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蕾时光 (二)妇唱夫随

闲翁

<p class="ql-block">  京剧是彰显中华文化的国粹,母亲和老伴都喜欢听、也喜欢唱。性格使然,老伴选学的不是青衣,而是铜锤花脸。在沧州共同生活的日子里,不论有哪儿的京剧团来城献演,无论多么抢手,老伴总要千方百计购票,陪老人观赏。亲人聚会时,在亲人们的鼓动下娘俩也会乘兴唱上一段。迁居天津后有幸小区就有一个很不错的金蕾京剧社,定期在社区居委会开展活动,真是如鱼得水!</p> <p class="ql-block">  金蕾京剧社的良好基础在于集聚了小区居民一批酷爱京剧的戏迷,又有从年轻起练功学艺、几十年来一直活跃在京剧舞台上的著名票友撑台,因而也吸引了各路有专长人才的加盟,真是人才济济,文武场精良。再加上社区的支持,一派朝气蓬勃的景象。我有时也会去体验这种气氛,会会技艺精湛的首席京胡琴师——他是天津东站的退休职工,我们也算是一个铁路系统的同事吧;有时为着意外的惊喜,去见见慕名来玩的铁路工程学校我的两位老师。赵老师见面就问:“还记得咱们练的那些锣鼓点吗?”他说的是四十年前的事了,那时我们刚入学,赵老师挑了我们几个同学,练习新编现代京剧《白毛女》唱段的武场伴奏,真是把着手的教啊,那情景记忆犹在。胡老师则是我们的任课老师和毕业前的班主任,记得在和低年级同学的联欢会上,他和我咬咬耳朵,我即刻根据现场的氛围提笔编词,他稍作斟酌后弹拨三弦即兴演唱,赢得一片掌声,那种默契仍存记忆。四十年后,我已退休,老师仍健,排练场欢聚,实属缘分!</p> <p class="ql-block">2005年在《人艺剧场》参加天津市《和平杯》京剧比赛,演出《二进宫》。老伴饰杨小姐(粉衣者)。</p> <p class="ql-block">评为天津市十佳票房,与评委合影。</p> <p class="ql-block">参加六十周年国庆京剧大合唱节目,天津京剧团团长王平领唱。</p> <p class="ql-block">参加社会活动</p> <p class="ql-block">应邀在古文化街戏楼演出《二进宫》</p> <p class="ql-block">妆后留影</p> <p class="ql-block">在金蕾小区为居民演出</p> <p class="ql-block">包龙图上场</p> <p class="ql-block">琴师指导精雕</p> <p class="ql-block">老师说戏细磨</p> <p class="ql-block">和大姐切磋学戏</p> <p class="ql-block">  老伴沉浸在喜爱的艺术暖流中,除做好后勤保障外,我也尽量融入这个群体,做一些能做的事。老伴学唱赵氏孤儿中魏绛的唱段,我在读《史记》时摘编了《史料之赵氏孤儿》,帮助她了解故事的时代背景和人物脉络,从而更深的把握唱词的内涵和情感。在戏友开展演出活动时,我为大家拍照录相(那个年代还未使用智能手机,要靠照相机和录相机),忙碌并与大家一同享受欢乐。</p><p class="ql-block"> 最令我震撼并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小区戏友们每年的展演活动。或把某位戏友腾空的住宅大厅作为舞台,或租用酒店大厅演出并聚餐。雇请“戏箱”(负责服装和化妆的专业经营组织),重磅开锣。戏友们既是演员也是观众,既是享受者也是创造者。在这里,你可以选择扮演心仪而熟悉的行当角色,尽情的展现自己的才艺和进步,天高展翅,挥斥方遒。那欢乐的气氛赛过大年,不禁让人联想到农村的传统社戏、大集。</p> <p class="ql-block">家中的“戏剧节”</p> <p class="ql-block">酒店聚餐前的欢乐</p> <p class="ql-block">  那几年陪老伴和戏友们一起参加了一些戏迷协会组织的活动,也看了不少大戏。有一次开戏后赫然发现,老市长李瑞环在市领导的陪同下就坐在离我们不远处。这一刻立马理解了戏迷协会发票把戏友们安排在周围的用意。翻看戏单又惊了一下,剧目边清清楚楚标注着“改编:李瑞环”。真是孤陋寡闻了,回家赶紧查阅资料方知,李瑞环同志从国家领导人岗位上退下来后,亲自执笔改编了《生死恨》《西厢记》《楚宫恨》《金·断·雷》《刘兰芝》等五出京剧,其中那晚我们观赏的《韩玉娘》就是由《生死恨》改编而成。这无疑对京剧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但他只是很朴素的说“我改编剧本完全出于对京剧的热爱”。李瑞环同志是那个时代社会主义青年突击队的新星,是小时我们的偶像。现在仍是我们退休后的榜样。</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次参加中央电视台《过把瘾》节目,其中一个互动环节是在专业演员示范两次后挑选戏友登台反串表演,各组优胜者颁以大奖(《空中剧院》演出光盘和有关资料集锦)。这要求有难度有挑战,但以我对老伴的了解,她一定报名。果真,我还没想完她已站起举手。结果她和金蕾剧社的张老师分别分在文丑组和武生组,文丑?我心中不禁又捏了把汗。表演出奇的顺利,节目由天津京剧团团长、著名表演艺术家王平点评。在说到文丑组时,对戏友的整体表现给予肯定,纠正了有人把髯口错戴在了下巴上,还不无幽默调侃了有的人表演“怎么看都像是偷鸡贼”。最后,评到老伴时说:“这组的大奖毫无疑问应该属于这位阿姨。因为穿那个戏袍太长,刚上台时我直怕她被绊倒。但是一表演起来却是从容有余,一招一式,都很到位。看的出来,有很深的功底。”这评价,令我在心中为老伴挑大拇哥。</p><p class="ql-block"> 我和剧社的戏友们也结下了互相尊重、互为信赖的特殊友情。特别是上面提到的张天佑老师,更在心中时常怀念。张老师自幼痴情京剧艺术,13岁练功,16岁登台演出,在河北区政府和纺织厂工作42年,一直活跃在职工文化舞台上。我们相处时他已年过七旬,无论冬夏,总能看到他在楼前的小广场上手持青龙偃月大刀走场,威风凛凛,一丝不苟,令人肃然起敬。古稀之年,还应邀奔波于天津、北京、南京、景德镇、石家庄等各地,参加全国票友表演赛及与各地京剧团联袂献演。驰骋京剧名票舞台六十载,张老师写下了《我演武戏》的回忆文章,并请我为他修改。拿到文稿有点惶恐:于戏我是外行,于文我属业余,何德何能值得这等信任!同时也很感动和知足,为老师的青睐和嘱托,也为退休后交结的朋友和知音,那次我是做足了功课。后来收到张老师打印的定稿和附条:</p><p class="ql-block"> 李铭先生雅正。《我演武戏》在您的命题、分段、概括、调理、润色之后,帮我成全初稿,经衬以相关剧照成册。我怀着不好意思心情敬赠您阅,望能博得您一笑而已!</p><p class="ql-block"> 金蕾张天佑 戊子吉辰</p><p class="ql-block">老师太客气了,其实,我在拜读和斟酌中学习了很多。至今,怀念张老师时我还经常拿出这本珍贵的书稿抚摸翻阅。</p> <p class="ql-block">勤耕不辍威风凛凛</p> <p class="ql-block">年过古稀英气逼人</p> <p class="ql-block">  在金蕾京剧社的几年体验使老伴享受着艺术的熏陶和欢乐,以至弟弟们提醒说:“二姐玩儿嗨了,悠着点儿!”其实,养病为主,我们还是量力而行的。剧社里那位天津市著名票友李士勤老先生是老伴的师傅,很欣赏老伴的悟性和学力,多次提出要把毕生的技艺和经验传授于她。只是因为健康的原因,也只能婉言谢绝。根据定期复查,老伴的病情几年里没有发展,比较稳定。应该说和保持精神的愉悦有很大关系。</p> <p class="ql-block">离开天津那年金蕾京剧社再次评为十佳票房</p> <p class="ql-block">  2011年,因为外孙的出生,我们迁居北京,金蕾时光就此翻篇,成为美好记忆。那一年,金蕾京剧社再次被评为天津市十佳票房。到北京定居多年以后,海淀区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举办第八届京剧比赛。老伴报名参赛并获得二等奖,决赛中名列第四名。而一等奖的前三名都跟各位评委老师学习多年,只有老伴是新行当、新面孔。我揣摩,老伴是给在金蕾京剧社的戏曲生活做一个总结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