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长 海 年 表(一)

超然

<p class="ql-block">1942年农历壬午年,时年1岁。</p><p class="ql-block"> 出生于江苏省徐州市一个贫苦家庭。父亲周庆邦是个竹篾匠,周长海的手很巧,从小的时候,他就跟着父亲用竹篾编织成各种花,闲着的时候,他也用随手拾来的树枝或石头在地上胡涂乱画,这大概就是艺术的启蒙吧?!</p><p class="ql-block"> 徐州是一个历史文化古城,在这里秦砖汉瓦俯拾皆是,街头巷尾戏曲不断,高宅大院滿眼书画,楚风汉韵尽情流淌,从这里走出过叱咤风云的刘邦,力能扛鼎的项羽,世界级的绘画大师李可染,白毛女的作曲家马可……这么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怎么能夠不对生长于斯的画家产生耳濡目染的巨大影响呢?!周长海就是这在种民间文化氛围薰陶中成长起来的优秀画家之一。</p><p class="ql-block">1948年农历戊子年,时年6岁。</p><p class="ql-block"> 年底徐州淮海战役爆发。次年春,解放军入城,徐州获得解放。</p><p class="ql-block">1951年农历辛卯年,时年9岁。</p><p class="ql-block"> 当年9月才被父母送入中山路小学上学。上学时特别受到美术老师张保和的青睐,经常受到表扬,那时由于条件艰苦,都是在光连纸上用铅笔画画,画些花儿草儿的,老师和同学皆啧啧称赞。</p><p class="ql-block">1953年农历癸巳年,时年11岁。</p><p class="ql-block"> 扬州博物馆在徐州中苏友好馆举办了一次盛大的馆藏书画展,有唐宋元明清及近代徐悲鸿等人作品展出,每天还有专业人员依次讲解每幅作品的作者生平和绘画技巧,这是一次古城徐州久别的艺术饕餮盛宴,参观人员盛况空前,那时门票只要2分钱。为了看画展,每天将父母给的早餐钱省下来,去馆里观赏。在一个11岁的热爱丹青绘画的孩子眼中,那些绘画珍品的吸引力比早饭要大得多,于是乎,天天饿着肚子去看画,听专业人员的讲解,长达二十多天,直到画展结束,还留恋忘返,彳亍徘徊于展览馆门口,不想离去。这次艺术盛宴对一个少年的影响是巨大的,终生追求绘画艺术的根,从此扎在了心坎上。</p><p class="ql-block">1956年农历丙申年,时年12岁。</p><p class="ql-block"> 在徐州人民公园北门外的地摊上以8分钱的价格买下一本残破的《芥子园画谱》。于是,这本画册成为了一个爱绘画孩子的天堂世界!他每天临呀,描呀,从梅兰竹菊到屋宇人物,再到石分三面树分四杈,整天陶醉于此,不可自拔。没有象样的纸张,就在捡来的报纸上画。父母看他这样痴迷,就给他买来了毛笔和图画纸,那时的徐州还没有一个象样的南纸店,在宣纸上画画还只能是一个少年的梦想。特别是晚上,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临摹芥子园,一不小心头发就被灯火烧焦了,一晚数次,幸亏那时头发厚密,真可谓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学画时!就这样持续了三年之久,已经可以画得像模像样的啦,少年画家之名已经传遍邻里,有的亲邻家里结婚就会上门讨一幅画,梅花那时就是拿手好戏,一挥而就之后,还会在画纸的周圈用颜料装饰小花以增色,颇得好评。</p><p class="ql-block">1957年农历丁酉年,时年15岁。</p><p class="ql-block"> 小学毕业,考入九初中继续上学。</p><p class="ql-block">1958年农历戊戌年,时年16岁。</p><p class="ql-block"> 初中一年级,因家庭姊妹多,被迫缀学,随父亲进入徐州条竹厂为学徒工。因为从小就会竹编,所以技术上并无困难。</p><p class="ql-block">1959年农历己亥年,时年17岁。</p><p class="ql-block"> 追随徐州聋哑书法家郑斯立学习拳法,兼学隶书,坚持不懈十余年。</p><p class="ql-block">1960年农历庚子年,时年18岁。</p><p class="ql-block"> 转入徐州木器四社(后改名徐州云龙木器厂)拉大锯,三年不辍。</p><p class="ql-block">1963年农历癸卯年,时年21岁。</p><p class="ql-block"> 因工作出色,不计辛劳,加之许多人知道会画画,所以调入厂工会做宣传工作。</p><p class="ql-block"> 其间,去参加市轻工局组织的宣传工作会议,有幸与徐州山水画名家钱书樵相识,遂拜其为师,经常去其家中学艺。一日,书樵师将家中珍宝—其父钱食芝先生(即李可染先生绘画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所绘山水巨幅长卷《秋山行旅图》在院子里展出让大家欣赏,弟子几人立刻被这幅巨帧长卷所震撼,滿纸云烟苍翠欲滴,上面还有张伯英先生题写的“希蹤三绝”四个大字。此时此景,暗下决心,以先贤为师,一生献身丹青事业。</p><p class="ql-block">1964年农历甲辰年,时年22岁。</p><p class="ql-block"> 徐州云龙木器厂中有位师傅名曹云龙,擅雕刻,遂拜师学艺。</p><p class="ql-block"> 因去徐州“松竹齋”裱画店而结识朱师傅,店中常掛有徐州名人字画,诸如萧龙士、王琴舫、刘梦笔、张伯英等,每每入店而学,伫立良久,潜移默记,奉为圭臬。</p><p class="ql-block">1966年农历丙午年,时年24岁。</p><p class="ql-block"> 文革爆发,时在鼓楼木器厂,写大字报和画主席像成了主要工作。</p><p class="ql-block"> 徐州聋哑书法家郑期立为避祸,将碑帖等文房用品送来,其中还有一枝特别的长锋羊毫毛笔,笔身镌刻一行隽秀的小楷“张伯英自用之笔”,珍之如宝。</p><p class="ql-block">1970年农历庚戍年,时年28岁。</p><p class="ql-block"> 在鼓楼木器厂已达十年之久,十年来与木头打交道,能打全套家俱,会雕刻,能油漆,打腊克,做玩具,还能在梳篦上绘样雕花,样样得心应手。生活中善学习,打拳种花,培植盆景,闲余之际,写字画画。这一切都为一个专业的画家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梅花香自苦寒来,十年辛苦不容易。</p><p class="ql-block"> 当年,鼓楼木器厂被改成徐州炭素厂,仍在厂工会做宣传工作。</p><p class="ql-block">1971年农历辛亥年,时年29岁。</p><p class="ql-block"> 与李治萍结婚。</p><p class="ql-block">1972年农历壬子年,时年30岁。</p><p class="ql-block"> 长子周勇出生。</p><p class="ql-block"> 从徐州炭素厂调入徐州玉雕厂国画车间,从事出口工艺画绘制。此时,有幸同刘介夫和刘梦笔等老师一同工作,因心里久已仰慕刘梦笔老师的作品,遂拜其为师,跟随学习花鸟画技法。刘梦笔是潘天寿先生的高足,经常讲潘老师在画菊花染色时,不光专用藤黄,嫌藤黄色太娇过艳,总是掺入一半的赭石,这样给菊花染色才沉稳。于是,潘天寿先生的染色技巧被遗传到周长海先生的绘画之中。</p><p class="ql-block"> 因出口国画不能直书其名,需有艺名,遂拜会徐州书法名家黄龙先生,赐艺名“芳圃”,字一清,号梅石主人,并刻印赠送,自此之后,书法篆刻之艺多向其请益,往来无算,获黄龙先生赠印七十余方。</p><p class="ql-block"> 自此之后,每年早春二月,骑着自行车,肩负锹镐,到山野中寻觅狗牙梅、黄荆、杏梅、青冈、小叶榆等树根,回家中认真栽培,三年后剪枝修干,形成“根要曲、干要虬、枝要展”的一双慧眼。家中遍植梅花,有白梅、红梅、绿梅、腊梅等,每日观赏其姿其形,默记于心,遂痴迷于画梅,每提笔握管之时,先画梅花一幅为先,以梅痴著称于徐州城,曾以“梅斋”“梅石楼”“梅石书屋”等颜其居。</p><p class="ql-block">1973年农历癸丑年,时年31岁。</p><p class="ql-block"> 春节前去刘梦笔老师家给其拜年。刘老师画兴陡增,展纸吮毫当场作一幅国画赠送,三笔五笔,侧锋蘸墨加石绿,扫出芭蕉叶片和奇石,又改用中锋在中景画出数丛黄菊,最后又潇洒地由下向上画出数竿翠竹,然后说:“走!我带你去找王仲博去,请他题字”。王仲博老师于斗室之中,挥笔写下:“其气清,其品逸,其节坚而贞,吾喜合作,今赠之”。经装池后,悬掛于书房,以为楷模。</p><p class="ql-block">1974年农历甲寅年,时年32岁。</p><p class="ql-block"> 因批林批孔运动,徐州玉雕厂国画出口业务被封停,遂调入徐州模具厂做保管员。</p><p class="ql-block">1975年农历乙卯年,时年33岁。</p><p class="ql-block"> 次子周健出生。</p><p class="ql-block">1976年农历丙辰年,时年34岁。</p><p class="ql-block"> 以粉碎四人帮为代表,宣告文化大革命结束。</p><p class="ql-block">1977年农历丁巳年,时年35岁。</p><p class="ql-block"> 此时因缘际会安徽萧县名士刘老耘因避祸流落徐州,将其延至家中拜为宗师,文学其书画,武学其拳法,至此拳法大进,时称螳螂拳彭城第一,绘画书法也得刘老真传。</p><p class="ql-block"> 曾用斧劈石拼盆景作品《群山竞秀》,在徐州市展览馆参加竞赛,获市级一等奖。</p><p class="ql-block">1978年农历戊午年,时年36岁。</p><p class="ql-block"> 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以邓小平同志为首的党中央拨乱反正,全国进入改革开放的经济建设新时代。</p><p class="ql-block"> 跟胡善之学螳螂拳,跟山东大师于海学白猿偷桃,皆有所成,遂请友人刻“拳庐”一印钤于画上,参加过江苏省螳螂拳比赛,获二等奖。</p><p class="ql-block"> 又调回徐州玉雕厂红木车间,专门雕刻红木底座。时南艺书法系教师尉天池暑假回徐,常来家中写作品,准备参加日本书展,作为交换则替他磨墨或看孩子,尉天池则用工笔小楷写了一幅“主席诗词浪淘沙”赠之,遂将郑斯立送的“张伯英自用之笔”转赠尉天池。</p><p class="ql-block">1980年农历庚申年,时年38岁。</p><p class="ql-block"> 创作国画《墨梅》一幅参加徐州市国画展,经市文化局局长司平推荐,被调入刚刚成立的徐州国画院,作为13位画师之一,专业从事绘画工作。多年梦想终成现实。回首三十余年来的积累,感慨万分。 篾匠、木匠、漆匠终成画匠;拳友、花友、书友终成画友。一个专业画家的成长之路从此开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