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 热爱 飞扬(一)

韩庆梅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夜空下的篝火》诗集座谈会纪要 (一)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2024年8月24日,《夜空下的篝火》诗集座谈会在泉城济南召开。来自山东大学、山东财大、山东女院、济南出版社、山东广电报、《当代小說》编辑部等单位的学者、作家、诗人、记者、编辑等参加了座读会。会上还分享评说了程小源的小说集《再种一垄向日葵》等。座谈会由山东财经大学副教授王美春博士主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贺立华教授首先发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他看到老中青几代评论家、作家、诗人、编辑家冒着酷暑有的不远千里为《篝火》而来,齐聚一堂,颇多感慨,他说:“前天处暑,昨天出伏,天气本该清凉,但却依然炎热,全因小源的《篝火》正旺啊!今天是小源值得特别纪念的日子,这个座谈会是小源文学创作数十年第一次认真的总結,今天是请诸多专家来鉴评的日子,同时今天也是60岁的小源创作的新起点,是为他加油鼓劲的日子,是他整装再出发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  贺立华教授深情回忆小源的创作历程指出:他是一位被文坛忽略的颇有才华的诗人作家和文学评论家。初中一年级肄业的小源16岁到铁路局工厂学钳工,勤劳能干的小源电大毕业后,做过技术员、管过食堂、车间主任……。后来又到黄河岸边的一个单位工作。他尽心尽力尽责,干得不错,但他依然心系文学,几十年来他遍览了古今中外的文史哲名著,尤其对历史考古和现代派文学情有独钟,而且笔耕不辍。从1980年代在《当代小说》发表第一个中篇起至今40年,已经创作积累近百万字的纪实文学、小说、诗歌和评论文章。他的诗文最鲜明的艺术的特点是先锋性,他总是力图贯通历史与今天、传统与现代、突破文学思想艺术的窠臼,揭示出鲜为人知的人性渊薮,创作出新奇的艺术景象,例如他的小说《第六感觉》诗歌《篝火》即是。作为作家诗人他最可贵的品质是质疑,他不相信现存的既定的正确,他质疑忠诚、他不相信真情实感里没有谬误,不相信殷红的鲜血里没有毒素……他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有“疼感”,这种疼,使他反思,这种反思,使他的哲思跃迁到人类理性普世的高度,小源的认知也决定了他的诗文思想的高度。</p><p class="ql-block"> 小源是位良心作家良心诗人。60岁,正当盛年,小源,未来可期!</p> <p class="ql-block"><b>蔡宛柳(原《戏剧丛刊》编审、评论家、山航宣传部副部长)发言</b>:</p><p class="ql-block"> 文学这个领域、这个行当,不像有些人认为的,已经销声匿迹,已经一败涂地,已经腐朽没落、入乡随俗到俗不可耐的地步。我觉得文学还很有潜力。文学处在变型的时期,像《变形记》一样,不再是几千年以前的样子,但它的真髓还在那里。文学对于人的表达,人类有了文明之后,人的生存状态,以及它的发展方向,文学开出了各式各样的美丽的不美丽的有益的或有毒的花朵。我以前也在文学圈,后来从剧作的编辑转去山航宣传部编辑杂志;因为在原来的地方,永远看不到你想看的东西。</p><p class="ql-block"> 贺老师说我是小源作品的伯乐,仔细想了想,自己的确是小源作品处女作发表的推动者。80年代末,小源通过我们共同的好朋友张培敏第一次送作品给我看,青年作者,虽青涩,但作品内里表现出的社会责任感很是强烈,题材似乎是写拐卖妇女的事情,写法有点魔幻现实主义,觉得很可贵,就推荐到《当代小说》编辑部,修改了半年多,终于发表了。小源是我爱人老孙的同事,那时铁路上写小说的人特多。小源找到我,是对我的信任,一定好好对待,好让小源作品的价值得到确认。</p><p class="ql-block"> 作家的作品如果接受的人少,对作者对读者都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所以还是要想办法提高受众。比较最初的小说,再看现在的小说,小源的小说有了很大的进步,现在的小说很亲民了,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广阔的现实世界。《再种一垄向日葵》这部小说集,5篇小说,农村的生活描写因为小源熟悉,描述、语言、细节,信手拈来,读起来亲切,读来让人很快进入到场景。另外,小说中还有不太熟悉的场景如考古,小源能把考古放到小说中,很巧妙很难得;但不足是写得不充分,可以写得更好玩一些。读小源的考古场景的小说,可以让读者了解一点点我们的先祖的生活状态,很有意义。</p> <p class="ql-block"><b>评论家、山东广电报资深編审孔菁慧发言:</b></p><p class="ql-block"> 记得十几二十年前贺老师介绍认识了小源先生,之后也常听贺老师讲到小源先生的写作,现在拜读了小源先生刚刚出版的诗集《夜空下的篝火》,还有幸参加今天的研讨会,非常荣幸!</p><p class="ql-block"> 拜读诗集,感觉小源先生像是从深远的时空隧道中走来,携带着古代士大夫的使命,庄严肃穆。我想这就是贺老师说的知识分子气质。所以他落笔在汉匈古道,游走在田野考古的发掘现场,“原野茫茫/炊烟袅袅/翻卷着天际的波浪”。这是值得大书特书的,是小源先生诗作厚重的底蕴和主调,也是我戏称其诗作具有“颠覆性”的前提。</p><p class="ql-block">选择即态度。小源先生是咱大济南的诗人,所以他写扁鹊,鲍叔牙,写闵子骞和赵孟頫,当然也写杜甫曾巩和刘鹗,更少不了四门塔的热闹,灵岩寺的香火……他关注时空的纵深感,诗作中捕捉的常常是具有时空纵深感的审美意象。</p><p class="ql-block"> 作为上个世纪六零后诗人,小源先生郑重地书写《朦胧诗纪事》:“光着膀子在挥汗如雨的斗室里/抽烟饮(喝)酒谈论北岛顾城舒婷杨炼……这辈子要干的大事……就是写出比流行的诗集里的诗还要流行的诗,写朦胧诗!”</p><p class="ql-block"> 可是细读诗集不难发现,小源先生拒绝“朦胧”,甚至拒绝“庄严”。</p><p class="ql-block">刚刚把痴情的读者领到汉匈古道的西风残阳之下,他顺手一指,让你看到:“年轻俊美的婆姨手牵着自己的娃娃”,手里的“油面馍/溢出诱人的香气”。</p><p class="ql-block"> 太可爱啦!“颠覆”得如此丝滑,丝滑到引人入胜!正如蔡宛柳老师说的,今天文学的样子变了,但是其精髓没有变。</p><p class="ql-block"> 比如,庆阳的窑洞,赵州的古桥,“导游”是一位被大雨挖掘出来的彩陶罐,她“露出惊恐的眼睛/尽管大半个身子还在/黄土紧紧的搂抱中/之后/便眯着眼睛又睁开眼睛/已经向着初晴的太阳微笑”。</p><p class="ql-block"> 关于诗人和诗人自己,诗人自己是这样写的:“这一天,心情出奇的好/想找原因,不知原因搁在哪儿了/……刚刚跑出院子/远远看见了一位诗人/我喊着向他招手/他举起手的时候/我一激动/摔了个四仰八叉”——我好喜欢啊——我有点恶趣味是不是?</p><p class="ql-block"> 同样喜欢的还有关于手机——其实关于手机就是关于当下的诗人和我们自己——“想扔掉手机/又舍不得/盼望着小偷拿去”。诗人老老实实地等着他的小偷,我却坏坏地想,如果真的找不到手机……我确信我有点“恶趣味”。</p><p class="ql-block"> 关于我们脚下的齐鲁大地,小源先生书写起来相当庄重,颇有楚韵诗风——“四野茫茫,松涛阵阵/百兽齐吼,阡陌葱茏”——哈哈,马上来了:“看到了吗?前面山多绿啊,三股水涌多高呀!/</p> <p class="ql-block"><b>《当代小说》编辑、作家 段玉芝:</b></p><p class="ql-block"> 一场穿越时空的盛宴</p><p class="ql-block"> 很高兴能有机会跟各位老师和文友坐在一起谈论《夜空下的篝火》。因为工作的原因,我平时读的小说多一些,读的诗相对少一些,所以对诗的理解可能不是特别专业,有说得不是太准确的地方,还请程老师和各位老师多包涵。</p><p class="ql-block"> 我主要从几个方面来说说我读过这本诗集后的感受:</p><p class="ql-block"> 一、关于诗集的时间和空间。读《夜空下的篝火》,感觉就像享受一场穿越时空的盛宴,能够感受到诗中所包含时间的长度和空间的广度。</p><p class="ql-block"> 诗集时间的跨度是从远古到现在。诗集中所写到的东夷、城子崖、龙山黑陶等等,处在远古时代,城子崖就是新石器时代,东夷就更远了。《城子崖》开头这样写:“月光朗照着/木栏里一群小猪依偎在一起/打着轻轻的鼾声”,一下子就把我们带进了那个辽远的时代,仿佛看到原始的田园生活。</p><p class="ql-block"> 《汉匈古道组曲》这一组诗里,既有汉代的意象,也有当下的描述,过去与现在交织并行。“于是/冷兵器沸腾/马蹄踩碎了雁翎/缕缕残照映着西风”,这是遥远的汉代;关于当下的诗句,“裹着莜麦颜色头巾的少女把手伸向/一只硕大的酸枣/近旁的大男孩在专心地研读/霍金的新著《时间简史》”,这是当下。</p><p class="ql-block"> 同时,诗中的镜头感特别强。马蹄、雁翎、西风,这也是一种远镜头式的叙述,仿佛拿着望远镜去看;头巾、酸枣、《时间简史》这本书,是近镜头,仿佛拿着放大镜在看。通过这些或远或近的镜头,诗的意象就呈现出来了,时光的交错也出来了。</p><p class="ql-block"> 还有诗集中提到的许多人物,像扁鹊、鲍书牙、闵子骞、杜甫、曾巩、赵孟頫、刘鹗、鲁迅先生、萧红、张培敏等,他们来自不同时代,春秋战国、唐、宋、元、清、民国,及至当下。这也让我们体会到诗中时间的长度,古和今。</p><p class="ql-block"> 诗集的空间非常广阔,包含全国各地,最终聚焦济南。《江水又东或南北》中写到长江、湘江、岷江、珠江、鸭绿江、黄河和大运河,还有遥远的新疆的塔里木河。这些河遍布祖国各地,流域辽阔,空间的广度就出来了。从诗中我们也能看出,诗人对黄河的感情最深,“是我的父亲/一个只会扶犁的庄稼人……是我的母亲/一个只知道过日子的女人”。大多数人把黄河比作母亲,比作父亲,比较巧妙,别出心裁。</p><p class="ql-block"> 空间的广阔还体现在诗中的许多人物上,他们来自全国不同的地方,鲁迅先生、萧红、席慕蓉;诗中更有各地的风物,大雁塔、白马寺、呼伦贝尔草原、哈尔滨北站、虹桥站等等。这就让这本诗集的空间变得广阔而又丰富。同时又把更多的空间给了济南。诗中有、鲍书牙、闵子骞、杜甫、曾巩、赵孟頫、刘鹗等,济南的名胜古迹,灵岩寺、四门塔、洪楼教堂等。空间聚焦到济南,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济南的深厚感情。</p><p class="ql-block">当然还有一个独立的空间,诗人给了铁路。“崭新时代照射出一道道/‘复兴号’‘和谐号’的灿烂的光芒”(《虹桥站的影像》)写的是高铁。“在黄河岸边的一隅/野草穿过四季/一个称作桑梓店的地方/铁轨 村庄 沟渠”(《一片云,曾经有凤飞过——给张培敏兄》)写的铁路人。</p><p class="ql-block"> 二、诗意的哲学思考。诗集中有不少诗虽然在写日常生活,但是也有哲思在里面,在这些诗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夜空下的篝火》。读完这首诗,直观的感受就是在暗夜中,夜空下,让人感觉迷惘和困惑时,突然出现了“一堆堆一簇簇一片片”的篝火,照亮了夜空,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事实上,这“一堆堆一簇簇一片片”的篝火,不仅仅是现实中的篝火,更是精神上的篝火。当我们在精神上遇到困境时,更需要这“一堆堆一簇簇一片片”的篝火。诗集中提到的这些哲学家,康德、孔子、庄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他们的思想正是人们精神的篝火,照亮前行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篝火的意象启发了我,其实一篇小说也需要篝火。小说可以写苦难、挫折、失败,甚至是绝望,但在绝望中一定有这么一簇篝火,无论有形的还是无形的篝火,来照亮这篇小说。</p><p class="ql-block"> 三、诗性的叙述与浑然一体的诗性语言。其实这种叙述和语言在诗集中随处可见。在《汉匈古道组曲》中,每一个小节的后面都有这么三句:“原野茫茫/炊烟袅袅/翻卷着天际的波浪”,这种特意的重复与铺排,读起来朗朗上口,同时又制造出苍茫与恢宏并在的一种气势。</p><p class="ql-block"> 在《朦胧诗纪事》:你光着膀子在挥汗如雨的斗室里/抽烟饮酒谈论北岛顾城舒婷杨炼/那时还没有海子……于是/我不断地用心体会着/朦朦胧胧在脑海中闪回的是/“为眺望远天的杳鹤 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这样美的诗句!读到这里让人不禁莞尔一笑。“这样美的诗句!”最后这一句,非常活泼、俏皮,灵动。朦胧诗是我们共同的美好的记忆,铭记在了这首诗里。我在初中时也特别迷恋朦胧诗,还有一个笔记本,抄到上面。我最初的文学启蒙,朦胧诗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四、诗集后面还有诗歌评论,这些评论带着我们鉴赏诗的美,让我们重新发现诗人和他们的诗。像桑恒昌、贺天舒、李恒昌、张海梅、王明飞、散皮等,这些诗人包括我们熟知的,也有不太熟悉的。另一方面,程老师作为诗人来评论诗,更能够切入诗人的内心,发掘诗人的本心。</p><p class="ql-block"> 最后,我要感谢程老师,因为在我读完《夜空下的篝火》时,我又找到了过去读诗的感觉,体会到了读诗的乐趣,并且,让我产生了一个想法,以后有时间的话,还是应该读一些诗。记得一次讲座上听张炜主席也说过,小说家首先要是诗人,要读诗。最近真的沉下心来读了程老师的诗,才有了切身体会。</p> <p class="ql-block"> <b>编辑家、济南出版社综合部主任李圣红:</b></p><p class="ql-block"> 各位师友上午好,感谢贺教授给提供这样一个机会,今天很高兴能来参加程小源老师的新书座谈会。首先祝贺小源老师新作出版,与小源老师初次见面,了解不多,但是从他这本诗集《夜空下的箐水》可以看出,他对文学尤其对诗歌写作的热爱。这本诗集可谓是作家小源老师对社会对人生的深沉思考和至情书写,给读者带来希望、勇气和力量。有两处感触比较深:</p><p class="ql-block"> 一是诗集虽直白却意蕴深长。像《杜甫来过》《曾巩在这里做官》《写在先生的故乡》等诗作,短短十几行却蕴含大气象。直白的语言,一语中的。让我们进入“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历史渊源中,南丰祠、百花堤等历史建筑中,百草园的童话世界中。从这些文学巨匠身上,小源老师汲取力量倾情书写,叩问如何做人做事,如何证明这个世界我来过,我为这里世界留下了什么,引发读者思考。难得可贵,以诗名志,从中窥见小源老师的抱负和追求。出版这本诗集,可以影响更多读者去思考人生。非常感谢作家小源老师。</p><p class="ql-block"> 二是情感真挚,饱含诗意和深情。在《赵孟頫想家》这首诗中,字里行间透露出游子对故乡对家的眷恋,于我们而言,也是这样。人到中年开始回忆起年轻那会设法逃离的故乡。在小源老师笔下,这样令人共情的诗作还有很多。《刘鹗会哭》,读了真的会让人掉泪。“一部浸着眼泪的《老残游记》”/只有一个章节/会让人爱不释手/微笑着来回翻看/那个章节啊,就是写的济南!以诗言志,从这些诗作中,我从作家身上看到了至真至纯的文学情怀和对第二故乡济南的深情书写。</p><p class="ql-block"> 著名作家张炜说:诗是文学的心脏。从中可以看出,诗性和诗心的重要性。衷心祝愿小源老师从这本《夜空下的箐火》起步,走向更辽阔的文学天地,为读者传递诗心与诗情,奉献更多好作品!</p> <p class="ql-block"><b>摄影家、作家、天津企业家高春江:</b></p><p class="ql-block"> 今天很高兴,从天津回到自己的家乡,省城济南。在晚上静静地欣赏《夜空下的箐火》诗集,很喜欢这种韵味。过去搞过摄影,摄影给我的生活带来了改变。从摄影的视角来看小源老师的大作,假如有一个天际看上去很平淡,无甚光耀,它不会引发我们的注目,因而也无甚感动。但如果此时有一条铁轨,由脚下向着天际伸去了,平乏的画面就会立刻变得生动。我们就会为之联想很多,想到远方,旅途,想到虽然陌生但还是要义无反顾到达的那个地方!这就是小源老师一直在铁路部门工作,因此首先带给我们的铁道之韵。</p><p class="ql-block"> 我15岁工作。幼年在家乡山东平阴度过了12年时光,最近这些年每年回来住十多天。父亲是天津的大资本家,曾被打成“历史反革命”,后平反,赔款2万。2000年后回归文学;山东鲁南地区深远的生活影响了我,自幼便爱好文学,像基督徒对主的热爱一样。15岁在天津的《今晚报》发表作品,对于自己文学理想的起飞、激励意义深远。爱人王建荣和我在文学社相识,志同道合,爱人写诗,我写小说。2020年新冠被封到五指山,看书,创作一发不可收。我是莫言老师的铁粉,把莫言作品当作至上之作。当下文坛自己的写作,多斟酌,重语境;描写鲁西南的历史、现实、生活、命运,我感觉自己写作时就是上帝,可以左右人物的命运。渴望诸位未来多多提携我,给我创作平台,让我有一个新的发展,成为荧光之火。文学让我们轻松面对生活,文学有神韵,让人享受。</p><p class="ql-block"> 我是企业家,但是因为程小源的诗歌座谈会这个契机,希望自己回到初衷,成为一个作家。</p> <p class="ql-block"><b>诗人、天津市儿科医院王建荣主任:</b></p><p class="ql-block"> 先生高春江对文学热爱,我是陪同来的,来打酱油的,但收获很大。日本稻盛和夫说:“当一个人竭尽全力的时候,神明就会出现。”我是文学爱好者。文学爱好对我们的人生有很大意义,经商时,做影像工作,里面也有文学的东西。1990年,洗胶卷的广告语:“只需睡一觉”。后来做幼儿园。教幼儿识字,创造环境,如唐诗等文学的启蒙,文学的体现。文学对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未来要全力帮助先生,帮他实现文学梦。</p> <p class="ql-block">文字整理:王美春</p><p class="ql-block">编辑配图:韩庆梅</p><p class="ql-block">待续(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