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佘太秦长城

峪宏(田静玮)

<p class="ql-block">  乌拉特前旗,地处黄河“几”湾正北方,那里有黄河水的滋养,有阴山为天然屏障;有辽阔的大漠,古老的长城,有草原与湖海牵手相依,素有“大美乌拉特 微缩内蒙古”之美誉。</p><p class="ql-block"> 巴彦淖尔市境内秦长城遗址分布较广, 在阴山深处,有一段鲜为人知的秦代长城,它就是小佘太秦长城,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固阳秦长城西段,东起乌拉特前旗小佘太镇,西至乌拉特后旗潮格温都尔镇,始建于赢政28年(前219年)全长约250公里,是全国秦长城遗址中保留最为完好的部分。</p> <p class="ql-block">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微风不燥的夏天,我和几个朋友 从小佘太镇行车数十里,进入阴山深处,在一山谷处,徒步爬上山顶。沿路上,竟看到石缝中生长着一些翠绿的崖柏,它们没有土壤的培养,没有水的滋润,只接住了一朵云的眼泪,生命的叶芽便繁茂地生长,它们历经风雨,有的树以匍匐的姿势,背负执着的信念,仰望上苍,在空谷中诠释生命的奇迹。</p><p class="ql-block"> 远远望去,延绵起伏的群山峻岭中,横亘着一条若隐若现、缓缓舞动的“巨龙”,一直延伸到天边,与蓝天白云相连,它的野性之美叫人惊叹不已。我带着一颗敬仰之心,踏着碎石沙砾,迈着沉重的脚步,逐渐地靠近秦长城,探寻古人千年的足迹。</p> <p class="ql-block">  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派名将蒙恬北伐匈奴,并调动几十万军队和百姓筑长城,把战国时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防护城墙连接起来,并重新加以整修和加固。建起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达五千多公里的万里长城,用来保卫北方农业区域,免遭游牧匈奴骑兵的侵袭。小佘太秦长城,修筑在阴山山脉马鬃山山峰北中腰处,沿阴山北脊借自然山势建造。墙体外侧高峻挺拔,内侧相对低矮,呈易守难攻之势。墙体多数是就近取山石砌建,仅有少部分为夯土建造或土石混筑。很难想象,在当时没有先进的劳动工具,没有现代化的建筑机械的艰苦条件下,全凭人工打制石块、石片,靠人背马驮,古人是如何把一块块巨石运上陡峭的山峰 ,整整齐齐地垒砌起来,完成了这样一项宏伟浩大的世界之最工程!</p><p class="ql-block"> 我们爬上一米多高的秦长城,站在长城上, 视野开阔,周围一片片淡绿色的草,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生机盎然,衬托得硬朗而古老的长城少了一些沧桑和静穆,多了几分蓬勃与灵动。天色柔和,山体的浓淡之间,蜿蜒曲折的长城随着山脉变化着,更好地呈现出长城的雄伟气魄与厚重的历史感。</p> <p class="ql-block">  空气清新,阳光和煦,感受风的川流,云的变幻,草的清香,在广阔的天地中放飞心情,顿觉神采奕奕。在这人迹罕至的旷野中,静谧的连一声鸟鸣也听不见,几个朋友情不自禁地大喊:“秦长城,我来了!”我们的声音跌落在了山谷深处,随风飘散得无影无踪,在这样的肃静与广袤中,感觉人渺小得如同一块石头。那些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石头,有的相互偎依,有的散落在城墙的周围,也许它们都有各自的名字,在夜深人静时,默念着自己的名字,给岁月足够漫长的回忆,它们的一生也是多灾多难的,只不过它们有坚硬的风骨,只不过它们喜欢沉默,把酸甜苦辣都咬牙忍着,不说出来, 历经沧桑的石头,悲喜的秘密被风偷听,它们怀揣着千年的梦想,讲述着曾经的过往。还有那些斑驳的苔藓,历经雨雪寒霜的侵蚀,历经风沙的严刑拷打,蜕变成一朵花的姿态绽放,它们的生命与石头融为一体,凝重的语言,向人类诉说远古的战事。</p><p class="ql-block"> 当我 坐在秦长城上,抚摸着那些碎石片,孟姜女哭长城的民间故事便浮现在脑海。小时候就听老人们讲过,在秦朝时期,孟姜女的丈夫范喜良被征发去修筑长城,但不久后范喜良因劳累过度而去世,被埋在长城底下。孟姜女等不到丈夫的任何消息,眼看即将进入十月份,气候越来越寒冷,孟姜女给丈夫缝了棉衣,决定去长城寻找。她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走了一个多月,在农历十月一日那天终于来到丈夫修长城的地方,但得知丈夫已经去世的消息后,孟姜女悲痛欲绝,扑倒在长城下放声痛哭,她凄厉的哭声感动了天地万物,突然长城发出一声巨响,顷刻间倒塌了八百里,露出了范喜良的尸骨。孟姜女在绝望中投海自尽。人们为了表达对修筑长城而献出生命的劳动者的敬仰和怀念,便纷纷在长城下烧棉衣和纸钱祭奠,流传下来,每年的农历十月一日,就成为人们给故去的亲人送寒衣的节日。一段长城,记载了生离死别的悲痛和爱情的坚贞,这个故事流传至今已经有千百年的历史,被广泛传颂和演绎。</p> <p class="ql-block">  阴山岩画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瑰宝,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现存阴山岩画绝大部分分布在小佘太秦长城北600-800米处,画面内容及其丰富,有日月星辰,精灵神像、各种动物及文字等。那些动物们在一块块的石头里藏了几千年,它们的毛色和骨骼上,刻满远古的生活气息,它们的血液滋养了石头的生命,四季更迭,光阴流转,他们习惯躲在坚硬的石头里,如今还不肯出来。这些岩画是永垂不朽的,游牧民族的祖先,把他们的信仰刻在石头上,风吹不走,沙埋不掉,雨冲不垮,时光磨不平,石不动,历史的足迹不动。</p><p class="ql-block"> 秦长城每隔几百米就有一处烽火台,站在烽火台向西瞭望,遥想战国时代的兵戈铁马,那一幅幅的画面就在眼前晃动。相传北宋年间,辽国进犯宋国,边关告急,佘老太君亲自挂帅,率领杨家女将队伍到达阴山山脉的一座山口,安营扎寨,筑土为城,与辽兵进行了一场大战。两阵对战,杨家兵把辽兵引入埋伏圈,敌人被突如其来的埋伏惊的魂飞魄散,杨家女将手舞大刀长矛,左劈右砍,直杀得辽兵尸横遍野,鬼哭狼嚎,连夜逃回北国。杨家女将大获全胜,收兵回营。之后佘太君又率兵以东约九十里的地方筑一座军营,并将残敌全部趋逐出境。后人为了纪念佘老太君的丰功伟绩,将所筑兵营称之为大佘太城和小佘太,这就是小佘太的由来之一。杨家将忠烈爱国的情怀,一直被后人传颂。</p><p class="ql-block"> 小佘太秦长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曾经守护了这里的疆土,是乌拉特前旗的一张历史名片。乌拉特前旗山河雄壮,阡陌流金,古风犹存。远古的烽烟曾在此驰骋纵横,是巴彦淖尔唯一的革命老区。千百年来,勤劳朴实的乌拉特人民创造出辉煌的乌拉特文化,他们凝心聚力、砥砺前行,把祖国北疆这道靓丽的风景线打造的更加繁荣昌盛。</p><p class="ql-block">(由于版面有限,日报发表时,编辑老师删除了部分,这是完整的内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