笠翁的美篇

笠翁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8月12日上午</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佛教文化百科——云冈石窟</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上午的打卡地是云冈石窟。用过早饭,七点我们驱车前往云冈石窟景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约16公里的武州山南麓、十里河北岸。云冈石窟古称武州山大石窟寺,开凿于北魏建都平城时代,距今已有1500多年。云冈石窟作为中国第一个皇家授权开凿的石窟,反映了北魏王朝的政治雄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武州山属于阴山山脉的南支,“山势逶迤,若一抹青云”(《辞源》),故而称之为“云冈”,石窟开凿于武州山山崖上,故有云冈石窟之称。武州山、十里河相依偎,造就了钟灵毓秀的武州山川,是“藏风得水”的好地方,所以武州山就成为开凿石窟的首选之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云冈石窟的开凿,与佛教的东传、中西文化交流有着密切关联。与我国诸多石窟寺比较,云冈石窟最具西来样式,即胡风胡韵最为浓郁,其中既有印度、中西亚艺术元素,也有希腊、罗马建筑造型、装饰纹样、像貌特征等等,反映出与世界各大文明之间的渊源关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云冈石窟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云冈石窟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的云冈石窟景区,以恢宏的皇家气势、自然的生态园林和优雅的文化环境,成为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的礼赞圣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参观石窟前可先看一看《云冈石窟景区导览图》,这样可以让我们先对石窟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如果前一天晚上在手机上搜看一下纪录片《千年一窟看云冈》,那么我们参观前的功课就更充分了。纪录片的知识点非常之多,当你带着这些认知走进云冈,文字和影像转换为实景呈现在眼前的时候,余下的只有震撼和了然。如果你在参观前未做好上述功课,还可在游客中心请一位讲解员做导游,不然就只是看个新鲜而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云冈石窟景区大门(山门)是典型的汉代阙式建筑,阙门为石造型的重檐结构。正门檐下有匾额“云冈石窟”,这四个大字,据说是选北宋诗人黄庭坚书字拼集而来。横脊上有北魏崇拜的太阳神鸟和三足乌。这种庄严、威仪的石阙山门,富有生机的云冈造像元素雕刻于石阙之上,颇有浓厚的北魏时代气息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云冈石窟开放时间为:8:30-17:20(夏秋季),进入大门,是游客中心。走进服务大厅,如果未提前在网上购票,可在服务大厅购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导览图确定的4小时游览路线:</p><p class="ql-block">大门➠游客中心➠检票口➠昙曜广场➠礼佛大道➠礼佛浮雕墙➠灵岩寺➠石窟群(1,2,3,5.6,7,8窟,五华洞,昙曜五窟)➠余秋雨题字碑➠出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检票口进入一个开阔的广场——昙曜广场,这是为了纪念云冈石窟的开创者昙曜高僧而建。广场中央矗立着昙曜的雕塑,是我国著名雕塑家吴为山以潇洒大器的写意手法,塑造了一代佛门大德的艺术形象,风度闲雅,袈裟飘逸,风尘仆仆,似乎从千年前的尘埃中走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雕像背后,刻有一段“马识善人”的典故。据说大约公元453年,北魏文成帝东巡,路遇由中山赴京的高僧昙曜,却并不相识。不料成帝的御马见之,张嘴衔住其衣不再前行。文成帝感其佛法高深,遂命之为“沙门统”,管理全国的佛教,并主持开凿云冈石窟。之后,便有了被后人称道的“昙曜五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跨过雕像后面的阙门是笔直的礼佛大道,13对石刻骑象四棱神柱排列在大道的两旁,柱高8米多,底座是平和静黙的石象,象背上的神柱每一面均刻有双排并坐的佛像。在两侧浓密的松林掩映下,矗立的神柱气势雄伟、蔚为壮观,仿佛通天入地,让人感受到浓浓的佛教文化氛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佛光大道的尽头是一棵挂满许愿红绸带的菩提树。游人在树下争相许愿、拍照留影,外孙女也许了愿、拍了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菩提树左右是两面相对的帝后礼佛浮雕石墙。这两面相对的浮雕石墙都呈圆弧状,长约20米、高约4米,画面构图完美,雕刻细致,生动地再现了北魏当时皇后前往礼佛的庄严肃穆的宏大场面,这种场面让人自然联想到1500多年前云冈石窟作为皇家寺院曾经的辉煌,也让人举目流连。</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过张灯结彩的昙曜广场,穿过神奇的礼佛大道和前面古朴典雅的七孔石桥,一座高大的寺院<b>--</b>灵岩寺的山门就呈现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灵岩寺亦称山堂水殿,坐落于云冈石窟大景区的湖心岛中央。据说,在云冈石窟的早期,每个石窟前都有一栋与其相对应的木结构建筑来供奉里面的佛像,称为“十寺”,灵岩寺为第二寺。千年过去,这些北魏时期建造的木结构庙寺早已不复存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对灵岩寺有描述:“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新眺”。现在的灵岩寺,就是根据这些文字描述的意境而复建于湖心岛上。整个寺院为三进院落,进入山门,前院中央有石雕方形造像塔,其后有作为中殿的“千佛殿”和作为后殿的“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石雕方形造像塔,塔分5层,每一层每个面都雕刻有三尊主佛像,中间为交脚弥勒菩萨,两侧为护法,连同塔柱、佛龛周围的小佛像,数以百计,堪称同类石雕佛塔中的极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千佛殿殿内正中有主佛7尊,中间为释迦牟尼佛,左右还有燃灯佛、多宝佛、观世音、大势至菩萨等;还有两组近千尊的小型铜制佛像列于佛殿的两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雄宝殿主佛像为三世佛,最大的佛像整体高达11米。这三世佛分别是过去佛燃灯古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佛和未来佛弥勒佛。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开创了佛教,是佛教的创立者。墙壁上有大幅的佛诞佛传故事绘画,人物形象活灵活现,色彩艳丽明快。</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灵岩寺呈长方形,周围设4座角楼、6座配楼,以阁道回廊相连环抱于水上。加上古典建筑风格的衬托,使得这处颇具北魏风韵的古建筑群成为引人入胜的佛教胜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大雄宝殿北门出来,踏上曲曲折折的石桥,石桥的桥头是石牌坊,穿过石牌坊,是一段向北的石阶路,石阶的尽头有一块石碑,碑上镌刻的是1956年在第20窟露天大佛前出土的《比丘尼昙媚造像题记》碑的碑文,记载着昙媚造像之事,是云冈石窟难得的一块完整的造像题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石碑转向西行,走不多远,来到悬挂“入佛知见”牌匾的门楼,走进门楼,就到了云冈石窟群。心里的期待感骤然而升,放下我见,入佛知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介绍,云冈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000米,现存大小窟龛254个,主要洞窟45座,石雕造像51000余尊,是中国石窟艺术宝库中的瑰宝。这些洞窟按开凿时间,分为早、中、晚三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早期石窟(460-465):第16-20窟,也称为“昙曜五窟”。这一时期是北魏文成帝复法后的和平时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期石窟(471-494):第1、2窟,第5、6窟,第7、8窟,第9、10窟,第11、12、13窟以及未完工的第3窟。这一时期是北魏迁都洛阳前的孝文时期,是北魏最稳定、最兴盛的时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晚期石窟(494-524):北魏迁都洛阳后,云冈石窟的皇家工程终止,但凿窟造像之风在民间蔓延开来,亲贵、中下层官吏以及邑人信众在云冈开凿了大量的中小洞窟,这种窟龛的镌建一直延续到孝明帝正光五年(524)。这些中小洞窟中主要的有分布在西部山崖的21-45窟,中部的14窟、15窟,东部的第4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晚期石窟艺术水平较早期和中期石窟要低,且保存得不好,没有什么看点,我们重点参观了:1-2窟、3窟、5-6窟、7-8窟、9-13窟(五华洞)、16-20窟(昙曜五窟)。其中6、9、16三窟不开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一洞窟的入口处一般都有一块该洞窟的中英文介绍牌,帮助游客了解这一窟的概况,扫描右下角的二维码,还可以听到该洞窟的语音讲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1、2窟是最东端的洞窟,为一组双洞窟。洞窟平面为方形,平顶,中心方形塔柱直达窟顶,四壁开龛造像,为典型的塔庙窟形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第一窟(石鼓洞)</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1窟俗称“石鼓洞”,据说敲击地面会听到咚咚的声音。中央方塔分上下两层,四面龛内的雕像已模糊不清。北壁雕高3米多的大型主像交脚弥勒菩萨,左右为对称的坐势菩萨。东壁是佛经故事浮雕,南壁雕佛教题材造像,大部分风化严重,已看不清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第二窟(寒泉洞)</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2窟因地下常年有细泉流出而俗称“寒泉洞”。中央方塔分三级雕刻。四壁分层分段布局,雕刻天宫伎乐列龛、禅定坐佛带、大型佛像列龛、长卷式佛传故事,最下层为供养人列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第1、2窟西行约六十米,经过一处叫做“古道车辙”的景观,来到第3窟。第3窟又称“灵岩寺洞”,是云冈规模最大的洞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第三窟(灵岩寺洞)</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3窟的形制为大型塔庙窟没计,分前后两室,前室主像雕交脚弥勒佛。后室雕三尊佛像,主尊为阿弥陀佛,倚坐,高约10米;左右胁侍为观世音和大势至菩萨,站立,高6米,他们被尊为“西方三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开凿石窟的山崖并不是连为一体的,走过第四窟,西边是一条山谷,叫东谷。在山崖中断的地方还有一个门楼,过了门楼就到了云冈石窟的中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第五、六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5窟与第6窟是一组统一设计建造的双窟,窟前有高耸的阁楼,称为窟檐建筑。据专家考证,云冈石窟的大窟前均有窟檐,因战争或其它原因遭毁坏,现仅存的5、6窟窟檐建于清初的顺治八年(1651),是五间四层的绕廊木构楼阁。隔过7、8窟和“五华洞”也建有窟檐,是后来按照5、6窟的窟前建筑的样子建造的。窟檐除了具有佛殿功能外,同时还起到遮风挡雨作用,特别是保持了窟内温湿度的相对恒定,使得造像雕刻免被裸露和侵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第五窟(大佛洞)</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5窟又称“大佛洞”,洞窟形制为平面呈椭圆形的穹顶大像窟,东西最大宽度约22米,南北最大进深约17米,创云冈同类型洞窟的规模之最。前室窟门两壁上层各雕一株枝繁叶茂的菩提树,二佛侧身树下对坐;下层金刚力士头戴双翼羽冠,身穿甲胄,威风凛凛。后室布局为三世佛,北壁主尊现在佛释迦牟尼为结跌跏坐像,高17米,为云冈石窟中的第一大佛,后世包泥彩绘。东西两壁的胁侍佛像高达8米,右侧是未来世弥勒佛,左侧为过去世迦叶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第六窟(释迦佛洞)</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6窟又称“释迦佛洞”,窟前楼阁东西两壁绘有十八罗汉形象,每壁九身,手执不同法器,立于云海之间,是清初重建阁楼时的作品。该窟形制为塔庙窟,进入窟内,无论你是环视四周,还是仰望窟顶,都找不到一块没有雕刻的空间,整座洞窟雕饰富丽堂皇,目不暇接。所以该窟被誉为“云冈第一伟观”,是世界雕刻艺术史上的奇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心塔柱分上下两层,高约15米。上层四面各镌刻一立佛二菩萨,四角镂雕大象承驮九级楼阁式方塔;下层四面开龛坐佛。窟内四壁上层环列立佛11尊,华盖承悬,气宇轩昂。窟顶方格状,格间可见骑乘各种动物的多臂多首天神。在中心塔柱下层四面和洞窟东南西三壁下方,用连续排列形式浮雕释迦一生佛传故事图30余幅,集中表现了佛主从诞生到出家修行、悟道成佛、弘扬佛法等一系列具有标志性纪念意义的场景。这些故事图雕刻,结构合理,手法简朴,为犍陀螺艺术东传的新创造,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第七窟后室南壁</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7、8窟是云冈最早的双窟,形制均为佛殿窟。窟外建有上下三层、面阔三间的窟檐。窟分前后室,主室平面呈横向长方形。窟内造像胡风汉韵,交相杂糅,东西方文化在这里发生了最绚丽的撞击与交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7窟又称“西来第一佛洞”,明窗两壁为比丘树下参禅思维像。北壁上层大龛正中为交脚弥勒,两侧为倚坐佛像;下层为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南壁长方形帷幕龛内,六身高发髻供养天人半跪相对,端静秀丽,丰姿绰约,素有“云冈六美人”之誉,是西域造像融入东方元素的上乘之作。窟顶模仿木构建筑中的平棊藻井,24对飞天围绕盛开的莲花飘然曼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云冈六美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8窟俗称“佛籁洞”。后室北壁顶部三角纹带之下有上下两层大龛。下龛为圆拱龛,高4米,龛内雕坐佛;上龛为盝(lù)形帷幕龛,龛内中央为倚坐佛,两侧各有一交脚菩萨,最外两侧为思维菩萨。龛楣十二格内各雕一身飞天,龛楣上方雕十四身伎乐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五头六臂护法鸠摩罗天</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窟门西侧雕骑乘孔雀的鸠摩罗天,五头六臂,颜若童子,踡发喜笑,手中或托举日月,或执弓箭,左下手当胸持斑鸠。具有浓郁的异域风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三头八臂护法摩醯首罗天</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侧雕骑神牛的摩醯(xī)首罗天,三头八臂,面型浑圆,两侧小头戴尖顶帽,主臂一手叉腰,一手持谷穗,其余支臂或托日月,或执弓箭,或提如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多首多臂天神造型源于古印度,原为婆罗门教神祇。该组雕像为云冈石窟所独有,反映了早期佛教杂密兼容的特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五华洞</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9-13窟俗称“五华洞”,因后世施泥彩绘、异常绚丽而有此俗称。这组洞窟营造于北魏孝文时代,窟像汉风转浓,具有鲜明的中国化、民族化特色,形制基本相同,为佛殿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第九窟前室</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9、10窟为一组双窟,共用一个屋顶,合成统一的外观造型。洞窟均为前后室结构,汉式殿堂布局。窟门列楹柱,面各三间。柱雕千佛,柱基承以狮、象,蔚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第九窟北壁上层西侧二佛并坐像</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9窟俗称“阿閦(chù)佛洞”,位于五华洞东端。窟门为仿中国传统庑殿式建筑,两侧佛龛对称,中西合璧,具有浓重的装饰意味。窟内四壁分层布龛,造像题材多出自佛经典籍。窟顶为平棊格状,格内雕团莲、飞天、夜叉。后室北壁主像雕释迦,高约10米。东西两壁各雕一胁侍菩萨,高约5米。南壁雕刻保存较为完整,内容十分丰富,表现了大量的佛教因缘故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第十窟前室北壁</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10窟俗称“毗卢佛洞”,前室北壁的明窗与拱门之间,须弥山层峦叠嶂,山腰二龙交缠,山间有茂密的林木和竞相奔跑的动物。两侧各雕多头多臂的天神形象,手举日月、弓箭,岿然踞坐。这幅云冈须弥山图,讲述的是二龙王、帝释天与阿修罗王战斗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西两壁各雕三间式屋形龛,龛内佛像面相慈和,菩萨神情恬静。阎浮树下,半跌跏坐思维菩萨,一手支颐,沉于四谛。窟门东西两侧金刚力士,头戴羽冠,手持金刚杵,表情和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第十窟主像弥勒菩萨(后代补塑)</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室北壁主像为后代补塑的弥勒菩萨,据原雕像遗迹分析推测,这里原来雕刻一尊不低于9.8米的交脚弥勒菩萨大像;东西两壁各为高约6米的胁侍菩萨,也经后世包泥施彩。南壁为表现释迦因施善教、降服外道的因缘故事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11、12、13窟为一组同时开凿的洞窟,是云冈石雕艺术走向成熟时期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第十一窟(接引佛洞)</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11窟俗称“接引佛洞”,属于中心塔柱式洞窟。进入第11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大挺拔的中心塔柱,塔柱分上下两层。下层四面各雕一立佛,为“四方四佛”,正面立佛两侧有胁侍菩萨;上层亦为四面佛龛,正面雕交脚菩萨及舒相坐思维菩萨,东西北三面均雕并列二立佛。塔顶四角雕山花蕉叶,中雕阿修罗像。西壁屋形大龛内七尊立佛,波状发式,面型丰润,形体高大,华衣飘逸。东壁上层有《太和七年造像题记》,是云冈石窟现存时间最早、文字最多的题记,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第十二窟(音乐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12窟为前后室结构,因前室有众多演奏乐器的造像而称为“音乐窟”。前室北壁最上层,以通栏形式塑造十四个圆拱龛排列组成乐伎联龛,龛内十四位乐伎演奏十四种不同的乐器;门楣上有一队舞伎在翩翩起舞。窟顶逆发形伎乐飞天,体格壮硕,具有北方少数民族风格特点。这是一座曲声祥和、神佛共舞的洞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该窟中所见的乐器雕刻中,既有中国旧乐的筝、排箫、横笛、琴等,亦有龟兹的五弦、西亚波斯的竖箜篌、天竺的梵贝之类,这是当时社会各民族乐舞艺术大融合的真实写照,是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的珍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第十三窟(弥勒洞)</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13窟,也称“弥勒洞”,位于五华洞西端,平面呈马蹄形。北壁主像为高约13米的交脚弥勒,头戴宝冠,颈佩项圈,胸前璎珞,坐于方座。尽管千年的风化剥蚀致使菩萨形体残破,但其高大伟岸的身姿,仍然令人震撼和惊叹。奇特的是,大佛右手上举,臂肘与右膝之间雕有一躯身高1.8米的托臂力士,设计独具匠心。西壁风化严重,除最高处保留了小部分北魏时期的雕刻之外,其余全部被清代泥塑彩绘覆盖。东壁层层布龛雕像,下层胡跪式供养天人,整齐划一。南壁明窗与窟门之间的屋形大龛内,有七尊高大的立佛造像,个个褒衣博带,一字排开,姿态飘逸,气势非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第十三窟南壁中层七佛立像</b></p><p class="ql-block">在第13窟中,无论是壁面下层的供养人行列大像,还是壁上不同佛龛下的供养人群小像,除了领队僧人之外,所有男女供养人均着鲜卑服装,头戴垂裙帽,在这个北方民族鲜卑化的时代,以鲜卑人为主导来开凿石窟也在情理之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出第13窟,过西谷,径直来到中区最后五窟:第16-20窟。这五窟是云冈最早开凿的一组洞窟,由著名高僧昙曜主持营建,故称“昙曜五窟”。洞窟规模宏大,形制相同,是平面呈马蹄形、穹窿顶的大像窟。窟内造像以三世佛为主,主佛身躯高大,雕饰奇伟,冠于一世,分别象征北魏的五位皇帝。当年昙曜高僧凿山开窟之时,文成帝“令如帝身”,以宣扬“皇帝即当今如来”为宗旨,创造了人神合一的雕像。从16到20窟对应北魏五位皇帝:</p><p class="ql-block">1、道武帝:拓跋珪—16窟(太祖)</p><p class="ql-block">2、明元帝:拓跋嗣—17窟(太宗)</p><p class="ql-block">3、太武帝:拓跋焘—18窟(世祖)</p><p class="ql-block">4、景穆帝:拓跋晃—19窟(恭宗)</p><p class="ql-block">5、文成帝:拓跋濬—20窟(高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第十六窟(立佛洞,佛像来源于网络)</b></p><p class="ql-block">第16、17窟是一组。第16窟也称“立佛洞”(未开放),位于昙曜五窟东端,主像为释迦立佛,高13.5米,波纹状发髻,深目高鼻,面容清秀,身材修长。佛像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胸前结带下垂,属北魏太和年间推行汉化时的服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第十七窟(弥勒三尊洞)</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17窟也称“弥勒三尊洞”,主像是交脚弥勒,高15.6米,头戴宝冠,胸佩蛇饰及短璎珞,臂着钏,上身斜披络腋,束腰收腹,下穿羊肠长裙,狮子座,具有浓郁的异域情调。洞窟东西两壁盝(lù)形龛内分别雕刻大型坐佛像及立佛像,与主尊弥勒菩萨共同构成三世佛组合。洞窟四壁以千佛雕刻为主,雕像风格反映了云冈早期造像的艺术特点。明窗东壁太和十三年(487)造像龛,是云冈石窟分期断代的重要标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第十八窟(立三佛洞)</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18窟也称“立三佛洞”,洞窟设计严谨,造像组合完整。北壁中央立佛像高15.5米,臂膀宽阔、身躯雄壮,身披千佛袈裟,气宇轩昂。左右两侧分别配置胁侍佛、胁侍菩萨及十大弟子像。上端十弟子雕刻,俱为西域人特征,或提瓶静立,或拈花微笑,或闭目倾听,或若有所悟,或喜从心生,鬼斧神工,令人叹绝。</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第十九窟(宝生佛洞)</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19窟也称“宝生佛洞”,由中央主窟和两侧耳洞三个洞窟组成,窟内主要供奉三世佛。主窟雕主佛像,结跏趺坐,高16.8米,是云冈石窟中第二大佛。佛像耳轮齐肩,下颌崩毁,着袒右肩袈裟,轻薄贴体,衣纹简洁明快。东西耳洞各雕刻一尊倚坐佛像,高8米。这种分窟安置三世佛的布局设计,既有变化,又显庄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主洞窟内除了主尊大像占据了洞窟的较大面积外,其余大部分面积雕刻了“‌千佛”造像,据说数量多达4000余尊。西壁上有一组特别暖心的雕刻,即“罗睺罗因缘·父子相见”,展现了‌释迦牟尼和他的儿子罗睺罗相见的温馨场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第二十窟(白佛爷洞)</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20窟也称“白佛爺洞”,位于坛曜五窟的西端。由于前立壁与窟顶早年崩塌,是露天造像,故而又称“大露佛”。露天大佛高约13.7米,跏趺端坐于石台座之上。大佛著质地厚重袒右肩式袈裟,高鼻深目,具有犍陀罗造像遗风。大佛挺拔健硕的身躯,气势雄浑的神情,突出表现了鲜卑游牧民族的强大。据窟前介绍,该佛像是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与象征,也是中国早期佛教雕刻艺术的空前杰作。大像两侧原本各有立佛与菩萨两尊胁侍,呈三世佛、五尊像布局,可惜西立佛因坍塌而毁,时间久远,形态一直不为人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离开大露佛,我的思绪依然徜徉在石窟群中。云冈石窟的精致之美、沧桑之美、空旷之美,萦绕在脑际;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震撼余波尚存;佛像丰满的面庞,雄浑的气魄,让每一个站在他们面前的游人,都忍不住有高山仰止之感,顿时就被信仰的能量所动容。我不知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或文字,来表达此时的感悟。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游客,只是粗略地观览了洞窟和石雕佛像,只是看了看窟前的介绍牌,找不到恰当的语言和文字来表达感悟。女作家冰心的一段话给了我一个安慰。冰心年轻时曾与友人一起去瞻仰过云冈石窟,执笔描写时几乎用尽激动的词,差点没绕出来,最后还是承认文字之无用。她写道:“万亿化身,罗刻满山,鬼斧神工,骇人心目。一如来,一世界,一翼,一蹄,一花,一叶,各具精严,写不胜写,画不胜画。后顾方作无限之留恋,前瞻又引起无量之企求。目不能注,足不能停,如偷儿骤入宝库,神魂丧失,莫知所携,事后追忆,亦如梦入天宫,醒后心自知而口不能道,此时方知文字之无用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自第20窟西行,走过西部区第21至45窟,有憾于时间和精力,只是报以一瞥而已。至石窟景区的最西端,此处立有“西岩绝唱”石碑和文化学者余秋雨题写的“西天梵音”石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西天梵音”石碑右侧下一个小坡,在一块不大的敞坪上还矗立着一块由余秋雨先生题字的石碑:“中國由此邁向大唐”。这是什么意思?看了碑阴附记才恍然大悟:“余平生研究中国史学,特别倾心北魏。回想秦汉两朝,皆竭力抵御北方铁骑以护卫华夏文化,谁知公元五世纪鲜卑拓跋氏铁骑建立北魏反而大力提振华夏文化,且广泛汲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而形成当时人类文明交汇中心。先秦诸子好则好矣,却缺少马背雄风、异域视野,无法建立辉煌大唐;待北魏以小集大,以野尊文,血缘相融,大气新凝,则大唐不远矣。”余秋雨先生在这里道出了他瞻仰云冈石窟之后的感悟,中国走向大唐,需要一股浩荡之气,一种强大的力量,它正来自于北魏。孝文帝,这位只活了32岁的年轻人,他成功实现了鲜卑文化的“汉化”,也使汉文化发生重大变革。他让世界几大重要文化在平城、在云冈石窟汇聚,与汉文化交融,使中华文化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开创了大唐盛世的先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面是余秋雨在2017年发表的 《吴为山:叩问天意与裹卷人气》一文中的两段话,有助于我们深刻体悟云冈石窟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说过,中国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千好万好,却不能按照他们的思路创建一个世界级的大唐。此间原因很多,其中一条,就是诸子百家中的任何一家,都不知道除华夏文明之外,世界上还有别的文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希腊哲学要传到东方,多么艰难,于是亚历山大让雕塑开路;印度佛教要转入中国,多么艰深,于是西域僧人让雕塑开路。雕塑,雕塑,它实在是移动的哲学、沉默的灵魂、无言的大师、先行的文明。以此来反观云冈,人们发现,那里的洞窟有希腊廊柱的堂皇门面,那里的佛像有高鼻梁、深眼窝的异域特征。再仔细看,希腊文明东征沿途上的其他文明,也一起捎带过来了,例如石窟里分明还有巴比伦文明和波斯文明的物件和图案。这也就是说,仅仅是云冈石窟里的雕塑,就汇聚了当时世界上各个重大文明的精粹。于是,华夏文明的边界打破了,诸子百家的局限超越了。因此,我要说,它既是雕塑圣地,也是精神圣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出云冈石窟景区,回首云冈石窟半日游,我想象着1500年前古代工匠的丰功伟绩,想象着一个伟大民族的涅槃重生,想象着汉文化从此走向更宏大的视野,想象着平城文化与世界文明的交流对话。孝文帝定都平城,搭建起汉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互鉴的桥梁,又为平城市书写了辉煌的历史。而云冈石窟同时也成为世界文化融合最壮丽的篇章。从那时起,融合在世界,融合在中国,融合在云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十里河北岸,武洲山南麓,凿石壁为窟,再精耕雕像,45个洞窟一字排开,历时40年才建成。工程之浩大、技法之高超、融合中西方文化之壮举,不禁让人感叹折服。你要来看看这座公元5世纪由一个民族用一个朝代雕凿的艺术宝库吗?只要心怀悲悯,一定不虚此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