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大学“红色印迹”采风日志(副本)

晚秋浅吟

<p class="ql-block">  为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吕梁市老年大学摄影班于2015年5月15日至17日组织了为期三天的“红色印迹”采风活动,先后到临县的高家塔、寨子山、南圪垛、双塔村,兴县的东会,蔡家崖等地参观采风。现将采风观感整理成集,与朋友分享。</p> <h3>纪念碑前的遐想</h3><h3> 文/幻夕阳</h3><h3> 我们吕梁老年大学‘’红色摄影‘’采风团5月15曰早六点出发,从枣林上了刚通车的离临高速路,穿山过洞,不一会就到了三交镇,下高速后先到碛口,又顺着沿河扶贫公路向北走了二十来分钟,到达本次采风的第一站——高家塔毛主席东渡黄河纪念碑前。仰视着高高矗立的纪念碑,看着碑后失去滔滔之势已变清的黄河水,远眺河对面苍苍茫茫的大山,我的思绪回到了六十七年前,仿佛听到了黄河奔腾咆哮和艄公木桨击水的声音,看见了勇立船头谈笑风生、从容挥手的一代风流人物。一九四八三月二十三曰,伟大领袖毛主席和他生死与共的战友们告别转战十三年的陕北,由吴堡川口登船东渡黄河,在此登陆,辗转到达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指挥了著名的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解放了全中国。毛主席东渡黄河意义非凡,它是夺取解放战争全面胜利的一次战略性转移,立碑纪念,理所当然。碑身高二十七米,寓意至当时我党二十七年的奋斗历程,,八级台阶象征八年抗战的伟大胜利,碑正面由迟浩田将军题写的“毛主席东渡黄河纪念碑”十个金色大字刚劲有力,在阳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碑的背面刻有碑文介绍,四周还有花冈岩浮雕《走向胜利》,整个碑体犹如一艘巨轮,象征着革命航船乘风破浪。站在碑前,我久久凝视着这座雄伟的纪念碑,深深地怀念伟大领袖毛主席和老一辈革命家,我们将永远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传承他们的革命精神,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br></h3> <h3>  小院情思</h3><h3> 文/幻夕阳</h3><h3><br></h3><h3> 寨子山的石板路,你可曾记得,六十七年前三月二十三日,你迎来了一行尊贵的远方客人,四方方的小院啊,住进了贫苦人民的大救星一一毛泽东,还有他患难与共的战友们一一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同志,顿时小院蓬荜生辉,充满了融融暖意。领袖的音容笑貌,从此深深地印在了小院主人的脑海里,记忆中,仅仅一晚上,小院成了光荣幸福的象征,也成了小院主人引以自豪的凭证。六十年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吕梁老年大学摄影采风的老师学员们来到小院,我望着斑驳的院墙,破旧的门窗,睹物思人,想象着主席和中央领导居住小院当晚的情景:虽无从知道他们聊了些啥,但一定是和谐融洽,喜气盈盈的。也许主席坐在坑楞上,抽着烟,吃着老百姓的家常饭,问讯着去年的收成怎么样,粮食够不够吃,土改分地了没有……因为我们的主席心里装着广大人民群众,时刻关注着老百姓的柴米油盐,调查研究是人民领袖的一贯风范。而今斯人已逝,但他们留给我们的党要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优良作风永远不能丢,在实现中国梦的今天,更应该发扬光大!</h3> <p class="ql-block">  南圪垛行 </p><p class="ql-block"> 告别了寨子山毛泽东路居过的小院,我们驱车前往本次采风的的第三站,林家坪镇南圪垛村,村子不大,座落在公路东边的半山坡上,曾是陕甘宁边区政府,西北局机关主要领导人,陕甘晋绥边联军政委习仲勋同志居住过的地方,当我们一行来到习仲勋同志旧居小院大门口时,院主人好象知道我们要来,早己站在大门洞迎候我们,并满脸带笑十分自豪地让我们拍照。大门不宽,门板很旧,上面挂一块临县县委政府制作的金灿灿的铜匾,用红字写着‘’习仲勋同志旧居‘’,门洞的左侧挂一块黑漆木牌,上面写着习仲勋居住情况简介,进入院内,发现是个直角形的前后院,正面向南一排六孔砖窑洞,就是习仲勋及西北局驻扎过的院子,称为后院,东面还有一排西向的窑洞,有一道土院墙隔开,中间开一道门前后连通,为前院,是当初院主人住的。习仲勋住得是第三孔窑洞,门前挂一块红色本牌,同样写着习仲勋同志旧居几个字,在院子西墙壁上,有几幅当时的照片及简要的文字说明。</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到來,让主人家五岁的小孙子很是好奇,他静静站在家门边上看着我们,似乎在想:院里来人是常有的事,往日里小车一大溜,为首的很威严,人们前呼后拥的,今天这伙人不一样,大多是爷爷奶了,年轻的也该叫叔叔伯伯嬸子大娘了,看他(她)们穿得多花哨,多漂亮!尤其是每人脖子挂个‘’大家伙‘’,进门就咔嚓咔嚓拍个不停,咦!有意思,他们是干什么呀?哦,想起来了,一定是为了爷爷说的那位曾住我家八路军老爷爷来的。我看到小孩很可爱,就上前和他搭讪,小孩很害羞,直往妈妈身后躲。‘’几岁啦?‘’我问,小孩不好意思,妈妈告诉我说五岁啦。我说来一张,他竟然伸出了个剪刀手,大酷啦!拍完照合完影,临走时,我给了他颗酸角糖,他说谢谢,还跟我们到了街外,不那么生份了。</p><p class="ql-block">习仲勋同志是四七年八月住到南圪垛村,十月离开的,两个多月的时间不算长,但给当地群众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作为资深的老革命,重权在握的陕甘边区政府领导,八路军大首长,他 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繁忙的工作之余,深入当地群众,调查研究,纠正土改偏差,为房东邻居担水劈柴,扫院理发,抱着房东的孩子一走骑马去看无声电影……这一切,都成为当老百姓的美谈佳话,充分体现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和鱼水深情,彰显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是我们党能够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夺取革命胜利的法宝,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今天,我们重新追寻革命前辈的足迹,就是要传承他们的优良作风和崇高精神,做一个无愧时代,无愧人民,也无愧自己的大写的人。</p> <p class="ql-block">双塔村印象</p><p class="ql-block"> 参观罢习仲勋同志旧居后,我们在林家坪镇用午餐,饭后顺道游览了位于枣圪垯村建于宋代的义居寺,寺院不小,依山傍水,寺内寺外樱花盛开,白色的石牌坊,慈眉善眼的三面观音像、高耸山腰的佛塔和红色的殿宇、彩绘的长廊以及蒼翠的山恋在蓝天白云下相互映衬,景色十分优美。正好赶上佛前供水盛会,场面蔚为壮观,我们不少学员每人都供了三壶水。然后前往当天采风的最后一站一一双塔村。</p><p class="ql-block"> 双塔村位于三交镇南,湫水河东岸。地势平缓,村落规整。一九四七年三月,中央后方委员会负责人叶剑英,杨尚昆率后委机关3200多人东渡黄河,来到临县三交镇。叶剑英、扬尚昆、邓颖超等领导就住在双塔村,中央外事组、中央书记处特别会计室等枢纽机关也驻扎在该村,历时一年零两亇月,其主要任务是为留在陕北的中央领导提供情报和筹集物资粮食,支援前线作战,同时把中央的指示命令向各根据地传达。双塔村还是毛泽东路居地,四八年三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曰,主席在这住了两晚上。我们采风团来到主席路居的小院前,院门外的一棵大槐树吸引了我的目光,看着它历尽沧桑的样子,我想它一定见证了当初的官兵一致,军民同心,干群和谐、领袖和人民心连心的情景,目睹了双塔村六十多年的发展变化。是啊,无数铁的事实证明:只有觉醒了人民,才是真正的铜墙铁壁,只有扎根于群众的领袖,方显出英雄的本色,只有一心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才能勇立潮头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担当起民族解放和民族振兴的大任。</p><p class="ql-block"> 参观完这些革命遗址后,我们</p><p class="ql-block">来到大街上,看到了一群老大爷、老太太,那悠闲的神情,灿烂的笑容,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他们赶上了好时候,能享受医保、社</p><p class="ql-block">保,安度晚年了,祝福他们幸福平安,健康长寿,再见了,双塔!</p> <p class="ql-block">  黑茶山下缅先烈</p><p class="ql-block"> 文/幻夕阳</p><p class="ql-block"> 五月十六曰早饭后,我们采风团从临县出发驱车北行,半个多小时后,到达兴县东会乡阳坡水库边,陪同我们的张乡长告诉我们,水库大坝即临县和兴县的分界线。水库建在黑茶山凤凰岭下,水面宽阔,波光闪闪,岸边开满了一簇簇叫不上名的黄花,很好看。大家纷纷下车拍照,水库边上有十多个垂钓者,一个个悠然自得,放眼望去,水库对面山脚下隐隐约约有建筑,刚开始我还以为是村落,拉近镜头一看是一片墓地,张乡长向我们介绍说那是2011年才兴建的晋绥烈士陵园。三七年抗战开始,贺龙、关向应同志奉中央之命,率120师四万余人东渡黄河,开辟敌后根据地,开展游击战,防止日寇西犯延安,保卫党中央。晋绥边区政府就设在兴县蔡家崖。在敌強我弱的情况下,我边区军民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奋力打击敌人,进行了大大小小几十次战役,2000多名官兵血洒晋绥大地,由于当时战争残酷,斗争紧张,烈士尸体只能就地掩埋,后来在兴县城东玉京山建有一座烈士陵园,但由于场地有限,只安葬了150多位烈士,其余的都散葬在十几个乡镇,几十年过去了,墓地损坏严重,致使许多前来祭奠的烈士亲属难以寻找。为了让烈士的灵魂更好地安息,为了方便烈士亲属们祭奠,更为了教育后一代,兴县县委、县政府决定在东会乡寨上村,黑茶山凤凰岭上重建一座烈士陵园,2011年动工,2012年建成,又组织专人分成三个组历时两年多寻找收集到450多具烈士遗骨,按当地风俗进行隆重安葬。当我们来到陵园后,立刻被那宏伟的气势所震撼。陵园背山面水,视野开阔,确是一块风水宝地。陵园布局呈台阶状,庄严、肃穆、壮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大的汉白玉石牌坊,上刻老革命家段云书写的‘’浩气长存‘’四个大字和一副对联,上联为:黑茶山永铸烈士丰碑,下联为:湫水河长歌英雄伟绩。牌坊后面是一座高高耸立的烈士纪念塔,塔尖上的红五星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在阳光的照耀下分外的耀眼,塔的正面是伟大领袖毛泽东题写的‘’晋绥解放区烈土纪念塔‘’几个红色大字。其它三面分别是贺龙、林枫、李井泉,武新宇的题词题诗,贺龙的题词是:吕梁蒼蒼,汾水洋洋,先烈伟绩,山高水长。纪念塔背后,中间是一座白色大型圆墓塚,是个合葬墓,两面各是长达50米左右高两米多刻有领导题词和烈士英名的黑色大理石纪念墙,我的舅舅的名字也在上面。舅舅15岁入党,是牺盟会干部,因叛徒出卖英勇牺牲。纪念墙上方是一层层己安葬的烈士墓和石碑。墓群周围栽上了青松翠柏,象征烈士英名如松柏长青。纪念塔后的山顶上用松柏树组成的浩气长存四个大字分外醒目。陵园前面靠水厍的是一大片松林。</p><p class="ql-block"> 站在烈士纪念塔下,我的思绪飞回到七十多前,在这块父亲曾战斗过的土地上,上演了多少可歌可泣、感天动地的英雄史剧,小说《吕梁英雄传》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是他们顽强拼杀,英勇献身,才赢得了抗战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他们的精神将永垂青史,我向烈士塔深深地躬了三个躬,默默念道:英雄们,安息吧,人民会永远记住你们,我们的民族正迈向复兴,我们的国家一定会迎来更美好的明天!青山埋忠骨,浩气贯长虹,革命烈士永垂不朽!</p> <h3>  我替父亲上柱香</h3><h3> 文/幻夕阳</h3><h3><br></h3><h3> 从晋绥烈士陵园出来,我们又来到位于黑茶山麓东会乡庄上村的四·八烈士纪念馆,这是我这次采风最渴望到的地方,因为四·八空难发生时,我的父亲正在岚县公安局任侦察科长,空难发生后,组织上派父亲一行用毛驴驮着白布到出事地点收的尸体,小时候就常听父亲讲述当时的情景,现场惨不忍睹,只有飞机前舱的四名美国机组成员和叶挺将军的小儿子的尸体还稍可辨认,其余烈士的都面目全非。黑茶山也是父亲曾经战斗过的地方,父亲九十岁去世,生前常念叨:多想再去这些地方走走看看。但由于年事己高,未能如愿,所以我这次是带着两代人的心愿来的。</h3><h3> 我们先来到旧馆前,馆址就建在烈士遇难的地方,是一个长方形的四合院,院门前绿树掩隐,朱红漆的大门上方写着‘’四·八烈士纪念馆‘’几个大字,两边对联上联为:饮湫水河思源不忘英雄传人,下联为:看黑茶山垂泪追忆烈士精神。进入院内,同样是树本葱茏,因为烈士尸体己运回延安安葬,只在小院正面设了烈士祠堂。祠堂前的花坛上开着一种淡蓝色很好看的小花,纪念馆解说员告诉我们说,此花是由法国引进,叫鸢尾花。我们首先向烈士默哀三鞠躬,然后进入祠堂听讲解,祠堂正面和左右两面的墙上分别是空难简介,九位遇难烈士的生平介绍和当时党中央及各位领导同志的挽联、题词、全国各地报刋的纪念文章。祠堂中央是毛泽东主席‘’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的题词,供桌上设有香炉及供。桌前有秦邦宪女儿秦新华、中组部副部长张全景等献的花蓝。听着解说员的介绍,看着图片文字的说明,我的心情沉甸甸的,王若飞在狱中的故事,叶挺的《囚歌》,曾是我少儿时最爱听最爱读的,还有邓发、黄齐生同志他们都是卓越的革命家,优秀的领导者,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不幸遇难无疑是革命的巨大损失,正如祠堂供桌两旁对联上写的:仗国千城共赴和平征途路上坠忠魂黑茶山挥泪,旷世英豪同蹈国难蒼穹云巅殒将星湫水河含悲。站在供桌前,凝视看主席的题词,我禁不住热泪盈眶,我深深地理解了老父亲的情怀,我点燃三柱清香,插入香炉,又一次鞠了三个躬,对着烈士遗像说:我替父亲给你们上柱香,祝你们天堂快乐。可以告慰的是你们梦寐追求为之奋斗的理想实现了,我的祖国己昂首挺胸地屹立在世界东方,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两个百年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一个更加富强、民主,文明、美丽、和谐的中国必将到来!</h3><h3> 旧馆后面,一个规模更大、气势更雄伟的新馆将要建成,坠毁的飞机也被复原在此展出,黑茶山将成为一个红色的旅游景点,再见了黑茶山,我曾心仪向往的地方!</h3> <h3>  蔡家崖巡礼</h3><h3> 文/幻夕阳</h3><h3><br></h3><h3> 蔡家崖这个地方,在我心中是非常神圣的,因为它在抗战时期是我华北四大敌后根据地之一——晋绥边区的首府,被称为“⺌小延安“。贺龙同志在这儿战斗和生活了整整十一年,毛主席党中央实行战略大转移东渡黄河后在此居住了九天,发表了著名的《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和《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并为晋绥日报题写了报头。它是一块红色热土,也是老父亲曾工作战斗过的地方,四七年八月至四九年二月父亲就在晋绥公安总局工作,唯一一次见到主席及中中央领导也在此时此地,所以这次我是带着朝圣的心情来蔡家崖的。</h3><h3> 五月十六日从黑茶山下来到达兴县城己是下午两点半了,饭时己过,大家在街边的两个小饭馆用了餐,安顿在酒店后己近四点,但大家仍意犹末尽,又驱车来到位于兴县城西十七华里的蔡家崖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旧馆建于1962年,在原晋绥边区行政公署和晋绥军区驻址上,现在旧馆的西面又建了新馆,解说员先带我们参观旧馆,旧馆由三个院落组成,主要展示的是当时边区政府机关的办公场所,边区党政军各位领导的旧居陈设,毛主席、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路过居住的地址以及开会讲话谈话的场景,有文字简介、图片说明,还有栩栩如生的人物腊像,真切形象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所有院子收拾的十分整洁,绿树成荫,庄重静穆,六柳亭前的贺龙同志骑马远眺的汉白玉雕像高大威武。使人不禁联想起贺龙司令员当初跃马挥戈斩敌寇的神勇形象。是啊,我们贺元帅,当年率领120师四万官兵挺进晋西创建敌后根据地时,面临的是怎样的困难,贫瘠的晋西人民热情地接纳了远道而来的人民子弟兵,军民团结一条心,同仇敌忾打敌人,贺龙同志上马是将,下马是民,广大官兵边战斗,边生产,凭借黄河天险,充分发动依靠人民群众,粉碎了日伪一次次的扫荡围剿,有力地阻击了曰寇的西犯,保卫了党中央,把晋绥边区建成了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成为党中央与华北、华东、华中各根据地联系的交通枢纽。我的父亲就是在抗日浪潮的影响下,入党参军,在贺龙任校长的抗大八分校学习毕业后,来到当时斗争最残酷的岚县三分区普明镇白龙山一带打游击的,从四0年三月到四七年八月整整七年,惩处汉奸,活捉日本军官南旗,发动群众开展地雷战……十二年中,晋绥边区军民用青春和热血创建了的可歌可泣的丰功伟绩,演绎了无数的战斗传奇,涌现出众多英雄模范人物,培养造就了成千上万的优秀革命干部。小说《吕梁英雄传》反映的就是当时晋绥边区军民抗日的故事。</h3> <h3>  出了旧馆,我们来到新建的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新馆规模很大,与王家坪延安革命纪念馆有点相似,馆外广场也很大。</h3><h3> 进入纪念馆大门是一个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正中贺龙同志的汉白玉塑像,其余三面是反映边区革命斗争的大型壁塑,大家纷纷在此合影留念,然后随解说员进入展厅参观。展览很丰富,有实物,有图片,实景演示,有视频播放,全面翔实地展示了晋绥边区革命斗争历史和边区军民的精神风貌。让我们从中受到一次深刻的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能仔细观看,我向纪念馆工作人员索要有关展览书面资料,可惜没有,不免有点遗憾。 从新馆出来,己到闭馆时间,我们在广场前的大型雕塑前合影留念,这一天是周末,人不少,外地来的游览者也不少。蔡家崖是我们这次红色印跡采风活动的最后一站,两天来,虽说是来去匆匆走马观花式的观览,但心灵依然受到极大震荡,我深为革命先辈们那种忠于理想信仰,不畏艰难困苦,敢于担当、勇于献身的精神所感动。进一步懂得了胜利的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珍惜今天所拥有的一切。</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白龙山上忆亲人</p><p class="ql-block"> 文/张荣荣</p><p class="ql-block"> 2015年5月15至17日,我随吕梁老年大学摄影班赴临县、兴县进行“红色印迹”采风活动,采风任务结束后,班长建议在第三天返程途中顺路去岚县白龙山去玩一趟,大家一致赞成。</p><p class="ql-block">  五月十七日早上六点从兴县城出发,七点半多到达岚县城,城里街道十分整洁,有人介绍说长治市和岚县城是我省唯一被命名的全国卫生市县。我们到岚县宾馆吃了早餐,然后直奔白龙山去。</p><p class="ql-block"> </p> <h3> 白龙山位于岚县城西22公里与兴县接壤处,因山中的白龙庙而得名。山上群峰矗立、森林茂密,松奇石怪,有历史悠久、享有盛名的古庙群及石碑林。气候凉爽,环境优美,四季景色各异,春天桃杏盛开,夏日清凉滴翠、秋季漫山红叶,冬时银装素裹,巨型石刻,迎客古松……确是一个宗教朝圣,避暑休闲的好地方,为岚州八景之首,是吕梁市 首批准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h3><h3> 当我们的车来到白龙山山脚下,举头一望果然气势不凡。因为十八号就是每年一度的白龙山传统庙会(四月初八)起会的日子,现在叫白龙山文化旅游节,初一至初十共十天。人们正忙着重新硬化停车场,加固石阶两旁的护栏。我们当中不少人第一次来,被那嶙峋怪石、陡峭山势、迷人景色所吸引,刚下车就忙不迭地留影拍照,而我和大家的心情有所不同,是怀着一种追寻、思念、还愿的心情来的。因为白龙山是老父亲曾战斗、工作、生活过七年的地方,也是父亲人生经历中最精彩最富有传奇最难以忘怀的一段时光。</h3> <h3>四0年冬,二十二岁已是八路军排长的父亲,从抗大八分校毕业后,被组织上派往岚县三分区即普明镇白龙山一带开展敌后游击战,当时岚县属于敌我双方拉锯区,斗争十分残酷,岚三分区尤甚,全县有十三个敌人据点,三分区就有七个,我军在全国有十个重要情报站,岚县就有一个,斗争形势极其严峻,汉奸多,干部中投敌叛变的多。父亲是三分区游击队的指导员,队长、区长牺性后又兼任区长和队长。当时我方武器装备很差,处境的艰难是无法想象的,开始的几年中,父亲常常是居无定所,和衣而睡,很少享受一晚上的囫囵觉,常年累月就在白龙山中与敌周旋,伺机打击敌人。夏天还好说,冬天冰封雪冻,寒气逼人。就是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父亲凭着对党和革命事业的忠诚,怀着对日本强盗的民族仇恨,紧紧依靠和发动当地群众,惩处汉奸,策反敌人,袭击据点,活捉日本军官南旗,逐步打开了局面。在此期间,父亲经历了岚县有名的“木会事件。七年当中,父亲多次与敌人遭遇,在白龙山曾两次邂逅豹子,但由于父亲胆大心细,机智勇敢,在当地乡亲们的掩护下帮助下,一次次化险为夷,绝处逢生。四二年秋,晋绥边区将兴县三个区划归岚县,父亲兼任区长,并成立了武工队。四三年,上级号召开展地雷战,组织上又派父亲去学习制雷技术,回来后在岚县摆开了四十里的地雷阵,打得日伪魂飞胆颤,于四五年六月就把敌人‘挤’出了岚县。当时父亲己担任全县民兵大队的政委。回边区政府开会常常走白龙山,长期的艰苦斗争,特别是白龙山山高地寒,父亲的手脚都落下了冻病,直至老年,一到秋末与初冬,手脚耳朵就冻得红肿,得穿戴特制的厚手套与棉鞋。七年中,父亲走遍了岚县的村村寨寨山山水水,尤其是白龙山留下了父亲深深的印跡,与当地的老百姓结下了鱼水深情。六三年,父亲陪村里干部到岚县给大队买耕牛,一个多月,吃住在当地群众家里,三年自然灾害刚过,群众的曰子还很苦,但家家都把父亲当作最尊贵的客人,倾其所有变着花样做好吃的来招待父亲,令同去的大队干部惊叹不己。由于斗争的复杂性,为了更多的掌握敌情,父亲他们一方面策反伪军中动摇分子,一方面派人打入敌人内部充当眼线,甚至将间谍派到南京。四五年父亲调回岚县公安局任侦察科长兼政保股长,就是专门做敌人的策反工作,经父亲手派出打入敌人内的地下工作者就有好几十个。文革当中,不少人被打为汉奸,叛徒和反革命,受尽冤屈与迫害,由于抗战时档案保荐不善,遗失不少,给后来平反冤假错案造成了困难。八六年国家安全部的同志到岚县调查甄别,父亲和许多在岚县工作过老同志被请回岚县,父亲给十几位同志做了证明,使之得以平反昭雪。父亲还几上太原,为一位遭受冤屈而去世的战友争得了烈士待遇。父亲当时在乡亲们中赫赫有名,吕梁作家田东照先生的小说《龙山游击队》中郑老海就是以父亲为原型创作的。所以说,白龙山是父亲永远的思念。九三年四月初八,我陪着七十五岁的老父亲到白龙山赶庙会,上山途中,碰到许多周边老乡与父亲打招呼,"老张,赶会来了!",“老张,下山后来家住”,喊的可亲热啦,我因工作当天返回离石,父亲执意留下来又住了好几天。每次从岚县回来,父亲总兴奋不已。我们每次回老家看望父亲,父亲讲得最多的是岚县的经历,在父亲临去世前几年,念叨的依然是多想再到白龙山走走看看,白龙山己成了父亲心中青春岁月战斗生涯不可磨灭的印记。</h3> <h3>今天,我又一次来到白龙山,这里早己枪声远去,硝烟散尽,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祥和、宁静,明丽,迷人的景象,阳光照耀山峦,绿树掩映古刹,小鸟欢声歌唱,游人笑脸如嫣,一切是那样的和谐美好。站在形如骏马奔腾的迎客松下,放眼四望,对面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大红寿字巨型石刻分外醒目耀眼,山下公路就如一条白色飘带,远山蒼蒼,近山葱茏,山花点点,庙宇隐隐,真是令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此时此刻,我仿佛看到了父亲当年穿山越涧辗转山林与敌人拼杀的敏捷身影,山路上与豹子相遇巧妙周旋应对的情景,听到了父亲深入群众宣传发动群众登台演唱的高昂歌喉,以及那山川中惊天动地的地雷爆炸声和敌人被炸的鬼哭狼嚎声……这一切是那样地真切而令人回味。一晃七十多年过去了,今年是抗战胜利七十周年,我仅以此文表达对去世七年的老父亲深深的怀念!</h3> <h3>文字编辑张荣荣</h3><h3>图片摄影张荣荣及摄影班师生</h3><h3>图片编辑张荣荣</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