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伦游记(二)剑桥与约克 李工真

工真

<p class="ql-block">6月4日上午十点多钟,大巴车载着我们离开了伦敦,前往世界名校剑桥大学参观。</p> <p class="ql-block">剑桥大学是一所座落于英国剑桥郡剑桥市的研究型大学。这所著名大学始建于1209年,800多年的历史使它成为了英语世界中历史第二悠久的大学,也是世界上现存第四古老的大学。世界上最古老的前三位大学分别是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以及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是一个由31所成员学院、超过150多个学系及其它附属机构组成的联合体。这些成员学院和机构都享有高度的自治权,财务都是独立的,属于半独立机构。这里培养出牛顿、培根、达尔文、凯恩斯、弥尔顿、拜伦、克里格、桑格等享誉世界的著名人物,诞生了121位诺贝尔奖得主、47位国家元首和15位英国首相。剑桥大学不仅是全英国排名第一的大学,而且一直都是全世界排名前五的大学,是当之无愧的世界顶级名校!</p> <p class="ql-block">剑桥大学的各个学院和机构均不对游客开放,对于我们这种走马看花的参观者来说,都只能是观其外表的匆匆过客。我们最先见到的是剑桥大学的王后学院,它座落于剑桥市街区的分道上,背靠康河,著名的“数学桥”就在王后学院的范围内。据说,这座“数学桥”的结构经过周密计算,以致这座桥是在没用一颗钉子的情况下拼起来的。这所学院是由英王亨利六世的王后马格利安露于1448年建立的,后又由爱德华四世的王后伊丽莎白·乌德维尔在1465年重新加建加修的。王后学院的建筑有着鲜明的都铎王朝时期的风格和特点。在英国,凡有150年以上历史的建筑都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均不准被毁旧建新,只允许修旧如旧。因此,我们今天仍然能见到它近600年前的历史原貌。</p> <p class="ql-block">沿着王后学院的大门朝前走,就来到剑桥市街区的主干道三一大道上,在这条大道的南面就是与王后学院相邻的国王学院。国王学院甚至比王后学院还要古老,它由英王亨利六世于1441年创立,故称“国王学院”。国王学院是亨利六世专为他所创立的伊顿公学的毕业生创建的。因此,在初创时期,它只有1名院长和70名学生。</p> <p class="ql-block">为了显示国王雄厚的财力,国王学院建立之初就追求宏伟壮丽的建筑。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国王学院的礼拜堂,它耸入云霄的尖塔和恢宏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已经成为整个剑桥市的标志和荣耀!</p> <p class="ql-block">沿着国王学院由南向北走,你能看到剑桥市中心三一大道上那一栋接一栋的古建筑。无论是圣玛丽大教堂,还是圣体钟大楼,无论是市政管理机构大楼,还是那些沿街的店铺,都至少有大几百年以上的历史。那份悠久的古朴和典雅,直到今天都没有止熄过那灿烂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在剑桥书店,圣玛丽大教堂、圣体钟大楼的街对面就是剑桥大学著名的三一学院。所谓”三一学院”,也就是“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学院”。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是由英王亨利八世于1536年创办的,其前身是1317年建立的国王学堂,以及1342年建立的米迦勒学院。三一学院素有“世界学院之父”之称,它孕育了一批又一批的科学、文化巨匠,其中最著名的人物有牛顿、培根、丁尼生,还有36位诺贝尔奖得主。它是剑桥大学中规模最大、财力最雄厚、名声最响亮的学院,同时,它还拥有剑桥大学最优美的建筑与庭院。</p> <p class="ql-block">亨利八世的塑像矗立在三一学院正大门的上方,他手中握着一根椅子腿——原来的权杖在竣工后不久便被学生用椅子腿取而代之!六个小盾徽象征着英王爱德华三世的六个儿子,他们正是在此建立的三一学院的前身国王学堂最初的学员。空白的盾徽代表出生不久便夭折的威廉王子。</p> <p class="ql-block">在三一学院大门口右侧的草坪上,有一株苹果树,它是艾萨克·牛顿受掉落的果实之启迪而发现万有引力的那株苹果树的后代!艾萨克·牛顿(1643一1727 )是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数学家,百科全书式的“全才”,著有《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光学》。他在1687年发表的论文《自然定律》中,对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进行了描述。这些描述奠定了此后三个世纪里物理世界的科学观点,并成为了现代工程学的基础。他通过论证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与他的引力理论间的一致性,展示了地面物体与天体的运动都遵循着相同的自然定律,这一证明为太阳中心说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推动了人类社会伟大的科学革命。</p> <p class="ql-block">在这苹果树前,你会有一种穿越时空遂道的感觉,就仿佛你走进了那个三百多年前改变世界的场景,亲眼目睹了那颗神奇的苹果是如何落在了伟大的科学家艾萨克·牛顿的头上一样……!</p> <p class="ql-block">顺着三一学院门前的那株苹果树往北走,就来到了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的大门口。圣约翰学院是剑桥大学的第二大学院,创建于1511年4月9日。学院的建筑以都铎式风格为主,同时也融入了新哥特式建筑的元素。始建于1514年的角塔砖石门楼有彩色纹章标志,校舍大多建于16世纪和17世纪。圣约翰学院也因培养了一些著名的诗人、作家而名声显赫,如托马斯•怀亚特、罗伯特•赫里克、威廉•华兹华斯、威廉•巴恩斯、道格拉斯•亚当斯等。</p> <p class="ql-block">圣约翰学院横跨康河两岸,游览康河的人们一般都从圣约翰学院的小码头登船。上船后,你能尽情欣赏两岸风光……!</p> <p class="ql-block">这康河的水真是清彻透亮,野鸭、天鹅在此尽情游荡,拨起水中阵阵涟漪,我真恨不得也跳下去𣈱游一场……!</p> <p class="ql-block">这康河上的桥很多,仅圣约翰学院内就有两座,即厨房桥和叹息桥,但据说都不是中国诗人徐志摩曾在诗中所指的那座康桥。</p> <p class="ql-block">为我们撑船的那位年轻的洋梢公告诉我们,中国诗人徐志摩在百余年前的《再别康桥》的诗中所指的康桥,正是眼前的这座康桥:</p><p class="ql-block">“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p><p class="ql-block">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p><p class="ql-block">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p><p class="ql-block">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p><p class="ql-block">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p><p class="ql-block">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p><p class="ql-block">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p><p class="ql-block">这轻灵而富有韵律的诗句,让几代人唏嘘赞叹……!</p> <p class="ql-block">下午三点半,我们告别了剑桥大学,前往约克郡。这时的天空,时而阳光灿烂,时而乌云滚滚,英国的六月天,变起脸来真比翻书还块。当我们抵达约克郡的首府约克市时,已是大雨倾盆……!</p> <p class="ql-block">  一踏上约克郡的土地,我便想起了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长篇小说《简·爱》。那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曾被拍成电影,并在中国上影过。它讲述了一位从小变成孤儿的女子,在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书中描写的动人故事就发生在这约克郡。而“英国有个约克郡”的知识正是我年少看《简·爱》时所得知的,今天终于身临其景了……!</p> <p class="ql-block">英王乔治六世曾骄傲地说过:“约克的历史,就是英格兰的历史!” 人们甚至可以说:“没去过约克的人,等于没去过英国!” 约克郡位于英格兰东北部,是英国最大的郡,拥有2000多年的历史。约克郡自古就是兵家征战之地,起初为盖尔人的据点,后为罗马人、盎格鲁人、丹麦人和诺曼人所占领,史称“上帝之郡”。约克市一直是北英格兰的首府,在中世纪,其地位相当于今日的伦敦。</p> <p class="ql-block">在凄凄的小雨中,我们打着伞漫步在约克的街头巷尾,仿佛穿越到千年前中世纪的英国。古堡,教堂,街道,房屋,在这里,你能感受到那浓浓的英国传统文化的气息。这里连续多年被世界旅游奖组织评为世界上最有吸引力的旅游地。要知道,美国最大的城市纽约的城市名,就是当年移民新大陆的人们为了纪念故乡英国的约克(York)郡而取的,所谓“纽约((New York)”就是“新约克”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当我们来到约克大教堂时,天空突然放晴,灿烂的阳光𣊬间洒在大教堂威巍的身驱上,这座赫赫有名的大教堂是整个北欧地区最宏伟的大教堂之一,并被誉为“哥特式建筑的典范”。这座大教堂始建于公元七世纪,经过数百年的扩建后,形成了现今的宏伟面貌,它现存的建筑结构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13世纪。它的双塔楼高达200英尺,被称之为“英格兰的心脏”!</p> <p class="ql-block">参观了约克大教堂后,我们走出城来,到城外一家中国歺馆去用晚歺。</p> <p class="ql-block">在这家中国人开的小歺馆里,导游特别为我们安排了一道英国美食:英国烤鱼。据说这英国烤鱼要算英国菜中最有名声的美味了,尝后觉得味道还算香脆爽口。但在吃的问题上,别说英国的饭菜,这个世界上还真没有哪个国家的饭菜能与我们中国的饭菜相比的。在英国街头,你甚至很难见到一家英国歺馆,好像英国人并不像中国人那样重视美味佳肴。英国人的早歺很实在、也很丰盛,但中午歺却很简单,人们一般都只是在咖啡馆里夾块三明治来解决问题,晚上也好像没有在外吃大歺的习惯。他们没像中国人那样,把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做饭做菜上,这应该算是一种东、西文化之别吧!无论怎样,全世界都承认,中国人的烹饪水平是世界上最高的,中国人开的歺馆是世界上最多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