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豆沙关古镇有着悠久的历史,始建于秦朝,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之一,享有“滇川门户”之称。古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当时是蜀王杜宇北拓的必经之道。由于其地理位置重要,自古以来就是中原与边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古镇位于云南省盐津县城西南22公里处,是古时由蜀入滇的第一道险关,也是古丝绸之路川滇的起点。古镇背靠雄伟的山峰,面对关河,自然风光壮丽。</p> <p class="ql-block">久负盛名的“豆沙关”古镇,我们来了!</p> <p class="ql-block">古镇虽然人迹罕至,但五尺道上仍保留着长约350米、宽1.7米的古驿道遗迹,上面布满了243个马蹄印记,虽正值盛夏,但行走在历经沧桑的五尺道上,古人开辟的南方丝绸之路蜿蜒于崇山峻岭,其艰辛历程真的令人叹为观止!即便有了现代化交通工具而面对高矗入云的大山,也无不让人内心充满敬意。</p> <p class="ql-block">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的豆沙镇自古以来就是云南省出滇入川、连接中原的重要通道,壁立千仞的石岩,被关河一劈为二,形成一道巨大的石门,锁住了古代滇川要道。三省咽喉,名不虚传!</p> <p class="ql-block">千年南𢇁路,中国豆沙关。</p> <p class="ql-block">豆沙关,原名石门关,后因元朝窦勺将军驻守而得名,是古代由蜀入滇的第一道险关,也是川滇黄金旅游线北端的重镇。这个地方因其险要的地势和重要的地理位置,自古以来就是连接云南与内地的最古老的官道之一,即五尺道的咽喉部位。</p> <p class="ql-block">五尺道,又称滇僰古道或僰道,始建于秦朝,现残存长约350米的遗迹,是连接云南与内地的最古老的官道之一。这条古道不仅促进了云南与中原的经济和文化交流,还成为了“锁钥南滇,咽喉西蜀”的主要通道。</p> <p class="ql-block">千年石碑,仍清晰呈现出唐御史袁滋题刻真迹。古老的中华文明,历久弥新!</p> <p class="ql-block">古碑拓片图。印记虽小但体现唐朝与南诏叛唐42年后重新归唐重大的历史意义。碑文如下:</p><p class="ql-block">大唐贞元十年九月廿日,云南宣慰使(第一行)内给事俱文珍,判官刘幽严,小使吐突承璀(第二行),持节册南诏使御史中丞袁滋,副使成都少尹庞颀(第三行),判官监察御史崔佐时,同奉恩命,赴云南册(第四行)蒙异牟寻为南诏。其时,节度使尚书右仆射成都(第五行)尹兼御史大夫韦皋,差巡官监察御史马益,统行营兵(第六行)马,开路置驿,故刊石纪之。(第七行)袁滋题。(第八行)</p> <p class="ql-block">古碑保护亭。</p> <p class="ql-block">豆沙关还因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而闻名,包括保存完好的秦代五尺道遗迹、僰人悬棺、古代题字等。这些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的结合,使得豆沙关成为了一个集历史、文化和自然美景于一体的旅游胜地。早在1988年就获得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对面绝壁崖缝中有七具骸骨:史称“僰人悬棺”。当时用什么办法进入绝壁至今仍然是个迷!</p> <p class="ql-block">何时安息,千年秘密。</p> <p class="ql-block">对面可喊话,相见得数日。</p> <p class="ql-block">从小熏陶中华文化。宝宝加油!</p> <p class="ql-block">茶马古道,畅达千秋。</p> <p class="ql-block">豆沙关景区由豆沙关、三股水、莲花洞、大黎山等四个片区组成,总面积约70平方公里,拥有60个景点。这里的景观包括雄险的古驿道、绚丽的老黎山岭风光、天然迷宫、名贵花卉、参天古木等。</p> <p class="ql-block">豆沙关还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之一,是连接中原与西南地区的重要纽带。这个地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濮人与楚人失和,濮人沿长江而上定居于此,并建立了僰侯国。秦朝时期,秦昭襄王派蜀郡太守李冰修筑五尺道,进一步加强了云南与中原的联系。唐朝时期,袁滋出使云南时在石门关刻下了著名的摩岩,成为国家级重点文物。这些历史事件和遗迹都为豆沙关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大山深处的古镇,民风淳朴,古韵十足。</p> <p class="ql-block">豆沙关名称由来:(1)传说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军南征时经过此地,守关将领为了考验诸葛亮的智慧,将大量豌豆混在沙中,要求诸葛亮在三天内将其分离。诸葛亮利用当地的竹子编制筛网,成功将豌豆和沙分离,守关将领对其智慧表示敬佩,于是将石门关改名为豆沙关,以纪念诸葛亮的智慧。(2)另一种说法是元代守关将领窦勺以此地为自己的名字命名,后来因为窦勺与当地方言中的“豆沙”谐音,因此得名豆沙关。而我自己认为:当地险峻的地形、硬朗的民风确实与“豆沙”无关!而与传说(2)倒是有关!</p> <p class="ql-block">沿古人之足迹,撒思古之幽情,数小时后,我们告别豆沙关古镇,继续驱车向目的地云南昭通市前进!</p>