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济宁曲阜朝圣之旅(2024.7)

仰望星空

<p class="ql-block">山东曲阜,这座承载着鲁国历史与孔子智慧的古城,是每一位文化爱好者心中的圣地。</p><p class="ql-block">我的游玩路线是:孔林﹣﹣孔庙﹣﹣孔府--颜庙。曲阜的这几个景点都位于从南到北的一条线上,非常方便游览。</p> <p class="ql-block">孔林,又称至圣林,位于‌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鼓楼北街18号,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始建于东周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孔林占地面积近200万平方米,是世界上保存最久、规模最大、保持最完整的一处家族古墓群。孔林内不仅有孔子及其直系后裔的墓葬,还保存了丰富的地上文物,包括‌石碑、石仪、墓碑等,是研究中国墓葬制度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洙水桥坊‌:洙水桥坊是神道上的重要建筑,桥南的精致牌坊上“洙水桥”三字据说是明朝严嵩所书。</p> <p class="ql-block">神道与牌坊‌:神道两侧苍桂翠柏,郁郁葱葱,一侧73棵树象征孔子活了73岁,另一侧72棵树代表孔子教出了72贤人。神道尽头是至圣林牌坊,殿顶绿琉璃,彩画精细。‌</p> <p class="ql-block">子贡手植楷(此处读jiē)</p><p class="ql-block">墓区内有一段枯树桩,立于亭内,亭前立一石碑,上书“子贡手植楷”,是孔子去世后弟子子贡栽植的树木。</p><p class="ql-block">楷,也叫黄连木。落叶乔木。木材黄色。种子可榨油,叶可做黑色染料。</p> <p class="ql-block">孔子儿子孔鲤墓(孔氏家族尊为二世祖)</p> <p class="ql-block">孔子墓,位于孔林中部,是孔林内的主要景点。墓前有二通石碑,前碑篆书“大成至圣文宣王墓”,后碑篆书“宣圣墓”。</p> <p class="ql-block">康熙驻跸亭(为纪念康熙朝圣之行而建)</p> <p class="ql-block">乾隆驻跸亭(乾隆拜谒孔子墓时的纪念建筑)</p> <p class="ql-block">从孔林到孔庙的路上,遇见“万古长春”牌坊。</p> <p class="ql-block">万古长春牌坊(也称孔林牌坊),位于曲阜市的孔庙神道中段,是一座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建筑。这座牌坊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二年,清朝雍正十年重修,至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承载了世代孔氏家族的荣耀与期望。</p> <p class="ql-block">万古长春牌坊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为六柱五间五楼庑殿顶结构,俗称五门牌坊。这种建筑形式在古代皇宫和庙宇中非常罕见,只有皇帝的牌坊才能建成六柱五门的规格。这座牌坊是为了纪念孔子而建,因此它的规模和装饰都显得格外庄重和尊贵。牌坊的主体部分由六根高大的石柱支撑,象征着孔子的道德品质和儒家学说的六艺。每根柱子上都雕刻着云龙纹饰,寓意着祥瑞之气环绕孔子,使其成为万世师表。此外,牌坊还夹抱着一对石鼓,石鼓上雕刻着雄狮,象征着孔子的威严和力量。坊额两侧则雕刻有盘龙、舞凤、麒麟、骏马等吉祥图案,这些图案都是中国古代皇家御用的纹饰,代表着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些尊贵的纹饰使得孔林牌坊气势恢宏,彰显了孔子在时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p> <p class="ql-block">万古长春牌坊不仅仅是一座建筑,它见证了孔子的智慧和品德如何影响了后世,成为了中国文化的象征。同时,它也见证了孔氏家族的荣耀和传承,承载了世代孔氏子孙对孔子的敬仰和怀念之情。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古代皇家建筑的宏伟壮观,领略到孔子智慧的伟大影响,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p> <p class="ql-block">枯树长新枝</p> <p class="ql-block">仰圣门,即曲阜市旧城正南门,正对孔庙。门外神道两侧,古柏丛列,气象森然,旧称“曲阜古道”。它既是三孔景区的大门,也是明、清时期曲阜县城的正南门,连接着全长5339米的明城墙,将整个古城守护其中。门额题“万仞宫墙”,语出子贡“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其美,百家之富。”原为明嘉靖时山东巡抚胡宗缵所题,以表达人们对孔子的赞扬和尊敬。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皇帝亲谒曲阜孔庙祭孔,将胡书凿去,易以御笔。把原来的匾额换成了自己书写的“万仞宫墙”四字以显示对孔子的尊崇,并将原“仰圣门”匾额移镶于北门上。</p> <p class="ql-block">提起曲阜,很多人都会想到“圣人”孔子。曲阜是孔子的故乡,也因此被称作“东方圣城”。曲阜有“三孔”,孔庙列其一。曲阜孔庙以孔子故居为庙,祭祀至圣之尊,是我国祀孔庙堂中建造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也是全国孔庙的祖庙,被誉为“天下第一庙”。这座祭祀孔子的祠庙,与南京夫子庙、北京孔庙和吉林文庙并称中国四大文庙,是东方文化的重要发祥地。</p> <p class="ql-block">每天早上8:00万仞宫墙的开门仪式</p> <p class="ql-block">孔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78年,即孔子去世后的第二年,由‌鲁哀公将孔子的故居改建而成。自西汉以来,历代帝王对孔庙进行了多次重修和扩建,尤其是清代雍正年间,孔庙的规模达到了现在的程度。‌</p><p class="ql-block">孔庙的建筑布局以南北为中轴线,左右对称,主要建筑包括‌大成殿、‌崇圣祠、‌奎文阁等。大成殿是孔庙的核心建筑,用于祭祀孔子;崇圣祠则用来供奉孔子的后代;奎文阁则是用来收藏御赐书籍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孔庙的建筑风格融合了历代建筑的特点,以黄色琉璃瓦覆顶,显得庄重而富有气势,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建筑美学和儒家思想,其宏伟的建筑和严谨的布局不仅展示了孔子的伟大,也象征了儒家思想的崇高地位。</p><p class="ql-block">孔庙内保存了大量古代碑刻,如《御制孔子赞碑》等珍贵碑刻,记录了历代对孔子的追谥和祭祀情况,反映了孔庙的历史变迁和儒家文化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孟子·万章下》</p><p class="ql-block">在孔庙的入口,便能看到“金声玉振”坊,四个大字,笔力雄劲,由明代著名书法家、曾任山东巡抚的胡缵宗题写。</p><p class="ql-block">“金声”指我国古代乐器“钟”发出的声音,“玉振”指我国古代乐器“磬”发出的声音。古代奏乐以击钟为始,击磬为终,奏乐从始至终,音乐响亮、和谐。短短四个字,就能让人感觉出音乐的美妙!</p> <p class="ql-block">棂星门是进入孔庙的第一座门,是孔庙的标志建筑之一。棂星门的形式在孔庙的发展中不断演变。其规格有九门、七门、五门、三门之别。按屋顶形制分有两种:一种是房屋式,另一种是牌坊式棂星门最早用于大型的庙坛祭祀建筑,郊坛设灵星门,是古人用象征手法模拟想象中的天体。此后,由于儒学在封建社会的地位越来越高,祭孔显得与祭天一样重要,将棂星门移至孔庙,但是儒生后来发现灵星门与孔庙无关,但是又不愿意将灵星门取消,所以将“灵”改为“棂”。于是也有这样的传说“棂星是天上的文星,主管文人才士的选拔,主宰着科举文运,所以孔庙的第一座大门以此星命名,意指孔子乃天上文星下凡。孔庙设有棂星门,表示尊孔如尊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二站我们就来到了“太和元气”坊。</p><p class="ql-block">对孔子的崇拜只有更高没有最高。坊额“太和元气”由明朝进士、时任山东巡抚曾铣手书。“太和”指天地、日月、阴阳会合冲和之气,“元气” 指产生和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太和元气”就是指天地、日月、阴阳汇合之气能够和谐统一地相融在一起。在孔庙中建造此坊,意喻孔子的思想达到了一种至高无上的大和境界。</p> <p class="ql-block">至圣庙(孔庙)</p><p class="ql-block">至圣庙坊,始建于明弘治十三年。原坊额篆刻"宣圣庙",清雍正七年,改建时易名"至圣庙"。坊上华表、辟邪等饰物具有威严、庄重之义!孔子是“至圣”,“至圣庙”坊是曲阜孔庙规格最高的石坊。“至圣”出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至圣意即孔子道德最高尚是至高无上的人。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大大小小的孔庙,都被称为文庙或夫子庙。只有曲阜孔庙被称为“至圣庙”!</p> <p class="ql-block">穿过“至圣庙”坊,一道雄伟的大门“圣时门”展现于眼前。清雍正帝于雍正八年,钦定孔庙正门为“圣时门”。匾额由乾隆题写。《孟子·万章下》记载:“孔子,圣之时者也。”意思是说在圣人之中,孔子是最识时务者!</p> <p class="ql-block">杏坛是纪念孔子讲学的地方,现存建筑为明代遗构,高12.05米,阔7.34米,平面呈正方形,四面敞开,每面3间。典故也与孔子有关。来到“杏坛”,孔子弦歌讲学的场景似乎就在眼前。曲阜孔庙的“杏坛”匾额系乾隆御书。《庄子·渔父篇》载:“孔子游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宋代,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在此“除地为坛”,建立杏坛,以纪念至圣先师孔子杏坛设教。孔子杏坛讲学,有教无类,开中国平民教育之先河。“杏坛”因此成为教育圣地的代名词。</p> <p class="ql-block">中国的碑林中,最著名的是西安碑林和曲阜碑林,而曲阜碑林主要集中在三孔的五千多块石碑上。</p> <p class="ql-block">成化碑</p> <p class="ql-block">成化碑是明代著名的碑刻之一,内容主要是褒扬与赞颂“孔子之道”!被世人称之为孔庙第一碑,一是此碑文为朱见深皇帝亲自撰文,对孔子评价最高,他用大白话告诉世人,“朕惟孔子之道,天下一日不可无焉,何也?有孔子之道则纲常正而伦理明,万物各得其所矣”。其次是成化碑通高7.7米,宽2.2米,厚约0.5米;碑额部分精雕细刻有盘龙旭日。碑身下有高1.25米的龟趺(赑屃),刀法精湛,栩栩如生,显示了中国古代绝佳的石工雕刻技艺。为孔庙最高大一幢御制石碑。同时成化碑的正楷书写十分规范化,标准化,精湛引人。历代对其笔法素有“著称于世”之评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奎文阁,孔庙主体建筑之一,始建于宋天禧二年,始名"藏书楼",金章宗在明昌二年重修时改名"奎文阁",当时阁为5间,3檐。明弘治十二年扩建为7间,3檐。清乾隆十三年高宗弘历重新题匾。"奎"是星名,二十八宿之一,来西方白虎之首有星16颗,"屈曲相钩,似文字之画",所以《孝经》称"奎主文章",后人进而把奎(魁)星演化为文官首。后代封建帝王为赞颂孔子,遂将孔庙藏书楼命名为奎文阁。</p> <p class="ql-block">孔庙建筑中的勾心斗角</p><p class="ql-block">孔庙奎文阁与大成门之间不大的院落中,密密麻麻布满了历代碑刻,其中有的错落有致,有的兀然排列。碑亭始建于唐代,现存元代碑亭二座,金代碑亭两座,清代九座,亭内存有唐至民国碑刻50余块,因均为皇帝批准所建,又名“御碑亭”。大成殿前的十三碑亭处就能看到“勾心斗角”,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奇观,尤其是宫廷等庞大建筑群中一种精心设计的建筑结构!</p> <p class="ql-block">勾心,就是众多建筑都向中心攒聚,而不同建筑的檐角又相互穿插,这种匠心独具的建筑美学,巧妙地解决了空间狭窄所造成的拥挤现象,不仅显示了古人高超的建筑技艺,更以一种文化现象留给后人不尽的思索。</p> <p class="ql-block">斗角,就是相邻的两座建筑的飞檐两两相对。</p> <p class="ql-block">大成门始建于宋崇宁三年(1104年),因大成殿而得名,取《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语意。东为金声门,西为玉振门。清雍正二年(1724年)火后重建,世宗题写门匾、对联。</p> <p class="ql-block">来曲阜孔庙“朝圣”,必赴大成殿。这里供奉着孔子像,是曲阜孔庙最神圣的“C位”!“大成殿”匾额由清雍正皇帝手书,语出《孟子·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者。”寓意孔子集古代诸圣贤之长于一身!</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是孔庙的主体建筑,是祭祀孔子的正殿,东西宽45.78米,南北深24.89米,高24.8米,重檐九脊,周绕回廊,雕梁画栋,宏伟壮观。正面"大成殿"牌匾为清代雍正皇帝手书。大殿内供奉孔子及四配、十二哲塑像,殿内悬挂清代康熙皇帝手书"万世师表"等十余方牌匾大成殿是孔庙的主体建筑,祭祀孔子的中心场所,与故宫太和殿,岱庙天赐殿并称中国古代三大宫殿。《孟子》曰:"孔子之谓集大成。"赞扬孔子思想集古圣贤之精华,体系完备,有始有终。</p><p class="ql-block">唐代时大成殿又称文宣王殿,宋崇宁三年更名为"大成殿"。清雍正年遭雷火,雍正皇帝遣官重修,这次重修皇帝特许"晶莹黄瓦,准制度于宸居",完全按照王制皇宫的标准修建,并给孔子配置了西周时期的天子服饰,以表达对孔子的最高崇敬之意。</p><p class="ql-block">大成殿是孔子崇高历史地位的象征,体现了孔子思想的包容井蓄,在两干多年前就已经在维护文明的多样性,践行着文化的交流互鉴。同时也体现着文化的延续与道统的传承,以及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承与发展。</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内集合了康熙至同治八代皇帝御笔题写的10方木匾,依次为:“万世师表”(康熙),“生民未有”(雍正),“与天地参”“时中立极”“化成悠久”(乾隆),“圣集大成”(嘉庆),“圣协时中”(道光),“德齐帱载”(咸丰),“圣神天纵”(同治),“斯文在兹”(光绪)。</p> <p class="ql-block">万世师表~“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的名句被传诵千年。匾额赞扬孔子“千秋帝王之师,万世人伦之表”。意为孔子是千秋万世值得永远学习的老师和表率!《三国志·魏书·文帝纪第二》赞誉孔子:“昔仲尼资大圣之才,怀帝王之器……可谓命世之大圣,亿载之师表者也。”</p> <p class="ql-block">“与天地参”赞誉孔子品德可与天地并列!语出《礼记·中庸》:“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赞天地之参矣。”意在颂扬孔子之道,如可以化育万物的天地,可与天地并列为三!</p> <p class="ql-block">“斯文在兹”意指世间所有文化皆源于孔子,语出《论语·子罕》:“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p><p class="ql-block">斯人已逝,斯文在兹,威严庄重的匾额,是儒家文化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p><p class="ql-block">生生不息的实物例证。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代代传承,直达今日,也将以蓬勃的生命力,伴随我们走向未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孔庙里边的龙柏。这棵柏树的树皮弯弯曲曲,好像上面浮动着道道波浪。传说,乾隆皇帝来拜祭孔庙时走累了,便靠在这棵柏树上小憩了片刻。柏树沾了皇帝的龙气,树身变成了龙身模样,这棵树便被称为龙柏。与之相呼应的,是边上一棵树冠形似凤冠的柏树,可惜已经毁于雷火。</p> <p class="ql-block">孔府即“衍圣公府”,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国仅次于北京故宫的贵族府第,号称“天下第一家”。孔府大门上方高悬蓝底金字"圣府"二字,由明朝权臣严嵩所写,作为明朝重要权臣,把持朝政二十年之久,曾为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孔府大门与孔庙仅一墙之隔。孔府共占地240亩,有厅、堂、楼、房463间,三路布局,九进院落,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历史延续时间最长的封建社会贵族府第。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大的贵族府邸,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无数游客。孔府的“五奇”(奇联,奇碑,奇兽,奇树,奇画)是其最为人称道的特色之一,这些奇观不仅体现了孔府的历史文化价值,也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孔府五奇之一~奇联‌:孔府大门的对联是清代‌纪晓岚所撰写,上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下联“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这对联的奇妙之处在于,上联的“富”字故意少了顶上的那一“点”,而下联的“章”字下面“早”的一竖一直通到上面的“立”字。富”字少了一点寓意“富贵无头”,因衍圣公官职位列一品,故孔府的富贵没有顶点,而这个不露头的富字,也寓意孔府后人,只有遵循孔子富而好礼的祖传,才能子孙永远荣华富贵。“章”字中多一笔寓意“德侔天地、道冠古今”,圣人之家的“礼乐法度”,与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大气磅礴,工整对仗,意蕴不凡。上联意思是说,福禄吉祥与国家同在,平安富贵尊崇荣耀的衍圣公的府第。下联意为,和上天共存的文章,道德永冠天下的圣人之家。</p> <p class="ql-block">圣人之门,由长沙太守李东阳所写。门上边四个圆柱叫户对,下面两个石鼓叫门当(门当户对)。步入圣人之门,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礼仪之邦的辉煌时代。这里的建筑古朴典雅,街道两旁商铺林立,古色古香。你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气息,仿佛孔子的智慧与教诲就在耳畔回响。</p> <p class="ql-block">孔府二门,也是孔府仪门,明弘治十六年建,因额悬明世宗御赐“恩赐重光”匾而得名。</p><p class="ql-block">古代大户人家的小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这里说的"二门"就是这道门。它有四个功能:</p><p class="ql-block">①它叫"恩赐重光门",是由明世宗朱厚熄题写的,过去只有帝王大典、迎接"圣旨"时,此门才在13声炮声中徐徐启开,所以此门又称"仪门"。过去,一般官宦人家是不允许建的,只有封爵的邦君才能有此殊荣。</p><p class="ql-block">②它又叫塞(se)门,有辟邪的说法,相传僵尸直走直到,遇到障碍物会往两边走,不继续侵害主人的安全。</p><p class="ql-block">③它还叫垂花门,因门内前后各有四个倒垂的花蕾。</p><p class="ql-block">④它还有一个作用,挡风。</p> <p class="ql-block">‌‌孔府五奇之二~奇碑‌:孔府二道门内东侧有一块其貌不扬的碑石,上面镌刻着明太祖‌朱元璋对孔子第55代孙孔克坚的当面戒言。碑文上通篇都是白话、粗话,碑文上通篇都是“你”、“我”、“快活”、“好人”、“少吃酒”等白话、粗话,活现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的性情。对话也显示出朱元璋对孔子儒家文化的尊重,要求孔克坚写书教育后代,传承儒家文化,并希望他孔家在当朝再出一个孔子那样的“好人”。至高无上的地位与极为俚俗的白话文对话之间显示出的巨大差异,使得这块石碑的知名度丝毫不亚于曲阜的其他名碑大碣。</p> <p class="ql-block">慈禧皇太后御笔"寿"</p><p class="ql-block">此寿字为"天下第一寿",一笔呵成,其中可以看到四个字"大好山河",为什么叫"第一"?我们写字一般落款在哪?慈禧的落款在最右上方,皇帝在她下方。</p> <p class="ql-block">“搓衣板”~孔府体罚下人的石板</p> <p class="ql-block">孔府五奇之三~奇兽‌:孔府内宅门的影壁上绘着一个状似麒麟的动物,是传说的一种天界之兽,龙头、狮尾、牛蹄、麒麟身,造型古怪,它不仅吃尽山中的飞禽走兽,吞尽人间的金银珠宝,最后还想吞食天上的太阳。衍圣公将此兽绘在出入必经之处,是告诫子孙不要贪赃枉法。</p> <p class="ql-block">孔府后花园,建于明弘治16年(公元1503年),由吏部尚书太子太傅,也是孔子62代孙衍圣公孔闻韶的亲家李东阳设计监工建造的,到了明嘉靖年间,太子太傅、吏部尚书、当朝权臣严嵩又助修建,严嵩的孙女嫁给了孔子64代衍圣公孔尚贤为一品夫人。到了清代,乾隆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72代衍圣公孔宪培,又为修建孔府花园大动土木,经过前后三次大修,花园成了现在的规模,面积比北京故宫的花园还要大些。这里面有各种奇花异草,古树如五柏抱槐,奇异的如照壁上的一幅画: 180度以内,无论从哪个角度看,画中的路始终朝向你自己,此画无落款,有很多争议,相传是孔家的油漆工所绘。</p> <p class="ql-block">孔府"五奇"之四:~奇树</p><p class="ql-block">在孔府北部的孔府花园中心位置,有一棵近400年的“五君子柏”。所谓“五君子”,乃尧、舜、禹、汤和孔子之合称。这棵柏树的树身不知缘故一分为五,五株“各成体统”。后在五枝共享的树干中间居然又生出一株槐树,也长得枝繁叶茂,构成“五柏抱槐”的自然景观,奇迹天成。有诗赞曰:“五干同枝叶,凌凌可耐冬。声疑喧虎豹,形欲化虬龙。曲迳阴遮暑,高槐翠减浓。天然君子质,合傲岱岩松。”</p><p class="ql-block">"五柏抱槐"非同种但同根,有大爱无疆、博爱包容之势。从诞生之日起,便受到孔氏族人的精心呵护,被赋予了同甘风雨、和谐共生的精神文化内涵,成为孔氏家族千百年来同舟共济、互爱互助的生活象征。</p><p class="ql-block">“五柏抱槐”又呈现出"槐茂柏悦"态势。虽然柏树和槐树是不同种类,下面的根却长在了一起,寓意着中华文化的多元性和一元性,中华文明是各民族文化的根脉所在,体现了同根同源、和合共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孔府"五奇"之五~ 奇画</p><p class="ql-block">在孔府花园西南隅角门处,有幅出自清末一位不知名画家之手的壁画,画面上有一条大路、一排高树,朝观者而来。画家巧用边与角的视觉效应,使游者不论站在东、南、北哪个方向,都觉得正对着这条路的中央,十分有趣。因此有人为画提名:“人人有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孔府后花园一个小小的荷塘里盛开的美丽荷花和莲蓬</p> <p class="ql-block">鲁壁是为纪念孔子九代孙孔鲍藏书而建立的标志性建筑。公元前213年前后,秦始皇焚书坑儒,孔鲍不忍书毁,便将《尚书》《礼》《论语》及《孝经》等经典偷偷藏于孔子故宅的墙壁内,这些经典著作免遭了一场劫难,完整地保存下来。西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在拆除原孔子故宅旧墙时,忽然听到有金石丝竹之声,六律五音之美,从墙壁里发现了数十篇经书,正是当年孔鲥所藏之书。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为纪念孔鲍藏书,在诗礼堂后增建了一堵照壁﹣﹣鲁壁。"鲁壁藏书"保护了中华文化典籍,鲁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符号,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功不可没。</p> <p class="ql-block">古银杏树</p> <p class="ql-block">孔府出来的路上观光马车多多</p> <p class="ql-block">去颜庙的路上。</p><p class="ql-block">颜庙西侧的“优入圣域”牌坊。</p><p class="ql-block">赞扬颜回的优秀已能进入圣人的行列。</p> <p class="ql-block">颜庙,又称“复圣庙”,是祭祀孔子最得意的学生颜子的地方。颜子,姓颜,名回,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大思想家。生于公元前521年,卒于公元前481年,享年41岁。颜庙分为三路布局、五进院落,有元、明、清建筑24座,159间。金、元、明、清碑刻53通。颜庙南宽北窄,南北长为247.3米,东西宽南端为101.5米,北端为84.5米,占地面积为2289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复圣庙(也称颜庙),位于陋巷</p><p class="ql-block">陋巷位于曲阜市孔府东北的颜庙的南面,是一条南北狭长的街巷。在街巷的北首,立着“陋巷”的牌坊。在陋巷,很容易让人想起“箪食瓢饮”这个成语,形容的就是住在简陋的房子里,家无隔夜粮,却依旧淡然处之,不改其乐的颜回。《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p> <p class="ql-block">在颜庙复圣门里,还有陋巷井,外围以八角露天井亭,古亭为伞形屋顶的古角古亭。井北有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立的"陋巷井"石碑,是为纪念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的好学精神而立。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在井南立有"陋巷故址"石碑。</p> <p class="ql-block">复圣殿是祭祀颜子的主要场所,气派威严。始建于元代,明正德重建。让人惊艳惊叹的是殿前环廊的四根石雕龙柱及十八根浅刻龙凤花卉的八角石柱。四根深浮雕龙柱据说比孔庙大成殿前的雕刻年代还要早。周围回廊擎檐均用石柱。前廊中四柱浮雕云龙,旁四柱减地平圾,龙凤花卉,为明代遗物,殿内悬“粹然体圣”匾为乾隆御题。</p> <p class="ql-block">复圣殿前有一座方形十字脊"乐亭",是根据孔子赞颜回"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而命名。</p><p class="ql-block">乐亭始建于北宋熙宁年间,为孔子第四十六代孙孔宗翰所建原址位于陋巷井东侧,后损毁。明正德二年(1507年)复修颜庙时,移建于此。取名"乐亭",是为了纪念并彰显颜回安贫乐道的精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乐亭中有一方篆书"乐亭"二字石碑,为苏轼手书。</p> <p class="ql-block">进入最后一进院落,门内东侧有一棵用石栏杆围护着的树,据说是唐代柏树,因形似华表被称"华表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