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家畲探秘(散文)

陈天壮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柳家畲探秘</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 陈天壮</b></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就曾听老人说,陈村与肖坑村相邻地界的大山顶上,有个小村庄叫柳家畲。那里曾是姓柳家族人居住生活的地方。一百多年前,他们整个家族几十号人都搬迁到漳州角美一带去开辟新的生活领地,从此近百年就再也没有人在此定居生活了。土楼屋舍随着风雨的侵蚀渐渐破损倒塌,种植庄稼的田园也逐渐长出野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似乎被人们渐渐遗忘,且大多数人不知道这里曾是有人间烟火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乡村旅游不断升温。特别是大家对高山峻岭,深山老林,河沟溪涧,悬崖瀑布更喜欢去探险寻幽。近十来年,当地喜欢户外运动的驴友,便结伴而行,翻山越岭来到云雾缭绕的柳家畲探秘猎奇,野炊寻趣。</p><p class="ql-block"> 五年前, 我当年的老同事陈江铁老师退休后,就曾和几位老朋友来过柳家畲。</p><p class="ql-block"> 据他介绍,远离集镇中心的柳家畲,四面环山,中间土地较平坦,面积数百亩。由于海拔比较高,整个平地没有树木,地面上都整齐地长着高约四五十公分的茅草。春末夏初,远远望去,就像一片草原。当时听了他的介绍,觉得地处江南的永福高山上会有这样的草地甚是惊奇,心里便产生了想去那里走走一探究竟的愿望。</p> <p class="ql-block">  昨天晚上,几位老朋友坐在一起聊天。有人提议明天天气不错,天气预报不会下雨,是否到哪个地方去走一走,散散心。我思考了一会儿说,柳家畲是个神秘的地方,你们去过没有?大家都说尚未去过,且都流露出极大兴趣。经过一番讨论,决定再邀几位朋友一起同行。说走就走,明天就去。好好探访考察一下柳家畲。</p><p class="ql-block"> 今天早上八点,天空晴朗,几朵白云在天边悠闲地飘移着。我们一行八人,乘坐两部车往清源肖坑村出发。</p><p class="ql-block"> 去柳家畲是有两条路可走的。一路是往陈村方向,可以把车直接开到目的地。但普通轿车底盘低,陈村到柳家畲的道路凹凸不平走不了,只有四轮驱动的越野车方能开上去。另一条路是把车开到肖坑村村头,然后徒步上山去。走路行程约二公里。若从陈村村头走路上山行程大约要四公里。于是我们决定从肖坑村走路上山去柳家畲。</p><p class="ql-block"> 到肖坑村村头过了一座小桥,我们停好车后就提着一些吃的用的东西徒步上山了。开始大家兴致勃勃,有说有笑,嬉嬉闹闹,有些人还哼着小曲甚是惬意。然而走了五六百米的上山路,大家笑声,说话声少了,个个气喘吁吁,汗流浃背。我走在最前头,希望能碰到当地人证实一下我们走的路线是否正确。可惜走了很久也不见一个人影,只有道路旁茂密的树林里偶尔传出野鸟的鸣叫声,间或看到松鼠在树上跳来跳去。约摸走了一公里,忽然听到山上有人的说话声。我便放开嗓子大声“呼”了几下,但始终没有人回应。真可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我们大约再走十分钟,只见一位长者站在路边大声打电话。我走到他面前向他打招呼,询问他此路上去是否去柳家畲,得到他确认后我们便放心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顺便席地而坐,与这位长者攀谈了起来。他就是山下肖坑村人,名叫陈月洋,今年八十岁。身材高大,但右脚有点跛。今天早上七点多就出门上山了,且说是隔二十多年之久未再上此山了。本来他走到这里就准备折回去,但他看我们一大帮人要去柳家畲,他也执意要跟我们去。我们几次劝他回去,他还是跟着我们向前走。</p><p class="ql-block"> 陈月洋老人很健谈,一路向我们介绍柳家畲的前世今生。他说,柳家畲是个好地方,地势平坦,草木茂盛,小时候经常到那边去放牛,那里的山山水水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是村里祖祖辈辈的老人有关柳家畲口口相传的故事给他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p><p class="ql-block"> 不知哪朝哪代,柳家畲就住着十几户柳姓人家。他们勤劳朴素,开垦土地,植稻种菜,养猪养鸭,过着与世隔绝的衣食无忧的田园生活。有一天,一位姓贾的地理先生来到此地便对其族长说,你们村的来龙地形是牛头形,若你们在牛头嘴巴处建屋居住,不出十年你们会富裕发达,用上银箸银碗……柳家人信以为真,包了个大礼送给他,便着手在地理先生指点下建新房了……时光荏苒,十年过去了,柳家人虽然没有过上“银箸银碗”的富足生活,但仍然自给自足,衣食无忧,与世无争。有一天,那位姓贾的地理先生又来柳家畲,柳家人依然好饭好菜热情招待他。地理先生见柳家人热情有加,索性住下来,似乎不想走了。时间一久,村里一些年轻人就有点埋怨,就对地理先生说:你十年前说在牛嘴巴处建房,我们会有银箸银碗,可是没有出现呀!地理先生见大家对他越来越冷淡,便心生一计,叫族长带领族人在牛头上方开渠引水,并说水能生财,就能财源广进,就会有银箸银碗……</p><p class="ql-block"> 柳家畲人又一次听信地理先生的话,整日开山挖土,日子越过越紧巴。由于长年累月开挖沟渠,造成下游肖坑村水质变黄不能饮用,肖坑村民有时也会上山劝阻柳家畲人不要再挖沟渠了,并指出在牛脖子上开挖水渠不是把活牛整死吗?……再后来,不知何故,柳家畲人就逐渐搬迁外地去了。</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行九人边走边谈,不知不觉就到山顶隘口。翻过隘口再走一段坡度较缓的下坡路和平路,我们就到达心仪已久的世外桃源了。</p><p class="ql-block"> 啊!多美的田园风光呀!天边的白云与远峰相依偎, 四周低矮的小山丘环抱着这块人迹罕至的风水宝地,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流在山边蜿蜒而下流向远方。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坡度极小的广阔土地上种植着茂盛的绿油油的水稻。这连绵不断的水稻田,一丘连着一丘,一片连着一片,环绕在中间小山丘四周,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这在永福其他地方是很难见到这样成片的稻田呀!这是谁开垦种植的水稻?难道是柳家人又回到故地繁衍生息?可是见不到一座房子呀?也见不到一个人呀!正当我们疑惑时,八十老翁陈月洋解释说,这是上级政府鼓励农民开垦荒地,拨款补助种植的水稻,面积大约有一百多亩,据说是同春刘祖铭响应国家号召来此地开垦耕种的。</p><p class="ql-block"> 水稻田的田埂上萱草花盛开,山边的野花也竞相开放。蜜蜂在哼着小曲仿佛是在欢迎我们的光临;五彩蝴蝶在我们身边翩翩起舞,仿佛在为我们助兴;树上的鸟儿也展开它那美妙的歌喉,为此处清新而又宁静的的世外田园唱赞歌。</p><p class="ql-block"> 大家兴趣盎然,眉开眼笑。有的站在稻田深处的田埂上举着带来的小红旗拍照,有的在手舞足蹈,唱歌跳舞,有的在采摘萱草花,有的跑到小溪旁弯腰捧起天然的山泉水喝个不停,有的对着远处青山大声呼喊“柳家畲,我来啦……”</p><p class="ql-block"> 我们顺着稻田四周的道路边走边玩,忘记了上山的疲劳,忘记了尘世的烦恼,忘记了时间的推移……一群六、七十岁的老人似乎回到了青春年华,回到了天真无邪的童年时光……</p><p class="ql-block"> 老人陈月洋指着北边山头说,上面的山叫动石岐,也就是说这山上有个风动石,风一吹,石头就摇动发出“吭空吭空”的响声。我们肖坑流传着这么一句话“龙在动石岐,穴在双溪口"。他又指着西边的溪流说,柳家畲两条小溪汇合后流到山隘口就成了百米高的三叠泉瀑布。瀑布中断有一巨石叫“烟囱石”,发大水时瀑流就从巨石孔洞中穿洞而下,真是天下奇观。过了一会儿,他又指着东北边的山头说,翻过这座山头就是颍水的大洋村。在这山顶上有个山垇,犹如一口巨大的铁锅,水只进不出,水面约千余平方,肖坑陈村人叫它“黑烟池”。我问为什么叫“黑烟池”,他也说不清楚。我说还是叫“天池”好听吧!</p><p class="ql-block"> 今天不期而遇又结伴而行的陈月洋,似乎是老天冥冥之中为我们安排的一位导游,让我们比较详细地了解了柳家畲的前世今生,也为我们此次柳家畲探秘之旅增加几分情趣。</p> <p class="ql-block">  时间过得真快,我们在柳家畲稻田四周的路上,边走边玩环绕一圈将近二个小时。这时大家有点累了,也有点饿了,于是找了一处既有树荫又通风凉爽的宽阔草地歇脚吃东西。大家把吃的东西全摆出来:苹果、梨子、李子、巧酸梅、饼干、菜包子、肉包子,蛋糕、面包、矿泉水等等,可谓食品丰富多样。大家边吃边聊,无话不说。个个神采飞扬,笑声不断。这种融洽的氛围,怡悦了身心,消除了疲劳。在蓝天白云大背景之下,在青山绿野之中,一群大爷大妈级的玩伴无拘无束地说说笑笑,忘乎所以,令人难忘。此景此情,是在喧嚣闹市中的人们难于体验到的野趣和快乐!</p><p class="ql-block"> 快乐还将继续,柳家畲我们还会再来。这里的蓝天白云,这里的青山绿水,这里的野花野草,这里的山鸟蜂蝶,这里的动石岐、黑烟池,三叠泉瀑布,烟囱石……尤其是这里的高山田园,连片翠绿的百亩水稻,已经溶入我们的血液之中,深深烙印在我们的脑海里。</p><p class="ql-block"> 我们已拉手约定:待到稻田翻金浪,我们携手再来柳家畲,收获丰收的喜悦。</p><p class="ql-block"> 你,要与我们同行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08.26写于永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