂停开放。</p> <p class="ql-block">  文庙街南侧、学前街西侧为蓬莱路345号敬业中学,上海地区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百年名校,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其前身是创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的申江书院,乾隆三十五年(1770)更名为敬业书院,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新式学校而定名为敬业学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校名为上海县官立敬业高等小学堂,民国二年(1913)又改称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民国十二年(1923)改办初中称上海县立敬业初级中学,民国十八年(1929)添办高中再更名为上海特别市市立敬业中学。1937年上海沦陷后敬业中学停办并改组为私立南方中学,1945年抗战胜利后南方中学复名为敬业中学。2005年,学校被评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级中学。</p> <p class="ql-block">  西藏南路,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始填周泾筑路,以法国第一任驻沪领事名命名敏体尼荫路。因为一出老城厢,肇嘉浜以北是法租界。民国三十二年(1943)改名宁夏路,民国三十四年(1945)改今名。1995年,西林路、三门峡路、新肇周路并入。现在从西藏南路到中华路的复兴东路地下,是地铁8、10号线老西门站。</p><p class="ql-block"> 肇周路,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筑,因填肇嘉浜、周泾筑路,故名。民国三年(1914)以法租界巡捕总监名改名蓝维霭路,民国三十二年(1943)改名安徽路,民国三十五年(1946)复名肇周路。肇周路西藏南路口的一小段路向复兴东路方向呈弧形弯曲,似乎保持了当年的肇嘉浜在此转弯的河道形态。</p><p class="ql-block"> 肇周路126弄志成坊,民国十五年(1926)建的砖木二层旧式里弄,2017年公布为黄浦区文物保护点。弄内24号,曾是中国象棋大师胡荣华的家。</p> <p class="ql-block">  肇周路413号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研究所,系上海女子医学院旧址,亦称上海基督教女子医学院。中国早期的医学院校大多为外国教会所办,该处是我国第一所女子医学院,现仅存一幢老房子,平面呈U字形的三层砖混结构建筑,整幢建筑为西式风格,2016年公布为黄浦区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研究所东南侧的方斜路419号,就是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由美国人于清光绪十年(1884)捐资创办的中国首家妇产专科医院,原名以捐资人、美国传教士女医师名译音为“玛格丽特·韦廉逊医院”,后改名“西门妇孺医院”。如今在西门妇孺医院旧址上可考证的最老的房子,是医院主楼7号楼,二层砖木结构,用红砖、红瓦砌成,坡顶、门窗为拱形,据传是著名旅沪匈牙利籍斯洛伐克建筑设计大师邬达克(1893~1958)于1926年设计、1928年建造的,因其红色特征而被广大市民及患者亲切地唤作“红房子医院”,2016年公布为黄浦区文物保护点。红房子医院的重要创始人、前院长王淑贞(1899~1991),是我国现代医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女性、著名妇产科专家、现代妇产科学创始奠基人之一,在中国现代妇产医学史上与北京协和医院林巧稚(1901~1983)齐名,有“南王北林”之称。</p> <p class="ql-block">  肇周路420号比乐中学,原李惠利中学,创办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前身为惠中学塾,美国安息日浸礼会创设。光绪二十三年(1897)改惠中书院,当时分男女两校。1942年合并,定名私立惠中中学。1951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学校与教会脱离,改名为公立五爱中学。五爱的含义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1978年学校被定为区重点中学,1991年香港企业家李惠利先生捐资助建教学楼,次年学校改名李惠利中学。不过,今为上海音乐学院附属黄浦比乐中学了。比乐中学是由黄炎培(1878~1965)、江问渔(1885~1961)、孙起孟(1911~2010)等著名爱国人士和教育家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创办的名校,学校初址在雁荡路80号,1949年青年中学并入后迁址淮海中路553号,1951年明德女中并入,1956年改为公立学校,1958年崇实中学并入后迁址淮海中路375号,1993年临时迁址建国西路154号,1995年新华中学”并入后迁址崇德路43号,2018年李惠利中学并入后迁今址。</p><p class="ql-block"> 与前惠中中学、后五爱中学、今比乐中学毗邻的是徐家汇路38号惠中堂,同为美国基督教安息日浸礼会传教士建成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文革后惠中堂恢复开放,1990年代初在原址重建新堂,1993年举行新堂献堂礼拜,现为诸圣堂分堂。</p> <p class="ql-block">  徐家汇路,沿肇嘉浜北岸,清同治九年(1862)法公董局筑,因西通徐家汇,故名。徐家汇路、肇周路、陆家浜路、制造局路交会的四叉路口及附近,习称“斜桥”。旧时的上海有两个斜桥,一个是“上只角”,地处今南京西路吴江路;另一个是“下只角”,就是这里。那时坐三轮车去斜桥,必须跟车夫讲清楚,目的地是西区斜桥还是南市斜桥,否则可能就走岔了。斜桥地名源于当年肇嘉浜与陆家浜交汇处西侧的一座桥,肇嘉浜过桥后即转向北,向东的则是另一条陆家浜。由于站在桥上看两条浜,视觉上都是斜的,所以得名斜桥。当然还有另一种坊间传说:以前上海县城的南门外多坟山,按殡仪习俗出殡队伍不能原路返回,所以一般从南门出城抵达坟山,然后过斜桥后从西门返城,这样“煞气”就不会带回家了,以致“斜桥”的知名度很高。</p> <p class="ql-block">  马当路,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筑,名狼山路。光绪三十二年(1906)以法国驻沪总领事名改名白莱尼蒙马浪路,民国三十二年(1943)以江西马当改今名。</p><p class="ql-block"> 马当路上三点一线的商业中心,首先是路口的徐家汇路268号LuOne凯德晶萃广场,地铁9号线、13号线马当路站上盖,规划为集合零售、餐饮及休闲娱乐于一体的购物天地。</p> <p class="ql-block">  北侧紧邻的黄陂南路838弄中海环宇荟购物中心,汇聚了众多知名品牌和精致餐饮,为时尚人士提供了一站式的购物体验。</p> <p class="ql-block">  过建国东路的西北侧马当路458弄恒基旭辉天地,集多元未来办公、MIX潮奢商业与城市公共空间于一体的商业综合体。这是法国建筑大师的设计作品,约2500个花钵构成上海罕见的绿植外立面,随四季变化而自然改变色彩。</p> <p class="ql-block">  徐家汇路南北高架路口,往北是重庆南路,往南是鲁班路。重庆南路始筑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为上海法租界公董局越界修筑,初名卢家湾路,光绪二十八年(1902)以法国驻华公使名改为吕班路,1943年汪精卫政权接收法租界时改名灵宝路,1946年改今名。鲁班路则是以古代建筑工匠鲁班(前507~前444)的名字命名的马路,筑于民国三年(1914),有称以路边的鲁班庙(殿)得名,但无考。“吕班”“鲁班”一字之差,而且读音十分相近,它们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系呢?</p> <p class="ql-block">  斜徐路,民国三年(1914)筑,因东自斜桥、西至徐家汇,故名。由于法租界当局沿肇嘉浜北岸修筑了一条徐家汇路,于是中国政府就沿肇嘉浜南岸修筑了一条斜徐路。隔河相望平行的两条路,后因市政建设道路拓宽,斜徐路并入徐家汇路(东段)和肇嘉浜路(西段),现仅在南北高架西侧的徐家汇路与丽园路之间,留下了约200米的一小段遗迹。</p> <p class="ql-block">  已经并入黄浦区的卢湾区,老上海人都熟悉。“卢湾”之名来自于“卢家湾”,而“卢家湾”作为地名,实在是以讹传讹。此地真正的本名应该叫“罗家湾”,因为就在今徐家汇路泰康路口天桥的位置,原有一条肇嘉浜支河罗家湾,有姓罗居民住在河湾处。后来不知为何罗家湾讹成了芦家湾,又讹成了卢家湾,从此就“卢”替代了“罗”。卢家湾(罗家湾)作为一条小河早就湮没了,小河的旧址后来变成了一条弄堂,即现在的徐家汇路454弄,原名卢家弄,这里就是卢湾区的根。卢家弄曾名东海坊,建于1912~1936年间,原来的房子都是旧式里弄。弄口有三个,一个在天桥旁的徐家汇路454弄,另一个在南边吉泰精品酒店处的徐家汇路536弄,还有就是泰康路上的后门。1950年2月6日国民党军机轰炸卢家湾发电厂及水塔,炸弹扔在卢家弄口,平民死伤600余人。现在卢家弄弄口建有一座“二六轰炸纪念碑”,2016年公布为黄浦区文物保护点。</p><p class="ql-block"> 徐家汇路这一带包括周边地区曾经工厂林立,随着社会发展消失殆尽,又随着时间推移大多模糊不清了,然而徐家汇路548号中国铅笔二厂不会轻易忘记。笔,伴随人的一生。对中华牌、三星牌铅笔我印象深刻,其中“三星”就是创建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的中铅二厂著名铅笔品牌。今工厂旧址,已倔起一座徐家汇路550号宝鼎大厦。</p> <p class="ql-block">  徐家汇路在此形成一个明显的近似S形大湾,其实当年的肇嘉浜在此原为近似倒Z形上的两只直角,两角上均有支流,转角处即斜徐路残段两头西侧,筑路时为避开直角才拉成了斜弧线。</p><p class="ql-block"> 随即来到打浦路,打浦路1号金玉兰广场是一个集办公、商场、宾馆、银行、娱乐、公寓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楼群,打浦桥较早的潮玩中心。下沉式广场见多了,上升式广场却不常见,它仿佛置身于繁华都市的巴比伦空中花园,成为打浦桥地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  打浦路38弄海华花园,在上海旧改历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从“斜三基地”棚户区到高层住宅小区,上海旧改提速从这里起步,于是土地批租在上海各区全面展开,由此掀开了上海大规模旧改的序幕,那是1992年。</p> <p class="ql-block">  肇嘉浜路打浦路口,原肇嘉浜上有座桥,但不叫打浦桥,而是建于民国四年(1915)的打浦路桥。历史上真正的打浦桥,在肇嘉浜路瑞金二路口。打浦桥建造年份不详,似应建于清嘉庆十九年至同治九年(1814~1870)之间,初为木桥,1920年代改建为水泥桥,民国三十五年(1946)填没打浦桥以东肇嘉浜时拆除。桥名由来不确定,有称从跨东芦浦的带浦桥演化而来,该桥在清光绪十六年(1890)被拆除。清末民初,打浦桥由桥名衍为片名。过去人们讲到打浦桥,往往聚焦在肇嘉浜路瑞金二路口,特别是该路口西北角,当年是生意兴隆的肇嘉浜路2~16号浦光百货,现在商业中心已经东移。</p> <p class="ql-block">  徐家汇路618号日月光中心,2010年竣工,建筑连成环,中间一个近似圆形的广场,业态以餐饮食品、零售百货、早教类为主。作为国内首个地铁上盖商业,商场用了5年时间,成功地将该项目做成了消费者心中的“美食天堂”。</p> <p class="ql-block">  日月光中心北面的泰康路,20多年前是一个马路集市,1998年卢湾区政府实施马路集市入室,把泰康路的路面进行了重新铺设,使这条原本下雨一地泥、天晴一片尘的小马路焕然一新,并开始实施特色街工程,打造了今日闻名遐迩的泰康路210弄田子坊。当年底,一路发文化发展公司首先进驻,揭开了泰康路上海艺术街的序幕,不久又有旅美著名画家陈逸飞(1946~2005)及尔冬强、王劼音、解建陵、王家俊等艺术家和一些工艺品商店先后入驻,使原来默默无闻的小街渐渐吹起了艺术之风。我去时非双休日,年轻人、外国人仍然很多。</p> <p class="ql-block">  泰康路210弄2号为陈逸飞工作室旧址(开放),吸引了不少人拍照。墙上贴着“原上海食品工业机械厂木工间旧址(1958)”,还挂着“海华制革厂(1985)”,这海华制革厂旧址竟然在2016年公布为黄浦区文物保护点。210弄内曾有很多里弄工厂旧址,如:1号甲、乙的天然味精厂,1号丙、丁、戊的大中工业社(中国制针厂),2号甲的海华制革厂,2号乙、6号、7号的永明瓶盖厂,5号的康福织造厂,9号的久华绸厂等。那么,海华制革厂旧址凭什么成为区级文物保护点呢?我看“陈逸飞工作室旧址”才是关键。</p><p class="ql-block"> 田子坊北部的建国中路155弄13号,杨度曾在此居住。杨度(1875~1931),清末民国历史人物,反对礼教派的主要人物之一。戊戌变法期间他接受康有为(1858~1927)、梁启超(1873~1929)等改良派的维新思想,反对帝国主义。从清末到民初,他始则反对共和革命,主张君主立宪,继则参加袁世凯(1859~1916)的复辟活动,结果处处碰壁,最后彻底破产。五四运动以后,工农革命运动让他看到了中国的未来,在与李大钊(1889~1927)等共产党人的长期接触中,他的世界观发生了根本的转变,1929年秋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中成为中共秘密党员,为党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p> <p class="ql-block">  到了打浦桥,徐家汇路也就到头了。也许有人会纳闷:叫徐家汇路却不通到徐家汇,这是为什么?原来1954年上海市政府开始治理肇嘉浜,填埋后的解放后第一条林荫大道于1956年被正式命名为肇嘉浜路,原打浦桥以西的徐家汇路、斜徐路并入肇嘉浜路,导致现在的徐家汇路只剩下制造局路到打浦桥一段,斜徐路更是趋于消逝,两路不再通往徐家汇了。而打浦桥以西肇嘉浜,由于原浜北为法租界、浜南为华界,结果大家不管,浜边逐渐形成棚户区,污水横流,环境极差。前述“斜三基地”,也就是这样形成的棚户区。解放后经过3年治理,1957年肇嘉浜被全线填平,徐汇区原浜边1000多户居民搬迁至漕溪新村。这以后,肇嘉浜路中间从头到尾的绿化步道、街心花园,令人回味无穷。改革开放以后,因拓宽马路变成了单纯的绿化隔离带,不能不说是个遗憾。</p><p class="ql-block"> 日晖港,北接肇嘉浜,南入黄浦江。早在明万历十二年(1584),《上海县志》就记载了日晖港的来历。当年通判邹志学、知县颜洪范建造石闸而开始被悉知,但名字还不是日晖港。直到清同治年间(1862~1875)《上海县志》记载,日赤港又名日晖港,俗称石灰港。清同治六年(1867),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迁高昌庙沿江地区,日晖港取代肇嘉浜渐成航运干道,码头环周形成内日晖市和外日晖市。民国三年(1914),在日晖港东筑日晖路(1958年改名日晖东路)。到1930年代,高昌庙至日晖港沿斜土路、龙华路形成沿江工业带,随着工厂的增加,入港废水剧增,港水严重污染。雪上加霜的是,不但因为工厂林立大量排污而成为上海首污,还因半个世纪都在这儿运粪便而被人们戏称为“屎港”。这日晖港里的环卫粪船、垃圾船我是亲眼所见的,的确臭气熏天。1980年代的环保监测数据表明,日晖港自水质至底泥,主要污染物全部超标,水质污染居黄浦江十大支流之首。1992年启动《日晖港综合治理规划》,1995年填日晖港扩筑道路,1996年以其作为瑞金二路的延续而取名瑞金南路,由此完成华丽变身。</p><p class="ql-block"> 与肇嘉浜交汇、与日晖港相接的曾有一条东芦浦,位于今肇嘉浜路18~26号间。东芦浦又名东溇浦、溇浦、溇泾,清代记载为钉钩浦,旧道南起肇嘉浜、北入吴淞江故道,曾为旧上海县南北向主要河道之一,清末以后因公共租界、法租界筑路和城市扩大逐渐填没,从北到南依次形成了:新大桥路(今恒丰路)、晏玛氏路(今石门一路)、卡德路(今石门二路)、圣母院路(今瑞金一路)、金神父路(今瑞金二路)。当时为了使道路呈直线,有段偏离直线的东芦浦暂未填平,1917年版《上海租界城厢全图》显示,在金神父路西侧有一段与金神父路平行的河道标为“东溇浦”,所以瑞金二路不全是填浜而来。</p> <p class="ql-block">  肇嘉浜路128号卢湾体育馆,取代1992年拆迁的陕西南路139号前卢湾体育馆、原上海市体育馆,设有供篮球、排球、网球、手球、羽毛球、乒乓球,五人制足球、举重、武术等体育比赛和大型活动的各类场所与附属用房,以及相配套的先进设施。这儿的北部是建国西路137号卢湾体育场,是我读中学时多次参加田径比赛并获名次的“福地”。</p> <p class="ql-block">  陕西南路口的肇嘉浜路212号明珠大饭店所在地,1892~1966年为清真别墅,原名息心亭,又称日晖港清真寺、肇嘉浜清真寺、徐家汇路清真寺。文革以后,这块地皮还给回民组织使用,1998年建成明珠大饭店。</p><p class="ql-block"> 嘉善路口的肇嘉浜路288号鼎新大楼,是民国二十年(1931)诞生的鼎新染织厂旧址,后改名为鼎新印染厂。1997年,建成鼎新大楼。大楼下的王朝大酒店,店如其名,装潢跟皇宫差不多,金碧辉煌、富丽堂皇、气派高雅、雍容华贵,尽显王者风范,每次经过总会瞧它一瞧,当然也去吃过饭。菜式是本帮菜和法国菜,中西结合。2001年开在这儿的时候,旁边的嘉善路好像还是断头路,建国西路至肇嘉浜路段仅为一条弄堂。</p><p class="ql-block"> 肇嘉浜路陕西南路口到嘉善路口段的中心绿化带,可能是整条肇嘉浜路绿化带里最有“人情味”的,因为许多年前就发现它恢复了绿化带中的人行道,成为一个超袖珍“公园”。</p> <p class="ql-block">  大木桥路,始筑于民国十年(1921),路名来自北端原肇嘉浜上的木桥名。有一种说法,大木桥初名“大马桥”,因为马车可以从桥上通过,是人们到龙华进香的必经之路,沪语“木”与“马”发声相近而讹作“大木桥”。</p><p class="ql-block"> 西北方向斜对面的肇嘉浜路308号、襄阳南路535号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所在地,我清楚地记得以前是上海客车厂,该厂是全国最早、最大的生产客车的企业。它的前身是上海公共交通公司修造厂,以修配汽车零件为主,1951年新建了厂房,定名为上海客车厂。我亲眼目睹上海的公交车,在此一步步更新换代。</p><p class="ql-block"> 襄阳南路,由上海法租界公董局于1918~1921年修筑,得名于法国邮船公司一位职员,原名拉都路,1943年汪精卫政府接收租界时改名襄阳路,1946年改名襄阳南路。很多人不知道,位于岳阳路建国西路口的名校建襄小学(岳阳路255号),是在襄阳南路近肇嘉浜路的上海客车厂对面起飞的。1958年,吴佩芳等3位家庭妇女克服重重困难筹办建襄小学,原址为襄阳南路582号,1961年协昌缝纫机厂让出襄阳南路584号宿舍楼作为校舍的扩充,她们在3年间里把一所原本无人看好的学校办成了民办小学的一面旗帜,创造了“鸡毛也能飞上天”的奇迹。这一故事被改编成沪剧《鸡毛飞上天》,由丁是娥(1923~1988)主演,在老一辈上海人中口口相传并享誉全国。</p> <p class="ql-block">  肇嘉浜路388号华泰大厦下的苏浙汇总店,品牌创立于1999年,虽以苏浙菜系为招牌,却是“上海市著名商标”。一开店就去吃过,一晃25年了,它仍在那里。当年每天送儿子上学,世外中学校车就停在它门口,再熟悉不过了。而今儿子早已成家立业,真是感慨。</p><p class="ql-block"> 偶然发现苏浙汇对面的肇嘉浜路中心绿带中有绿道,虽今不如昔,亦甚感惊喜。这让我想起从前,肇嘉浜路中心花园中的一处最大休息点正是在这附近,老人在此休憩,小孩在此玩耍,年轻人在此谈情说爱、并肩散步……</p> <p class="ql-block">  太原路,民国七至十年间(1918~1921)筑,以旅沪法侨名命名台拉斯脱路,民国三十二年(1943)以山西太原改今名。为上海中心城区内144条风貌保护、64条永不拓宽一类保护道路之一,沿路老洋房不少,早前也无公交,相对比较清静。</p><p class="ql-block"> 肇嘉浜路口与太原路斜向相接的小木桥路,民国四至五年间(1915~1916)筑,初名七贤路,民国十五年(1926)以北端原肇嘉浜上小木桥改名。小木桥、大木桥名,猜想是相比较而来的,出处不得而知。历来,大木桥路热闹,小木桥路冷清。</p> <p class="ql-block">  正是静悄悄的小木桥路近北端平江路上,藏着民国时期上海的政治中心一一平江路48号上海特别市政府旧址。早先是于民国三年(1914)设立的北洋政府沪海道尹公署所在地(从武康路黄兴旧居搬来),由两幢风格一致、总平面呈L形、二层北面有户外连廊联接的硬山顶外廊式楼房组成,建造于1920年代前期。民国二十二年(1933),上海特别市政府新大厦在江湾落成,遂迁往新址办公,旧址由外交部上海办事处使用。民国三十五年(1936),楼房转让给上海军医事业委员会。抗战期间,曾为汪伪政府办公机构的一部分。1949年后房屋收归国有,主楼曾一度作为第一医学院幼儿园,辅楼则为医学院教职工宿舍。1975年,电信科学技术第一研究所(原邮电部第一研究所)与一医通过房屋置换后作为办公地。上海特别市政府旧址(3、7号楼),2005年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2014年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鲜为人知的,离道尹公署不远还有一处交涉公署(或称外涉公署),是北洋政府外交部在上海设立的派出机构一一特派江苏驻沪交涉员公署,地址为平江路170弄12号,俗称外交大楼或交涉大楼,建于民国十二至十三年间(1923~1924),解放后成为上医宿舍的一部分,现为民居。1927年3月蒋介石到上海,将其作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行辕。就在这里,蒋介石秘密策划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向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大开杀戒。四一二政变后,平江路成为上海特别市政府和警备司令部所在地,还建起了枫林桥监狱。监狱的主体部分在交涉公署内,另一部分在枫林路西侧由军队征用的某私人别墅院内北面(近肇嘉浜路)。数月间里,在此枪杀革命志士数百人,鲜血染红了枫林桥畔。</p> <p class="ql-block">  “枫林桥烈士牺牲纪念地”已公布为徐汇区文物保护点,但是在现场我没有找到标志,不知在哪里。查阅资料,初步判定在今枫林路平江路囗西北角(今枫林路14弄1号枫林大楼),或者医学院路以南,当年那里都是荒地和坟地,于是成为蒋介石反革命大屠杀的刑场。网上发现,一些人将枫林桥烈士牺牲纪念地同龙华烈士牺牲纪念地混为一谈,这是错误的。</p> <p class="ql-block">  枫林路上的最大亮点,当属今枫林路180号中山医院。1931年,孙中山(1866~1925)的儿子孙科(1891~1973)以及孔祥熙(1880~1967)、宋子文(1894~1971)、颜福庆(1882~1970)等众多名流联合发起建立一所公立医院,为纪念国父孙中山命名为“中山医院”。虽说是建立大型公立医院,但是经费全部从社会募集,通过慈善募捐,整整用了五年集齐所有医院建设经费。民国二十六年(1937),上海中山医院建成开业,设施设备和规模都远超当时大多数综合性医院,被誉为远东最先进的公立医院。</p><p class="ql-block"> 与中山医院并存的还有一所医学院,民国十六年(1927)成立于吴淞,初名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是中国创办的第一所国立大学医学院,我国西医泰斗颜福庆出任首任院长。民国十七年(1928),医学院随大学先后更名为国立江苏大学医学院、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民国二十一年(1932),独立为国立上海医学院,是当时中国唯一的国立医学院。民国二十五年(1936),今医学院路136号中山医院和医学院路138号上海医学院枫林新校区一号楼、工字楼及松德堂(国立上海医学院附属医院旧址)陆续建成,所在地沈家浜路改名医学院路。抗战爆发后,1939年学院内迁至云南昆明白龙潭,1940年辗转迁至四川重庆歌乐山。抗战胜利后才迁回上海,于1952年更名为上海第一医学院,1985年定名为上海医科大学,中山医院一直是其教学医院。医学院路138号大门上挂着一块牌子,显示国立上海医学院旧址是市级建筑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枫林桥,桥名取自其南堍的枫林路,原名丰林路。民国九年(1920),何丰林(1873~1948)出任松沪护军使(北洋时期松江及上海城区最高军政长官),翌年他便在肇嘉浜南岸修筑了东西走向、经过护军使公署大门前的署前路(今平江路)和南起沈家浜(今医学院路)、北接肇嘉浜(今肇嘉浜路)并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丰林路,跨越肇嘉浜、连接法租界的木桥同时命名为丰林桥。民国十三年(1924)江浙战争爆发,何丰林随着战争的失败而黯然下野,从此再未踏足上海一步。平江路于民国十六年(1927)改名市政府路,1955年以湖南平江改今名;丰林路于民国十七年(1928)改名枫林路。</p> <p class="ql-block">  过肇嘉浜路人行天桥,从枫林路来到岳阳路。民国元年(1912)上海法租界公董局修筑,原名祁齐路,以法租界公董局董事命名。民国三十二年(1943)汪精卫政府接收上海法租界,改名岳阳路。这是上海64条永不拓宽马路之一,藏着众多“宝藏”。以在此两侧的中国科学院为例,窥一斑见全貌。</p><p class="ql-block"> 东侧肇嘉浜路500号好望角大饭店,建于1990年,是肇嘉浜路上高层建筑中较早的,特引入注目,于是牢牢记住了它的名字,先入为主嘛。三星级酒店,住宿500多至900多元/天。属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学术活动中心,是一家设施齐全、先进的会议型宾馆。可是今在肇嘉浜路上已经不醒目了,因为周边高层建筑太多了。</p><p class="ql-block"> 岳阳路319号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迎面一幢英国乡村别墅式花园住宅,建于民国十七年(1928),解放前是法国领事馆,解放初由解放军医科科学院接管使用,1956年后成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所在地,2005年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p><p class="ql-block"> 对面的岳阳路320号,现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直对大门的主建筑叫“在君楼”,建于民国十九年(1930),由日本建筑师设计,从空中俯视呈一个“日”字,整体建筑体现了哥特遗风和装饰艺术派风格的共同影响,初为1920年代日本政府用庚子赔款在上海建立的自然科学研究所正馆,1945年抗战胜利后归属中央研究院,解放后归属中国科学院,1994年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接着走在肇嘉浜路上,透过中国科学院围栏墙,“在君楼”西南又见一幢受保护老建筑。</p> <p class="ql-block">  走了那么多上海的名人故居,这个最熟悉地段的刘鸿生故居却是第一次到达,就在路过无数次的肇嘉浜路687弄7、8号(近东安路口)。去前还在想:是否会被门卫拦住?不曾想到是条敞开的弄堂,刘宅正对弄堂口。刘鸿生(1888~1956),一个充满传奇色彩又时隔久远的名字,其对近代中国的贡献,远非“火柴大王”“水泥大王”“煤炭大王”“毛纺大王”几个名号可以概括。他生产出了中国人自己的第一根安全火柴,并点亮了大半个中国。刘鸿生旧居建于民国三十七年(1948),现代风格花园住宅,南向拥有一个大花园,主楼为二层砖混结构,附楼三层,红瓦坡顶,红色硬陶面砖贴饰外墙,南侧底层建有红砖方柱外廊。这是他晚年(1950~1956)居住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东安路,20世纪初筑,因北端原肇嘉浜上旧有东庙桥,名东庙桥路,1964年以湖南东安改今名。东安路8号上海青松城大酒店,四星级酒店,1997年开业。青松城引人注目,还因为它有个特别身份:上海市老干部活动中心。</p> <p class="ql-block">  贴邻的肇嘉浜路789号均瑶国际广场,是中国改革开放风云人物、温州老板王均瑶(1966~2004)于2002年收购的金汇大厦,然后成为上海首座以民营企业命名的甲级商务楼而令人瞩目。大家熟知的“吉祥航空”,就是均瑶集团投资成立的民营资本上市航空公司,在国航、东航、南航、海航等央企、国企撑市面的蓝天白云下能够共存也算奇迹了。可惜王均瑶38岁患肠癌去世,欣慰的是他开创的事业依然兴旺。</p> <p class="ql-block">  肇嘉浜路680号金钟大厦,那是中国钟厂的原址。民国二十八年(1939),中国钟厂创办于此的肇嘉浜路662号,建厂时专门生产摆钟机芯和组装成品。1943年,钟厂对钟表机芯结构进行改革,设计出15天报时钟,并冠以“三五”牌商标,因其在使用时具有“挂歪、摆歪,虽歪不停;倒拨、顺拔,一拨就准”的优异性能,“三五”牌钟表逐渐打开知名度。</p><p class="ql-block"> 与金钟大厦一墙之隔的肇嘉浜路688弄景福苑,老上海人看到这名字,马上会联想到上海景福针织内衣织造厂,其“飞马”名牌针织内衣曾经在国内外市场上拥有很高知名度,人人几乎都穿过飞马牌汗衫。景福厂创办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初名景福衫袜织造厂,厂址位于闸北。不料工厂开工半年多即遇抗战全面爆发,因而搬迁到法租界徐家汇路(今肇嘉浜路),1939年扩大生产,同时启用“飞马”牌商标。1943年景福大展宏图,出手购进工厂附近的原徐家汇路1260号(即今址)地皮建造新厂区,一举成为织、染、缝全能型针织厂。解放后,景福经历公私合营、小厂并入、改为研究所,1961年恢复景福针织内衣织造厂厂名。然而到了1990年代,由于兼并上海针织五厂和十厂,背上了近1亿元的债务,如此沉重的包袱再加上种种原因,导致景福厂于1999年宣告破产,“飞马”商标被拍卖。2002年,景福厂址被开发成了住宅小区“景福苑”。</p><p class="ql-block"> 过高安路后的肇嘉浜路736号龙头大厦,2000年底竣工,主人是成立于1991年的上海龙头 (集团) 股份有限公司,为一家以从事纺织业为主的上市企业,公司拥有“三枪”、“海螺”两个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以及“民光”、“菊花”、 “鹅牌”、“钟牌414”、“皇后”、“凤凰”等上海名牌、上海市著名商标。</p> <p class="ql-block">  肇嘉浜路唯一一段辅路,与高安路、吴兴路相交,然后是宛平路。公交车沪闵线起点站,就设在肇嘉浜路辅路的高安路口。这条徐家汇至闵行的公交线,如果追根溯源,前身是民国十二年(1923)通车的沪闵线,整整满100年了。1959年沪闵路复线竣工,为解决闵行卫星工业城的上海汽轮机厂、上海电机厂、上海锅炉厂、上海重型机器厂等“万人厂”企业的职工上下班交通问题,徐闵线应运而生,并由老沪闵路(沪闵南拓路)改道新建的沪闵路。今天,徐闵线跟上海其他公交车一样,统一票价2元。然而回顾1990年代前,徐闵线的票价为4角,比当时的市区公交车5分至1角5分票价高出许多,且不能用月票。以当时的工资,每天几毛钱交通费就被难住了,实际上家在市区的职工都被迫住在工厂宿舍,一星期回家一次。后来开始每天放厂车,暂时解决职工上下班的交通过渡问题。</p> <p class="ql-block">  高安路,原名高恩路,民国三年(1914)由上海法租界公董局修筑,民国三十二年(1943)被汪伪政权以江西省高安县(现江西省高安市)改名高安路。位于法租界核心区的高安路,沿路建成了众多高质量的西式公寓,譬如靠近肇嘉浜路的高安路103号、99号、95号等花园住宅,均为徐汇区文物保护点。这是一条“大隐隐于市”的马路,沿路往北比比皆是老洋房,宁静而高雅。高安路是填肇嘉浜支流陈泾而来,相交处的东北角曾有一座陈泾庙,东面的东安路口原肇嘉浜东庙桥名正是源于此,有传东安路也应“庙”“庵”近义、“庵”“安”同音而来。</p> <p class="ql-block">  宛平路,民国十一年(1922)法公董局辟筑,以旅沪法国侨民名命名为汶林路,民国三十二年(1943)汪伪政府以河北省县名改今名。</p><p class="ql-block"> 肇嘉浜路以南的宛平南路,原是名为西庙桥路的小路,西庙桥因在陈泾庙西而名。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重建西庙桥而更名为豫丰桥,故民国三年(1914)正式辟路后亦改名豫丰路。民国七年(1918)由一位名叫程谨记的商人出资重修,又改名谨记路。所以肇嘉浜填浜筑路前,这里有一座谨记桥。1957年马路筑成现状,1965年以北接宛平路改今名。</p> <p class="ql-block">  宛平路天桥,与其它天桥不同的是中部可以下到肇嘉浜路中心绿化带。宛平路到天平路的这段绿化带中有条绿道,应该是现今整条肇嘉浜路上最长的一段绿道。肇嘉浜路绿化带能恢复绿道是好事,若从头到尾全部恢复更好。现在的难点,估计是行人穿马路的安全问题,毕竟肇嘉浜路已成为交通主干道,车辆川流不息比从前多得多。</p> <p class="ql-block">  宛平路、肇嘉浜路、天平路、衡山路围合着徐家汇公园,这里原有建于民国十六年(1927)的新式里弄汶林西村(宛平路294弄),1999年建造公园时被拆除。</p><p class="ql-block"> 徐家汇公园也是1920年代成立的东方百代唱片公司(原徐家汇路1099号)基础上于1952年成立的中国唱片厂旧址(今衡山路811号)。一座典型的欧式建筑,三层红砖结构,屋顶呈现红色曲面坡,上有老虎窗。她就是英商百代公司小红楼,富有浓厚的艺术气息,美轮美奂(详见下述)。</p><p class="ql-block"> 徐家汇公园还是筹建于民国十五年(1926)、生产“双钱”牌轮胎的大中华橡胶厂旧址(原徐家汇路1102号、今衡山路839号)。肇嘉浜路天平路口的那根橡胶厂大烟囱,如今是公园内最为醒目的标志性景观建筑。</p> <p class="ql-block">  徐家汇公园衡山路一侧的英商百代公司小红楼,建于民国十年(1921)。在此诞生了《义勇军进行曲》《夜来香》《玫瑰玫瑰我爱你》等经典佳作,胡蝶(1908~1989)、周璇(1920~1957)、王人美(1914~1987)、龚秋霞(1916~2004)、白光(1921~1999)等“上海小姐”都在这栋楼里留下了她们的传世歌声。</p> <p class="ql-block">  衡山路天平路口两侧,有两个地标:一是衡山路838号衡山电影院,二是衡山路910号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我对这两处的感情难于言表,前者是我成长期经常光顾的影院之一,后者是我的出生地。</p><p class="ql-block"> 衡山路838号衡山电影院,1952年初建成开业。这是新中国诞生后上海新建的第一家电影院,由社会集资建造,时任市长陈毅(1901~1972)题写院名。其别无二致的庭院式氛围,享有沪上唯一“花园影院”的美誉,沉淀了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海派怀旧情结,2015年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然而,建筑优秀却设施陈旧,2009年影院停业装修,一年后完成了由表及里的全面翻新,于2010年重新开业。遗憾的是大势所趋,最后仍然没有摆脱关闭、沉寂的命运。</p><p class="ql-block"> 衡山路910号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前身是胶州路妇幼保健站和沪西女工保健站。1951年,国家名誉主席、中国福利会创始人宋庆龄(1893~1981)用获得的“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金10万卢布“捐赠中国福利会作妇儿福利事业之用”,于是决定用此款在原妇幼保健站的基础上筹建一所妇幼保健院。妇幼保健院以“国际和平”冠名,是为了继承和发扬宋庆龄领导的保卫中国同盟、中国福利基金会在革命战争年代援建国际和平医院的崇高精神。1952年,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在普陀区长寿路170号正式成立。1956年,保健院迁至徐家汇今址,所在地为民国二十二年(1933)设立的天主教女修会“善牧会善牧院”旧址(无存)。当时衡山路上为正门,现在主出入口已改到华山路1961号了。另外,过去简称“和平医院”,而如今大家都叫它“国妇婴”了。</p><p class="ql-block"> 国妇婴之后到太平洋百货之间曾经的衡山路上商店,记忆犹新的是新华书店(后改艺术书店)、报刊门市部、衡山食品商店和华山路拐角处的华山照相馆。1996年建成了衡山路922号建汇大厦,这段街面商业已无影无踪,只剩1993年底开张营业的衡山路932号太平洋百货,而这上海最后一家太平洋亦于去年8月底闭店谢幕,彻底退出了上海市场。</p> <p class="ql-block">  天平路,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筑,以法国旅华耶稣会主教命名姚主教路。民国三十二年(1943)以广西天平改今名。</p><p class="ql-block"> 下面来看天平路南首,西侧有肇嘉浜路1000号汇金百货,曾经是肇嘉浜路1024号上海制药二十一厂。该厂前身为上海拜克胶囊厂,始创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1956年公私合营后改名为上海衡山制药厂,1970年代中期更名为上海第二十一制药厂,是我国专业化生产胶囊制剂的药品生产企业之一。如今公司搬去了闵行区马桥工业区,又改名为上海衡山药业有限公司。</p><p class="ql-block"> 而正对天平路的肇嘉浜路1001号(路南),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德国人在此斜徐路法商锡纸厂址创设固本皂厂,生产香皂、洗衣皂、洋蜡烛等产品。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侨归国,将皂厂转让给买办张云江而易名张云江肥皂厂。民国十年(1921)由五洲大药房收买成为附属工厂,改名为五洲固本肥皂厂。抗战开始后上海沦陷、肥皂厂被日军占领,抗战胜利后恢复生产。建国后,于1954年公私合营,1960年调整布局,并入国营上海制皂厂,原厂址后让给上海无线电四厂。</p><p class="ql-block"> 1960年,由80余家小厂合并到开利无线电机厂,改名为上海无线电四厂,迁址斜土路414号,主要生产五灯电子管收音机、电唱收音两用机等。1962年,上海仪表专用机械厂并入上无四厂,并迁到五洲固本肥皂厂旧址。1960年代起,该厂以研制生产船用导航雷达为主,同时也研制生产袖珍式晶体管收音机、电唱收音两用机、汽车收音机、电子管黑白电视机、工业电视等,到1970年代形成了电视机、汽车收音机、雷达、应用电视4大类电子产品的生产格局,家喻户晓的凯歌牌电视机深受市场欢迎并进入千家万户。不料,1996年上无四厂竟宣布破产,亏损额高达3.8亿元。从此,“凯歌牌”只留在上海人的记忆之中了。</p><p class="ql-block"> 2004年,上无四厂旧址建成兆丰帝景苑住宅小区,地址为肇嘉浜路999弄。</p> <p class="ql-block">  天钥桥路,是徐家汇地区的一条重要道路,该路由原肇嘉浜上的天钥桥而得名。由于徐家汇天主堂位于肇嘉浜南面,法租界一边的人必须过肇嘉浜才能到达教堂,为提供教徒方便,教堂就在肇嘉浜上架了一座木桥,而这座桥也成了“开启进入天堂之门的钥匙”,于是被叫作“天钥桥” 。现在路口有一座人行天桥,而一路走来发现,上海似乎只有这条马路上的天桥最多,我认为某种意义上就是对原肇嘉浜上众多桥梁的一种纪念。</p><p class="ql-block"> 天钥桥路40~90号汇联商厦,不久前听说将进行改造,果然中间多个门面已被封闭,门面上还留着新雅食品、上海金店、申宴、乔家栅、老大房、老香斋的招牌。</p> <p class="ql-block">  终于走到了肇嘉浜的起点,亦是鼎鼎大名的徐家汇中心区域。徐家汇曾是上海中心城区内的四大城市副中心之一,同时亦为上海十大商业中心之一,现在是上海中央活动区之一。环顾四周,有:引领时尚的汇金百货和太平洋百货,实实在在的第六百货,气势恢弘的港汇广场,高贵典雅的东方商厦,还有以巨型玻璃球体吸引人们眼球而素有“徐家汇地标”之美誉的美罗城,组成了徐家汇强大的商圈。然而除了太平洋关门大吉,成立于1952年的六百也在不久前夷为平地将重建。过去令人回味:曾在肇嘉浜路尽头的公交枢纽乘坐15路、26路电车,经历过去徐汇剧场看电影、到大千美食林品味美食、再到美罗城(原百脑汇)采购电子元件自己装配电脑……可这一切已然成为过去。</p> <p class="ql-block">  华山路,源于太平天国军队打过来,英法以帮助清朝抵抗太平军为由越界筑路。法国人沿肇嘉浜修了一条军路通到徐家汇,而英国人随即也修了条马路通往徐家汇,故法国人修的叫法徐家汇路,英国人修的称英徐家汇路,以示区别。英徐家汇路于民国十年(1921)更名为海格路,民国三十二年(1943)更名为华山路。</p><p class="ql-block"> 虹桥路,这条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修筑的马路,众所周知通往虹桥机场,但另一头长期以来到广元西路后转向华山路,原因是在此有徐镇老街挡住了去路。直到1990年代,亲眼目睹徐镇老街被打通成为宽阔的虹桥路,与肇嘉浜路连成一线。</p><p class="ql-block"> 关于徐家汇,请参阅我6年前写的美篇《<a href="https://www.meipian.cn/1qb56bip" target="_blank">图说上海徐家汇</a>》。需要补充的是,虹桥路上正在建设的“徐家汇中心”(ITC项目)越来越有腔调了。该项目包括已落成的高220米的A座(T1)塔楼和建设中的高370米的B座(T2)塔楼这2栋超高层办公楼,以及1座高层酒店、7层商业裙房和6层地下室。但该项目命运多舛,1996年批准的工程1914年始建,现又过去10年了却仍未竣工,50年的产权未使用已流逝了28年。370米的高度本将刷新浦西天际线,取代320米高的北外滩白玉兰广场成为浦西第一高楼,却忽又冒出99层、480米高的浦西第一高楼“北外滩中心”开建。当然不管怎样,“徐家汇中心”将以区域地标之势,未来助力徐家汇商圈新一轮升级。太平洋百货的停业、第六百货的重建、汇联商厦的改造,或许就是一个联动发展的信号。</p> <p class="ql-block">  徐家汇,形成可上溯至明代。晚明文渊阁大学士、著名科学家徐光启曾在此建农庄别业,从事农业实验并著书立说,逝世后即安葬于此(今南丹路17号光启公园),其后裔在此繁衍生息,故名“徐家厍”,后渐成集镇,因地处肇嘉浜与法华泾两水会合处而得名“徐家汇”。法国天主教耶稣会江南教区率先择地徐家汇这个世代笃信天主教的徐光启后裔居住地建造耶稣会会院,徐家汇地区因之成为西方文化输入的窗口,至今留下了一批宗教文化遗迹:虹桥路68号徐汇公学(今徐汇中学,1850年);天钥桥路100号启明女校(今上海市第四中学,1904年);漕溪北路80号徐家汇藏书楼(1847年);漕溪北路201号徐家汇圣母院(1855年);蒲西路158号徐家汇天主教堂(1904年);蒲西路166号徐家汇观象台(今上海气象博物馆,1872年);蒲汇塘路55号土山湾孤儿工艺院(今土山湾博物馆,1863年);漕溪北路 336 号大修道院(今徐汇区人民政府,1929年);漕溪北路595号徐家汇圣衣院(1874年)。从而组成了今天的徐家汇源景区。</p> <p class="ql-block">  肇嘉浜在徐家汇到头,往北是李纵泾(俗称法华浜),旧道循华山路西侧经法华镇路到周家桥西入吴淞江;往南是肇蒲河,顾名思意就是连接肇嘉浜与蒲汇塘的一条河,1949年前干涸而被填埋,因在漕溪路之北而定名漕溪北路。漕溪北路除了上述早已写过的著名宗教景点,今天我将特别介绍一个新建景点——漕溪北路158号徐家汇书院,可详见我上周第一次制作的美篇小视频《<a href="https://www.meipian.cn/wap/video-work/view/index.html#/?id=96c82r1&type=10&share_to=copy_link&user_id=56181042&uuid=6cf776c5f9d3fb01b2a3365f7e659fe3&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56181042&utm_medium=meipian_android&share_user_mpuuid=d7f43f574ae677d94adb0c08a0a30a57" target="_blank">打卡徐家汇书院</a>》。2019年徐汇区图书馆闭馆暂别,徐汇区委、区政府决定将徐家汇源景区核心位置作为徐汇区图书馆新址,2023年1月1日徐家汇书院在今址惊艳亮相。徐汇区图书馆前身为1953年建立的上海市人民图书馆徐汇区阅览室,1957年变身为徐汇区图书馆,初址在天钥桥路30号(后为徐汇区文化馆),1959年迁址淮海中路1413号(今为徐汇区艺术馆),1961年迁至漕溪北路33号(原为天主教会育婴堂),1990年底又迁去了南丹东路80号,现在实质又回到了旧址的斜对面。</p><p class="ql-block"> 老馆新开,书院总面积18650平方米,地下2层、地上3层,设近800个阅览座席,是一座具有开放、创新、融合性的集文献阅读、展览讲座、艺术鉴赏、文创集市、旅游导览等服务为一体的全媒体时代复合型图书馆。一楼少儿区设低幼区、幼儿区、小学区、中学区四大板块,延续徐汇区图书馆对少儿阅读20余年的倾注;二楼服务区集外借和阅览为一体,藏书涵盖中国图书馆分类法规定的所有22个大类;三楼特色文献区里可见“镇馆之宝”《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等大型成套丛书和各类方志,晚清至民国时期上海著名的报刊、杂志全套影印本也可在此查询到。书院划分出阳光阅读区、光盒空间、24小时阅读区等区域,为市民读者提供多面、细致、乐在其中的阅读空间。徐家汇书院的开放时间为周二至周日9:00~21:00,其中一楼少儿区和三楼为9:00~17:00。</p><p class="ql-block"> 那么,各位又是否知道徐家汇书院所在地块的前世呢?清同治十一年(1872)初建徐家汇观象台时,位于一幢今已不存的二层西式洋房中,这处房屋比徐家汇天主堂还古老,而这个“一个半世纪不间断气象播报”的传奇起点,今已融入了书院空间。光绪二十七年(1901),观象台因为业务拓展迁入今气象博物馆所在建筑,老楼迎来了新主人:爱国教育家马相伯(1840~1939)创立的震旦大学。这所“东方巴黎大学”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东迁卢家湾后,由天主教会附属“蒙学班”发展而来的“类思小学”迁入。到了民国十四年(1925),旁边同样是由教会创办的“徐汇师范学校”扩大,便在今天书院大楼的北半部分和楼前部分广场地块空地上建造新校舍,于是类思小学成为徐汇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简称“汇师小学”,以后经历徐汇中学小学部、徐汇区蒲西路小学、徐汇区中心小学、徐汇区第二中心小学等阶段,1998年实行转制并恢复汇师小学的校名,总校现位于文定路170号。民国二十七年(1938)后,这幢老楼又成为教区神父住所,地址一度使用漕溪北路240号。该老楼的最后用途是1968年至1989年间在此的西区汽车站办公楼,在此还造了一排候车室,之后在1990年代配合地铁1号线建设的洪流中轰然倒下,西区汽车站搬迁至吴中东路555号。</p> <p class="ql-block">  不得不感叹,肇嘉浜及两岸的历史人文实在太丰富啦。但文章相对于肇嘉浜的沧桑巨变,只是沧海一栗。我想肇嘉浜沿线的翻天覆地变化,我必须尽力用文字记录下它,目的是让它的事迹留得更久,也能留住我的回忆和往事。</p> <p class="ql-block">上一篇:<a href="https://www.meipian.cn/55zrj8k6"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流淌了两千年的春申塘</a></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下一篇:</span><a href="https://www.meipian.cn/56qpegu4"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悠悠漕河泾</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