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曹操是《三国演义》的重要人物之一,是一个具有文韬武略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其在历史上的功绩不可磨灭,但在《三国演义》中,诸多事实证明,曹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奸雄”。</p><p class="ql-block">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非常重要的情节,曹操因刺杀董卓不成而逃离洛阳,途中被陈宫所救,二人共同来到老友吕伯奢家,吕的家人杀猪款待曹陈二人,可曹操误以为吕伯奢的家人要杀他和陈宫,于是不问青红皂白,杀了吕伯奢的家人,看到园中捆着的猪,才明白是误杀了吕的家人,后来在途中遇上买酒回来的老朋友吕伯奢,索性连老朋友也一起杀了,一下子就无辜杀了老朋友一家9人,还对陈宫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导致追随他的陈宫离开了他。由此可见,曹操是多么冷酷无情和残忍,毫无人性。之前杀吕伯奢家人误杀,尚可理解,可是得知事情真相后,不思反悔弥补,还要斩草除根,再杀吕伯奢,这就情无可原,充分展现了曹操奸雄的形象。</p><p class="ql-block"> 还有曹操攻打袁绍的战争中,由于军粮不足,曹操决定采取权宜之计,让粮官王垕以小斛散粮给士兵。这一做法引起了士兵的不满和抱怨。曹操为了平息众怨,采取了一种极端的手段,即斩杀了王垕,并宣称王垕是导致士兵不满的罪魁祸首。这一举动在士兵中引起了军心大振,士兵们认为曹操无过,反而将怨气转移到了王垕身上,从而达到了平息众怨的目的。</p><p class="ql-block"> 这个故事虽然展示了曹操在处理危机时的果断和权谋,同时也反映了古代战争中的残酷现实。曹操为了平息士兵的不满和抱怨,让粮官王垕以小斛散粮给士兵,然后又把其罪过推在其身上,斩杀了粮官王垕,使其成为替罪羊,通过牺牲一个无辜的下属来平息士兵的不满,手段极其卑鄙无耻残忍。把其“奸雄”的形象体现得活灵活现。</p><p class="ql-block"> 曹操在汉中之战中进退两难,一句“鸡肋”口令,杨修解读为曹操要撤寨起寨,提前进行了准备,夏侯惇得知,也吩咐其部下收拾行装,曹操就以其扰乱军心为由将杨修处死,以维护军令的严肃性。</p><p class="ql-block"> 杨修的死因主要是由于他的聪明才智未能用于国家大事,反而在小事上卖弄,以及他参与到了曹操立储的大事上,触动了曹操的政治敏感点。曹操作为一个生性多疑的统治者,对杨修的所作所为愈发不满,最终忍无可忍,借“鸡肋”蛊惑军心一事处死了杨修,此事体现了曹操有时心胸狭隘,容不下人才,也说明了曹操奸雄的一面。</p><p class="ql-block"> 还有曹操杀华佗一事,也体现了曹操的多疑奸诈,曹操患有头痛病,曾多次请华佗诊治。华佗提出了一种治疗方法,即先饮麻沸汤,然后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风涎,方可除根治。曹操认为华佗是要借机杀他,为关羽报仇,于是命令将华佗杀害。后来,当曹操的爱子舒病危时,他才叹息说:“我悔不该杀了华佗,不然这孩子不会活活病死的。”</p><p class="ql-block"> 曹操杀华佗的故事是因为华佗提出的治疗方法让曹操怀疑他别有用心,加上华佗与关羽的关系,最终导致曹操下令将华佗杀害。由于曹操的多疑、奸诈残忍,最终遭受了报应,自食恶果,害了自己也害了孙子。这何尝不是曹操作为奸雄的曹操生性多疑,常恐别人暗中加害于他,所以常对侍从说:“吾梦中好杀人;凡我睡着,汝等切勿近前。”一日,曹操昼寝于帐中,翻身时被子掉落于地,一近侍拾被欲盖,曹操突然跃起拔剑杀之,复上床睡。半晌醒来,惊讶道:“谁人杀我近侍?”其他近侍以实相告,曹操痛哭,命人厚葬。众人皆以为曹操果真梦中杀人,唯行军主簿杨修明曹操之意,说:“丞相非在梦中,而是汝等在梦中也。” 为了避免被人睡觉时加害,不惜杀自己的近侍,践踏生命,这是曹操多疑奸诈最典型的事例。</p><p class="ql-block"> 作为乱世奸雄的曹操,由于多疑,残忍,有时心胸狭隘,奸诈狡猾,为了自己的利益和统治,实现称霸的野心,不择手段,抱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原则,不惜残忍地滥杀无辜,除了上面的人物以外,还直接或者间接杀了的许多名士,如许攸、祢衡、荀彧、孔融、刘馥、崔琰。</p><p class="ql-block"> 正如许邵对曹操的评价“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p><p class="ql-block"> 曹操实为“乱世之奸雄。”(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