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立秋时分,看到微信朋友圈里昔日老同事古村杨桥探幽分享来的照片,情不自禁的我,翻出十年前在集团刊物上的一篇小文《古村杨桥印象》,献给所有为传承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镇和古村落保护的工作者!</p> <p class="ql-block"> 2014年3月上旬的一天,天下着雨,带着几分寒意,我与同事俩来到了常州市武进区运村西南的杨桥村(现属前黄镇)。走在通往古村的水泥大道上,游目四顾远处绿油油的麦田,金黄色的油菜花,路旁绽吐新芽的垂柳,展示出一幅乡村美景,令人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 经过“锦绣江南杨桥古村”的牌楼,绕过杨桥新街,左转就是杨桥老街。</p> <p class="ql-block"> 江南水乡因桥得名的村镇乡比比皆是,杨桥也不例外。古村最高处就是清代道光年间重修的花岗岩全拱“南杨桥”了,站在桥头,那东临太湖,西濒滆湖的太滆漕河,水流湍急,清澈见底,把古村一分为二。在没有武宜公路清代,杨桥便是常州府辖内阳湖和宜兴两县百姓南来北往主要的陆上通衢。站在古桥中央那青石板铺就的桥南,桥北两街。街宽约两米(合旧时六尺),青石板上可清楚地看到独轮车的车轮碾出痕迹;站在古桥南堍、北堍,可以看到青砖拼花铺就的桥南东街和西街,金山石铺就的桥北东街和西街。东西街宽约四尺,房屋参差,前街后河,前店后屋,廊棚毗邻,南北屋檐紧靠在一起,似乎成了一线天,当地人给其雅称“握手楼”。穿梭在街中,那粉墙黛瓦,飞檐楼阁,天井连廊,雕花门楼,石库大门,很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p> <p class="ql-block"> 行走在古村老街上,岁月的痕迹隐约可见,古村过去的繁华虽已湮没在时代的发展进程中。但我仿佛看到了南来北往的过客、挑夫熙熙攘攘;听到了河面上船工的摇橹声,纤夫的号子声;街巷里独轮车的“瑟瑟”声,货郎担的叫卖声;村民的井市生活人间百态,好一幅《清明上河图》的缩小版。粮行、缸行、染坊、糟坊、中药铺、铁匠铺、南北货和客栈等彰显衬托着昔日繁华,不虚此行,古村留下了不可多的地方文化。</p> <p class="ql-block"> 迈步在青石板铺就的老街上,我看到了历史上杨桥两岸村民的和谐。杨桥古村的标志“南杨桥”,桥头汉白玉的“功德碑”上记录着为修桥捐款的两岸村民、商贾的名字,经过桥北正侧面的关圣阁,我在桥北东街铁匠铺遗址停住了脚步,从门墙上镌刻的铜牌知晓,这里在抗战时是新四军的地下交通站,新四军武工队员以铁匠为身份掩护递送情报;无独有偶,在距铁匠铺50多米远的桥南西街,那里有着四面廊坊的中药铺也是一处新四军秘密交通站,交通员以郎中身份为掩护,发展武南、宜北人民武装力量,在广袤的田间地头、芦苇荡中、一望无际河汊湖泊,开展对敌斗争。看到这里,让我怀着敬畏之心,深深的鞠上一躬。</p> <p class="ql-block"> 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八是杨桥古村老街的传统庙会,这天不论是古村老街的村民,还是生活在新村上的村民都会摆起家宴款待前来赶集,参加庙会的亲朋好友八里乡亲,“调犟牛”和“舞马叉”等众多非遗也赚足了游客的眼球、引来阵阵喝彩。武进区十大最美乡村之首的杨桥古村众望所归。</p> <p class="ql-block"> 古村范围不大,远远没有江南古镇周庄、同里和乌镇那么出名,甚至一些常州人还不知道它在哪儿,但它三面环水,民风淳朴,加上它特有的杨桥民俗风情,极具文化价值,是镶嵌在江南富庶土地上的一颗明珠。</p><p class="ql-block"> 在当前大力推进农村小城镇建设的热潮中,杨桥能较为完整地保护明清街弄、古建遗存,当地政府和村民委员会不搞大开发,杜绝乱改扩建等实属不易。让老祖宗留下的古街古宅古井古桥勾勒起一幅灵动的古村美丽画卷。</p> <p class="ql-block"> 根据武进区文管部门调查确认的古村明清房屋至今仍有500余间,并有6处历史古迹被列为常州文保单位。在2013年9月杨桥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后,据南杨桥古文化研究会会长邵竞梅介绍道: 目前杨桥又有11项非遗项目被列入省级、市级、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杨桥古村2017年列入第八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省市更是积极推进杨桥古村申报中国历史名村的工作。</p> <p class="ql-block"> 我爱杨桥古村那临水而筑,傍水而居的生活,它在春雨潇潇中极具江南水乡的韵味,是常州文化旅游的好去处。</p><p class="ql-block"> 记住乡愁,保护好古村落,这就是我对古村杨桥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又及]</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著名的《火烧红莲寺》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p><p class="ql-block"> 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八在武进区杨桥古村庙会上都会举行非遗文化节目巡演,“调犟牛”、“舞马叉”等吸引了众多市民和邻市游客前来观光旅游。</p><p class="ql-block"> 完稿于: 2014.3.15</p><p class="ql-block"> 原载于:《今日亚邦》2014第3期</p><p class="ql-block"> 再改于: 2024.8.29</p> <p class="ql-block">诚挚感谢:</p><p class="ql-block"> 1)江苏省十佳企业期刊《今日亚邦》主编王国铨老师的文学指导;</p><p class="ql-block"> 2)配文图片由同事郇卫星先生、谢淑华女士提供;</p><p class="ql-block"> 3)网络剪影采自百度页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