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夜空下的篝火》诗集座谈会纪要(二)</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 2024年8月24日,《夜空下的篝火》诗集座谈会在泉城济南召开。来自山东大学、山东财大、山东女院、济南出版社、山东广电报、《当代小說》编辑部等单位的学者、作家、诗人、记者、编辑等参加了座读会。会上还分享评说了程小源的小说集《再种一垄向日葵》等。座谈会由山东财经大学副教授王美春博士主持。</p><p class="ql-block"> 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贺立华教授首先发言,他看到老中青几代评论家、作家、诗人、编辑家冒着酷暑有的不远千里为《篝火》而来,齐聚一堂,颇多感慨,他说:“前天处暑,昨天出伏,天气本该清凉,但却依然炎热,全因小源的《篝火》正旺啊!今天是小源值得特别纪念的日子,这个座谈会是小源文学创作数十年第一次认真的总結,今天是请诸多专家来鉴评的日子,同时今天也是60岁的小源创作的新起点,是为他加油鼓劲的日子,是他整装再出发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b>山东作家 小咩:</b></p><p class="ql-block"> 通过阅读诗歌,能体会到小源老师丰厚的文化底蕴、蓬勃的创作活力和跃动的文艺想象,这些构成了篝火作品的质地和特色。我有这么几个深刻的感受:</p><p class="ql-block"> 一是大历史观的文艺呈现。书中大部分作品,是沉浸在历史天空里的吟唱,写名胜,忆名家,这些吟唱或磅礴,或婉约,或灵动,或深沉。古道组曲,带领我们艺术性地重走一段纵横交错的历史天地;对第二故乡齐河的礼赞,发出的是“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的豪迈,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还有大雁塔、白马寺,还有扁鹊、杜甫、刘鹗、包公祠等等,通过诗歌,他们从另一个维度走进了我们,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审视了他们,这就是诗歌的再创造、再营造、在构造。比如诗歌“刘鹗会哭”,里面凸显却是“你真的笑了”,在这种反差里,原来那个历史中的刘鹗就被解构了,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刘鹗,同时也看到了他对济南不一样的情感。这首诗的意境和韵味,就在如此反差中流露出来。小源老师的诗歌阐释出的大历史、大格局、大写意,使得他的书写不再是个人感情的表达,而是一个多人的、甚至是世界维度的共鸣。</p><p class="ql-block"> 二是内在律诗美的发生发扬。山师吕家乡教授曾撰文指出:新诗艺术成就的核心就是内在律;内在律一端连接着情绪内容,一端连接着语言形式,是新诗区别于旧体诗的基本艺术特征。结合阅读篝火诗集,我体会到了小源老师对自由诗内在律的诗美把握和创造。他是基于情绪的消长起伏:比如,汉匈古道组曲,从征战厮杀到昭君出塞、蔡文姬北去南归,人依依、情切切、泪涟涟,喜怒哀乐、悲怨嗟叹,都随着笔触流淌出来;比如,《给生活着色》,从扔掉手机后,到找不到手机的手舞足蹈,最后写道酒、花生米、武侠,突然来了个反问,最后一句回答,使情感得到升华,这是韵律的鲜活之美;他是基于节奏的跃动不休的:《龙山黑陶》,里面用平快明亮的断句铺展开来,“男人的血性、女人的温柔、婴儿的期盼”“红的发黑、绿的发黑、蓝的发黑、紫的发黑”“深沉的本色、力量的本色、宁静的本色、惊醒的本色”等等,朗朗上口又动力十足,这是内动力之美;在《齐河》组诗里面,“一个***的齐河”在开篇连续说出九次,古道组诗每篇的尾端“远野茫茫、炊烟袅袅,翻卷着天际的波浪”的诗句收尾,这都是内在情感的堆积、强调和强化。这是要说的第二个方面。</p><p class="ql-block"> 三是对生命深邃无限的探寻。书中的《朦胧诗记事》,就是对作者朦胧诗创作作出的宣言。我们都学过朦胧诗,我们又在感叹读不懂朦胧诗,为什么?我觉得不是读不懂,而是朦胧诗本身就没有固定阐释的答案。我们所熟悉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对他的阐释,貌似有固定答案,因为他是扁平化的,指向性又强。但是我们现代诗歌呢,朦胧诗歌呢,在追寻对宇宙、世界、生命、个体的探寻中,我们所表达的情感更丰富细腻,我们在神秘莫测的大自然中,其实是很渺小的,简练而不拘一格的新诗体,虽然给了我们表达情感工具和载体,却不能给出我们确切的标注答案,他怎么会有标准答案呢?而没有标准答案,又恰恰是朦胧诗的魅力。比如《距离》:暴风雪之夜,一对情侣在甜蜜地接吻;暴风雪之夜,一艘客船在大洋里发不出求救信号。你能读出什么?可能是对比的残酷与张力,可能是生命的璀璨与暗沉,也可能是转折的变换与叵测。他之所以有这么多阐释,就是因为他的朦胧美,它让你感觉很近又让你伸手摸不到,它让你看到了前路的光明又让你仓促间陷入思绪深渊,它让你在畅快大笑的同时嘴角又悄悄地收了起来,因为你发现,这只是你的一厢情愿,你又发现了另一种阐释的可能。再比如《欺骗》,枪声,击碎了渴望,同样也有多种理解。这个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p><p class="ql-block"> 四是深沉朴素情感的流露。这个情感的表达,其实贯穿书中绝大多数的篇章。我感觉这也是全书一个最鲜明的艺术基调。因为小源老师其他的诗歌我没读过,如果只就这本书而言,他的诗歌有很大篇幅都是在稳健叙事中表达出或庞大或细微或柔迷的情感,给人一种很踏实的感觉。他对历史的扣问、对名胜的回眸、对名家的解剖总是不动声色,少见大开大合,少用洪荒之力,给人一种无声胜有声的美学冲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山东女子学院副教授、山东大学文学博士程春梅:</b></p><p class="ql-block"> 作为文学专业培养出来的文科生,在做专业研究的时候已经习惯了枯坐案前面对浩瀚的文本纸上谈兵。参加程小源先生的作品研讨会却别有感受,他不是专业作家,但有一肚子故事;曾经繁忙的铁路工作生活因为怀揣了文学的梦,诗和远方就踏梦而来,充实了他的人生。与会的师友都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与小源先生结缘的故事,包括所阅读作品的故事,所有的故事大大扩张了这场研讨会的境界,让我很受感动。</p><p class="ql-block"> 阅读程小源先生的小说集《再种一垄向日葵》的经历也是一次自我审视的经历,一次默默地与作品碰撞,与作者对话的经历,一次问题迭起,迫切想抓住答案的经历。所以,这个发言不是作品评论,而是分享阅读发现,诚实地面对作品,面对作家,面对自己,寻求文学真谛,寻求生活意义。</p><p class="ql-block"> 首先是基于作品的艺术性,发现小源先生讲故事的魅力。小说需要故事,无论是三言两语勾勒轮廓,还是细致入微娓娓道来,故事对小说来说是基础。阅读小源先生的小说集,脑海里迸出的是清明上河图,编织出来的人物画卷,一环扣一环,很适合拍成电视剧。每个人物出场绝不突兀,一个人引出另一个人,人物写作颇有《水浒传》的范儿。尤其是封面小说《再种一垄向日葵》,人物众多,几乎涵盖了大半个村庄的人,老的少的几代人的故事,小源先生都能够有条不紊,不厌其烦,如同缝制紧密的软猬甲一般,其功夫真是令人动容。当然,万事总是如此,如果我们看见了硬币的正面,就不能同时看见背面。中短篇小说的容量决定了不能展开,所以,如此丰富多彩的人物故事在一起,毕竟还有点挤,它本应该是一个长篇的容量才能装下的。对于本作品来说,要么忍痛删减人物,要么继续深挖扩展成长篇,期待小源先生若有机会,能更深入地探索,会有新的突破。</p><p class="ql-block"> 其次基于作品的思想性。这方面要探讨的仍然是充满了问题和纠结,如同作品本身表达了作者的纠结一样。尽管已经在专业领域研究文学多年,但我在此分享作品阅读看见的时候也存在着纠结。因为时代变幻,语境不同,一想起20世纪文学百年,21世纪文学又过去四分之一,各种语境令人摆不准回应的姿势,心里就无语了。难道没有一以贯之的面对文学的姿势吗?没有人能轻易说无说有。它可能非关政治,它也可能离不开政治,它还掺杂人文环境,作者和读者的价值选择和性别角色。所以,在这里抛出问题请教众师友。</p><p class="ql-block"> 问题一,关于作品中的禅意和时空维度。小源先生的视野极其广大,考古话题贯穿全书始终,禅意探索贯穿全书始末,这就从时间上和思想空间上给我们带来超越当下的冲击力。大幕拉开,我们要看这禅是什么禅,这众生是怎样的众生,这空间是怎样的被充满,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众生的纠结。翻到本书最后一页,那个把禅意挂在嘴上,写在纸上,家有一位贤妻相爱,在外三张彩旗飘飘,从来不曾有丝毫愧疚的陈晓疃,在看到桂小晴的照片时心生恐惧,僵在门口动弹不得。他这一生的禅的追求,这时候是见鬼了还是见禅了?叶公好龙,想象的龙,和与龙共舞的龙,毕竟大不同。世人皆凡人,在现实和梦想之间的挣扎,在君子和小人之间穿梭,在谎言和诚实之间徘徊,小源先生让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破灭和纠结。但是,仍然不够!真正的禅,一定不是陈晓疃的禅,他的行事为人,几乎是大大扭曲了真实的禅,所以,小源先生让我们看见了破灭,但没有让我们看见建设。真实的阔大的充满了悲悯情怀的禅意,我们未见。我想起谴责小说,想起莎士比亚作品,想起雨果,想起鲁迅,文学的暴露与批判是不可或缺的,另一方面,作家是否能让超越暴露黑暗的眼光看到更高远的人性之真善美和诗意哲理?心里有光,脚下不慌,我们是否可以去充分地表达这份超越?</p><p class="ql-block"> 问题二,关于价值维度与性别角色。生活真的千姿百态,作者选择哪一种姿态去表达,往往隐含了作者内在的价值判断,也往往离不开性别角色带来的影响。本书五篇作品,第一篇《吔》中,少年“你”在现实中爱上考古女队员“她”,在远古的梦中与大白羊交媾,爱上“她”后又杀死大白羊作成皮衣送给“她”;第二篇《再种一垄向日葵》,男主人公程跟东与亲爹顺恒,都是人中龙凤,都是看起来有胆有识的能人,好像无可挑剔,围绕在他们身边的女人们都心甘情愿献身,无论男女当事人都没有负罪感,似乎都是情到深处,水到渠成。第三篇《安汀的纠结或岸芷汀兰》中安汀家有贤妻,仍各种纠结于他的两个青梅竹马,第四篇《心经》和第五篇《时差》主人公陈晓疃也是如此,贤妻和婚外情从青年到壮年一直相得益彰,且他作为一个文化人,总是想超越现实,对禅意颇有研究,还发表作品。在这里,我这个女读者遭遇了作家的男性视角写作,内心充满纠结。明晃晃的男性自我感觉良好,好得丧失了对女人心理的感受,在谎言与怯懦背叛中仍自视甚高。性的美好与性的罪与耻,离不开社会道德标准,这一点,可以不可以视而不见?想到这里,突然就气馁了。按照统计,今日的离婚率都攀升到了60%左右,爱情,婚姻,婚外情,早就搅和一锅粥了,就算作家所写的无非就是现实生活,用了私小说,意识流的手法——我,还要发问价值问题吗?现实如此,我们又能怎样呢?近年很受宠的《繁花》《耶路撒冷》等文学作品,都毫无谴责地去记录这样的生活,这样的人物,这算一种当下的现实主义?文学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我的理解是,如果你真的超越这种真实,就痛痛快快喊出来!因为头顶的星空和我们心中的道德律,不允许我们在这里模凌两可。</p><p class="ql-block"> 问题三,生活与文学之间的张力。生活包括我们所有的行动,阅读也算,想象也算。所以,小源先生的作品背景上天入地,从古至今,真的会让我们感受到震撼。而生活和文学的边界感在哪里?小源先生不是专业作家,作品中没有匠气,没有造作,反而是粗犷有力,让人振奋!乡村语言的使用,人物故事的铺排,都带着传统文学的韵味;城市题材的作品,则使用意识流的现代写作手法,那种隐秘的不为人知的情感表达很真实。如何提炼生活,取舍素材?小源先生的作品里面给人很好的启示。期待小源先生从生活中汲取更多的营养,从而化作更多优秀的作品以飨读者。</p> <p class="ql-block"><b>济南市章丘区清照小学高级教师 省作协会员 韩庆梅</b></p><p class="ql-block"> 当我拿到这本散发着油墨馨香的著作,看到封面上繁星点点的夜空下,黑暗的大地上燃烧的那堆篝火,心中顿生温暖,由贺立华先生题写的几个烫金大字,好像摘星的巨人,与天空那轮明月一起闪闪发光,照耀着地面上行走的孤寂的灵魂走向回家的路。</p><p class="ql-block"> 翻开书页,仔细阅读程小源先生的这本诗集,心中顿觉纯净澄澈,灵魂随着作者的文字跳跃激荡,仿佛看到了生命之光,踏上了回家的路。</p><p class="ql-block"> 诗人是具有灵性的,现实生活丰富繁杂,有时有些思想无法用直白的语言描述,有些东西只能意会不可言传,诗便承载起这一重担。程小源先生的诗通过一个个意象排列组合,让人玩味思考,灵魂在历史的天空中游走。诗人的思维随着语言的跳跃在律动,好像一位音乐家在历史的夜空下弹奏着安魂曲。</p><p class="ql-block"> 在《汉匈古道组曲》中,随着诗人的情思,让读者也走进历史深处,通过与历史人物的对话,历数战争带来的惨痛、血腥、毁灭、苦难,透过历史的尘烟,让人们一次次扣问生命。“原野茫茫/炊烟袅袅/翻卷的天际的波浪”这几句在组诗的每一首最后都反复咏叹,像乐曲中的旋律,让人们在曾经杀戮过的这片土地,听那车辚辚、马萧萧,看那人依依、泪涟涟,在那“一句句骨架排成森森的几何图案”里深切反思野蛮与暴力对人类文明的摧残,从而去追寻生命的自由之光,歌颂充满爱的和平幸福生活。这首开篇的组诗,常芳老师在著作序言里已经作了详尽的评论分析,为我们走进诗人思想和诗歌境地做了开启。</p><p class="ql-block"> 读程小源先生的诗,会走进一个奇幻的世界,前世、今生、来世,在时光的隧道里自由穿梭,诗人奇绝的想象令人拍案叫绝,细品,这一切都源于作者渊博的史学知识做支撑。《那天的窑洞》里“半坡、河姆渡、裴李岗”这些史前文明无法述说的味道,诗人却用一系列可触可摸可嗅的意象写出了它的独特,捕捉到了它的灵性,感受到了窑洞里散发的气息和力量,被它的魅力所吸引,走进了那神秘莫测的境界,与一个个历史人物灵魂对话。他像从远古走来的现代诗人,用那丰富大胆的想象,带领读者在思想的天空遨游,让人惊奇!欣喜!畅快!</p><p class="ql-block"> 诗人的生活是广阔的,写历史,写地理,写人物,写建筑,内容丰富多彩,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诗集中精选了诗人50多首诗歌,涉及的题材方方面面,想象自由大胆,如天马行空,自由奔腾,又像雄浑的古曲,让人伫立在历史的天空下,凝神静思,寻找到那一缕缕幽幽的灵,安静在苍茫的夜空下。</p><p class="ql-block"> 诗人的感情是细腻的,柔美的,却又是大气磅礴的,读程小源先生的诗不仅有一种灵动之美,有江南可采莲的婉约风韵,还油然而生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无穷力量,产生海纳百川的恢宏,如同一个引擎,推动你步履矫健,大步向前!《在哈尔滨北站》《虹桥站的影像》,我们都读出了工作中的诗人的气魄和伟岸以及思想的深邃。</p><p class="ql-block"> 程小源先生的诗歌总是那么富有哲思,开启人们的智慧。无论长诗、短诗,总能让人感到灵光一现,激起生命的火花。像《白马寺》,虽然很短,却耐人寻味,引人思考。</p><p class="ql-block"> 程小源先生不仅是一个有哲学思想的人,而且是一个有趣的人,有时读他的作品又感到趣味横生,妙不可言,如《东夷》中对“夷”的解读,就用有趣的语言,写出了不同学家眼里的“夷”的样子,“……音韵学家说/“夷”通“咦”/咦/充满了数不尽的好奇/咦/应答声声溢满了朝气……”</p><p class="ql-block"> 读罢诗人的作品,感觉这部书的书名,夜空就是那历史的天空,一首首诗就像一簇簇篝火,给人温暖和光明,照亮黑暗中前行的路人。读程小源先生的诗,常常会感到一种出其不意的惊喜,让人看到希望,就像陆游诗描绘的境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无助之时,突然绝处逢生,看到了生命之光。</p><p class="ql-block"> 诗人在写作技巧上也独具特色,自成一家。像《大雁塔》诗中“太阳/从蒙昧的冰点/穿透/……却是弹编钟的手/按乐感寻找/石化的/宫/商/角/徵/羽”,“宫商角徵羽”几个音阶每一个音符都竖式分行排列,给人一种独特的音乐美感,仿佛沐浴在永恒的光里,好一个缪斯之神。</p><p class="ql-block"> 生活在济南的诗人程小源无疑对这座泉城充满了深深的爱恋。在《齐州也是》的诗行里,让读者随着诗人“从唱词里寻找/从散曲中攀援/问名泉/探远山/扣灵岩”与这座城市母亲对话,让我们看到了济南独特的魅力和慈爱。在《泺邑叙事》里,诗人通过叙事和浪漫的想象,作者把泉城的前世今生亲切的称之为乳名和大号,一举一颦,爱恋都在深深的肆意流淌。济南的山,济南的泉,济南的水,济南的人,济南的历史建筑,都装在诗人的心中,在诗人灵动的诗眼里熠熠生辉。扁鹊,鲍叔牙,闵子骞,杜甫,曾巩,刘鹗,洪楼教堂,这些海右名士,神圣殿堂,都像夜空下的一堆堆一簇簇一片片篝火,淬炼成不息的光芒,指引暗夜中孤独前行的旅人。</p><p class="ql-block"> 程小源先生不仅是灵性十足的诗人,还是一个非常好的文学评论家和小说家。这部诗集后面还附录了许多评论文章,有对李恒昌先生两部作品的评论,有对海外美女学者贺天舒的诗歌研究和评论,也有对其他作者诗歌集的评论文章,每一篇都能看出作者的精到的诗歌文学理论水平,着实令人佩服,就像常芳老师所说,“小源先生是一位多栖类写作者,是诗人中的小说家,小说家中的评论家,评论家中的诗人”。</p><p class="ql-block"> 掩卷静思,《夜空下的篝火》,让人看到了光明和希望,让许多孤寂的灵魂找到了回家的路。</p> <p class="ql-block"><b>焦文静(评论家、济南市府机关公务员):</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星辰做篝火,抚慰世人心</p><p class="ql-block"> 小源师兄这本诗集,最大的特点是感通能力超强,仿佛调动了所有的感官,去看、去听、去闻、去尝、去触摸、去感知一段段历史,一个个人物,那些久远的无从体察的微末,那些已没入烟尘的痕迹,被感知,被捕捉,被诉说。这本诗集,就像是诗人的一场神交之旅,是诗人对所有触动他的事物和人物的一次近距离格物。</p><p class="ql-block"> 诗歌中大量运用了“色、声、香、味、触、意”等感官元素,通过这些感官的感受,丰富了诗歌的意象和情感表达,使诗歌更加生动的同时,增加了诗歌的感染力。而且感官的运用,使那些遥远的意象变得具象和可捉摸,不仅烘托出具体的场景和氛围,也传达出深远的意境和情感。如西北荒原上“裹着莜麦色的头巾的少女”,如果只是说裹着头巾的少女,我们是没有画面感的,但是莜麦色的头巾,马上就有一个两颊晕染了高原红的健康小麦色皮肤的少女形象呼之欲出。如《那天的窑洞》里几十个排比对味道的描写,三个月大的婴儿是什么味道?黍子拔节是什么味道?冬天里大男人身上出汗是什么味道?总之,不会是很浓烈的味道,是带着青涩的,是春秋天阳光正好微风不燥的味道。等等等等,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p><p class="ql-block"> 《汉匈古道组曲》有八组意象,也有八个故事,有轮台罪己的汉武帝,有封狼居胥的霍去病,有出塞和亲的王昭君,但无论是帝王还是将军,美女还是英雄,在这组诗中都掩去了面目,他们只是有血有肉的人。汉匈组曲最后归到丝绸之路,但诗人不明说,通过驼马的迂回,时空的转变,谷子、绿草、胡杨等风物的不同,你仿佛看到了这条路,带着无数人的生计和企盼,从汉匈走到了今天。</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每一节的最后全都用“原野茫茫,炊烟袅袅,翻卷着天际的波浪”来结尾,仿佛对应了从大漠孤烟走到如画江南,原野茫茫既是地理位置上匈奴所在的漠北,也是男人们的战场和建功立业所在;炊烟袅袅既是汉室家乡,也是女人们的厨房阵地,是所有思乡游子的精神家园。</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组诗歌,从《东夷》之后,一直到《洪楼教堂》,这十几首诗可以作为济南的名片,诗歌情感切入的角度,比文旅局宣传的更有吸引力。</p><p class="ql-block"> 诗歌对人物切入的角度十分动人,比如吃炒黄豆的将军,他们打下的江山和土地上,豆苗在安静蓬勃的生长;萧红在寒带里,对一盆炭火的渴望,那既是身体的渴求,也是人世温暖的渴望;席慕容“当满含着棕榈气味的风向北吹拂的时候,那在天涯海角的乡愁,便多出些许美丽”……</p><p class="ql-block"> 诗人总能够抓到核心,抓到人心中那些最柔软的地方。因为他关心的不是浩瀚宇宙与星辰,而是以星辰为篝火,在夜空下为每一个孤寂的灵魂营建出温暖的坐标,抚慰世人。</p> <p class="ql-block"><b>山东大学博士 程雅南</b></p><p class="ql-block"> 程博士认为诗集中,《汉匈古道组曲》《龙山黑陶》《虹桥站的影像》《大雁塔》等诗歌中多重相对或相反意象的营构,在地理和历史的双重时空中呈现出自由奔走的遐思,使诗歌获得一种恢宏的气魄感。而《给生活着色》《自作自受》两篇,虽然书写的是平常的生活情节,却在平常之中精准的把握住了人类被遮蔽的共同感受。前者展现了电子科技发展的背景下,人类享受到科技的便捷,又同时难以逃脱科技算法对人类的精神围猎。于是诗人发出了寻求摆脱困境,朝向一种唯美而质朴的生活状态回归的渴望。后者抓住一次无来由的心潮澎湃,又以摔倒作为结尾,揭示了生活在不断的希望和不断的跌宕中交替前进的规律,结尾的处理方式,既具哲思,又富谐趣。</p><p class="ql-block"> 同时,程雅南结合近几年的新诗创作,提出现在的诗歌多向“小”去趋近,在小世界、小格局、小空间里做文章。这种现象的客观原因可能是疫情期间的条件限制。但是同样是“小”的写作,其内在气象却不一样。有的诗歌写出了肉身困守下更强烈的心灵挣扎,从这种挣扎中就渗透了对现实的批判。有的诗歌则局限在鸡毛蒜皮里。作家铁凝曾说“故事的格局可以小,但心灵的气象应该大。”这句话说的很简单,但是很深刻。因为里面蕴含了一个文学叙述“大”与“小”的辩证法的问题。文学的大小从来不以题材或者时间跨度为决定标尺,写一个家常的、凡俗的故事,甚至一个司空见惯的情节,但是能挖掘出常人忽略的道理,能够揭示出被遮蔽的人类心灵感受,这就是在“小故事”中的“大气象”了。</p> <p class="ql-block"><b>程小源(《夜空下的篝火》《再种一垄向日葵》著者):</b></p><p class="ql-block"> 真诚感谢敬爱的贺老师!感谢各位专家学者,作家、评论家参加我作品的座谈会。今天有幸聆听各位老师发言,对我来说,无疑是文学心智的一次新启蒙,是创作信心的一次新鼓舞,是文学温暖心胸理念的再坚定。</p><p class="ql-block"> 我一直执拗地认为,文学就是情学,就是感觉学,因为每一个汉字都是可触摸的感觉存在。每一个汉字都确凿地是深邃的历史和人类情感的深沉积淀。但是,我深知美好的汉字经过我的排列组合或分行,却显得那么稚嫩和笨拙,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天得了那么多的溢美和夸赞,实在不敢当。各位老师是在鼓舞我、期待我。正是各位老师夸赞我的话,会成为我今后努力写作的标尺,为我今后更进一步找准写作的感觉指引了一个看得见的方向、铺展开一个实实在在的路径,并提供了那么多好的方法。正如贺老师在发言中说的那样,今天是为我加油鼓劲的日子,是我整装再出发的日子!各位老师的发言,为我的再出发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再次感谢各位专家学者、作家、评论家。特别感谢为这场座谈会辛苦付出的贺老师和美春老师!</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山东大学文学博士、山东政法学院传媒学院青年教师褚珊珊(主持人代读其书面发言):</b></p><p class="ql-block"> 程小源擅长从朴素的日常景象中升腾出盛大的精神气象,壮阔的山河盛景、古老的历史遗存、细密的情感纹理、丰饶的万物声响、热辣的人间烟火,助力作家既完成了与广袤世界的深邃对话,也实现了对人性幽微处的灼灼洞见,这是荡击并抚慰人心的善意体恤、悲天悯人,这里盛装了极大与极小的辩证之思、微言大义。</p> <p class="ql-block"><b>山东财经大学副教授、山东大学文学博士、主持人 王美春:</b></p><p class="ql-block"> 刚才听了大家的评论,感觉都非常精彩。因为时间关系,在此不一一点评了。下面我说一下自己对这部诗集的感受吧。</p><p class="ql-block"> 《夜空下的篝火》这部诗集温暖但不灼人,明亮澄澈不落凡响,意境深远视野辽阔,浪漫诗意的想象中蕴含着朴素无华的生活哲思,时而热情澎湃,时而婉约灵动,在诗人程小源跳跃、飞翔的想象中,远古山河、历史名人、当下风土、未来时空一一延展到读者的视野中,传递出一种烟火人间的温暖和浪漫,涤荡着一种驱邪祛魅的侠气和风骨。在程小源先生的文字和想象中,可以体味其对美的追求与崇尚、对人类生存的理解和感悟、对人间美丑善恶的判断与处理,以及对家国天下、饮食男女、历史与当下、现实与梦想等的诗意构建。</p><p class="ql-block"> 希望此诗集的出版,可以一领诗坛之风,在传承《诗经》优良传统的过程中开拓创新,通过诗歌表达出的内涵、风情、意韵,建设属于我们这个民族自己的精神家园和文化风尚。最后,借用常芳(70后女作家/诗人,山东省济南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为《夜空下的篝火》所作的序《走近历史与走近未来》中的一句话:“向前的日子里,更祝愿小源先生心生蓬勃,诗情奔涌!”同时也祝愿在座的师友们出走半生,历尽千山万水,归来仍是少年!</p> <p class="ql-block">文字整理:王美春 </p><p class="ql-block">编辑配图:韩庆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