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条件的逐渐完善,人们的平均寿命在不断的攀高,因此,繁衍出了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对此、我毫不隐晦的说,这个群体正是50、60后乃至以前生人的集合体。</p><p class="ql-block"> 国家不应忘记他们,现代人应该感恩并善待他们,如果没有这些人吃苦受穷,艰苦创业的无私奉献,哪有祖国今日的繁荣富强和后代们的幸福安康,这是个不争的事实。</p><p class="ql-block"> 这个群体应该受人尊崇,而不应被视为社会发展进程中的负担遭某些小人们的"唾弃"。切记,历史的车轮不会停歇,人类社会中的每代人、每个人都会随着时光的推移步前辈之后尘被迫出局,前车之鉴,望好自为之!</p><p class="ql-block"> 做为退体一族的老辈人,虽不再阳光璀璨,宛如日落西山,但余晖不尽,浪漫仍然,暮色时分再次演绎生存风采,而这般风采显示会更加纯粹,诠释其顽强的生命力。呵呵!即便是赞美词篇连连,但我坚信无人真的喜欢入群,可天命难违,人人必为之。</p><p class="ql-block"> 退休后的晚年生活,除迫不得已,也有心甘情愿的为子孙发挥着余热外,大多数老年人都会获得从未享有过的自主感、支配权,啊!生活的空间如此宽松、惬意,然而现实却很骨感,哪有百分百随你所愿,健康的体魄就是你面临的第一道门坎。</p><p class="ql-block"> 感慨了半天啥意思呀?说白了我早已跨越了退休之红线,可我真的不情愿也不习惯与其为伍,蹲墙根(晒太阳),小聚堆(打牌下棋),三五成群(聊闲篇侃大山)等常见于人们集中生活的村庄、社区等场所,还有就是根据个人的喜好吹、拉、弹、唱或个人,或一班人,或组成个小团队,当然也有组织个小剧团之类,先声明一点,我没啥别的意思,也没资格对此来品头论足,只是他们的行为举止与我的性格、意愿相左,很难融入其中,实话实说,退休近十年的我还真就没有参加过一次类似于上述任何一项有“意义”的活动,当然,如结伴而行去运动、健身、旅行那就另当别论了。</p><p class="ql-block"> 没想到每逢回家去照看老爷子(百岁老人),往往会遭遇虽不情愿但又无可奈何的事情,为了使老人高兴,我不得不每天下午三点以后准时驾驶着三轮车,顶着阳光下的烈日,陪伴老爷子去十几二十里以外的河道旁、树荫下听戏,纵观其戏友,近百名老、弱、病、残,坐三轮、轮椅车者居多,当然也有身体健康者,比方说我的到来。</p><p class="ql-block"> 就我看来,别管有无演出,“戏迷们”每天都在坚守着,并早早的来到此处挑选合适的位置,我家老爷子就是最好的实例,然而,毕竟不是正规的演出团队,演唱时间不确定,我与老爷子就遭遇过几次冷场,烈日炎炎,悲哀啊!</p><p class="ql-block"> 而所谓演湊演唱者,无外乎是一群以中老年人为主体的业余的戏曲爱好者,在此不仿称其为“草台班子”,他们的演唱技巧虽谈不上精准,但模仿起来还是有模有样,嗓音、唱腔虽时有不合节拍或跑调,但她们对戏剧的喜爱是情真意切的,我虽不懂戏剧,也不爱看此类演出,但我能看得出她们对戏曲的热爱程度是值得肯定和赞叹的!</p><p class="ql-block"> 每当我身临其境看着全场观众聚精会神的模样,看着演员们不辞辛苦的演唱,我略有所思,一个“草台戏班”的演出,只所以受到老年人的喜爱,无外乎是传统戏曲的魅力所在,简简单单的一个场地,简简单单的几把胡琴乐器,简简单单的几个三无(无行头、无扮相、不化妆)的戏剧爱好者,她们善于根据自身的嗓音条件,分别演出了"生、旦、净、末、丑"角色的唱段,齐活、免费,令人敬佩,怪不得深受老年人的追崇,不看白不看,乐在其中不是吗!</p><p class="ql-block"> 陪伴老爷子看了近一个月的戏,其过程由不喜欢到无语再到无奈的接受,完全是为了满足老爷子的心愿,博取老爷子的欢喜。</p><p class="ql-block"> 老年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性格、兴趣、爱好、意愿决定你的行为举止,而非千篇一律,因此,一定要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经济条件,文化素养,个人专长,业余爱好来选择适合自己力所能及的养老方式,我喜欢走步,便坚持不懈,一走就是多少年,自我感觉良好。我喜欢写点小东西,便注意观察生活的方方面面,写点心得、感慨,再加上点华丽的“词藻”,并不厌其烦的修正,哈哈!打发时间,预防痴呆,自我欣赏的玩意儿,自娱自乐。</p><p class="ql-block"> 人老了,真的就如同夕阳西下,愿我们都能抓住黄昏后短暂的美好时光,放飞自我,尽享暮年之欢。OK!</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