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印象

兰子

<p class="ql-block"> 由“变脸”想到的……</p><p class="ql-block"> 很多年前在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上我看到了“变脸”这一表演,神奇又好看。正如歌词所唱的:“急如风快如电”“说时不迟那时不慢,难者不会会者不难。”“脑壳一转,面孔说变就变,眼睛一眨,不过瞬息之间,名扬四海,赞叹川剧变脸,绝妙精彩,根底它全在四川。”</p><p class="ql-block"> “变出个赤橙黄绿青紫蓝,变出个英雄豪杰奇争先,变出个巴蜀儿女同心干,变出个中华民族气象万千。”</p><p class="ql-block"> 今年七月的某一天我来到了成都,成都印象最深的也就是“变脸”。在成都锦里、在宽窄巷子、在人民公园等地,喝着盖碗茶,看到的第一个表演节目是“变脸”。我对变脸充满了好奇,好奇她的技巧,好奇她的变化多端,好奇她的绝妙精彩。</p><p class="ql-block"> 川剧变脸是川剧表演的特技之一,用于揭示剧中人物的内心及思想感情的变化,即把不可见、不可感的抽象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变成可见、可感的具体形象——脸谱。川剧变脸是运用在川剧艺术中塑造人物的一种特技,是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p><p class="ql-block"> 艺术来源于生活。变脸也一样来源于生活,据传说"变脸"是古代人类在面对凶猛野兽的时候,为了生存把自己脸部用不同的方式勾画出不同形态,以吓跑入侵的野兽。川剧把"变脸"搬上舞台,用绝妙的技巧使它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p><p class="ql-block"> 我的思绪习惯性的飘向了生活的道场,飘向了生活的源头活水,也飘向了生活中的某一个角落,生活中许多人戴着面具,戴着面具生活,戴着面具工作,戴着面具就难以看清本真,但心理变化却迅速而多端,其变化的速度有时和变脸有异曲同工之处,变化之快堪比变脸,变化之多也堪比变脸。但这种种变化令人恶心,有时甚至防不胜防,某种程度来说,这种变化之快堪比变脸的可以称呼为“小人”,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在《历史的暗角》中已描述的非常详尽,我在成都看变脸不想扰乱思绪,让思绪飘向别处。</p><p class="ql-block"> 我想起几年前到五台山大朝台时,在五台山中台翠岩峰的演教寺,寺内供"儒童文殊菩萨",“孺童文殊”正是说明,菩萨除了在佛经中,聪明智慧第一,还要有一颗童真的善心,也就是要保持一颗赤子之心。</p><p class="ql-block"> 赤子之心就是修清净之心,童子是天真可爱,烂漫无邪的,他们总能够触动人心最柔软的地方。见到可爱的孩子,我们也常会生起一丝的善念,升起柔软之心,报以会心的微笑。</p><p class="ql-block"> 赤子之心就像莲花一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在这个世俗环境之中,很多人都已经被污染了,心里面各种勾心斗角的算计,和别人接触之前都要考虑一下有没有利益关系?就如变脸一般,心里翻江倒海,变化多端,变化的是利益,变化的是算计。所以要想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就不要考虑那些勾心斗角,不要去算计别人,以自己最真实的态度去面对这个世界,不管别人如何,保持住自己,保持一颗赤子之心,才能无愧于心。</p><p class="ql-block"> 看变脸,看人生,看世界,活在当下,看住自己的本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写于2024.8.</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成都印象之盖碗茶</p><p class="ql-block"> 成都印象的元素哪能少了盖碗茶呢?在成都,盖碗茶几乎成了当地茶馆的“代言人”。有一句广告词说“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也许盖碗茶就是成都的“名片”。</p><p class="ql-block"> 盖碗是由茶盖、茶碗、茶托三部分组合而成的茶具,也称“三才碗”,盖为天,拖为地,碗为人。它既有茶壶的功能,又有茶碗的用处。在成都,品盖碗茶,品得韵味无穷。</p><p class="ql-block"> 当你走进成都,不管何时,特别是夏季走得口渴之时,端起盖碗茶,爽心惬意。“渴时一滴如甘露”。我第一次端起川味盖碗茶是在成都锦里的一座茶楼里,只见:堂倌边招呼,边走上小舞台,音乐响起,堂倌步伐如意的转动,右手握长嘴铜茶壶,左手卡住白瓷碗,左手一扬,“哗哗哗”水流出,如水长流,一会,蜻蜓点水,一碗茶水已满,却无半点溅出碗外,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这种绝招,令人赞叹,真是一种美的艺术享受。</p><p class="ql-block"> 来成都之前,我特意学习了盖碗茶的冲泡,学习了盖碗茶还有“说话”的功能:例如茶客示意堂倌来倒水,无需吆喝,只需把茶盖揭起摆放一边,堂倌就会来续上水;茶客暂时要离开座位,但又想保留座位,便在茶盖儿上放一个信物,或把茶盖儿反搁在茶碗上,别人就心知肚明,是绝不会来占座位的。又如茶客喝够不喝了,茶盖朝天沉入茶碗,堂倌会意就会来抹桌子;客人如果对茶馆或服务极不满意,就把茶盖、茶碗、茶托拆散一字排开,这时连老板都要立马上前问原因陪不是了,行业帮派商谈用茶碗摆出的“茶语”,“道上”人心领神会,难怪电影中接头的情节都会提“一壶茶”,是不是很有趣?</p><p class="ql-block"> 盖碗茶成了“川味”慢生活的代表,代表悠闲、安逸。但盖碗茶令我最佩服的是在任何一个角落,任何时间,盖碗茶都能创造经济效益。比如在宽窄巷子这样的闹市,也能坐在一隅,解乏提神,这样是不是很川味,很成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写于2024.8.</p> 成都印象之莲步 <p class="ql-block">成都印象之手影</p> <p class="ql-block">成都印象之宽窄巷子</p> <p class="ql-block">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 class="ql-block"> [ 唐 ] 杜甫</p><p class="ql-block">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 八月秋深狂风大声吼叫,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p><p class="ql-block">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狠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明目张胆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我费尽口舌也喝止不住,回到家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p><p class="ql-block">  不久后风停了天空上的云像墨一样黑,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布质的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子蹬破了。如遇下雨整个屋子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后我的睡眠时间就很少了,长夜漫漫屋子潮湿不干如何才能挨到天亮?</p><p class="ql-block">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房屋,普遍地庇护天底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喜笑颜开,房屋遇到风雨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介绍</p><p class="ql-block">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p> <p class="ql-block">成都印象之杜甫草堂</p> 成都印象之武侯祠 <p class="ql-block">成都印象之火锅</p> 写作:陈洁华<div>编辑:陈洁华</div><div>拍照:静峰 兰子</div><div>后期:陈洁华</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