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偶翻《毛泽东早期文稿》,书中有一篇毛泽东同志于湖南省立一中高中部学习时的题为《商鞅徙木立信论》的作文。文章系影印件,我们不仅能感受到18岁的毛泽东所表现出的卓尔不群的思想与才华,而且可以欣赏到他那一手颇见功力的蝇头小楷。文章后面是当时一名叫“涤庵”的国文教师写下的评语,文字之老到,书法之精深,令今世之语文教师汗颜不已。什么是语文素养?这才是过得硬的素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语文老师应该对语言文字的运用之妙和文学的神奇力量有异乎寻常的敏感与激情,也就是说,语文老师始终要有一种独特的“语文味道”,要有深厚的人文底蕴,而不是一个仅用原理解读教本、追求教学方法与技巧的“教书匠”,更不是一个教学参考资料的复制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夯实教师人文底蕴,提高其思想境界与文化品味,最好的办法就是“阅读”。联合国第16届大会早就确定了“阅读社会”的概念,倡导全社会人人读书,认为“读书人口”在人口总量中的比例将成为综合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实践表明,任何出类拨萃的写作者,首先必然是永不间断、长于吸收的阅读者;一个人语文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习惯的有无、阅读视野的宽窄和阅读积淀的厚薄;一个有功底、有思想的语文老师,他的教学决不以教材的分析、教法的选择为本,他深知,真正的教学内力取于他读书的质量与数量。教学方法是常教常新的“流”,知识内功才是永远不息的“源”。</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语文教师的阅读现状怎样呢?我们不妨先考察一下青年老师类似的学习经历。他们大多毕业于师范学院中文系,他们中学时代的课外阅读多处在“应试”的夹缝中,真正有意识涉猎文学经典的寥若晨星;进入大学之后,迫于就业压力,成绩优秀的学生多为备战考研而苦攻英语;而电脑网络、各类媒体所炒作的“文化快餐”以及汹涌而来的资讯诱惑使得当代大学生失去了夜读华章的宁静心态。这样三四年下来,为数众多的阅读积累还很浅薄的中文系学生就匆匆忙忙站到了中学讲台。语文老师的时间总是不够用,他们要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与试卷,尤其要改那永远都改不完的作文。考试指挥棒的“神威”不仅把老师们的读书时间剥夺殆尽,而且限制了他们的读书内容。考试并不要求教师读多少名著,只是逼迫着他们带着“第三只眼”去寻找一些适合作阅读训练的精彩语段,并挖空心思想出若干的训练题。有人统计,目前有90%以上的教师有阅读习惯,但阅读的内容多为教学参考类书籍。不这样做似乎很难适应环境,在一纸试卷面前,阅读平乏或阅读丰富的教师的教学效果也并非泾渭分明。我们很难看出目前语文考试中盛行的那一套与个人的阅读积累有怎样的必然联系。也许这是语文教师阅读内容单一,阅读积累单薄的重要原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笔者这里描述的不过是耳闻目睹的一些现象,并从教师的素养的今昔比照中引发点滴思索,对语文老师丝毫没有贬损之意,甚至从未怀疑过语文老师中不乏“读书破万卷”者。</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以为,丰富口头表达的内容比提高口头表达的技巧要难得多。口头表达的内容是否有思想、有魅力,仍然取决于个人的阅读与积累,取决于个人的书面表达水准。因此,表达能力的核心应该是书面表达。遗憾的是,在笔者有限的视野里,长于写作的语文老师凤毛麟角。他们热衷于给学生出这样那样的作文题,自身的写作能力却因久不练笔而日渐萎缩。在写作方面,“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古训不知给多少语文老师带去安慰!至于书写,能写一手美观而实用的粉笔字、钢笔字的语文老师已不多见,更不用说毛笔书法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阅读是吸收的通道,表达则是个人积累的外化形式。它包括流畅、自然、准确、得体的口语表达和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言之成理的书面表达。口语表达还要强调普通话的运用,书面表达要讲究书写的美观。笔者听过不少语文课,深深感到,相当一部分语文老师的口头表达不尽人意,词汇贫乏、句式单调、重复罗嗦、节奏不当、甚至读错语音者大有人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语文是古老的,几千年中华文明涌动于字里行间;语文又是年轻的,它的大门永远向生活敞开。笔者在想,我们这些西装革履的语文老师与那种着一袭青衫、书卷味十足的旧式教书先生相比,或许体格更健壮、思想更激进、视野更开阔、知识结构更合理,但就语文读写的基本功来看,确乎有此今非昔比了。 </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深入生活,深入几千年的文明,读万卷书,写篇好文,写手好字,我们的智慧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知我的同行可有同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本文发表在河南《教学研讨》2003年第9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图片来自网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