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文集《在那遥远的地方》之四十五

韩世祥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人生何处不青山 缅怀师长王永贤</span></p><p class="ql-block"> 2015 年 2 月 5 日,我军优秀的军事工作者,原疆字 905、36917 部队的初 创奠基者和首任部队长,原新疆军区守备三师36842部队师长85 岁高龄的王永贤因心脏病突发与世长辞,走完他戎马倥偬、百折不挠、无怨无悔的军旅生涯。</p><p class="ql-block"> 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光辉的一生,无私奉献的一生。也是重品养德、 家规严明、言传身教、慈威相兼的一生。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征程中,他经历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甘南剿匪、青藏平叛等枪林弹雨的生死考验,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维护世界和平、 保卫国家建设冲锋陷阵,一往无前。当中苏(联)战争一触即发、党和国家又一次紧急召唤之时, 他毅然放弃富庶中原优越的生活工作环境,义无反顾、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举家西迁奔赴新疆, 在边陲重镇博乐组织和领导了疆字 905 部队、36917 部队的筹建、后又先后调任新组建的新疆军区守备第二师副师长和守备第三师师长,创立整编和发展壮大新组建部队的各项重大决策工作,为巩固边防、保卫边疆和全面加快部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国防、刚正做人、清廉为官、率先垂范、言传身教的高尚品德作为修身齐家的宝贵财富,激励着我们弘扬光大,代代传承。</p><p class="ql-block"> 他15岁参加革命,18 岁火线入党。一次次冲锋陷阵,一次次舍生忘死,一次次身负重伤,一次次立功受奖,却从不炫鬻荣誉,从不居功自傲,甚至绝少谈及过往。直到病故后,子女抚拭他那 满身的伤疤,打开他那尘封的档案,那些鲜为人知的传奇经历和卓著功勋方被全家和世人知晓……</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原新疆兵团步兵第五团、新疆军区边防第七团首任团长、乌鲁木齐军区守备第二师副师长、守备第三师师长、阿勒泰军分区司令员王永贤。</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投身革命 南征北战</span></p><p class="ql-block"> 胶东历史悠久,民风淳朴,英雄辈出。但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千百年间,这里却灾荒连年、 瘟疫频发、战乱不断,致使民不聊生、哀鸿遍野、炊烟欲绝。</p><p class="ql-block"> 1930 年 2 月 17 日,王永贤出生在山东省黄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一家人靠给人扛活打工维生。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 的沉重压迫,以及灾荒、战乱、瘟疫的交替肆虐,使王永贤一家与千万劳苦大众一样生活在暗无天日的水深火热之中。但眼光长远的父母,还是省吃俭用地送年幼的王永贤走进私塾学堂识文断字,并期盼他“如水长矣,永远贤良。”</p><p class="ql-block"> 1937 年 7 月 7 日,中日战争全面爆发。从 1938 年后,日军集中精锐兵力对我解放区进行大 规模的扫荡,疯狂实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造成千万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 王永贤一家与劳苦百姓们整天在忧心忡忡、惶恐不安中艰难度日。逃灾避难成为年幼的王永贤最为刻骨铭心的记忆,见证了日寇铁蹄下劳苦大众的深重灾难的同时,也深深埋下了对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深仇大恨。</p><p class="ql-block"> 1945 年 10 月,为保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成果不被国民党反动派窃 取,年仅十五岁的王永贤毅然参加革命,在胶东北海军分区走进了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投身到人民解放战争的滚滚洪流。</p><p class="ql-block"> 1947 年 2 月,他所在的部队编入华东野战军第 9 纵队 第 27 师。先后参加了胶东保卫战、胶高追击战、莱阳保卫战、周村战役、潍县战役、济南战役、 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上海战役等百余场战斗。他不怕牺牲,勇往直前,浴血奋战,屡建战功。 特别是在著名的孟良崮围歼国民党王牌军张灵甫 74 师战役中,王永贤所在部队担负最艰巨的抢占 孟良崮诸要点,迎头阻敌向北迂回的任务。他与战友们昼夜兼程,长途奔袭,先敌一步抢占 了主峰制高点,抗击了敌人无数次的进攻,付出了重大牺牲,守住了阵地,用血的代价赢得了战斗的胜利。随后挥师南下,飞渡长江,解放上海。1948 年 2 月,王永贤在解放战争的生死考验中火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王永贤生前常说:“是共产党把我从暗无天日、水深火热的危难中解救出来。此生最正确的选择, 就是跟着共产党参加解放军,走上革命道路。”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终生,成为他矢志不移的 坚定信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解放战争中的王永贤(右一)</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枪林弹雨 九死一生</span></p><p class="ql-block"> 解放初期,具有初中文化的王永贤已属那个年代部队中的知识分子。凭借着精明强干、足智多谋、过硬武艺和不怕牺牲,他很快由一名警卫员、通信员成长为副班长、班长、副排长、排长。</p><p class="ql-block"> 1950年朝鲜战争暴发。当年11月,王永贤所在第 27 军随第 9 兵团首批入朝参战。 他所在的 81师首先参加了第二次战役,在长津湖协同 80 师与美海军陆战队第 1 师和步兵第 7 师交战。在零下 30 摄氏度的严寒中浴血奋战,全歼曾获“北极熊团”称号的美 7 师 31 团以及 第 32 团第 1 营和师属第 57 炮兵营共 1 个加强团 4000 余人,并缴获第 31 团团旗,创造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以劣势装备全歼美军一个加强步兵团的范例。</p><p class="ql-block"> 由于作战勇猛,指挥果敢,1952 年 12月,王永贤被选送至石家庄步兵学校培养深造。1956 年 3 月毕业后分配至 54 军 134 师 402 团二营六连任政治指导员。</p><p class="ql-block"> 1959 年 3 月 10 日,他随134 师开赴西藏参加平叛作战。</p><p class="ql-block"> 1959 年 4 月 7 日,401 团及他所在的 402 团冲破敌之阻击,分别于温宗、曲水连夜渡过雅鲁藏布江。迅速合围泽当,夹击围困我山南分工委达 74 天之久的 500 多叛乱分子。8 日 8 时, 向供坡热主峰发起攻击,全歼守敌。4 月 15 日,王永贤所在 402 团由曲水渡江,在扫清贡嘎、白地、 浪卡子、打隆等地之敌后,由绒博分路向多宗开进。于 16 日至 18 日进行了多宗战斗,歼敌 141名。此次战斗,他与战友们不怕疲劳,翻越海拔 6400 米的马玉大山时,全团无一人掉队。至 4 月 26 日,全部封锁了山南通往国外的边境要道,捣毁了敌叛乱老巢。为彻底肃清残敌,上级命令山南参战部队就地转入清剿。至 6 月中旬为止,全区 20 人以上之叛乱武装已基本被歼灭,各分队遂进一步分散到以班、排为单位单独进行活动。从而控制了更多的居民点、牧场和寺庙,切断了叛乱分子与各方的联系。至 10 月底止,先后争取来降叛乱分子 2100 余人,占清剿中歼敌总数的 80%,加速了平叛斗争的胜利。 在发动群众的基础上协同地方实行了民主改革,建立了基层人民政权。</p><p class="ql-block"> 1960 年 1 月,王永贤任 54 军 134 师侦察连政治指导员。 1963 年2月,入南京军事学院学习深造。1964 年8月,任134 师司令部侦察科副科长,1966 年3月任科长。1969 年 11 月,任 134 师 402 团副团长。1970 年 12 月,任 54 军 161 师 483 团团长。 </p><p class="ql-block"> 子女们在小时候曾听母亲说父亲身上有多处战争年代留下的伤疤,但幼小的她们从未见过。生性耿强的父亲也从未向子女们吐露他战争年代出生入死的只言片语。只是在他年迈病重之际,子女们为其擦身护理时,才首次目睹了他脖子、腹部、大腿和胳膊上的多处伤痕。再三追问下,病弱中的父亲才告诉我们几件战场轶事,但具体时间地点和细节早已全然不清。</p><p class="ql-block"> 在抗美援朝战斗中,一次,他奉命抵近敌营前沿侦察。不料被一从身后扑来的美国鬼子兵拦腰死死抱住,随后脖喉被卡。生死攸关之际,身强体壮的他猛地反转过身,双手拇指狠狠抠进美国鬼子的眼窝直至其眼球破裂,被王永贤一枪毙命。在另一次战斗中,飞身翻越崇山峻岭的他被敌人射来的冷枪流弹击中左臂外侧,顿时血流如注。战友们将其送至战地医院时,左臂已肿胀如柱,即将坏死。医生说只有截去左肢才能 保全性命。倔强的父亲闻听便心急如焚道:“双手就是性命!锯掉胳膊成了废人还怎的打仗? 我宁失性命也不失胳膊!”在他的执意坚持下,经过医院精心救治,不久他竟然痊愈重返前线。 剿匪平叛战斗中多次遭敌埋伏又多次突出重围。至于门牙被打掉,额头右侧眉骨上方一块弹片 伴其一生已不足为奇。凭着勇猛顽强,他 8 次荣立战功,多次受奖,并先后荣获国家解放奖章、 国家胜利功勋荣誉章。所有这些,他极少给子女们说起,倒是常说:“自当年少小离家跟着共产党打天下那天起,就没想过还能留住性命。战争残酷,能活下来很幸运了,身边多少战友都没能看到今天祖国的富强啊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1960年初,134师侦察科副科长的王永贤大尉</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献身边防 魂铸天山</span></p><p class="ql-block"> 1969 年,随着中苏两国关系不断恶化,边境武装冲突持续升级,中央决定加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事力量,紧急组建兵团现役部队,为反侵略战争做好准备。</p><p class="ql-block"> 根据中央军委和武汉军区命令,新疆兵团农 5 师现役团由 54 军抽调得力干部负责组建。此 时,已任职 161 师(原 134 师)483 团团长正带队进驻郑州某国营工厂执行支左任务的王永贤接到调疆任职通知。后来得知,在他之前的两个人选中,一人宁肯解甲也不赴疆, 另一人称病在身不便赴疆。而视军令如山的王永贤没向组织提出任何个人困难及附带条件,表现出一个共产党人时刻听从党召唤、哪里艰苦哪安家、打起背包就出发的崇高品格。</p><p class="ql-block"> 据王永贤师长的大女儿回忆;1970 年 12 月 27 日,母亲怀抱出生不久的弟弟,领着不满十岁的我和妹妹急匆匆地去商店为每人购买了御寒棉衣后,便跟随父亲一行踏上了冰天雪地、戈壁无垠的漫漫西征之路。</p><p class="ql-block"> 抵达博乐后,面对一无经费,二无营房,三无装备的困难局面,父亲与团党委一班人不等不靠、 迎难而上、自力更生、白手起家,开启了艰难的创业之路。他心系连队, 关爱官兵,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驻连蹲点,指导工作。起初,由于条件艰苦,无领导专用车辆, 王永贤与其他团领导下基层、去连队完全靠步行或骑马。</p><p class="ql-block"> 1975 年初,随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体制撤销,他又成为博尔塔拉军分区新建边防团的首任团长,他又一门心思地投身到防区防务接管、边界一线勘察、边防力量调整,边防设施建设、战备工事施工、武器装备提升、军事训练组织及边境地区管控的紧张 工作之中。各项工作多次受到上级的好评。1976 年,他再次进入军事学院学习。</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83年8月1日在守备三师八团二营操场举行的授军旗仪式上,时任守备三师师长的王永贤接受了乌鲁木齐军区肖全夫司令员授予的军旗。(图片为王永贤师长提着部队新配发的进口收录机)</span></p> <p class="ql-block">  1979 年初,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前夜,为防苏联策应突袭,中央军委决定扩编新疆守备部队。 王永贤又先后被紧急调任守备一团团长、之后又相继调任守备二师副师长、守备三师师长、阿勒泰军分区司令员。 每一次岗位调动便如同一次紧急集合,他都是闻令而动,迅疾出征且毫无怨言。以特有的使命感、责任心和担当精神为北疆地区守备防务及边防部队现代化建设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夙夜在公,直至 1986年光荣离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图片为王永贤任博乐军分区司令员时步行勘踏边界</span></p> <p class="ql-block">  从苦难里走出,在战火下历练,于艰难中奋进,当盛世时隐退。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 平时期,无论是戎马疆场还是戍守边关,也无论是身处内地还是远赴西陲,坚定的理想信念和 丰富的人生阅历造就了王永贤师长德高品重的昭人风范。</p><p class="ql-block"> 他智勇双全,具有职业军人特有的胆略和领导才能。他英勇顽强,不怕牺牲,无论多少艰难险阻,总是千方百计完成任务。他胸怀全局,多谋善断,严谨细微,始终全面把握掌控部队 工作全局,确保重大工作部署万无一失。</p><p class="ql-block"> 他始终保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作风,平时生活简朴,外出轻车简从。 生于胶东,葬于边陲。梦萦乡关,魂铸天山。音容宛在,浩气长存。 埋骨何需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尊敬的王永贤老师长您的英灵将与我们心中那不朽的军魂永远同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图片为王永贤师长的妻子与女儿儿子在一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文字资料来源:范建生美篇摘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如有不当联系作者删除</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