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前几天逛了晋祠博物馆,馆内建筑的精美大大激发了我对山西古建及其历史的兴趣!</p><p class="ql-block">恰巧游戏《黑神话悟空》带火了山西旅游,都说山西是全国古建最多的省份,很多古建散落村野乡间。我突然想起我所在的家乡沁县,亦有文物——南涅水石刻,就在县城边二郎山上,我已经很多年没有进去过了。于是,迫不及待得约了老同学艳花同游!</p><p class="ql-block">在逛南涅水石刻馆时,导游说包括南涅水石刻,沁县共有四处国保,除石刻馆在县城,其他三处分散于乡间,平时仅由村里的文保员管理,并不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下面是《山西古建筑地图》一书中,对南涅水石刻的详细介绍。(图片下载自美篇作者“长颈鹿500”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南涅水石刻馆南门</p> <p class="ql-block">南涅水石刻博物馆简介</p> <p class="ql-block">南涅水石刻馆内部展厅主要分布在北院、中院、南院三个院落,我们从南门进入,便从南院开始参观。南院也叫群佛宫,下图为群佛宫大门。</p> <p class="ql-block">群佛宫的这幅楹联是原山西省文物局副局长兼考古研究所所长、著名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张颔,用篆体题写的:“涅水铜鞮钟灵毓秀;贞珉石碶集瑞搴英”</p> <p class="ql-block">第一馆室:单体佛</p> <p class="ql-block">坐佛造像,年代:北齐至隋</p> <p class="ql-block">立佛造像,年代:北齐至隋</p> <p class="ql-block">第二展室:塔式造像</p> <p class="ql-block">白马吻别</p> <p class="ql-block">尖拱形龛内,白马健涉前脚下跪,吻别太子左足,依依不舍。</p><p class="ql-block">悉达多太子戴三叶冠,宽袍长袖,半跏趺坐,虽然右手损毁,仍可确定为思维像。龛两侧菩提树,枝繁叶茂。</p><p class="ql-block">悉达多太子骑白马深夜离家,成为苦行沙门,开始伟大的修行和成佛之路。太子进入苦行林前与自己的坐骑白马告别,场景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阿育王施土缘</p> <p class="ql-block">造像中的佛祖一侧是三个孩童,故事讲述的是佛祖在外乞食,孩童们想表达敬意,但苦于没有带食物,就想到用故乡的土献给佛祖,于是三个小孩就叠摞起来向佛献礼。</p> <p class="ql-block">下面是导游讲解的几款特征鲜明的塔面。塔面中佛祖造型多样,佛龛造型各异,龛面装饰也各个不同。</p> <p class="ql-block">第三展室:单体造像</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到第三展室。在第三展室的门口,导游特地给我们介绍了门口立柱上的这幅楹联。</p> <p class="ql-block">这副楹联是曾任山西省博物馆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书协第一副主席徐文达题写的:“隠地千年群佛出容姿祥瑞,垒石百节众尊还风采慈安”</p> <p class="ql-block">第三展室:塔式造像</p> <p class="ql-block">北魏作品,人物纤瘦是其典型特征</p> <p class="ql-block">龛面为百戏(杂技)表演场景</p> <p class="ql-block">下面这两个塔可以看到造型塔顶部比较完整的塔刹,不过两个塔刹的形式也不同,呈现了中国古代房屋建筑屋顶的不同样式。</p> <p class="ql-block">镂空塔式造像</p> <p class="ql-block">二佛并坐龛</p> <p class="ql-block">“二佛并坐”在佛经上是以《法华经》为根据,这部佛经是释迦牟尼50年说法的最后至极教理,很早就在中国流传,但主要内容很少被早期佛教艺术形式所采纳,其中第十一《见宝塔品》,则在早期石窟寺中是常见的《法华经》表现内容,形式即“二佛并坐”。</p><p class="ql-block">经文内容说明了缘何在佛教艺术表现中多见“二佛并坐”的实际意义。作为一种宗教艺术形式,“二佛并坐”非是单纯的欣赏对象,更多的是注重佛法、佛理的弘扬,引导信众崇拜佛祖,从心底生成皈依的理念。</p><p class="ql-block">“二佛并坐”的另一个依据,则是与当时的政治形势相关联。据《魏书》上记载,文成帝于公元465年去世后,孝文帝登基,皇太后冯氏临朝听政,此后多年处于皇太后“大权独揽”局面。</p><p class="ql-block">在这种特殊的政治形势下,皇族亲贵称冯氏与孝文帝为“二圣”。二佛并坐龛中的“二佛”也是“二圣”的映现,具有独特的政治寓意。</p> <p class="ql-block">思维菩萨造像</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到中院,万像馆</p> <p class="ql-block">第五展室:单体造像</p> <p class="ql-block">佛祖小弟子阿难,隋代作品</p> <p class="ql-block">佛祖大弟子迦叶,北魏作品</p> <p class="ql-block">唐代造像特点</p> <p class="ql-block">第六展室,闭馆。导游说省里派遣的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文物修复!</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到沁州遗珍展厅,这是一个开放不久的新展厅,内展示了沁县本土发掘的,从春秋战国到明清的文物,并以图文的形式讲诉沁县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p> <p class="ql-block">进入此展厅,迎面看到的就是这个八面佛龛造像石,这个在出土的石刻中并不多见。共三层,中间层被借出展览。</p> <p class="ql-block">以下这些出土于沁县的文物多为古墓陪葬品,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战国年间。</p> <p class="ql-block">沁县,春秋末期为晋国公族羊舌氏食邑。下图为沁县出土的羊舌氏三贤墓遗址照</p> <p class="ql-block">战国时期的“阏与争霸”,阏与,之前被认为是在山西和顺县,后经专家考证,是在今沁县境内。</p> <p class="ql-block">南涅水石刻出土遗址照,发掘时佛像佛塔佛碑均整齐陈列。专家猜测极有可能是隋后期甚至北宋年间,灭佛运动时,佛像供养人为保护佛像将其掩埋至此!</p> <p class="ql-block">造像石塔复原图</p> <p class="ql-block">沁县境内出土的,金代墓陪葬品,表明这一时期的雕塑作品已经比之前的石刻更加优美,艺术形式发生变化了。</p> <p class="ql-block">二十四孝砖雕</p> <p class="ql-block">如此豪华的墓室,说明墓主人身份尊贵!</p> <p class="ql-block">石刻馆北院为“铜鞮碑林“展区,亦有不少珍贵文物,但因为专家在进行文物整理修复,所以暂不开放。今天的参观到此结束。</p> <p class="ql-block">下图中文字,回答了为什么在沁县南涅水会发掘出这样一组石刻。</p> <p class="ql-block">《山西古建筑地图》一书中,对南涅水石刻的点评!(图片下载自美篇作者“长颈鹿500”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附《山西古建筑地图》一书目录,从中可以看到山西古建种类齐全。(图片下载自美篇作者“长颈鹿500”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山西境内石窟石刻(图片下载自美篇作者“长颈鹿500”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南涅水石刻横跨五百年时间,汇集了北魏,东魏,北齐以及唐宋佛教式样风格,是集佛教民间艺术之大成的佛教宝藏。</p><p class="ql-block">南涅水石刻由当地官绅、富豪、中小地主和平民出资修建,表达祈求佛菩萨护佑,家庭平安、长寿健康、儿孙满堂的世俗愿望,充满愉悦和谐、朴素善良等大众心理。</p><p class="ql-block">作为民间石刻,其石刻艺术水准、规模均无法与云冈、龙门等皇家、贵族石窟相比。但有较大自由度和创作空间,具有浓厚地方特色,被誉为“中国民间石刻第一馆”!</p><p class="ql-block">想到这里,我突然觉得这座馆以及其中的馆藏,也是家乡沁县的缩影。它也许寂寂无名,也许经济落后,也许交通闭塞,但却并没有雁过无痕!它还是沁州人的缩影,他们也许平凡,也许普通,也许贫穷,却依然以自身的微弱力量努力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与真挚情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