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出第一面红军旗帜的圣地——井冈山

傻傻

<p class="ql-block">今年八一建军节后,我们在8月12号出发到井冈山——中国革命的第一个根据地。</p> <p class="ql-block">一行9人,包括我们的孙辈。在广州东站乘高铁到吉安西,步行三分钟,坐上往井冈山景区的长途汽车,总共6个多小时到井冈山风景区服务中心。</p> <p class="ql-block">住艺龙瑞云井冈山大酒店。这酒店首层就是井冈山风景区售票处和乘观光车的的闸门,就是说不用走出室外就可买观光车票门票和乘上观光车。我们一行都不用买门票,观光车票八十元,管5天。如果从井冈山往吉安西高铁站,买了票后,也可以在买票处门外的西侧上车,所以选这个酒店我们选对了</p> <p class="ql-block">井冈山的观光车和免费公交车乘车图。包括四条线路和一条免费公交车。</p> <p class="ql-block">我们稍作休息,就坐观光车到C线的主峰。</p> <p class="ql-block">当天下过大雨,主峰五指山云蒸雾绕,忽而葱绿,忽而朦胧,近处晶莹水珠缀满树梢,虽是就是一座五指山,却美得引我们走了又折回去,走了又折回去。</p> <p class="ql-block">主峰山是我们百元90版背面的图案</p> <p class="ql-block">第一天晚上在茨坪镇的步行村,那热闹不同于广州北京路,没有大商场,没有高档商品,但热闹的气氛不亚于北京路。茨坪镇海拔841米,坐落在崇山合围的小盆地。这就对了,57年前的12月底,16岁的我背着背包从黄坳上茨坪,一路窄窄的石板阶级,走了20公里,到茨坪烟雾朦胧,见到的就是一个面积不大的平地,只有一座建筑物,其余全是红卫兵,挤得很,我们四人拿出在山下买的馒头在一个取暖大炉子上烤……</p> <p class="ql-block">在步行街我见到一个工农兵政府旧址。工农兵政府是红色政权施政的机构,在井冈山根据地的六县一山都建有工农兵政府,为人民群众撑腰,井冈山根据地也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p> <p class="ql-block">步行街的马路边可以看到南山公园山上的火炬,夜幕下,红彤彤的火炬映红半边天</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坐观光车走A线,先是直到黄洋界。</p> <p class="ql-block">黄洋界当地人称之为“汪洋界”,因为365天有260多天都是风起云涌,云雾笼罩。我们一下观光车,就被云雾包裹,到了要登顶的地方,我们看到的还是朦胧的山色</p> <p class="ql-block">天公有情,当我们登顶后,老天放晴。</p> <p class="ql-block">黄洋界的景色很美</p> <p class="ql-block">可是1928年8月底,这里炮声隆隆,硝烟弥漫。当年,朱德陈毅率部在湘南不利,毛泽东赶往湘南接应,在井冈山空虚时,<span style="font-size:18px;">国民党动用赣军四个团,包围黄洋界哨口,我工农红军仅有一个营留守,一个营,一口迫击炮,不多的弹药,还有井冈山的百姓,硬是把国民党的四个团打退。</span></p> <p class="ql-block">赶回井冈山的毛泽东闻喜报即兴填词《西江月 .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是什么意思?郭沫若请教毛泽东,“那是敌人”,毛泽东回答。黄洋界海拔1300多米,望下去尽是敌人旗子,真是围困万千重。“山上鼓角相闻”,这是百姓在山沟里用油桶放鞭炮迷惑敌人,以为山上是红军主力回山了。最后是“敌军霄遁”,敌人逃跑,这是事实。</p> <p class="ql-block">黄洋界以黄洋界保卫战而闻名天下。图中的油画重现黄洋界保卫战的情景。由四位著名的油画家在黄洋界搭架创作,历时两个月,画作献给黄洋界博物馆,摆放在黄洋界旅游客服中心的门厅。油画长12米,高6米,是亚洲最大的单幅油画。</p> <p class="ql-block">这是油画的局部(一)。在黄洋界保卫战的关键时刻,仅有的一门迫击炮和三枚炮弹击中敌人指挥部,敌人以为井冈山红军主力回来了,连夜逃遁</p> <p class="ql-block">油画局部(二)。工农兵政府,党员干部动员群众参战者有近万人</p> <p class="ql-block">油画局部(三)。举着枪的是陈毅安,他是黄埔军校四期生,救过毛泽东,1930年在转战井冈山战斗中牺牲,解放后毛泽东接见过他的夫人。陈毅安当年写给他夫人的信珍藏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搬了把藤椅坐在黄洋界,望着我们拍照片的这个地方沉默了许久许久。我想毛泽东思绪可能回到当年黄洋界保卫战后的1929年1月,不是因为八月失败,就没有井冈山周边的根据地的丢失,也没有红四军主力和彭德怀的红五军的撤离井冈山。但两年四个月的井冈星火点起来了。</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黄洋界保卫战的功勋迫击炮,现珍藏在井冈山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图中是黄洋界保卫战留下的战壕。</p> <p class="ql-block">这是黄洋界保卫战指挥部旧址。</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孙辈在黄洋界给我们拍了一张令我们非常满意的照片,我们给她一个大大的赞。愿我们的孙辈永远在和平幸福的国家里生活成长!</p> <p class="ql-block">接着我们又乘观光车到茅坪毛泽东旧居</p> <p class="ql-block">这里环境优美。</p> <p class="ql-block">说是毛泽东旧居,其实是红色政权建筑群旧址</p> <p class="ql-block">有团部旧址</p> <p class="ql-block">有军粮库</p> <p class="ql-block">有染布坊,旁边是军装房旧址</p> <p class="ql-block">这是陈列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的红军军衣</p> <p class="ql-block">红军背包</p> <p class="ql-block">红军的棉毡</p> <p class="ql-block">图中是我们熟悉的八角楼的天窗,因这天窗,呈八角形状,当地百姓把这房子称为八角楼。所谓楼,其实是阁,毛泽东1.83的个头在这“楼”我觉得挺不直身体,转身都难。</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写下了两篇著名的文章:《井冈山的斗争》、《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p> <p class="ql-block">上了仄仄的楼梯,这就是毛泽东的“八角楼”。井冈山根据地存在两年四个月,毛泽东在这里居住的时间最长。</p> <p class="ql-block">八角楼前面是谢氏慎公祠。毛泽东主持的中国共产党湘赣边界第一次代表大会就在这里召开</p> <p class="ql-block">我们坐在谢氏慎公祠里,想围成“八角楼”。</p> <p class="ql-block">谢氏慎公祠侧墙的标语,据说是贺子珍领着红军宣传员写的。</p> <p class="ql-block">从八角楼行车不到十分钟就到“象山庵”。象山庵因背后的半冈山形像大象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象山庵始建于明嘉靖年间,至清康熙年间,成为湘赣边界的佛教名庵。</p> <p class="ql-block">井冈山斗争时期,工农留守处在此设立,边界特委印刷厂和红军机炮连亦驻扎在此,毛泽东主持部署边界党组织重建工作也在此,党团训练班也曾多次在此开办,培养了大批党政军杰出人才。</p> <p class="ql-block">更有浪漫色彩的是1928年5月28日,在袁文才夫妇的倾力操持下,毛泽东与贺子珍的婚礼在这里举办。由此时起,贺子珍陪伴毛泽东度过了中国武装革命的最艰苦、九死一生的十年。</p> <p class="ql-block">两桌几碗,这就是毛贺的婚宴。</p> <p class="ql-block">观光车又行不远,就到会师广场。会师广场矗立着两伟人握手的铜像,当时毛泽东三十四岁,朱德四十二岁。这一握手握出了第一支红军——红四军;这一握手,握出了井冈山根据地的全盛时期;这一握手,握出了一个共和国。会师广场不是会师地,是会师大会之地,这天是5月4日。会师是在4月,会师地点是在会师桥。</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和朱德的第一次见面和握手也不是在会师桥,而是在会师广场不远的龙江书院。当年毛泽东听说朱德在龙江书院,就奔向龙江书院,两位伟人就在龙江书院见第一面,两双大手就第一次紧握在一起。当时毛泽东特派员的身份被免了,仅剩下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长的职务,所以毛泽东戏称这次见面是“师长见军长”。</p> <p class="ql-block">书院门前的牌子上写着“毛泽东同志与朱德同志第一次会见旧址”</p> <p class="ql-block">龙江书院的文星阁见证了毛泽东朱德陈毅商议会师后改编部队发展井冈山根据地的大事。</p> <p class="ql-block">龙江书院也是培养军政干部,恢复党组织的重要活动场所。它被称为我军政校院的摇篮。</p> <p class="ql-block">朱德和他后来牺牲的妻子伍若兰在龙江书院的住房。听说后来朱德酷爱兰花是对伍若兰的怀念。</p> <p class="ql-block">陈毅也住在书院里</p> <p class="ql-block">朱毛会师后两部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第二个月改为中国红军第四军。斯诺在延安问朱德:为什么叫红四军?朱德回答:要延续北伐战争叶挺红四团的铁军血性。</p> <p class="ql-block">小井是红军医院所在地。红军医院是战士把每天5分钱的伙食尾子(剩余的钱)捐出来买材料设备,亲手一瓦一板搭起来的。非常简陋,连床都没有,病床就是在一块木板上面铺一床蓝花布。</p> <p class="ql-block">没有什么药,用盐水消炎,所谓盐是刮墙根的什么东西熬出来的,有的百姓如潘冬子那样用棉衣吸盐水,把盐送上山,一位红军战士的妻子用这种方法送盐被国民党兵发现就被杀害了。</p> <p class="ql-block">仅有的“生命之盐”,师长让给战士,伤轻的让给伤重的。</p> <p class="ql-block">由于“八月失败”,根据地由六县一山只剩一山,敌人还严密封锁,为了井冈山的生存,红四军主力出击赣南,拟以“围魏救赵”方法解井冈山之困。1929年1月,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彭德怀领两个团在一周后不敌国军,突围向南找主力。红军医院130多医务人员和伤病员被国军用机场扫杀。现在留下的就只有烈士的墓冢。</p> <p class="ql-block">曾志,红军医院党代表,刚分娩后两个月的曾志是幸存者,她去世后,骨灰就埋在井冈山的树下,永远和牺牲的红军伤病员在一起。一块普通的石块上刻着“魂归井冈山,红军女战士曾志”。她诞下的儿子没出月就送给了石嫂子,取名石来发,她的孙子,曾外孙子,曾曾外孙女都生活在井冈山。</p> <p class="ql-block">敌人攻上根据地叫嚣:草要过火,石头要过刀,人要换种。伤病员医务人员被杀了,小井红军医院被烧了,现在的“红军医院”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重建的</p> <p class="ql-block">百竹园是红军的造币厂旧址,造币厂外杵立着红军造币厂造的银元塑像。</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旧址内和这银元模型前研究了很久,这银元有鹰有蛇有外文,明明就是外币,怎么回事呢?原来这里原是造假洋元的地方,红军要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就要造自己的货币,而现成的就只有墨西哥鹰洋这个模子,情急之下就用了这模子铸币,为区别假银元。就在鹰的翅膀上打上“工”字,所以这银元叫工字银元。因为工字银元成色纯,百姓都爱用,甚至吸引根据地外的商人打破敌人封锁进入根据地做生意</p> <p class="ql-block">大井。大井小井等五井和茨坪是“绿林好汉”王佐的地盘。王佐更具绿林的豪爽侠义性情。</p> <p class="ql-block">1927年10月24日,他接纳了毛泽东的队伍,便把他的兵营腾出来给工农革命军。</p> <p class="ql-block">这座客籍风格的屋因墙壁为白色,当地人习惯称它为“白屋”。白屋有5个天井,每个天井有1厅堂,两侧各有4间房,共有44间房。</p> <p class="ql-block">百姓回忆,毛泽东常坐在白屋前的一块石头上看书。</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和彭德怀住在白屋,王佐也住在白屋。在这里,毛泽东征得王佐同意,派何长工对王佐队伍进行教育改造,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二团第二营。王佐的一个兵、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18军军长张国华一直跟着毛主席,打过鬼子,带队进藏和平解放西藏,被授以开国中将军衔。</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住房</p> <p class="ql-block">何长工住房</p> <p class="ql-block">王佐住房</p> <p class="ql-block">相隔百米处的屋叫“黄屋”。1928年4月朱德陈毅与毛泽东会师后,朱德、陈毅也曾在黄屋居住。</p> <p class="ql-block">朱德住房</p> <p class="ql-block">陈毅住房</p> <p class="ql-block">大井小井,所谓“井”是村子;茨坪茅坪,所谓“坪”是镇。</p> <p class="ql-block">大井周围青山绿林,禾田与房屋成画,真是美丽村庄</p> <p class="ql-block">美的何止是村庄镇子。距小井半公里的龙潭,</p> <p class="ql-block">这里顺山而下有4个瀑布,每个瀑布各有姿态,</p> <p class="ql-block">这仙女瀑布,你仔细看,她像甩舞着水袖的少女,蜂腰丰臀,美得连郭沫若都赋诗赞叹</p> <p class="ql-block">而水口的彩虹瀑布,你就要选择晴天上午10点前到达,为这彩虹我们有4位老驴友二到水口,终见彩虹,心满意足。后来我查了资料才知道,水口村在中国共产党的建军史上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永新县三湾村对工农革命军改编,决议“支部建在连上”。部队到水口村毛泽东亲自主持6位战士的入党宣誓仪式,其中就有后来的共和国开国上将陈士榘。自此以后,部队班有党小组,排连有支部,营团有委员会。</p> <p class="ql-block">井冈山的楠竹天下闻名,</p> <p class="ql-block">而百竹园的竹子自有魅力</p> <p class="ql-block">我们没见到荷塘,莲蓬却不时出现在我们眼前,荷香袅袅</p> <p class="ql-block">第四天我们坐免费公交车到茨坪镇毛泽东旧居,也是井冈山党政军机关的所在地和朱德、陈毅等红军将领的旧居。</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的旧居和前敌委员会的旧址同在一个门进。</p> <p class="ql-block">朱德的旧居同样也是红四军军部旧址</p> <p class="ql-block">陈毅滕代远先后住过的旧址</p> <p class="ql-block">从陈滕两位红军将领的旧居一迈出门口就是支着两个镬的灶台。</p> <p class="ql-block">厅的八仙桌上两个木盘,每天5分钱的伙食,从士兵到军长都如此。一次大家为年长的朱德军长加了一点餐,朱德把加餐倒在战士的菜盆里,名曰:“团结饭”。</p> <p class="ql-block">红四军军械处也是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走进军械处,除了和所有的屋子一样,厅里摆着八仙桌和条櫈,不同的是还有我身旁的这炉子、木墩和水桶,这就是军械处的全部家当,这不就是个简单的打铁铺?但它修过黄洋界立功的迫击炮,</p> <p class="ql-block">造过鸟铳,打造大刀、梭标,还给群众修农具。</p> <p class="ql-block">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展出的红军战士用过的武器</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是国军进剿进岗山的随军记者拍下的照片:红军手持长矛与刺刀上枪的敌人战斗的场面。</p> <p class="ql-block">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最亮我眼的是这支卡宾枪。这是朱德用过的卡宾枪,我想这枪是他从南昌起义带过来的吧。</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上茨坪时年不满三十四岁,意气风发!</p> <p class="ql-block">南山公园就在旧居旁,隔着一条小马路</p> <p class="ql-block">山顶是火炬广场</p> <p class="ql-block">火炬广场蓝天白云,成群结队的中学生大学生让广场生机勃勃。</p> <p class="ql-block">火炬广场对面是挹翠湖。</p> <p class="ql-block">走十分钟路就到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始建于1959年,作为建国十周年献礼。1966年底我和三位同学步行到井冈山茨坪所见的建筑物很有可能就是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的旧馆。2005年在原址扩建,就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馆。</p> <p class="ql-block">“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馆名是朱德元帅在1962年重回井冈山时题的。同时题写的还有“第一山”。</p> <p class="ql-block">馆厅正面是井冈山主峰五指山的画面,厅中是火炬座,座上鲜红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字样熠熠生辉,是毛泽东的手迹。</p> <p class="ql-block">近看火炬并不是火炬,是八角楼的灯光。</p> <p class="ql-block">首层入口处是毛泽东填写的《西江月.黄洋界》</p> <p class="ql-block">秋收起义到井冈山斗争,毛泽东共填写两首西江月,第一首是《西江月.秋收起义》。</p> <p class="ql-block">我们没有去烈士陵园,心太不忍了。两年多,牺牲4.8万军民,有3万多是无名烈士。有位开国将军的女儿问:井冈山的生活这么艰苦,战士们用什么刮胡子?得到的回答:傻孩子,战士都是十七八岁,还都是孩子啊,哪有胡子!——我的心疼啊!</p> <p class="ql-block">井冈山今为红色血脉赓续地,也是休闲避暑胜地。第一面红军旗帜猎猎飞扬,所过之处,皆为青山绿水,欢声笑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