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来到隆兴寺只见大殿不见山门。<br>这里有个故事。当年建隆兴寺的时候,尉迟恭做监工。他突然听唐王要斩秦叔宝,扔下隆兴寺未建的山门不管,跨马急奔京城。工地头急坏了跟着追了过去,问山门建在哪里?此时尉迟恭已经来到河南开封附近的小山丘。于是用鞭子一指,就在这里。工头不敢违命。于是就在开封的小土丘建立了一个山门。于是有诗句说“寺大山门远,山门在河南”</h3> <h3>隆兴寺,滹沱河畔的祥光,我国保存完好的十大佛寺之一。一座没有山门的大寺庙,这是它的照壁,后来建的。</h3> <h3>隆兴寺天王殿前的石桥直接就在马路边上。</h3> <h3>隆兴寺导游图。</h3> <h3>天王殿内四大天王。<br>四大天王像原塑毁于1966年,现存为1982年正定民间老艺人重塑之作,像高4.8米。四大天王的名称和形像为东方持国天王,名"多罗吒",手持琵琶;南方增长天王,名"毗琉璃",手握宝剑;西方广目天王,名"毗留博叉",手中缠绕一蛇;北方多闻天王,名"毗沙门",右手持宝伞,左手握神鼠。人们根据其手中法器赋予了风调雨顺的吉祥寓意,表达了百姓的美好愿望。</h3> <h3>穿过天王殿就是大觉六师殿(遗址)。<br>大觉六师殿始建于宋神宗元丰年间,原为面阔九间、进深六间、单檐庑殿顶建筑,占地面积约1800平方米,金、元、明、清均进行过重修。民国初年因年久失修而坍塌。<br>据《隆兴寺志》记载,大殿的佛坛上原供有七尊佛像,即释迦牟尼佛及其成佛之前的六位先师: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他们在佛教中合称"过去七佛",因而大觉六师殿又俗称"七佛殿"</h3> <h3>中轴线上第三处建筑就是最有名的摩尼殿,也是最古老的建筑。<br>建于北宋皇佑四年(1052年),面阔和进深均为七间,重檐歇山顶,殿身四面正中各出一山花向前的歇山式抱厦,平面布局呈十字形。檐下斗拱宏大,分布疏朗;柱子用材粗大,有明显卷刹、侧角和升起,与宋《营造法式》相近。为隆兴寺现存古建筑中价值最高的一座,隆兴寺六最之一。<br>1977年至1980年由国务院拨款进行了落架复原性重修。正定隆兴寺。<br><br></h3> <h3>摩尼殿</h3> <h3>摩尼殿前的石香炉。<br>此石香炉为宋代雕制,由炉身、炉座两部分摆置而成,通高1.4米。炉身正面浮雕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四周侍立药师十二神将,手持宝杵、宝剑、宝棒等兵器,给人以威武勇猛、栩栩如生的感觉。寺庙中早期的香炉保存下来的并不多,此座以佛教题材为雕饰的宋代石香炉保存至今,实为罕见。</h3> <h3>摩尼殿正面的泥塑镀金佛像。</h3> <h3>摩尼殿前面的泥塑镀金佛像,两边都是壁画。</h3> <h3>精美的壁画<br>摩尼殿内各壁满绘以佛教故事为题材的壁画。除内槽东西扇面墙内壁的"十二圆觉菩萨图"和"八大菩萨图"为清代补绘外,其余皆为明代遗存。现存面积约422平方米,其中四抱厦绘护法"二十四尊天"。檐墙生动描绘了佛祖释迦牟尼降生、出家、苦行、成道、涅槃等整个过程,称"释氏源流图"。东、西扇面墙分别绘"西方胜景"和"东方净琉璃世界"。壁画采用沥粉贴金的的艺术处理,色彩艳丽,层次清晰,在现存明代寺观壁画中实属上乘之作。</h3> <h3>由于光线暗,只能看到这样的壁画。</h3> <h3>摩尼殿背面的五彩悬山,为宋朝的雕塑。<br>五彩悬山长15.7米,高7.5米,以雕塑与绘画相结合的壁塑艺术形式,将观音说法的道场﹣﹣普陀洛珈山壮观热烈的场景微缩于壁面。踞坐正中的观音菩萨,突破了宗教佛像的呆板作风,形体曲线柔美,姿态优雅庄,是诠释宋代观音造像世俗化特点的上乘之作,故被誉为"东方美神"。又因其坐南面北,与大殿坐向相背,又称"倒坐观音",是隆兴寺六最之一。</h3> <h3>翘着二郎腿的观世音菩萨。</h3> <h3><br>牌楼门<br>牌楼门,面阔一间,庑殿顶,曾被我国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誉为"珍品"。现存建筑为1986年依据梁思成《正定调查纪略》中的文字及照片复建。南面题额"妙庄严域",即赞美佛门乃绝妙善美之境地。北面题额"通津宝筏",比喻佛法为普渡众生脱离生死苦海之宝船。</h3> <h3>戒坛<br>戒坛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为一座重檐三滴水、四角攒尖顶亭台式建筑,现存木结构部分建于清康熙年间,石坛为明代遗存,面阔、进深皆为三间。戒坛是寺院用以举行受戒仪式的坛场。</h3> <h3>戒坛。</h3> <h3>戒坛内的铜铸双面佛像<br>此铜铸双面佛像系明弘治六年,年铸造。面南者为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双手做禅定印,面北者为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左手作禅定印,右手做慈悲印,二者均为民间广为尊崇的佛像。在药师佛像下莲座正中阴刻铭文"大明弘治六年真定县津沱河南古城村善女吕氏讳旺谨造"。此种形制的造像在汉传佛教寺院中极为少见</h3> <h3>铜铸双面佛</h3> <h3>慈氏阁<br>建于北宋,是一座平面近似正方形的二层楼阁。内部梁架结构采用减柱造,简洁明朗,檐墙内立柱为宋《营造法式》所记永定柱的唯一实物例证。元、明、清均有重修。1958年由国务院拨款进行了落架复原性重修。</h3> <h3>木雕弥勒菩萨<br>慈氏是梵语弥勒的意译,故称该建筑为慈氏阁。阁内所供弥勒菩萨像,高7.4米,系北宋时期独木雕制。弥勒头戴天冠,着菩萨装,手作说法印,身后饰高8.8米的火焰纹背光,以示佛光普照,法力无边。1995年采用修残补缺、随旧着色的方法进行了复原性修复。</h3> <h3>宋代独木雕刻佛像。隆兴寺六宝之一。</h3> <h3>隆兴寺最大的建筑大悲阁。阁檐高36米,建于宋开宝四年。阁内铜铸观音菩萨高21.3米。原为我国铜佛之最。后因西藏扎布伦寺铜铸大佛问世之后,它才屈居第二。河北民谣有“沧州狮子定州塔,正定府里大菩萨。”的俗语。</h3> <h3>隆兴寺大悲阁内的千手观音。</h3> <h3>石质须弥座<br>此石质须弥座为北宋原物、高2.25米,由双层上访、上条、来腰、下条、下坊、土脚组成。须弥座采用浅浮雕、高浮雕、圆雕、进雕的表现技法,雕刻出力士、飞天、共命鸟、伎乐等形象,造型生动,雕工精良,为不可多得的家宋代石雕艺术珍品。</h3> <h3>石质须弥座为北宋原物、雕刻出力士、飞天、共命鸟、伎乐等形象,造型生动,雕工精良,为不可多得的家代石雕艺术珍品。</h3> <h3>北宋原石刻。</h3> <h3><br>康熙碑亭<br>面阔、进深皆为三间,重檐歇山式。亭内碑刻为皇帝御制,故以黄色琉璃瓦覆顶。亭内之碑系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圣祖玄烨所书《御制隆兴寺碑》。</h3> <h3>亭内之碑系清康熙五十二年圣祖玄烨所书《御制隆兴寺碑》。</h3> <h3>龙藏寺碑<br>此碑为中华名碑之一,全称为《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碑刻立于隋开皇六年(586)年,碑文记述了恒州刺史王孝仙奉敕劝奖州内士庶万余人修建龙藏寺的情况。其书体方整有致,用笔沉挚有力,刚柔相济,结体严谨安雅,上承南北朝之遗韵,下开初唐诸家之先河,在书法艺术发展史上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被历代书法家所推崇,有"楷书之祖""隋碑第一"之称,为隆兴寺六最之一。</h3> <h3>隆兴寺六最之一,有"楷书之祖""隋碑第一"之称,</h3> <h3>这是为了让广大书法爱好者看得更清楚,特地复制了一通石碑,龙藏寺碑。</h3> <h3>大宋重修铸镇州龙兴寺大悲像并阁碑铭并序。<br>此碑刻立于北宋端拱二年(989年)。碑文主要记述了大悲菩萨像铸造和大悲阁修建的始末,以及落成后高僧琼法奉旨住持等事宜。宋太宗敕令田锡撰文、吴郢书丹。碑文字体雄颈有力,潇洒飘逸,不失为书法艺术之佳作。</h3> <h3>隆兴寺有大量的石碑,有不少在1966年被损坏,80年代以后再次修复。</h3> <h3>敕命重修隆兴寺碑<br>此碑刻立于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王麟超书丹。碑文主要记述了康熙四十一年巡幸五台回銮经真定礼隆兴寺大悲菩萨后,睹殿阁倾颓,遂令重修一事。该碑无碑题,《敕命重修隆兴寺》之碑名源于《隆兴寺志》。</h3> <h3>转轮藏阁<br>此殿建于北宋,是一座平面近似正方形的二层楼阁。在建筑结构上采用大弯梁和移柱造、叉柱造的做法,被中国建筑学家梁思成赞为"木构建筑之杰作"。元、明、清均有重修。1956年由国务院拨款进行了落架复原性重修。</h3> <h3>转轮藏阁内,<br>此转轮藏即一座可以转动的木质藏经橱,为宋代遗物。直径7米,由藏座、藏身、藏顶三部分构成,中间设一根10.8米的木轴上下贯穿。转轮藏为南朝梁(497-569年)善慧大士始创。因佛教中有推其旋转一周与诵读佛经同功之说,后世皆有造立,但保存下来的实物较少。此宋代转轮藏则为现存实物中时代最早者,堪称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转轮藏,是隆兴寺六最之一。</h3> <h3>转轮藏是隆兴寺六最之一。有点类似于藏传佛教的转经筒。</h3> <h3>隆兴寺最后一座佛殿为毗卢殿,此殿是由崇因寺迁来的。殿内有一个铜铸千佛墩,高6.27米,分上中下三层,形似宝塔,墩上有大小佛像1012尊,古名千佛墩。<br>千佛墩构思精巧,造型奇特,铸技精湛,佛像排布有序,大小适度,堪称我国古代铸塑艺术的一件珍宝。</h3> <h3>铜铸毗卢佛像造型独特,构思巧妙。难得的明代艺术珍品,优质作品。</h3> <h3>据说是明代万历皇帝为其生母生日所铸造的。</h3> <h3>弥陀殿<br>建于明正德五年(1510年),距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此殿为一座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青瓦覆顶的单檐歇山式建筑。临济宗第二十五代嗣祖沙门梦堂和尚主持修建。梦堂,为隆兴寺明代高僧</h3> <h3>弥陀寺内佛像。</h3> <h3>这些石刻的小佛像,应该也是旧物。</h3> <h3>金代广惠大师经幢<br>广惠大师为佛教慈恩宗高僧,曾于金代前期任隆兴寺住持和河北西路真定府都僧录。金大定三年(1163年)圆寂。广惠大师经幢刻立于金大定二十年(1180年),系汉白玉雕刻,由基座、幢身、幢顶组成。现幢顶缺要实物。失,残高5.02米。此幢是研究金代佛教的重</h3> <h3>明梦堂和尚经幢<br>梦堂,为隆兴寺明代高僧,临济宗第二十五代嗣法弟子,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圆寂。梦堂和尚经幢刻立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为八角七级石仿木构塔式建筑,高9.13米。1964年进行过整修并于基座内发现了梦堂和尚的袈裟、拂子、念珠、经书和一些钱币。<br> Stone</h3> <h3>后花园的碑刻。</h3> <h3>常山郡是正定的古称。出的有名的三国名将赵子龙。</h3> <h3>红木家祠<br>家同系旧时本家或同族人祭祀祖先的房屋。亦称祠堂。家祠由砖木建成,此以名贵红木做成轿式,并采用高浮雕、圆雕、镂雕、透雕镶嵌等手法刻制出各种建筑、花卉和造型生动的异兽,体现了匠师们的高超技艺。<br>此红木家祠,在祭祀时可由数人抬着游街,以示对祖先的尊敬。<br>红木家祠为清代雕刻。自天津塘沽运此。文革期间遭受破坏,匾额、灯笼、兵器均不复存,仅留祠座及上部的正门牌坊。厢和二层楼式的享堂,但仍不失为一件艺术佳作</h3> <h3>正定县实在是藏龙卧虎的地方,徜徉在正定古城街道上,仿佛回到了古前,看不完的唐宋元明清历朝历代的建筑,雕塑,铜铸,碑刻艺术,大开眼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